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天目变
磁州窑是北方民窑的最大的主力军,但可惜历史上没有记载。它名称出现得很晚,就是我说的这个二十世纪初才被命名,而恰恰给它命名的人还不是中国人,是霍布逊,有一说是英国人,有一说是美国人,反正不是中国人,这个人是研究中国陶瓷的专家,他给这个瓷器命名为磁州窑。那么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能看到的关于陶瓷的宋代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写的,比如陆游啊,周密啊,叶宥啊,周煇这些人我们历史上引用很多文献都是南宋人,南宋人首先对北宋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尤其在南宋时期他对北方的领土是金代的领域就更不了解,所以就没什么记载。
磁州窑对陶瓷工艺中有一个巨大的贡献,因为磁州窑的这个原材料,它的产地,原材料都不太好,不能像景德镇那个高岭土,那么好的瓷土。所以它都是从很差的原材料中要烧造很好的陶瓷,怎么办呢?它发明了一种工艺,叫化妆土。
它先把那个瓷器做好以后,釉色又黑、灰、黄都不好看,刷上一层白粉,然后再罩釉,它这层土叫“化妆土“。我们从这个瓷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化妆土的位置。
化妆土有什么功效呢?它有点像咱们女同志化妆打的那个粉底,遮盖她那些缺陷。那我想那化妆土就是现在化妆的粉底,备不住也是从化妆土那边学来的。它本意是遮丑,本意就是遮丑。我们打粉底本意也是遮丑。但是时间长了,它就变成一个技艺。它有时候这个人脸上没有瑕疵也要打一点粉底,她就显得更好一些,所以因为有了化妆土的出现,磁州窑就变得千变万化。那么,它的色彩也出现了有绿的啦、有黑的啦、黄的、孔雀绿的,什么颜色都有。那么,最典型的磁州窑就是刚才我们呈现的那种白底黑花,非常强烈的那种。这是磁州窑的典型器。
那么磁州窑的特征是什么呢?它主要是率真、粗犷,体现了民间的种情趣。它没有约束,它自己不给自己定一个规矩应该怎么样。官方的东西要定很多规矩,因为它要层层审批,一堆麻烦,有一块过不去就退回去了,对吧?磁州窑没这事。我工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你喜欢我当时你喜欢这样我现在给你画一个,一会儿就给你烧出来了,所以它没有约束。恰恰是这个没有约束的这种陶瓷工艺,使我们的北方的磁州窑的陶瓷变得非常的丰富。
我这么多年总是研究磁州窑。我们身处北京离磁州窑的产地近,所以机会就多。有一天半夜,我拉接到一个电话,一个朋友就跟我说:“哎呀!我买了一个特好的磁州的东西。“说,“我现在在火车上呢,我明天早上就到北京。“说,“你愿意不愿意提早来看看呢?“我说,“好啊。“我说,“有多好啊?!“他说,“是我历史上碰见最好的。“
那么我大早上也就早早起来了。他那火车一到北京,我就跟他约着就见,赶紧找一个地方约着一见,一打开,东西真好。然后下面的问题就剩下就是说多少钱,怎么付钱。然后我跟他很快就交割了。交割以后20分钟,就有一个人也赶到了,一看我买了,那个人脸都胀得通红,他迟到一步,我动作比他快。
那么有时候收藏也是这样。收藏有时候不能犯懒,闻风而动嘛。我一听他这个我赶紧过去了。我就因为比他早了20分钟,这个东西我就买到了。如果我晚去20分钟,那可能这个东西就变成他的了。但是我们在这种闻风而动当中,一定要冷静。比如那是一假的,你也闻风而动冲上去也把它买回来那不是麻烦了吗?但是,你在你有把握的情况下,就应该决定自己的行程。我为什么能够那么早就很积极地去呢?是因为给我打电话的人是一个明白人。我跟他打过很多次交道。就是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对东西的判断,以及他东西的来源,他是有能力的,所以我才很积极。如果本身一个人,我去看了八回全是假的,他再打什么电话我也不去,对不对?这个是一个经验的积累。
磁州窑当中,它还有一个装饰方法是其它窑口非常罕见的,除了唐代的长沙窑以外,最重要的用文字装饰的瓷器就是磁州窑了。大量的书写文字,它的这种书写文字当中很多表明了宋人的一种哲学。比如,有的瓷器上,就是碗上或者枕上就写一个字“忍“。
北宋、南宋人整个的政治格局就是个“忍“的格局。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一直在对峙,又打不过人家,那怎么办?就得忍着。要不然就议和,要不然我给你点东西,反正我不愿意跟你打仗。宋代人就这个哲学,就是我也不去侵略,我也不去打,但我实在不行了就给你点东西,反正我愿意以土地换和平,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它的哲学反映到瓷器当中就是这种“忍“,祈求家国永安。大英博物馆有一个很著名的磁州窑的一个枕头上面就这四个字“家国永安“。这是北宋带确切纪年,它是熙宁四年,带有确切纪年的一个枕头,反映了当时宋朝人的心态,对吧?我不愿意打仗,我愿意很安定地过一种生活。
最早呢,我们有人认为,那枕头就是给死人睡的。因为都是墓出的嘛,就认为活人不枕这枕头,这枕头这么硬怎么枕啊?!我们今天都是有枕枕头的经验了,那个硬的怎么枕啊!对吧?没法枕,所以就认为古人一定不枕,就是给死人枕一个枕头,烧个陶瓷的东西给死人枕着,活人不枕着。
但是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因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枕头上有字,那个字的表达的意思一看就不是给死人的。你比如说它有枕头上这么写的:“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就是人多的时候少说话,没事早点回家。这一看就不是给死人的,对吧?死人怎么回家。没法回,回家就害怕了,对吧?怎么又回来了这个,对不对?还有呢,枕头上写着:“为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这个也不是给死人写的。死人的头发早白了在底下,爱白不白,对吧?它就还是一种很世俗的哲学,告诉你怎么样去生活。我们今天也适用,就是说你不要去为人争去,跟人家老去争斗,没有意思。生活中让一步宽容一点,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好。
那么,它当时还有一些字,写得也很有意思,它说“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个过去啊,人出门是个非常艰苦的事,跟今天不一样。今天太舒服了,你想上哪儿,你要坐飞机那就很快;坐火车也很舒服,汽车还有卧铺,都非常舒服。古代出行是非常艰苦的。那么为什么要“过桥先下马“啊?那桥都不结实,万一掉下来呢?不安全。“有路莫行船“也是这个道理,就是船上的安全程度低于陆地上。你不能等晚了,天黑了你再找地方住。我们今天多晚都能找地方住,是吧?随便找个宾馆就住下了。那个时候不行,你每个地方找驿站,找旅馆你必须得到达那个地方,如果你在前后不靠的地方,今晚就没地方去了。“鸡鸣早看天“呢,早上鸡一叫唤,看看天是不是下雨,干什么?要把事都准备好。这些很世俗地写在枕头上。那么,这就是让你每天看一眼。
我们今天的情感跟古代人有很大的区别,有很多情感丧失了,很可惜。比如,我们今天的思念的情感不如古人。为什么呢?有电话。你不论走多远,拿电话一打,说在哪儿呢?说我在美国呢。啥事没有,听着一样,跟在隔壁一样。没有这种思念之情。
过去的孩子一离开母亲,一离开家里,那母亲的牵挂是今天的人不能想象的。所以你看唐代大量的诗歌中,大量的送别诗,各种送别诗表达了古人那种情感。你比如杜甫的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们今天什么抵不抵万金,我估计在座的年轻的都不会写什么家书了,撑死发一短信,告诉说我已经到了,住下了,这地儿挺好。完了。过去写的是不一样的。
那么宋代人,尤其民间,它大量的这种在瓷器上的书写都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在这个瓷枕上,其实古代人枕硬枕头是有传统的。史书上有这样的枕头,叫警枕“警“,警察的“警“,警枕警醒的枕头。枕头什么样呢?它就截一个圆木头枕在脑袋后面,上面还坠一个铃铛。你一定要保持半睡半醒,为什么?你要睡死了,一动铃铛就响了,你就醒了。
那谁枕这枕头?司马光。司马光这所以能写出《资治通鉴》,就因为睡了这枕头了,珍惜光阴啊!我们现在的人不怎么珍惜光阴,睡懒觉的人多了,过12点还没起床呢。以后不起床的人就睡这种枕头就起来了。
宋枕造型最为丰富,过去很多美学书对这个都有记载。它的造型有什么呢?你比如有动物形的,狮枕、虎枕;有人形的,孩儿枕、仕女枕;有几何形的,长方枕、八方椭圆、银锭、腰圆、鸡心、云头等,各种随意造型。内容也丰富。马戏、杂技的,你看这熊拴一个链子,这是马戏团的熊,可不是森林里的熊。你看它这熊弄得也很可爱,画得很可爱,圆墩墩的。那么,当时的宋枕中,你比如像垂钓啊、蹴鞠啊,蹴鞠就是踢球嘛,它就反映了当时宋代的民间的很多生活。它这些枕头,陪生者生活,陪死者下葬,就反映当时宋朝人的很多生活理念。
上海博物馆有一个仕女枕,它上面有两句诗,这两句诗很有意思。就是这个枕头,这字你看不见,等会儿我给你念就行,写了两句诗。他这诗写的叫“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父对悉眠“。我们听着很熟悉吧?跟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非常接近。《枫桥夜泊》是怎么说的呢?它说的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跟这上面的字有四处不同。
第一处是“叶落“,他写的是树叶落下来,表示秋天;张继的诗呢,是“月落“,月亮落下来了。枕头上字是“猿啼“猿猴猿啼;张继说“乌啼“,一个动物,一个鸟。“猿啼“我们都知道,唐诗,大量的诗人都写过猿啼,比如“两岸猿声啼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李白的。那么,“叶落“说得非常清楚,就是深秋了,秋天叶子落下来。但“月落“有一个误差,你们仔细想,月落日升,应该是早晨。下面“江边渔父对愁眠“,为什么呢?深秋打不着鱼了,江边的打鱼的老头很发愁;张继的这个诗呢,叫“江枫渔火对愁眠“,非常抽象的,字意不清。有人当时说那个“江枫“是什么?说那儿没枫树啊!他们说就是枫桥,那么那枫桥是不是因为这个诗才改成的枫桥我们也不是很清楚。但是从这个诗上讲,这是一个证物。我一直讲,文物是一个证物,它有和证据来说话。
我们在一千年前的这个枕头上写的这句唐诗,跟我们后来知道的唐诗有四处差异,那么起码是有两个可能。第一,口口相传。这个诗歌就出现了差错。那么究竟是谁的差错呢?是后来写书的,记录在书上的人的差错呢?还是工匠的差错呢?我们不得而知。第二,诗歌经常是经过后人润色。我们见过很多版本。版本不同,诗歌有很多不同,对吧?你比如说,“两岸猿声啼不住“,有的时候是“两岸猿声啼不尽“,不太一样。那么诗歌,如果成为书的时候,润色一般都容易改得比较文学化,比较高深。你比如“江边渔父对愁眠“和“江枫渔火对愁眠“呢,那显然“江枫渔火对愁眠“显得有点玄妙。诗歌就是有点玄妙,大家才觉得深。“江边渔父对愁眠“就比较形象了。所以,我觉得证据的重要性就是文物的重要性。
还有两个磁州窑的瓷枕特别有意思,画的《西游记》。我们一般说《西游记》朋朝才有嘛,这明朝才成书嘛。那么《西游记》的这个故事是金元时期就有了。河北省文研所所藏的那个《西游记》瓷枕上面没有沙僧,就仨人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广东博物馆的那个《西游记》的枕头上是四个人,全到齐了。
《西游记》这个故事始于南宋,那么史实是唐代不用说了。《玄奘西游记》已经给大家讲了,它是始于唐代,那么南宋的时候它就形成了故事。那玄奘西游记肯定不能领着一个猪,领着一个猴,那是肯定不这事,对不对?它经过民间的演绎,南宋的时候就有了故事了。它比吴承恩的小说早了二百多年。那么在民间演变的过程,我们通过了这个文物就很确切地看得清清楚楚。它整个一个演变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有时候为什么喜欢文物?文物为什么有证据力的一个原因。
宋朝的瓷器中有一个典型的瓷器,就是梅瓶。那么梅瓶当时干什么用的呢?就是装酒的。为什么?它上面有字。比如上海博物馆藏的“清沽美酒“四个字,写得清清楚楚。有的上面写着“醉乡酒海“,那也写得清清楚楚。我们博物馆里也收藏了一个磁州窑的一个梅瓶,上面写着“武陵城里崔家酒,天上应无地下有“,连广告词都写上去了。说得挺狂的,“天上应无地下有“,写得功能性很清楚。
我们说了在晋冀鲁豫这四个省内的所有的民间窑口,都可以统称为“磁州窑“,所以它存世量非常大,非常丰富。民国以后大量出土,流散到民间。最早是日本人、德国人、欧洲人非常喜欢,大量地搜刮到西方博物馆里,走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能看到中国的磁州窑。我们今天收藏的机会非常多,能够看到。全国各地的市场啊,包括拍卖会上,能够看到大量的磁州窑的精品,而且价钱不是很高,我们对它的认识非常低。所以,我想我们今天收藏依然有机会嘛。像磁州窑就是一个很好的收藏的品种。
耀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北方烧青瓷不如南方,但是耀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它的颜色是呈橄榄绿。它这种深沉的颜色呢,是跟北方人的性格有关。北方人喜欢的东西都比较重颜色重,深沉。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耀州出青瓷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陆游就说,耀州窑出这个青瓷跟那个南方的秘色非常接近。他说的有一定道理,因为秘色瓷也有点接近橄榄绿。
耀州窑是做过贡瓷的。只见记载不见实物,在宫廷里没有发现耀州窑的贡瓷,但是记载上是有的。通过我们观察耀州窑的质量来看,它作为贡瓷是够标准的。耀州窑因为发现得较晚,过去人不太重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窑址发现在陕西省铜川。我八十年代路过过那儿,我去过,那进修我还是做记者。我在一个过年的前一天,大概是大年二十九,我到达的那个地方,人家全关门了,没有人了,大门锁着。然后我就敲门,有一个看门的老头给我开门,他说人家都下班了,都回家准备过年了,这不让进。我那时候也年轻,好容易去一趟,所以就是跟人家哀求呗,就是一定要进去看看。后来老头看我也没什么歹意,而且那时候人对这个不是很关心。你有人关心他就很高兴,就撒我进去了。他打开门,我一进去,里面有五个狗,那狗都见我狂吠。我为了看那瓷器,我也就壮着胆子,那狗看那个样子是要咬人的。我就让老头把狗锁起来。然后我就去看几百筐瓷片,全部是出土的,非常地漂亮。而且有些东西,我隔着玻璃屋里不能让我进我隔着玻璃能看到粘接起来的恢复的样子,我觉得耀州瓷还有这么漂亮的,那是我对耀州瓷器最强烈的一次感受。后来在那儿待了很久,最后还拿了人家两片,就回家了。回去就对这两片如获至宝。
我看到那两片的时候,恍然大悟,耀州瓷为什么这样去装饰,它是动刀的。北宋鼎盛时期的耀州瓷是刀刀见泥,入刀角度是斜的,一片下来,刀上都见泥。它为什么那么片呢?我想了想,陕西人吃刀削面。它这技术从那儿学来的,一定是这样。它刀削面的角度跟片瓷器的角度是一样的。所以它史书上记载,它“刀刀见泥“。
那么,耀州窑整个工艺过程,由五代、北宋、金一直到元,它是走一个衰落的趋势。五代的它是凸雕,它整个的花都是凸起来。到了北宋时期的时候,它就开始是阴刻。然后,到了金代以后就是线刻甚至是素器,就是工艺开始简化。
我们注意到,所有的陶瓷都是这么一条路,它要简化工艺,提高产量。除非是宫廷单用,我考虑成本。只要走入市场,它一定要考虑这个途径。工艺要简化,要提高它的生产力。我们从这个思路上看,所有的瓷器,都走过这么样一条道路。
耀州窑有一件国宝,去陕西旅游的人,可以看见。倒流壶,水是从这个底下灌进去的。把壶倒过来,把水灌满。灌满以后呢,把壶正过来,中间有个芯,然后把水倒出来,很有意思。肯定不是沏茶的,沏茶里面堵死了。这种壶当时是一种带有玩具性质的壶。这件东西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陕西发现的,作为国宝现在在陕西省博物馆展出。2007年,苏富比拍卖了一只耀州窑的倒流壶,拍了66万多美金,非常粗糙,比这个壶差远了。一个壶卖了60多万美金,非常贵。
我们在官窑系统中,讲了“钧窑“和“定窑“。那么北方的四大窑系中,钧窑也是民窑窑系,那么钧窑的特性,它跟其它窑口有一个不一样,它比较简单,烧造比较简单。它跟耀州窑比起来,它不拿刀刻它去。刻需要技术,不是谁都能刻的。不信你们自己,拿一个刻好的瓶子,一刻就穿了,刻不了。它的技术相对要求低,那么它的烧造得就非常广泛。
我们现在能够发现的,以河南为中心,就是以河南禹县为中心,钧窑是向四周蔓延,南至浙江。浙江出土了有大量的窑址,专门烧钧窑。那个钧窑烧的,虽然质量不是很好,但是一看也是钧窑。那么北边我们的山东、山西、内蒙、东北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钧窑。胎质完全不一样,胎质有铁黑、深灰、褐黄、咖啡乃至白色都有,什么样的胎都有。
由于这个钧窑的广泛生产,所以它质量得不到保证,从宋、金、元,它质量是在一路下降的。民窑的钧瓷呢,在北方的广泛地区都是烧造碗和盘,就是大量的民间用具。我们今天非常容易看到这些东西,很多,也不是很贵,非常漂亮,当时民间使用的器皿。那么,宫廷的东西大部分是陈设的,比如花盆啊、花觚啊,它是为了看的。
那么民国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钧窑的窑址的时候呢我们刚才说了,钧窑的地位历史上并不高,但是到了民国的时候,就是清末到民初的时候突然地位提高,所以全社会都在找这个。瓷器的窑址发现了以后,有大量的残片,残片有挂红的,有不挂红的。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话叫“钧窑挂红,价值连城““家有万贯,有值钧瓷一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那个窑址被哄抢,很多瓷片就被人拿来镶制腰带啊,挂在墙上镶制成钧瓷挂屏。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买的第一件瓷器兼木器就是钧瓷挂屏。每一片上都有红色。我记得我当时把它挂在床头,我天天站在床上在看,就趴在上面看,看那40片。40片,都镶在上头。你想想一片就价值连城了,是吧!40片呢!那么我当时买这个东西的时候,对钧瓷还没有什么很深刻的了解,只是觉得这个东西好看,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回去慢慢去研究,买回来了。
钧窑挂红,非常漂亮。钧瓷它整个发展的一个脉络大致是由红到蓝这么一个过程,由精致到粗糙这么一个过程。到最后,到元代以后,红就彻底地消失了。所以一个事物,它有它的高峰期,有它的低落期,它有一个规律。当我们知道这个规律的时候,对它很容易做出一个判断。为什么一看你知道什么时候的呢?就是规律找到了。
北方民窑中的定窑系。定窑是有官窑的,我们说了汝、官、哥、钧、定,它是官窑系统,但是民窑也大量使用。白瓷非常容易获得百姓的喜爱。我们今天白瓷你没有感受,你拿一个白瓷并没有感受。有时候你拿一黑碗,你倒有感受这个碗挺黑的。白碗你没有感受。可是宋代的时候,一个白碗给人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开始是贵族使用的。大明宫唐代的时候都是皇上使用白瓷,别人使不了。
定窑最著名的东西就是这个孩儿枕。对陶瓷有所了解的都知道这个孩儿枕,这是故宫博物院的,台北故宫也有一件。
定窑的白瓷,在北宋的初期已经烧造的技术非常好。有非常高的大瓶,有直径超过五十多公分、六十公分的大碗,尺寸非常大。河北定州塔基出土的,这是北宋早期的。那么我们看它的雕花都是凸雕,把花凸出来。到了北宋中期呢,它就变成阴刻了。我刚才说了,工艺的程度就开始简化。但是你作为外行,有时候你没有分辨出它这个简化的过程,就是它提高效率,减少成本的这个过程是藏起来的,并不想让你知道,知道了你就不给钱了,对不对?我这是一个凸花的也卖一百块,我是一个暗刻的也卖一百块。那我暗刻了以后,你根本没发现。我偷了多少工你不知道,对不对?你还是买。所以他是不能让你知道的。它这个过程是慢慢地演化的。
然后,定窑到了金代以后就是印花了。印花的效率就更高,再往后干脆就是白的,啥也没有,你就愿意使就完了,对吧。那么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当收藏热兴起的时候,定窑大量开始仿制,而且仿制得越来越逼真,导致很多人看到定窑不敢买。看不出来。我就碰见过一块盘子,那个人拿来着那个盘子找了很多人都不要,人家说你这是仿的,太漂亮了,画两个鹅、鸭子非常生动。然后他拿给我看,我一看我就知道这是个真的。但是他已经转了很大的一个圈子,有很多人看了不认。为什么不认呢?就觉得这个品相太好了。过去有一种说法,叫“真赛假“,对不对?真的跟假的似的,太新了。但是他没有注意到,中间的整个的画面的布局,我们今天的人再仿,他一定是仿制的过程,他一定要模仿那个时候的韵味。可当时的人没有模仿,当时的人们君子坦荡荡,我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他那个随意的感觉,你应该能找到。
一个人简单地说吧,一个人平时的唱歌跟考试的唱歌都是不一样的。就是你能不能听出来那微小的变化。那么简单地说,你能不能看出来这个微小的变化。我看出来了,我就把它买了,很便宜。那人关键是他已经卖了一圈,谁也卖不掉。人家都说他是假的,他也没了信心,很便宜卖给我了。
所以我想就是你要看古代的这些真的东西,你尽量要去博物馆。要看一些真正的东西,要慢慢地体会它的那个自然的状态。一旦你把握住它那个自然的状态的时候,你就可以分辨出有些不自然的状态。这个说起来好像很玄,但是你慢慢感受,慢慢体会,是能够体会出来的。
宋代南方民窑有四大体系,第一是饶州窑,世称景德镇窑;第二是龙泉窑,青瓷;第三是建阳窑,就是建窑,以黑盏著称;第四是吉州窑,跟北方磁州窑有点儿相似。
宋代的政治分布非常清晰地分出北宋和南宋,临界点在1127年。这一年发生了靖康之难,是宋人的国耻。北宋大小两个皇帝,太上皇和皇上,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掳掠到五国城,就是今天的黑龙江依兰。当时宋徽宗父子被囚禁五国城,受尽人间的屈辱。他们是天子啊!宋朝人对这段历史的心理感受都非常强烈,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但是没有办法,以当时宋朝的武力,不可能从金国手里把两个皇上抢回来。当时金人把皇上、皇室成员、文武百官、艺伎、工匠等等,将近10万人都劫掳到黑龙江,除了不放心以外,同时是需要一些服侍人员。由于金人在科学技术上处于弱势,所以相对来说也比较重视技术人才,把工匠也都一块儿抓走了。
岳飞的《满江红》里有非常沉痛的词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他说到这件事的时候,感情沉重。很多年以后,人们在朗诵他这首词的时候,还觉得心情沉重。
宋室南渡以后,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决定定都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开始重新发展。南宋的第一个皇帝赵构,当时21岁,正值青年。从宋室南迁以后,南方的民窑瓷器得以迅速发展,这与政治上的迁徙有很大关系。
饶州窑,现在称景德镇窑。景德镇早在汉代就开始烧瓷器,但很粗糙。宋真宗景德年间,正式在景德镇建镇,史书上有记载。景德年间是从1004年到1007年,一共是四年。从2007年往前推整整一千年,正是在景德年间。
景德镇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拥有高岭土。所谓高岭土,指高岭那个地方发现的瓷土。我去那里看过,挖出来的土都是雪白的,非常漂亮。高岭土后来被世界公认为是烧瓷器最好的原材料。18世纪以前,欧洲人不知道我们用什么来烧瓷器,所以对中国制造的非常洁白,而且强度非常高的瓷器感到很困惑。
景德镇在北宋以后,开始走上创新之路。我们都知道,唐代中国陶瓷的格局是南青北白,要么是青瓷,要么是白瓷。景德镇创新的瓷器叫青白瓷,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颜色偏蓝。
由于景德镇的瓷土好,烧造出的瓷器质量堪称有史以来最好的。瓷器的洁白度非常高,釉色也配得非常好。元代蒋祈在《陶记》里说:“景德镇有窑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景德镇造的瓷器非常洁白,没有任何瑕疵,把它卖到任何地方,都有饶玉之称。“饶“是地名,饶州府。中国人对玉的感受非常强烈。在天然材料中,中国人对玉的崇敬心理超出其他材料,所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玉文化。蒋祈就赞美景德镇的瓷器,跟玉器一样。
因为中国人对玉的感受是跟对其它的东西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尤其在天然材料中,中国人对玉的崇敬的心理超出了其它的天然材料。所以,我们有一种独特的玉文化。将来我们可能讲玉器的时候会讲到这些。比如我们说“玉成此事“啊,“亭亭玉立“啊,说的都是很美好的词。
我第一次看到影青釉的时候非常震惊,那时我才二十来岁。不像今天,很容易看到大量的艺术品、古董、文物,那时社会还不太提供这个。我第一次在人手里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非常惊讶。非常薄,颜色非常清亮,然后人家告诉我,这是宋朝的。一开始我都不相信,我说这么薄,怎么能保存到今天呢?后来我才知道,有大量的景德镇千年以来的瓷器保存到今天。
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它称影青是“素肌玉骨“。它的肌骨是素肌玉骨,他的评价非常高。真正我们在说这个柴窑的时候说过,柴窑有人说是不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实际上这四个比喻描绘影青是最为准确的。它就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非常地薄。“影青“的名词是我们俗称了,我们现在就这么叫了。在史籍上记载,最早的记载就叫“青白瓷“。那么它这个过程大概是从青白瓷到影青,还有人叫“映青“,就是反映的“映“。显得非常亮“映青“。包括“隐青“,“隐“就是隐藏的隐“隐青“,都是跟这个有关,都是一个东西。
那么,在所有的宋瓷中影青是最薄的,声音是最清悦的,就是你拿手敲的时候,声音非常好听。我觉得找几个碗都可以敲出音乐来,装点水,高低音,都可以找出来。
由于景德镇瓷土的特性,它可以仿制金属器,不太费力,所以它早期很多东西都是跟金属一样窝出来的。由于它的韧性非常好。
影青中有大量的粉盒。我们知道不是今天的人才化妆。我们中国历史上,从汉唐都很盛行化妆,宋代每个人都化妆。所以它有大量的粉盒出世,出土。我自己也收藏很多盒,大大小小的,影青的盒是最漂亮的。印花的有牡丹的、花卉的、花鸟的,什么素的,有的纹饰非常漂亮,有的瓷器盒仿得跟那个藤子编出来的似的。宋代人追求的生活的情趣比其它朝代更甚,就是宋代人特别注重生活的细节。我写过一篇文章,我都希望我生活在宋朝,看看宋朝人的那种细致。
由于景德镇这种“薄如纸,声如磬“的这种瓷器的出现,导致中国的一个产品到此有为止了,是玻璃。
我们比较一下就清楚。中国人不是不能生产玻璃器,在战国、汉代、唐代有非常漂亮的玻璃器。我们去博物馆看,看它那玻璃瓶子都跟今天的,有时候你都不相信,那玻璃瓶子看着跟今天的差不多。为什么到宋代以后,宋、元、明、清就几乎没有玻璃器。到了清代以后的玻璃器全是观赏器,带颜色的,皇帝喜欢的摆着玩,根本不是用的。实用的玻璃器从宋代以后中国就不生产了。我们后来喜欢的大量的玻璃器都是从欧洲进来的。欧洲人喜欢玻璃器,生产玻璃器,是因为它不能生产瓷器。我们今天能生产如此优美的瓷器呢,玻璃器就不生产了,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呢,是瓷器的质地比玻璃器相对来说坚硬。我说的不是科学的硬度,是它使用中的坚固度。我们一般卒瓦碗的机会比卒瓦玻璃杯的机会少。一般你碰一碰碗都不会破,但是玻璃杯非常容易碰破。而且玻璃杯有一个问题,就是俗称“炸“。玻璃杯凉,你一倒热水“啪“就炸了。瓷碗多薄多厚,它都不会炸。所以,它在生活中使用的它的坚实度远远低陶瓷。
那么一旦它发生小范围的破损,比如崩了一个口,玻璃器几乎就不能用了,但是瓷器可以凑合用。我们都有过使破碗的经历,对吧?我们现在生活好了,破碗就扔了。过去家里的碗都是口沿磕磕碰碰都接着用,没关系。但玻璃杯一般口沿一破,就不敢用了。为什么?剌嘴。它跟刀子一样,所以它这是有缺点的。
第二点呢,就是玻璃的导热系数高,就是它快,导热快。瓷器导热慢。大家都有这个生活经验。对吧?你玻璃杯一倒热水,你就拿不起来了。你马上拿不起来,恨不得两秒钟,你就不能拿那玻璃杯。瓷器不怕,瓷器可以端着,很舒服。那么,导热快就有一个缺点,就是它凉得快。你盛一碗粥,现在是接一电话回来就凉了。古代也没电话,但是盛一碗粥,你出去有一个事跟谁说一句话,回来就凉了。所以玻璃器它就不适合用于吃饭这种器皿。
第三是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成本。我们社会的一个发展很大程度都跟经济有关,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成本。这个东西的成本,瓷器的成本比玻璃器的成本低,它又好,那肯定发展就快。
所以这个景德镇的影青瓷的出现,就是这个饶玉的出现就彻底地断送了中国的玻璃器的生产。从宋朝以后,我们的玻璃没有了,几乎没有了。
景德镇影青之所以有这样高的一个成就,主要源于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它的自然条件。只有它那个地方有高岭土,集大量的松柴。就是景德镇历史上是一个植被非常好的地域,就是它砍大量的柴可以烧瓷器。北方的瓷器很多是用煤烧的,它是用柴烧的。后来对这个破坏很厉害,就是对自然破坏很厉害,因为烧的树太多了嘛。
第二就是它的地理位置。你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经济发达的地区一定要伴随一条河,要不然就没有办法运输。没法运输,这个东西运不出去。今天也是这样,你运不出去你就是死。你的经济就不可能发达。所以它挨着一条江,叫昌江,所以景德镇也叫昌南镇,它在昌江以南,所以它叫昌南镇,它古称昌南镇,后来改为景德镇。
再有就是江西的人文条件。我们知道江西历史上的名人,尤其宋代的名人非常多。每一个人都如雷贯耳。你比如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杨万里,这些人都是江西人。
再加上它当地云集了很多工匠。工匠肯定是随着商品走的,你这个地方需要生产,需要劳动力,需要工匠,工匠就云集过来了。再加上宋代的当时的格局。就是北方一直与辽国北宋时期与辽国,南宋时期与金国的这种武力对峙,使南方很多工匠心里也不安,慢慢就移到景德镇去了。这就使这个地方人才辈出。当时景德镇有这样的俗称: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就是说,工匠不是我本地人,哪儿的人都有,但是我做成的东西天下都走了,不知道上哪儿去了。所以我们在全国瓷器的出土当中,尤其景德镇的影青的出土当中,远至辽宁、内蒙、广东就是景德镇辐射出去的面积非常大四川,都有大量的影青出土。
它这个非常薄的瓷器,你知道在古代运输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么远的地方都有大量的出土,可见当时的影响力。
由于景德镇瓷土的优良,韧性非常好,它可以不太费力地仿制金属器造型,所以早期很多影青跟金属器一样。比如执壶,一看就不是瓷器的造型,就是金属器的造型。如果我们的颜色变成铜那样子立刻就变成一把铜壶。它就是仿金属器,它优良的瓷土使它有条件做成这个样子。有的瓷土是不行的,你比如说磁州窑的瓷土都非常厚,都非常粗糙,你做成那个样子,它就做不成。就简单地说,丝绸是可以做一个衬衣的,你拿呢子做一个衬衣,它就做不成了,对不对?就算做成了你也穿不上,穿上也扎得慌。
第一个是酒壶。我们都知道当时宋代的酒都是酿造酒。酿造酒就是我们现在家里有时候自己都还可以做的米酒、黄酒,这都属于酿造酒。那么我们喝的白酒,烈性酒叫蒸馏酒。蒸馏酒是元代以后才有的,到明代才比较多。我们后来就是小说中当然也在描写,比如说《水浒》中描写,武松连喝18碗,那就是米酒。你搁今天的白酒,甭18碗,一碗就翻了。对吧?就打不成虎了,就变成虎食了。这种壶呢,就是我们现在叫“执壶“。有一个把,“执着“嘛,叫做“执壶“。
它在宋代也叫“注子“,注子就是用来做茶道的,就是饮茶用的。那么它是点茶,因为宋代的饮茶习惯跟唐代不一样它是点茶,它就要求壶嘴做得比较细,要求出水有速度。
影青瓷里当时大量的东西,我们今天看,可能都是艺术品,可在历史上它就是一个实用品。比如,这个梅瓶,涡纹的,就是一个一个涡的,像漩涡一样的涡纹梅瓶,就是典型的酒瓶子。这尺寸都比较大,所以你也可以看出来,当时装的一定是酿造酒。蒸馏酒这里头,我估计这里能装五到十斤。咱们今天白酒有五到十斤的包装吗?都没有这种包装。
我的影青涡纹梅瓶是在香港买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去香港的时候看到这种东西就很激动,看到这种东西这么漂亮,过去只有在博物馆、在书上看到的东西居然今天可以买了,而且还不是很贵。因为景德镇的影青瓷出土的数量地非常大的就是南宋的东西出土的量是非常大的。临安当时史书上有记载,杭州城里,就是作为南宋的都城里,有专门卖青白瓷的店铺。
南方除景德镇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青瓷窑,龙泉窑。讲哥窑的时候讲过,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弟弟烧的窑就是龙泉窑,也叫“弟窑“。但是这个名称实际上是不用的,只是书上有记载,我们很少有人在生活中说我买了一个“弟窑“。我没有听一个人这么说过,就是我买了一个龙泉龙泉窑。龙泉窑就是颜色是非常青翠的,它是南方最重要的青瓷。
我们叫“龙泉青瓷“,但是西方人怎么叫呢?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塞拉同“,它是从法语过来的,法语就叫celadon。
十六世纪晚期,龙泉青瓷第一次运到欧洲的时候,欧洲人都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瓷器,所有人都惊呼,说怎么这么漂亮。当时有记载有什么呢?贵族使用这样的青瓷招待客人,办酒会完了得找专人看着盘子,要不然客人就把盘子揣走了,带着油都没有关系,揣在身上就揣跑了。所以,就可见当时商品的这个重要性。那么当时法国上流社会在演一出戏,这出戏叫《牧羊女》,他那个男主人公穿着一个青布长衫,这个男主人公就叫“塞拉同“。他们说不出来这个颜色,所以他只好说,那个瓷器太漂亮,漂亮得就跟塞拉同穿的衣服的颜色一样。说起来很罗嗦,所以就简化成“塞拉同“。到现在全世界公认的中国龙泉青瓷都有叫celadon,翻译过来就是“塞拉同“。记住了这个词,听起来很怪。中国名字为什么叫个洋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龙泉的青瓷后来就成了中国青瓷的一个代表。十六世纪、十七世纪大量地贸易、走私到欧洲。欧洲的贵族都以拥有这样龙泉的青瓷为荣。
龙泉青瓷最好的时期不是北宋,反而是南宋。南宋的颜色非常均匀,釉面也就不开片了,非常润泽。我们比较一下可以看出来,北宋的这个胎厚,釉薄,开片;南宋的时候,胎薄,釉厚,不开片,就是它进步的一个过程。北宋的颜色它是豆绿的,南宋就开始出现粉青、梅子青,变成一种青绿色,非常地漂亮。
四川遂宁发现的那一批瓷器,当时是1005件。一个坑里,当时有人推测是因为战乱,就把这个瓷器一股脑地埋了一坑里,拿土一盖。偶然的一个情况下,发现了,一发现一数1005件,里头有多少龙泉呢?有342件,342件是龙泉青瓷,是在四川。四川离浙江也很远,过去都是大山区,山区对山区非常难运输的。那里的那个龙泉青瓷几乎个个都是国宝,非常漂亮,都是南宋时期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那时候二十几岁,我去过龙泉。从书上知道,有龙泉这么个地方,生产这么漂亮的青瓷,我一定要去看看。那个时候,我们也不兴什么收藏陶瓷,问谁谁也不清楚,我就自己奔了龙泉了。
我印象很深,当时从杭州出发的话要走12小时。今天大概我问了一下,今天大概两三个小时,高速公路就到了吧,很近了。那时候要走12个小时,中间因为一天走不到,我忘了是在哪个县里,在一个农家的小招待所里睡了一夜。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住一宿是一块三毛钱。我当时还有很大的照相机。当时我为了照相机的安全,我跟老太太说,我说我能不能把这个房子包下来。然后她很诧异地看着我说,你包下来要干嘛呢?我也不好说,我怕东西丢了。我就花三块九就包了三个床位屋子里不是两张床,是三张床。然后老太太就对我无上地好。你想想一个人居然包两张空床还给钱,觉得很奇怪。那时候没有这种概念嘛,都是跟生人睡在一个屋里嘛。那个屋是没有盥洗设备的,什么都没有。她就打一盆热水非要来给我洗脚。那时候全国也没有足底按摩,脚除了自己摸过,没让人摸过。来一个生人非要给你洗脚,你就觉得浑身的不自在。那时候又年轻,怎么说都不行。她非要给你洗脚表示一种热情。然后我就从那儿,第二天清晨又坐长途车去到了龙泉。
在龙泉的山区里,看到当时大量的青瓷。那时候也是开始有建设,有出土,看了很多。对龙泉的青瓷感受非常地强烈,回来的时候还买了很多背着,生怕一路给磕了。那时候不像现在还有什么很好的运输工具,那时候都是挤长途着车。长途车非常挤,那时候也是仗着年轻,能吃点苦,所以就还是其乐无穷。
南方还有重要的黑瓷,福建的建阳窑,也叫建窑。
建阳窑主要生产的东西就是喝茶的茶盏。我们现在说起来就是一个茶碗,它在史书上记载叫“乌泥窑“。什么叫“乌泥窑“?就是胎是黑的,特别黑。黑瓷的生产主要跟宋代的饮茶习惯有直接的关系。
宋代的关于饮茶的记录非常多。其他文献比如诗歌里,词曲里也非常多。陶谷在《清异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他说,“闽中造成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就是说这个闽中那就是福建,我们说的建阳就在福建它造茶盏。鹧鸪斑是什么呢?是一种鸟的羽毛。鹧鸪是一种鸟,它的羽毛上有很多斑点,非常漂亮,茶盏就模仿了这种仿生的。仿生的茶盏是在建盏中非常常见,比如兔毫盏,像兔毛一样,兔毫嘛。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他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他就是说这个盏就是青黑色最好,有那种条状的所谓“兔毫“的为上。
“建盏“是我们的称谓,过去还有一种称谓我们后来不用了,日本人在用。你到日本一看,它就叫“曜变“。明人笔记中曾经有一段迷信的说法,他说建盏开窑的时候,必须取童男童妇的活血祭祀。然后往里一泼,这精气就凝在上面了,所以叫“曜变“。
这个“曜变“这个词后来中国人就不怎么用,用在日本。你查日本的陶瓷书一定定“曜变“这两个字。后来很多人认为,这个词是日本的。其实不是,是我们自己的,后来传到日本了,我们就不用了。那么日本人管它叫什么呢?叫“曜变“。
还有一个说法更有意思,他叫“天目“。苍天的“天“,眼目的“目““天目“。“天目“是怎么个来历呢?它有无数种说法。但是最接近于一个史实或者最能让人信服的一个说法,就是当年的日本僧人到中国来,带回的茶具是从浙江天目山带回来的,这个说法比较有说服力,容易让人信服。这个日本的僧人把中国喝茶的方法以及茶具带到日本的时候,这个东西顺理成章叫为“天目“。现在引申出去的,凡是黑色的瓷器,宋代的黑色的瓷器都叫“天目瓷“。
磁州窑对陶瓷工艺中有一个巨大的贡献,因为磁州窑的这个原材料,它的产地,原材料都不太好,不能像景德镇那个高岭土,那么好的瓷土。所以它都是从很差的原材料中要烧造很好的陶瓷,怎么办呢?它发明了一种工艺,叫化妆土。
它先把那个瓷器做好以后,釉色又黑、灰、黄都不好看,刷上一层白粉,然后再罩釉,它这层土叫“化妆土“。我们从这个瓷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化妆土的位置。
化妆土有什么功效呢?它有点像咱们女同志化妆打的那个粉底,遮盖她那些缺陷。那我想那化妆土就是现在化妆的粉底,备不住也是从化妆土那边学来的。它本意是遮丑,本意就是遮丑。我们打粉底本意也是遮丑。但是时间长了,它就变成一个技艺。它有时候这个人脸上没有瑕疵也要打一点粉底,她就显得更好一些,所以因为有了化妆土的出现,磁州窑就变得千变万化。那么,它的色彩也出现了有绿的啦、有黑的啦、黄的、孔雀绿的,什么颜色都有。那么,最典型的磁州窑就是刚才我们呈现的那种白底黑花,非常强烈的那种。这是磁州窑的典型器。
那么磁州窑的特征是什么呢?它主要是率真、粗犷,体现了民间的种情趣。它没有约束,它自己不给自己定一个规矩应该怎么样。官方的东西要定很多规矩,因为它要层层审批,一堆麻烦,有一块过不去就退回去了,对吧?磁州窑没这事。我工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你喜欢我当时你喜欢这样我现在给你画一个,一会儿就给你烧出来了,所以它没有约束。恰恰是这个没有约束的这种陶瓷工艺,使我们的北方的磁州窑的陶瓷变得非常的丰富。
我这么多年总是研究磁州窑。我们身处北京离磁州窑的产地近,所以机会就多。有一天半夜,我拉接到一个电话,一个朋友就跟我说:“哎呀!我买了一个特好的磁州的东西。“说,“我现在在火车上呢,我明天早上就到北京。“说,“你愿意不愿意提早来看看呢?“我说,“好啊。“我说,“有多好啊?!“他说,“是我历史上碰见最好的。“
那么我大早上也就早早起来了。他那火车一到北京,我就跟他约着就见,赶紧找一个地方约着一见,一打开,东西真好。然后下面的问题就剩下就是说多少钱,怎么付钱。然后我跟他很快就交割了。交割以后20分钟,就有一个人也赶到了,一看我买了,那个人脸都胀得通红,他迟到一步,我动作比他快。
那么有时候收藏也是这样。收藏有时候不能犯懒,闻风而动嘛。我一听他这个我赶紧过去了。我就因为比他早了20分钟,这个东西我就买到了。如果我晚去20分钟,那可能这个东西就变成他的了。但是我们在这种闻风而动当中,一定要冷静。比如那是一假的,你也闻风而动冲上去也把它买回来那不是麻烦了吗?但是,你在你有把握的情况下,就应该决定自己的行程。我为什么能够那么早就很积极地去呢?是因为给我打电话的人是一个明白人。我跟他打过很多次交道。就是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对东西的判断,以及他东西的来源,他是有能力的,所以我才很积极。如果本身一个人,我去看了八回全是假的,他再打什么电话我也不去,对不对?这个是一个经验的积累。
磁州窑当中,它还有一个装饰方法是其它窑口非常罕见的,除了唐代的长沙窑以外,最重要的用文字装饰的瓷器就是磁州窑了。大量的书写文字,它的这种书写文字当中很多表明了宋人的一种哲学。比如,有的瓷器上,就是碗上或者枕上就写一个字“忍“。
北宋、南宋人整个的政治格局就是个“忍“的格局。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一直在对峙,又打不过人家,那怎么办?就得忍着。要不然就议和,要不然我给你点东西,反正我不愿意跟你打仗。宋代人就这个哲学,就是我也不去侵略,我也不去打,但我实在不行了就给你点东西,反正我愿意以土地换和平,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它的哲学反映到瓷器当中就是这种“忍“,祈求家国永安。大英博物馆有一个很著名的磁州窑的一个枕头上面就这四个字“家国永安“。这是北宋带确切纪年,它是熙宁四年,带有确切纪年的一个枕头,反映了当时宋朝人的心态,对吧?我不愿意打仗,我愿意很安定地过一种生活。
最早呢,我们有人认为,那枕头就是给死人睡的。因为都是墓出的嘛,就认为活人不枕这枕头,这枕头这么硬怎么枕啊?!我们今天都是有枕枕头的经验了,那个硬的怎么枕啊!对吧?没法枕,所以就认为古人一定不枕,就是给死人枕一个枕头,烧个陶瓷的东西给死人枕着,活人不枕着。
但是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因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枕头上有字,那个字的表达的意思一看就不是给死人的。你比如说它有枕头上这么写的:“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就是人多的时候少说话,没事早点回家。这一看就不是给死人的,对吧?死人怎么回家。没法回,回家就害怕了,对吧?怎么又回来了这个,对不对?还有呢,枕头上写着:“为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这个也不是给死人写的。死人的头发早白了在底下,爱白不白,对吧?它就还是一种很世俗的哲学,告诉你怎么样去生活。我们今天也适用,就是说你不要去为人争去,跟人家老去争斗,没有意思。生活中让一步宽容一点,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好。
那么,它当时还有一些字,写得也很有意思,它说“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个过去啊,人出门是个非常艰苦的事,跟今天不一样。今天太舒服了,你想上哪儿,你要坐飞机那就很快;坐火车也很舒服,汽车还有卧铺,都非常舒服。古代出行是非常艰苦的。那么为什么要“过桥先下马“啊?那桥都不结实,万一掉下来呢?不安全。“有路莫行船“也是这个道理,就是船上的安全程度低于陆地上。你不能等晚了,天黑了你再找地方住。我们今天多晚都能找地方住,是吧?随便找个宾馆就住下了。那个时候不行,你每个地方找驿站,找旅馆你必须得到达那个地方,如果你在前后不靠的地方,今晚就没地方去了。“鸡鸣早看天“呢,早上鸡一叫唤,看看天是不是下雨,干什么?要把事都准备好。这些很世俗地写在枕头上。那么,这就是让你每天看一眼。
我们今天的情感跟古代人有很大的区别,有很多情感丧失了,很可惜。比如,我们今天的思念的情感不如古人。为什么呢?有电话。你不论走多远,拿电话一打,说在哪儿呢?说我在美国呢。啥事没有,听着一样,跟在隔壁一样。没有这种思念之情。
过去的孩子一离开母亲,一离开家里,那母亲的牵挂是今天的人不能想象的。所以你看唐代大量的诗歌中,大量的送别诗,各种送别诗表达了古人那种情感。你比如杜甫的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们今天什么抵不抵万金,我估计在座的年轻的都不会写什么家书了,撑死发一短信,告诉说我已经到了,住下了,这地儿挺好。完了。过去写的是不一样的。
那么宋代人,尤其民间,它大量的这种在瓷器上的书写都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在这个瓷枕上,其实古代人枕硬枕头是有传统的。史书上有这样的枕头,叫警枕“警“,警察的“警“,警枕警醒的枕头。枕头什么样呢?它就截一个圆木头枕在脑袋后面,上面还坠一个铃铛。你一定要保持半睡半醒,为什么?你要睡死了,一动铃铛就响了,你就醒了。
那谁枕这枕头?司马光。司马光这所以能写出《资治通鉴》,就因为睡了这枕头了,珍惜光阴啊!我们现在的人不怎么珍惜光阴,睡懒觉的人多了,过12点还没起床呢。以后不起床的人就睡这种枕头就起来了。
宋枕造型最为丰富,过去很多美学书对这个都有记载。它的造型有什么呢?你比如有动物形的,狮枕、虎枕;有人形的,孩儿枕、仕女枕;有几何形的,长方枕、八方椭圆、银锭、腰圆、鸡心、云头等,各种随意造型。内容也丰富。马戏、杂技的,你看这熊拴一个链子,这是马戏团的熊,可不是森林里的熊。你看它这熊弄得也很可爱,画得很可爱,圆墩墩的。那么,当时的宋枕中,你比如像垂钓啊、蹴鞠啊,蹴鞠就是踢球嘛,它就反映了当时宋代的民间的很多生活。它这些枕头,陪生者生活,陪死者下葬,就反映当时宋朝人的很多生活理念。
上海博物馆有一个仕女枕,它上面有两句诗,这两句诗很有意思。就是这个枕头,这字你看不见,等会儿我给你念就行,写了两句诗。他这诗写的叫“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父对悉眠“。我们听着很熟悉吧?跟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非常接近。《枫桥夜泊》是怎么说的呢?它说的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跟这上面的字有四处不同。
第一处是“叶落“,他写的是树叶落下来,表示秋天;张继的诗呢,是“月落“,月亮落下来了。枕头上字是“猿啼“猿猴猿啼;张继说“乌啼“,一个动物,一个鸟。“猿啼“我们都知道,唐诗,大量的诗人都写过猿啼,比如“两岸猿声啼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李白的。那么,“叶落“说得非常清楚,就是深秋了,秋天叶子落下来。但“月落“有一个误差,你们仔细想,月落日升,应该是早晨。下面“江边渔父对愁眠“,为什么呢?深秋打不着鱼了,江边的打鱼的老头很发愁;张继的这个诗呢,叫“江枫渔火对愁眠“,非常抽象的,字意不清。有人当时说那个“江枫“是什么?说那儿没枫树啊!他们说就是枫桥,那么那枫桥是不是因为这个诗才改成的枫桥我们也不是很清楚。但是从这个诗上讲,这是一个证物。我一直讲,文物是一个证物,它有和证据来说话。
我们在一千年前的这个枕头上写的这句唐诗,跟我们后来知道的唐诗有四处差异,那么起码是有两个可能。第一,口口相传。这个诗歌就出现了差错。那么究竟是谁的差错呢?是后来写书的,记录在书上的人的差错呢?还是工匠的差错呢?我们不得而知。第二,诗歌经常是经过后人润色。我们见过很多版本。版本不同,诗歌有很多不同,对吧?你比如说,“两岸猿声啼不住“,有的时候是“两岸猿声啼不尽“,不太一样。那么诗歌,如果成为书的时候,润色一般都容易改得比较文学化,比较高深。你比如“江边渔父对愁眠“和“江枫渔火对愁眠“呢,那显然“江枫渔火对愁眠“显得有点玄妙。诗歌就是有点玄妙,大家才觉得深。“江边渔父对愁眠“就比较形象了。所以,我觉得证据的重要性就是文物的重要性。
还有两个磁州窑的瓷枕特别有意思,画的《西游记》。我们一般说《西游记》朋朝才有嘛,这明朝才成书嘛。那么《西游记》的这个故事是金元时期就有了。河北省文研所所藏的那个《西游记》瓷枕上面没有沙僧,就仨人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广东博物馆的那个《西游记》的枕头上是四个人,全到齐了。
《西游记》这个故事始于南宋,那么史实是唐代不用说了。《玄奘西游记》已经给大家讲了,它是始于唐代,那么南宋的时候它就形成了故事。那玄奘西游记肯定不能领着一个猪,领着一个猴,那是肯定不这事,对不对?它经过民间的演绎,南宋的时候就有了故事了。它比吴承恩的小说早了二百多年。那么在民间演变的过程,我们通过了这个文物就很确切地看得清清楚楚。它整个一个演变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有时候为什么喜欢文物?文物为什么有证据力的一个原因。
宋朝的瓷器中有一个典型的瓷器,就是梅瓶。那么梅瓶当时干什么用的呢?就是装酒的。为什么?它上面有字。比如上海博物馆藏的“清沽美酒“四个字,写得清清楚楚。有的上面写着“醉乡酒海“,那也写得清清楚楚。我们博物馆里也收藏了一个磁州窑的一个梅瓶,上面写着“武陵城里崔家酒,天上应无地下有“,连广告词都写上去了。说得挺狂的,“天上应无地下有“,写得功能性很清楚。
我们说了在晋冀鲁豫这四个省内的所有的民间窑口,都可以统称为“磁州窑“,所以它存世量非常大,非常丰富。民国以后大量出土,流散到民间。最早是日本人、德国人、欧洲人非常喜欢,大量地搜刮到西方博物馆里,走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能看到中国的磁州窑。我们今天收藏的机会非常多,能够看到。全国各地的市场啊,包括拍卖会上,能够看到大量的磁州窑的精品,而且价钱不是很高,我们对它的认识非常低。所以,我想我们今天收藏依然有机会嘛。像磁州窑就是一个很好的收藏的品种。
耀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北方烧青瓷不如南方,但是耀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它的颜色是呈橄榄绿。它这种深沉的颜色呢,是跟北方人的性格有关。北方人喜欢的东西都比较重颜色重,深沉。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耀州出青瓷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陆游就说,耀州窑出这个青瓷跟那个南方的秘色非常接近。他说的有一定道理,因为秘色瓷也有点接近橄榄绿。
耀州窑是做过贡瓷的。只见记载不见实物,在宫廷里没有发现耀州窑的贡瓷,但是记载上是有的。通过我们观察耀州窑的质量来看,它作为贡瓷是够标准的。耀州窑因为发现得较晚,过去人不太重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窑址发现在陕西省铜川。我八十年代路过过那儿,我去过,那进修我还是做记者。我在一个过年的前一天,大概是大年二十九,我到达的那个地方,人家全关门了,没有人了,大门锁着。然后我就敲门,有一个看门的老头给我开门,他说人家都下班了,都回家准备过年了,这不让进。我那时候也年轻,好容易去一趟,所以就是跟人家哀求呗,就是一定要进去看看。后来老头看我也没什么歹意,而且那时候人对这个不是很关心。你有人关心他就很高兴,就撒我进去了。他打开门,我一进去,里面有五个狗,那狗都见我狂吠。我为了看那瓷器,我也就壮着胆子,那狗看那个样子是要咬人的。我就让老头把狗锁起来。然后我就去看几百筐瓷片,全部是出土的,非常地漂亮。而且有些东西,我隔着玻璃屋里不能让我进我隔着玻璃能看到粘接起来的恢复的样子,我觉得耀州瓷还有这么漂亮的,那是我对耀州瓷器最强烈的一次感受。后来在那儿待了很久,最后还拿了人家两片,就回家了。回去就对这两片如获至宝。
我看到那两片的时候,恍然大悟,耀州瓷为什么这样去装饰,它是动刀的。北宋鼎盛时期的耀州瓷是刀刀见泥,入刀角度是斜的,一片下来,刀上都见泥。它为什么那么片呢?我想了想,陕西人吃刀削面。它这技术从那儿学来的,一定是这样。它刀削面的角度跟片瓷器的角度是一样的。所以它史书上记载,它“刀刀见泥“。
那么,耀州窑整个工艺过程,由五代、北宋、金一直到元,它是走一个衰落的趋势。五代的它是凸雕,它整个的花都是凸起来。到了北宋时期的时候,它就开始是阴刻。然后,到了金代以后就是线刻甚至是素器,就是工艺开始简化。
我们注意到,所有的陶瓷都是这么一条路,它要简化工艺,提高产量。除非是宫廷单用,我考虑成本。只要走入市场,它一定要考虑这个途径。工艺要简化,要提高它的生产力。我们从这个思路上看,所有的瓷器,都走过这么样一条道路。
耀州窑有一件国宝,去陕西旅游的人,可以看见。倒流壶,水是从这个底下灌进去的。把壶倒过来,把水灌满。灌满以后呢,把壶正过来,中间有个芯,然后把水倒出来,很有意思。肯定不是沏茶的,沏茶里面堵死了。这种壶当时是一种带有玩具性质的壶。这件东西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陕西发现的,作为国宝现在在陕西省博物馆展出。2007年,苏富比拍卖了一只耀州窑的倒流壶,拍了66万多美金,非常粗糙,比这个壶差远了。一个壶卖了60多万美金,非常贵。
我们在官窑系统中,讲了“钧窑“和“定窑“。那么北方的四大窑系中,钧窑也是民窑窑系,那么钧窑的特性,它跟其它窑口有一个不一样,它比较简单,烧造比较简单。它跟耀州窑比起来,它不拿刀刻它去。刻需要技术,不是谁都能刻的。不信你们自己,拿一个刻好的瓶子,一刻就穿了,刻不了。它的技术相对要求低,那么它的烧造得就非常广泛。
我们现在能够发现的,以河南为中心,就是以河南禹县为中心,钧窑是向四周蔓延,南至浙江。浙江出土了有大量的窑址,专门烧钧窑。那个钧窑烧的,虽然质量不是很好,但是一看也是钧窑。那么北边我们的山东、山西、内蒙、东北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钧窑。胎质完全不一样,胎质有铁黑、深灰、褐黄、咖啡乃至白色都有,什么样的胎都有。
由于这个钧窑的广泛生产,所以它质量得不到保证,从宋、金、元,它质量是在一路下降的。民窑的钧瓷呢,在北方的广泛地区都是烧造碗和盘,就是大量的民间用具。我们今天非常容易看到这些东西,很多,也不是很贵,非常漂亮,当时民间使用的器皿。那么,宫廷的东西大部分是陈设的,比如花盆啊、花觚啊,它是为了看的。
那么民国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钧窑的窑址的时候呢我们刚才说了,钧窑的地位历史上并不高,但是到了民国的时候,就是清末到民初的时候突然地位提高,所以全社会都在找这个。瓷器的窑址发现了以后,有大量的残片,残片有挂红的,有不挂红的。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话叫“钧窑挂红,价值连城““家有万贯,有值钧瓷一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那个窑址被哄抢,很多瓷片就被人拿来镶制腰带啊,挂在墙上镶制成钧瓷挂屏。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买的第一件瓷器兼木器就是钧瓷挂屏。每一片上都有红色。我记得我当时把它挂在床头,我天天站在床上在看,就趴在上面看,看那40片。40片,都镶在上头。你想想一片就价值连城了,是吧!40片呢!那么我当时买这个东西的时候,对钧瓷还没有什么很深刻的了解,只是觉得这个东西好看,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回去慢慢去研究,买回来了。
钧窑挂红,非常漂亮。钧瓷它整个发展的一个脉络大致是由红到蓝这么一个过程,由精致到粗糙这么一个过程。到最后,到元代以后,红就彻底地消失了。所以一个事物,它有它的高峰期,有它的低落期,它有一个规律。当我们知道这个规律的时候,对它很容易做出一个判断。为什么一看你知道什么时候的呢?就是规律找到了。
北方民窑中的定窑系。定窑是有官窑的,我们说了汝、官、哥、钧、定,它是官窑系统,但是民窑也大量使用。白瓷非常容易获得百姓的喜爱。我们今天白瓷你没有感受,你拿一个白瓷并没有感受。有时候你拿一黑碗,你倒有感受这个碗挺黑的。白碗你没有感受。可是宋代的时候,一个白碗给人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开始是贵族使用的。大明宫唐代的时候都是皇上使用白瓷,别人使不了。
定窑最著名的东西就是这个孩儿枕。对陶瓷有所了解的都知道这个孩儿枕,这是故宫博物院的,台北故宫也有一件。
定窑的白瓷,在北宋的初期已经烧造的技术非常好。有非常高的大瓶,有直径超过五十多公分、六十公分的大碗,尺寸非常大。河北定州塔基出土的,这是北宋早期的。那么我们看它的雕花都是凸雕,把花凸出来。到了北宋中期呢,它就变成阴刻了。我刚才说了,工艺的程度就开始简化。但是你作为外行,有时候你没有分辨出它这个简化的过程,就是它提高效率,减少成本的这个过程是藏起来的,并不想让你知道,知道了你就不给钱了,对不对?我这是一个凸花的也卖一百块,我是一个暗刻的也卖一百块。那我暗刻了以后,你根本没发现。我偷了多少工你不知道,对不对?你还是买。所以他是不能让你知道的。它这个过程是慢慢地演化的。
然后,定窑到了金代以后就是印花了。印花的效率就更高,再往后干脆就是白的,啥也没有,你就愿意使就完了,对吧。那么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当收藏热兴起的时候,定窑大量开始仿制,而且仿制得越来越逼真,导致很多人看到定窑不敢买。看不出来。我就碰见过一块盘子,那个人拿来着那个盘子找了很多人都不要,人家说你这是仿的,太漂亮了,画两个鹅、鸭子非常生动。然后他拿给我看,我一看我就知道这是个真的。但是他已经转了很大的一个圈子,有很多人看了不认。为什么不认呢?就觉得这个品相太好了。过去有一种说法,叫“真赛假“,对不对?真的跟假的似的,太新了。但是他没有注意到,中间的整个的画面的布局,我们今天的人再仿,他一定是仿制的过程,他一定要模仿那个时候的韵味。可当时的人没有模仿,当时的人们君子坦荡荡,我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他那个随意的感觉,你应该能找到。
一个人简单地说吧,一个人平时的唱歌跟考试的唱歌都是不一样的。就是你能不能听出来那微小的变化。那么简单地说,你能不能看出来这个微小的变化。我看出来了,我就把它买了,很便宜。那人关键是他已经卖了一圈,谁也卖不掉。人家都说他是假的,他也没了信心,很便宜卖给我了。
所以我想就是你要看古代的这些真的东西,你尽量要去博物馆。要看一些真正的东西,要慢慢地体会它的那个自然的状态。一旦你把握住它那个自然的状态的时候,你就可以分辨出有些不自然的状态。这个说起来好像很玄,但是你慢慢感受,慢慢体会,是能够体会出来的。
宋代南方民窑有四大体系,第一是饶州窑,世称景德镇窑;第二是龙泉窑,青瓷;第三是建阳窑,就是建窑,以黑盏著称;第四是吉州窑,跟北方磁州窑有点儿相似。
宋代的政治分布非常清晰地分出北宋和南宋,临界点在1127年。这一年发生了靖康之难,是宋人的国耻。北宋大小两个皇帝,太上皇和皇上,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掳掠到五国城,就是今天的黑龙江依兰。当时宋徽宗父子被囚禁五国城,受尽人间的屈辱。他们是天子啊!宋朝人对这段历史的心理感受都非常强烈,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但是没有办法,以当时宋朝的武力,不可能从金国手里把两个皇上抢回来。当时金人把皇上、皇室成员、文武百官、艺伎、工匠等等,将近10万人都劫掳到黑龙江,除了不放心以外,同时是需要一些服侍人员。由于金人在科学技术上处于弱势,所以相对来说也比较重视技术人才,把工匠也都一块儿抓走了。
岳飞的《满江红》里有非常沉痛的词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他说到这件事的时候,感情沉重。很多年以后,人们在朗诵他这首词的时候,还觉得心情沉重。
宋室南渡以后,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决定定都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开始重新发展。南宋的第一个皇帝赵构,当时21岁,正值青年。从宋室南迁以后,南方的民窑瓷器得以迅速发展,这与政治上的迁徙有很大关系。
饶州窑,现在称景德镇窑。景德镇早在汉代就开始烧瓷器,但很粗糙。宋真宗景德年间,正式在景德镇建镇,史书上有记载。景德年间是从1004年到1007年,一共是四年。从2007年往前推整整一千年,正是在景德年间。
景德镇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拥有高岭土。所谓高岭土,指高岭那个地方发现的瓷土。我去那里看过,挖出来的土都是雪白的,非常漂亮。高岭土后来被世界公认为是烧瓷器最好的原材料。18世纪以前,欧洲人不知道我们用什么来烧瓷器,所以对中国制造的非常洁白,而且强度非常高的瓷器感到很困惑。
景德镇在北宋以后,开始走上创新之路。我们都知道,唐代中国陶瓷的格局是南青北白,要么是青瓷,要么是白瓷。景德镇创新的瓷器叫青白瓷,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颜色偏蓝。
由于景德镇的瓷土好,烧造出的瓷器质量堪称有史以来最好的。瓷器的洁白度非常高,釉色也配得非常好。元代蒋祈在《陶记》里说:“景德镇有窑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景德镇造的瓷器非常洁白,没有任何瑕疵,把它卖到任何地方,都有饶玉之称。“饶“是地名,饶州府。中国人对玉的感受非常强烈。在天然材料中,中国人对玉的崇敬心理超出其他材料,所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玉文化。蒋祈就赞美景德镇的瓷器,跟玉器一样。
因为中国人对玉的感受是跟对其它的东西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尤其在天然材料中,中国人对玉的崇敬的心理超出了其它的天然材料。所以,我们有一种独特的玉文化。将来我们可能讲玉器的时候会讲到这些。比如我们说“玉成此事“啊,“亭亭玉立“啊,说的都是很美好的词。
我第一次看到影青釉的时候非常震惊,那时我才二十来岁。不像今天,很容易看到大量的艺术品、古董、文物,那时社会还不太提供这个。我第一次在人手里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非常惊讶。非常薄,颜色非常清亮,然后人家告诉我,这是宋朝的。一开始我都不相信,我说这么薄,怎么能保存到今天呢?后来我才知道,有大量的景德镇千年以来的瓷器保存到今天。
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它称影青是“素肌玉骨“。它的肌骨是素肌玉骨,他的评价非常高。真正我们在说这个柴窑的时候说过,柴窑有人说是不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实际上这四个比喻描绘影青是最为准确的。它就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非常地薄。“影青“的名词是我们俗称了,我们现在就这么叫了。在史籍上记载,最早的记载就叫“青白瓷“。那么它这个过程大概是从青白瓷到影青,还有人叫“映青“,就是反映的“映“。显得非常亮“映青“。包括“隐青“,“隐“就是隐藏的隐“隐青“,都是跟这个有关,都是一个东西。
那么,在所有的宋瓷中影青是最薄的,声音是最清悦的,就是你拿手敲的时候,声音非常好听。我觉得找几个碗都可以敲出音乐来,装点水,高低音,都可以找出来。
由于景德镇瓷土的特性,它可以仿制金属器,不太费力,所以它早期很多东西都是跟金属一样窝出来的。由于它的韧性非常好。
影青中有大量的粉盒。我们知道不是今天的人才化妆。我们中国历史上,从汉唐都很盛行化妆,宋代每个人都化妆。所以它有大量的粉盒出世,出土。我自己也收藏很多盒,大大小小的,影青的盒是最漂亮的。印花的有牡丹的、花卉的、花鸟的,什么素的,有的纹饰非常漂亮,有的瓷器盒仿得跟那个藤子编出来的似的。宋代人追求的生活的情趣比其它朝代更甚,就是宋代人特别注重生活的细节。我写过一篇文章,我都希望我生活在宋朝,看看宋朝人的那种细致。
由于景德镇这种“薄如纸,声如磬“的这种瓷器的出现,导致中国的一个产品到此有为止了,是玻璃。
我们比较一下就清楚。中国人不是不能生产玻璃器,在战国、汉代、唐代有非常漂亮的玻璃器。我们去博物馆看,看它那玻璃瓶子都跟今天的,有时候你都不相信,那玻璃瓶子看着跟今天的差不多。为什么到宋代以后,宋、元、明、清就几乎没有玻璃器。到了清代以后的玻璃器全是观赏器,带颜色的,皇帝喜欢的摆着玩,根本不是用的。实用的玻璃器从宋代以后中国就不生产了。我们后来喜欢的大量的玻璃器都是从欧洲进来的。欧洲人喜欢玻璃器,生产玻璃器,是因为它不能生产瓷器。我们今天能生产如此优美的瓷器呢,玻璃器就不生产了,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呢,是瓷器的质地比玻璃器相对来说坚硬。我说的不是科学的硬度,是它使用中的坚固度。我们一般卒瓦碗的机会比卒瓦玻璃杯的机会少。一般你碰一碰碗都不会破,但是玻璃杯非常容易碰破。而且玻璃杯有一个问题,就是俗称“炸“。玻璃杯凉,你一倒热水“啪“就炸了。瓷碗多薄多厚,它都不会炸。所以,它在生活中使用的它的坚实度远远低陶瓷。
那么一旦它发生小范围的破损,比如崩了一个口,玻璃器几乎就不能用了,但是瓷器可以凑合用。我们都有过使破碗的经历,对吧?我们现在生活好了,破碗就扔了。过去家里的碗都是口沿磕磕碰碰都接着用,没关系。但玻璃杯一般口沿一破,就不敢用了。为什么?剌嘴。它跟刀子一样,所以它这是有缺点的。
第二点呢,就是玻璃的导热系数高,就是它快,导热快。瓷器导热慢。大家都有这个生活经验。对吧?你玻璃杯一倒热水,你就拿不起来了。你马上拿不起来,恨不得两秒钟,你就不能拿那玻璃杯。瓷器不怕,瓷器可以端着,很舒服。那么,导热快就有一个缺点,就是它凉得快。你盛一碗粥,现在是接一电话回来就凉了。古代也没电话,但是盛一碗粥,你出去有一个事跟谁说一句话,回来就凉了。所以玻璃器它就不适合用于吃饭这种器皿。
第三是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成本。我们社会的一个发展很大程度都跟经济有关,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成本。这个东西的成本,瓷器的成本比玻璃器的成本低,它又好,那肯定发展就快。
所以这个景德镇的影青瓷的出现,就是这个饶玉的出现就彻底地断送了中国的玻璃器的生产。从宋朝以后,我们的玻璃没有了,几乎没有了。
景德镇影青之所以有这样高的一个成就,主要源于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它的自然条件。只有它那个地方有高岭土,集大量的松柴。就是景德镇历史上是一个植被非常好的地域,就是它砍大量的柴可以烧瓷器。北方的瓷器很多是用煤烧的,它是用柴烧的。后来对这个破坏很厉害,就是对自然破坏很厉害,因为烧的树太多了嘛。
第二就是它的地理位置。你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经济发达的地区一定要伴随一条河,要不然就没有办法运输。没法运输,这个东西运不出去。今天也是这样,你运不出去你就是死。你的经济就不可能发达。所以它挨着一条江,叫昌江,所以景德镇也叫昌南镇,它在昌江以南,所以它叫昌南镇,它古称昌南镇,后来改为景德镇。
再有就是江西的人文条件。我们知道江西历史上的名人,尤其宋代的名人非常多。每一个人都如雷贯耳。你比如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杨万里,这些人都是江西人。
再加上它当地云集了很多工匠。工匠肯定是随着商品走的,你这个地方需要生产,需要劳动力,需要工匠,工匠就云集过来了。再加上宋代的当时的格局。就是北方一直与辽国北宋时期与辽国,南宋时期与金国的这种武力对峙,使南方很多工匠心里也不安,慢慢就移到景德镇去了。这就使这个地方人才辈出。当时景德镇有这样的俗称: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就是说,工匠不是我本地人,哪儿的人都有,但是我做成的东西天下都走了,不知道上哪儿去了。所以我们在全国瓷器的出土当中,尤其景德镇的影青的出土当中,远至辽宁、内蒙、广东就是景德镇辐射出去的面积非常大四川,都有大量的影青出土。
它这个非常薄的瓷器,你知道在古代运输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么远的地方都有大量的出土,可见当时的影响力。
由于景德镇瓷土的优良,韧性非常好,它可以不太费力地仿制金属器造型,所以早期很多影青跟金属器一样。比如执壶,一看就不是瓷器的造型,就是金属器的造型。如果我们的颜色变成铜那样子立刻就变成一把铜壶。它就是仿金属器,它优良的瓷土使它有条件做成这个样子。有的瓷土是不行的,你比如说磁州窑的瓷土都非常厚,都非常粗糙,你做成那个样子,它就做不成。就简单地说,丝绸是可以做一个衬衣的,你拿呢子做一个衬衣,它就做不成了,对不对?就算做成了你也穿不上,穿上也扎得慌。
第一个是酒壶。我们都知道当时宋代的酒都是酿造酒。酿造酒就是我们现在家里有时候自己都还可以做的米酒、黄酒,这都属于酿造酒。那么我们喝的白酒,烈性酒叫蒸馏酒。蒸馏酒是元代以后才有的,到明代才比较多。我们后来就是小说中当然也在描写,比如说《水浒》中描写,武松连喝18碗,那就是米酒。你搁今天的白酒,甭18碗,一碗就翻了。对吧?就打不成虎了,就变成虎食了。这种壶呢,就是我们现在叫“执壶“。有一个把,“执着“嘛,叫做“执壶“。
它在宋代也叫“注子“,注子就是用来做茶道的,就是饮茶用的。那么它是点茶,因为宋代的饮茶习惯跟唐代不一样它是点茶,它就要求壶嘴做得比较细,要求出水有速度。
影青瓷里当时大量的东西,我们今天看,可能都是艺术品,可在历史上它就是一个实用品。比如,这个梅瓶,涡纹的,就是一个一个涡的,像漩涡一样的涡纹梅瓶,就是典型的酒瓶子。这尺寸都比较大,所以你也可以看出来,当时装的一定是酿造酒。蒸馏酒这里头,我估计这里能装五到十斤。咱们今天白酒有五到十斤的包装吗?都没有这种包装。
我的影青涡纹梅瓶是在香港买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去香港的时候看到这种东西就很激动,看到这种东西这么漂亮,过去只有在博物馆、在书上看到的东西居然今天可以买了,而且还不是很贵。因为景德镇的影青瓷出土的数量地非常大的就是南宋的东西出土的量是非常大的。临安当时史书上有记载,杭州城里,就是作为南宋的都城里,有专门卖青白瓷的店铺。
南方除景德镇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青瓷窑,龙泉窑。讲哥窑的时候讲过,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弟弟烧的窑就是龙泉窑,也叫“弟窑“。但是这个名称实际上是不用的,只是书上有记载,我们很少有人在生活中说我买了一个“弟窑“。我没有听一个人这么说过,就是我买了一个龙泉龙泉窑。龙泉窑就是颜色是非常青翠的,它是南方最重要的青瓷。
我们叫“龙泉青瓷“,但是西方人怎么叫呢?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塞拉同“,它是从法语过来的,法语就叫celadon。
十六世纪晚期,龙泉青瓷第一次运到欧洲的时候,欧洲人都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瓷器,所有人都惊呼,说怎么这么漂亮。当时有记载有什么呢?贵族使用这样的青瓷招待客人,办酒会完了得找专人看着盘子,要不然客人就把盘子揣走了,带着油都没有关系,揣在身上就揣跑了。所以,就可见当时商品的这个重要性。那么当时法国上流社会在演一出戏,这出戏叫《牧羊女》,他那个男主人公穿着一个青布长衫,这个男主人公就叫“塞拉同“。他们说不出来这个颜色,所以他只好说,那个瓷器太漂亮,漂亮得就跟塞拉同穿的衣服的颜色一样。说起来很罗嗦,所以就简化成“塞拉同“。到现在全世界公认的中国龙泉青瓷都有叫celadon,翻译过来就是“塞拉同“。记住了这个词,听起来很怪。中国名字为什么叫个洋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龙泉的青瓷后来就成了中国青瓷的一个代表。十六世纪、十七世纪大量地贸易、走私到欧洲。欧洲的贵族都以拥有这样龙泉的青瓷为荣。
龙泉青瓷最好的时期不是北宋,反而是南宋。南宋的颜色非常均匀,釉面也就不开片了,非常润泽。我们比较一下可以看出来,北宋的这个胎厚,釉薄,开片;南宋的时候,胎薄,釉厚,不开片,就是它进步的一个过程。北宋的颜色它是豆绿的,南宋就开始出现粉青、梅子青,变成一种青绿色,非常地漂亮。
四川遂宁发现的那一批瓷器,当时是1005件。一个坑里,当时有人推测是因为战乱,就把这个瓷器一股脑地埋了一坑里,拿土一盖。偶然的一个情况下,发现了,一发现一数1005件,里头有多少龙泉呢?有342件,342件是龙泉青瓷,是在四川。四川离浙江也很远,过去都是大山区,山区对山区非常难运输的。那里的那个龙泉青瓷几乎个个都是国宝,非常漂亮,都是南宋时期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那时候二十几岁,我去过龙泉。从书上知道,有龙泉这么个地方,生产这么漂亮的青瓷,我一定要去看看。那个时候,我们也不兴什么收藏陶瓷,问谁谁也不清楚,我就自己奔了龙泉了。
我印象很深,当时从杭州出发的话要走12小时。今天大概我问了一下,今天大概两三个小时,高速公路就到了吧,很近了。那时候要走12个小时,中间因为一天走不到,我忘了是在哪个县里,在一个农家的小招待所里睡了一夜。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住一宿是一块三毛钱。我当时还有很大的照相机。当时我为了照相机的安全,我跟老太太说,我说我能不能把这个房子包下来。然后她很诧异地看着我说,你包下来要干嘛呢?我也不好说,我怕东西丢了。我就花三块九就包了三个床位屋子里不是两张床,是三张床。然后老太太就对我无上地好。你想想一个人居然包两张空床还给钱,觉得很奇怪。那时候没有这种概念嘛,都是跟生人睡在一个屋里嘛。那个屋是没有盥洗设备的,什么都没有。她就打一盆热水非要来给我洗脚。那时候全国也没有足底按摩,脚除了自己摸过,没让人摸过。来一个生人非要给你洗脚,你就觉得浑身的不自在。那时候又年轻,怎么说都不行。她非要给你洗脚表示一种热情。然后我就从那儿,第二天清晨又坐长途车去到了龙泉。
在龙泉的山区里,看到当时大量的青瓷。那时候也是开始有建设,有出土,看了很多。对龙泉的青瓷感受非常地强烈,回来的时候还买了很多背着,生怕一路给磕了。那时候不像现在还有什么很好的运输工具,那时候都是挤长途着车。长途车非常挤,那时候也是仗着年轻,能吃点苦,所以就还是其乐无穷。
南方还有重要的黑瓷,福建的建阳窑,也叫建窑。
建阳窑主要生产的东西就是喝茶的茶盏。我们现在说起来就是一个茶碗,它在史书上记载叫“乌泥窑“。什么叫“乌泥窑“?就是胎是黑的,特别黑。黑瓷的生产主要跟宋代的饮茶习惯有直接的关系。
宋代的关于饮茶的记录非常多。其他文献比如诗歌里,词曲里也非常多。陶谷在《清异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他说,“闽中造成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就是说这个闽中那就是福建,我们说的建阳就在福建它造茶盏。鹧鸪斑是什么呢?是一种鸟的羽毛。鹧鸪是一种鸟,它的羽毛上有很多斑点,非常漂亮,茶盏就模仿了这种仿生的。仿生的茶盏是在建盏中非常常见,比如兔毫盏,像兔毛一样,兔毫嘛。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他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他就是说这个盏就是青黑色最好,有那种条状的所谓“兔毫“的为上。
“建盏“是我们的称谓,过去还有一种称谓我们后来不用了,日本人在用。你到日本一看,它就叫“曜变“。明人笔记中曾经有一段迷信的说法,他说建盏开窑的时候,必须取童男童妇的活血祭祀。然后往里一泼,这精气就凝在上面了,所以叫“曜变“。
这个“曜变“这个词后来中国人就不怎么用,用在日本。你查日本的陶瓷书一定定“曜变“这两个字。后来很多人认为,这个词是日本的。其实不是,是我们自己的,后来传到日本了,我们就不用了。那么日本人管它叫什么呢?叫“曜变“。
还有一个说法更有意思,他叫“天目“。苍天的“天“,眼目的“目““天目“。“天目“是怎么个来历呢?它有无数种说法。但是最接近于一个史实或者最能让人信服的一个说法,就是当年的日本僧人到中国来,带回的茶具是从浙江天目山带回来的,这个说法比较有说服力,容易让人信服。这个日本的僧人把中国喝茶的方法以及茶具带到日本的时候,这个东西顺理成章叫为“天目“。现在引申出去的,凡是黑色的瓷器,宋代的黑色的瓷器都叫“天目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