分卷阅读135
明朝攻略手记 作者:颜小妞
分卷阅读135
明朝攻略手记 作者:颜小妞
分卷阅读135
文章诗词本就是众皇子之中的佼佼者,人总不可能无所不能。
朱棣在行军打战上,深得岳父徐达的真传,无论是全盘谋划、还是对战机的把握,都非常精准。此番率大军北伐,历时三月,大败虏廷,俘获故元太尉乃儿不花,可以算是给自己的首次统军出征记上了完美的一笔。
蜀王和燕王经年来的作为虽然大不相同,却同样可圈可点,但另外一位东宫之位的有力争夺者——秦王朱樉却有些反其道而行之了。
朱樉在封地内多有过失,干出多起占人良田、美妾之事,且罪证确凿,被洪武帝勒令返京思过。几位藩王争夺东宫之位的关键时刻,朱樉闹出这么一桩事,瞬间把自己在皇帝老爹心中本就不高的分数几乎都给扣光了,朱樉想要入主东宫便也没戏了。
说起朱樉的过失何以被公之于众,便不得不说一下这前因后果——
朱椿所提的巡抚制度,洪武帝看了之后觉得甚好,便想要选个地方试它一试,这个地方几经商榷之后选定为陕西。选择什么地方倒是无所谓,但这担任首位巡抚之人就有些耐人寻味了,不知道洪武帝是听了何人的建言,居然选了朱允炆。
朱椿得到朱允炆奉皇命巡视陕西的消息之时,表情可谓意味深长极了,直盯着夏子凌看了半响才一言不发回了房中。
朱允炆一贯跟小白兔一般给人乖巧软弱之感,众人以为他这次巡视陕西也不过走走过场,并未寄予厚望,却不想朱允炆是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这明察暗访、细细探查下来,还真查出了些东西。
朱允炆在陕西呆了两月,回到京中交给洪武帝一篇几十页洋洋洒洒的文章。从陕西的吏治、军事现状到百姓税赋、生活情形一一讲来,对于陕西三司官员,朱允炆给出的最终评价是——虽然小瑕、但不掩瑜,陕西三司官员兢兢业业,将陕西治理得挺好。
但讲完这三司官员,朱允炆此次的重头戏便来了——他此番除了巡视三司官员,也把分封在陕西的二叔秦王顺便考察了考察,这考察的结果却是不妙,秦王朱樉在封地内作威作福、恶行不断,官员们再有政绩,给他这二叔这么一败坏,朝廷的名声顿时都没了。
朱允炆列举的秦王几条罪状,那都是证据确凿,并无半分捏造如实道来的。洪武帝一看,顿时怒不可遏,即刻下诏书令朱樉回京思过。
这件事过后,大家不得不对朱允炆重新审视一番,要知道他此时才不过十四岁,心思细密、行事稳重,深得懿文太子的真传,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不畏强权,敢于揭发秦王过失的行径,让洪武帝觉得他这个长孙真真是个刚正不阿之人。
这些个事情告一段落,便不知不觉到了年中,这一年朱元璋已经六十有二,虽然御医们估计以老朱的身子骨再活个四五年一点都不成问题,但是年逾花甲之人在古代已经算是长寿,再加上老朱劳模一样每日只睡两三个时辰,文武百官们还是难免担心皇上指不定什么时候驾崩了。
而东宫之位已经悬空了三年有余,再这么继续空着,万一哪一日泰山崩顶,分封各地的藩王手中可都是有兵权的,为了争这皇位大打出手,好不容易安定了二十几年的社稷又将再乱。
于是,谏言皇上册立太子就成了洪武朝言官的当务之急,不,更确切地来说是现下唯一的事情。奏折如雪片般飞到洪武帝御前就不说了,近来上下朝前在宫门外跪地不起死谏的也不少。
今日下来早朝,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携都察院上下官员和进京述职的十三道监察御史跪在午门之外,恳请洪武帝为了大明百年社稷、速立太子。
洪武帝虽然一贯我行我素惯了,这将近百来号人跪地纳谏,他也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好说歹说在午门之外与那左右都御史说了半天,册立太子何等重要、不能马虎,他定会尽快拿定主意之类的话。
洪武帝这打马虎眼的话已经说了三年,这一次言官合全体之力纳谏又怎会被他几句老生常谈应付过去,是以两位左右都御史不为所动,依旧带领言官们跪地不起,口中只念一句“请皇上为了江山社稷,速立太子”。
这些个言官滴水不进,洪武帝说了半天遂也怒了,便不管他们,径自回了乾清宫。本想着这些个言官跪上半日也就散了,却不想南京夏日本就炎热非常,午后过了没多久,内侍慌慌张张来报——
“禀皇上,杨正大人他刚才热昏了,奴婢们赶忙将他抬到阴凉处请太医诊视,却……却已经救不了回来了。”
洪武帝面色一凛,杨正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算是几百言官的首领,今年七十有三了,他这么突然死在午门之外,真就成了死谏,如若不理,言官们闹将起来,可真要把自己说成昏君了。
☆、第101章 东宫之争(下)
洪武帝匆匆更了衣来到午门外,几十个言官还长跪在地,俱是额际冒汗、面带油光之色,大夏天跪在石板地面上让太阳暴晒,果然不是人受的,但也唯有此法才能震慑皇上。
众言官见皇上亲临,齐齐叩首,在右都御史冯秀春的率领下众口合一道:“请皇上速立太子!”
言官们不管杨大人的死活,只管继续谏言,看样子是来之前就铁了心要死谏了,今日不讨个说法是决计不会回去的。
洪武帝叹了一口气,道:“册立太子乃国之大事,朕不可能今日在此就定下来,但朕保证三月之内定下人选,冬季祭祖之时,便是册封太子之日,尔等觉得如何?”
冯秀春闻言再叩首,道:“皇上考虑得甚是周全,是我等多虑了。”
洪武帝心中冷笑一声,冯秀春这老狐狸,得了便宜还卖乖,他现下是真的难以决断,却不得不在言官们的逼迫下许诺个日期。所以……这皇上,也不是能够随心所欲做任何事的呀。
不过面上,洪武帝却是一团和气,扶起冯秀春,道:“爱卿快快请起,各位大人也都起来吧,暑气正浓,莫伤了身子。”
洪武帝说罢,又顿了顿,面带哀戚之色道:“朕适才听闻杨大人之事,君臣之间有什么不好说的,非要……唉……”
冯秀春沉声道:“皇上莫要哀伤,杨大人年事已高,早已参透生死,他唯一放不下之事便是东宫一直悬空、大明江山后继无人,现下知晓皇上三月后便会册立太子,此生再无憾事,也可安心去了。”
哼,所以……杨正的死真正让自己再无退路,也绝不可在百官面前言而无信了。洪武帝点了点头,道:“传朕旨意,擢升杨大人为太子太傅,厚葬!”
洪武帝回到乾清宫,心中的怒气未散,狠狠将桌上的东西尽数拂落发泄了一通,才慢慢冷静下来。
这个时候,也唯有陈锦敢在他身边
分卷阅读135
分卷阅读135
-
分卷阅读135
明朝攻略手记 作者:颜小妞
分卷阅读135
文章诗词本就是众皇子之中的佼佼者,人总不可能无所不能。
朱棣在行军打战上,深得岳父徐达的真传,无论是全盘谋划、还是对战机的把握,都非常精准。此番率大军北伐,历时三月,大败虏廷,俘获故元太尉乃儿不花,可以算是给自己的首次统军出征记上了完美的一笔。
蜀王和燕王经年来的作为虽然大不相同,却同样可圈可点,但另外一位东宫之位的有力争夺者——秦王朱樉却有些反其道而行之了。
朱樉在封地内多有过失,干出多起占人良田、美妾之事,且罪证确凿,被洪武帝勒令返京思过。几位藩王争夺东宫之位的关键时刻,朱樉闹出这么一桩事,瞬间把自己在皇帝老爹心中本就不高的分数几乎都给扣光了,朱樉想要入主东宫便也没戏了。
说起朱樉的过失何以被公之于众,便不得不说一下这前因后果——
朱椿所提的巡抚制度,洪武帝看了之后觉得甚好,便想要选个地方试它一试,这个地方几经商榷之后选定为陕西。选择什么地方倒是无所谓,但这担任首位巡抚之人就有些耐人寻味了,不知道洪武帝是听了何人的建言,居然选了朱允炆。
朱椿得到朱允炆奉皇命巡视陕西的消息之时,表情可谓意味深长极了,直盯着夏子凌看了半响才一言不发回了房中。
朱允炆一贯跟小白兔一般给人乖巧软弱之感,众人以为他这次巡视陕西也不过走走过场,并未寄予厚望,却不想朱允炆是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这明察暗访、细细探查下来,还真查出了些东西。
朱允炆在陕西呆了两月,回到京中交给洪武帝一篇几十页洋洋洒洒的文章。从陕西的吏治、军事现状到百姓税赋、生活情形一一讲来,对于陕西三司官员,朱允炆给出的最终评价是——虽然小瑕、但不掩瑜,陕西三司官员兢兢业业,将陕西治理得挺好。
但讲完这三司官员,朱允炆此次的重头戏便来了——他此番除了巡视三司官员,也把分封在陕西的二叔秦王顺便考察了考察,这考察的结果却是不妙,秦王朱樉在封地内作威作福、恶行不断,官员们再有政绩,给他这二叔这么一败坏,朝廷的名声顿时都没了。
朱允炆列举的秦王几条罪状,那都是证据确凿,并无半分捏造如实道来的。洪武帝一看,顿时怒不可遏,即刻下诏书令朱樉回京思过。
这件事过后,大家不得不对朱允炆重新审视一番,要知道他此时才不过十四岁,心思细密、行事稳重,深得懿文太子的真传,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不畏强权,敢于揭发秦王过失的行径,让洪武帝觉得他这个长孙真真是个刚正不阿之人。
这些个事情告一段落,便不知不觉到了年中,这一年朱元璋已经六十有二,虽然御医们估计以老朱的身子骨再活个四五年一点都不成问题,但是年逾花甲之人在古代已经算是长寿,再加上老朱劳模一样每日只睡两三个时辰,文武百官们还是难免担心皇上指不定什么时候驾崩了。
而东宫之位已经悬空了三年有余,再这么继续空着,万一哪一日泰山崩顶,分封各地的藩王手中可都是有兵权的,为了争这皇位大打出手,好不容易安定了二十几年的社稷又将再乱。
于是,谏言皇上册立太子就成了洪武朝言官的当务之急,不,更确切地来说是现下唯一的事情。奏折如雪片般飞到洪武帝御前就不说了,近来上下朝前在宫门外跪地不起死谏的也不少。
今日下来早朝,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携都察院上下官员和进京述职的十三道监察御史跪在午门之外,恳请洪武帝为了大明百年社稷、速立太子。
洪武帝虽然一贯我行我素惯了,这将近百来号人跪地纳谏,他也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好说歹说在午门之外与那左右都御史说了半天,册立太子何等重要、不能马虎,他定会尽快拿定主意之类的话。
洪武帝这打马虎眼的话已经说了三年,这一次言官合全体之力纳谏又怎会被他几句老生常谈应付过去,是以两位左右都御史不为所动,依旧带领言官们跪地不起,口中只念一句“请皇上为了江山社稷,速立太子”。
这些个言官滴水不进,洪武帝说了半天遂也怒了,便不管他们,径自回了乾清宫。本想着这些个言官跪上半日也就散了,却不想南京夏日本就炎热非常,午后过了没多久,内侍慌慌张张来报——
“禀皇上,杨正大人他刚才热昏了,奴婢们赶忙将他抬到阴凉处请太医诊视,却……却已经救不了回来了。”
洪武帝面色一凛,杨正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算是几百言官的首领,今年七十有三了,他这么突然死在午门之外,真就成了死谏,如若不理,言官们闹将起来,可真要把自己说成昏君了。
☆、第101章 东宫之争(下)
洪武帝匆匆更了衣来到午门外,几十个言官还长跪在地,俱是额际冒汗、面带油光之色,大夏天跪在石板地面上让太阳暴晒,果然不是人受的,但也唯有此法才能震慑皇上。
众言官见皇上亲临,齐齐叩首,在右都御史冯秀春的率领下众口合一道:“请皇上速立太子!”
言官们不管杨大人的死活,只管继续谏言,看样子是来之前就铁了心要死谏了,今日不讨个说法是决计不会回去的。
洪武帝叹了一口气,道:“册立太子乃国之大事,朕不可能今日在此就定下来,但朕保证三月之内定下人选,冬季祭祖之时,便是册封太子之日,尔等觉得如何?”
冯秀春闻言再叩首,道:“皇上考虑得甚是周全,是我等多虑了。”
洪武帝心中冷笑一声,冯秀春这老狐狸,得了便宜还卖乖,他现下是真的难以决断,却不得不在言官们的逼迫下许诺个日期。所以……这皇上,也不是能够随心所欲做任何事的呀。
不过面上,洪武帝却是一团和气,扶起冯秀春,道:“爱卿快快请起,各位大人也都起来吧,暑气正浓,莫伤了身子。”
洪武帝说罢,又顿了顿,面带哀戚之色道:“朕适才听闻杨大人之事,君臣之间有什么不好说的,非要……唉……”
冯秀春沉声道:“皇上莫要哀伤,杨大人年事已高,早已参透生死,他唯一放不下之事便是东宫一直悬空、大明江山后继无人,现下知晓皇上三月后便会册立太子,此生再无憾事,也可安心去了。”
哼,所以……杨正的死真正让自己再无退路,也绝不可在百官面前言而无信了。洪武帝点了点头,道:“传朕旨意,擢升杨大人为太子太傅,厚葬!”
洪武帝回到乾清宫,心中的怒气未散,狠狠将桌上的东西尽数拂落发泄了一通,才慢慢冷静下来。
这个时候,也唯有陈锦敢在他身边
分卷阅读135
分卷阅读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