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番外九◎开学致辞(上)◎
国子监作为大明读书人都想去进修的书院,这几年来,在秦首辅的改革之下,书院不仅仅教授以前的四书五经,更是将一些新式的学科,例如数学、天文、物理和化学等加入了进去,以往的四书五经因此而科考比例缩小了许多,虽然也有许多守旧文人暗地里骂秦修文的,说他倒行逆施,但是更多的人则是在慢慢接受着这些改变。
科举考试这么多年,四书五经中的题目已经考遍了,再想从中考出新意,只能出一些偏题怪题,而这些题目在实际官场用途中却并没有任何用处。
大明到处都是聪明的读书人,善于勾心斗角,揣摩人心,圣贤书的高洁不能落地,这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一群做实事的人,那么就要在科举这个根子上去改。
现在科考已经改制,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进行深耕,朝廷也会分科取士,等到考中之后,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直接走马上任,而是需在国子监继续深造三年,将这些不同科目的才子汇聚到一起,进行统一上课培训,并加强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联系,明朝越来越少出现酸儒文人,实干派逐渐在大明朝堂之中占据上风。
国子监不仅仅收纳各地读书人中的佼佼者,也为这些准官员提供了深造之地,这些有才之士聚拢在一起,编纂了不少各方面的书籍出来,成为了引领全大明读书人的风向标。
但凡走出去,说一声自己是国子监的学生,别人必定会高看你一眼,国子监的学生也都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以后必定能做出一番成绩。
但是今日的天之骄子们,个个都有些紧张,他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互相打量着彼此的穿着,提醒着好友有没有哪里穿戴的不够整洁利索的地方,就怕一会儿失了仪态。
“你确定是首辅大人亲来吗?”一个大约十六七岁的少年忍不住问身边的人,大家都是一同从京城各大书院考进国子监的,许多人就是自己以前的同窗旧友,沐言来的晚了些,连连扯着人就着急打探起消息来。
个子比较高的白净少年平时里一向沉默寡言,最喜欢的就是解开各种数学难题,智力超群,但是却不爱与人交际,今日却破天荒的回道:“是首辅大人亲来!今日是开学之日,祭酒大人说邀请了首辅大人前来致辞!况且祭酒向大人和首辅大人关系很好,想来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先头问话的少年人沐言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就是平时见这位不对付的卓之山也顺眼了许多,两人一起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就为了能站到前方一点的位置,看清秦大人到底是何模样。
虽然同在京城,但是秦修文如今身居首辅之位,大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出行都是前呼后拥,清场开道,别说没有官身的国子监学生了,就是一些官位低阶一点的,都没办法站到秦修文面前讲话,能够近距离看到自己的偶像,这些少年人又如何不心潮澎湃?
新年过去之后,二月十二国子监开课,这里有新招收的学子,也有已经在这里学了三年快要走马上任的深造进士,不过大部分年纪都在十六七到二十五六之间,很少有三十出头的,显而易见,大明中坚人才正在往年轻化方向发展。
确实,也只有更年轻的人,才能更容易抛弃以前的一些陈规陋见,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思想。
向清作为如今的国子监祭酒,国子监一把手,主导了国子监的各项事务和改革,如今三年一过,已经颇有成效,他这次请秦修文过来,就是希望让秦修文给这些即将结业的进士们打一剂强心针,让他们不要忘了在国子监所受到的教导,即便走到了基层岗位,也牢记为国为民之心。
一个国家的强盛,靠的不仅仅是中枢卓越的策略,更靠所有在各个基层的官员能上下一心,只有这般中央政策下达的时候才能如臂使指,不会出现之前种种改革的弊端——思路正确,但是执行力不够。
当然,对于如今真正称得上日理万机的秦首辅而言,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重大决议要在国子监颁布,所以才会亲临此地,发表一次讲话。
这是国子监最大的一个会场,高大的穹顶之下,殿宇宽阔,阳光从一排排玻璃窗中洒下,每一处角落都显得那么明亮。
这是国子监这两年新建的“聚贤堂”,正中间挂着孔老夫子的画像,两侧墙壁上也是挂着自太祖以来各个皇帝的画像。
据说就是为了挂这些画像,万历才愿意拨款出来建“聚贤堂”。
站立着的一排排伸长脖子焦急等待的学子,人数大约在两千多人左右,“聚贤堂”再大,也显得挤挤攘攘,但是却没有人高声喧哗。
当向清在高台上向所有人宣布,用掌声欢迎秦首辅致辞的时候,整个会场都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所有人都将自己的手掌拍红了,等到终于看到那道人影的时候,有的人甚至激动到哭了起来。
鼓掌致意也是国子监中的改革之一,在国子监中见官无须跪拜,国子监是治学之地,只有老师和学生,没有上级和下级,为表欢迎,鼓掌即可。
也就是说,只要入了国子监,不管你身份地位如何,从哪里出来,在这里你只是一名学生,四周都是你的师兄弟和老师,这样的一个强大的关系网,更加让人趋之若鹜了。
而秦修文在这里致辞,也是以客座老师的身份,所以这一刻,掌声雷动。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就譬如卓之山,内向少言如他,此刻他的眼眶同样通红,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秦首辅,没有他的那些改革,那些政策,或许自己此刻只能依旧过着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是秦首辅完善了蒙学制度,让他这种小乞儿一样的孩子也能读的了书,吃的饱饭,甚至因为成绩优异,而一直享受着朝廷的补助,也因为他在数学方面的超高天赋,甚至还进了许多官家子弟打破头都进不来的国子监!
这就是秦首辅的厉害,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都是一座山,而秦首辅轻轻挥袖,抚掉了马上掉落在卓之山头上的那粒沙,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如今有幸,能见到本尊,怎么不让卓之山激动万分?
秦修文此时已经三十六岁了,很多人人到中年,难免身材走样,但是秦修文却一直保持着和往年一般无二的挺拔身材,岁月似乎尤其优待他,一张脸依然清俊雅致,看不出什么细纹,如果脱掉了身上的官袍,走在这些少年学子之间,恐怕也不会太过违和。
但是如今,他站在高台上,气势内敛,却依旧掩盖不住一身光华,三十六岁的秦修文,没有了年轻时如利器般的锋锐,磨砺成了一块真正的玉石,看似温润,但是这只是他的保护色,内里依旧坚毅无比,只见他轻轻挥一挥手臂,整场肃静,再无一点声音发出,所有人都竖起耳朵,生怕听不清楚,或者漏掉了一星半点的内容。
“今日我们聚在一起,应该感谢向祭酒,若不是上次我们元宵猜谜我猜不中,没办法给我家小女赢到最大的那盏花灯,左右为难之际,是你们向祭酒挺身而出,帮了大忙,挽回了我在家中岌岌可危的颜面。不过向祭酒因此趁火打劫,要求我务必抽出时间过来致辞。所以,我来了。”
清冷低沉的声音通过高台上的扩音设备传向四方,让最角落的人也能听清秦修文的讲话,秦修文说到这里停顿了一瞬,目光看向向清,向清没想到秦修文居然将这事说了出来,好笑之余,忍不住朝着秦修文拱了拱手:“那说明咱们首辅大人言出必行!”
全场不少人笑了起来,没想到看着有些严肃和距离的首辅大人一出场发言,就开了一个小玩笑,同时拉近了和大家之间的距离。
等到笑声稍稍停止了一些,秦修文接着道:“今年有新生入国子监,也有第一届在此磨砺了快三年的进士,将在五月底开始陆续前往大明各地任职,在这里,我首先祝愿入学者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也祝愿马上要结业的人,牢记初心,方得始终。”
很多人,听到了这里,忍不住挺了挺胸膛,恨不得大声呐喊,告诉秦大人,自己绝对不会辜负他的期望!
但是马上,秦修文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有人曾问我,搞新式学堂,将好好的一个国子监变成了如今这幅模样,四书五经不认真读,尽弄一些歪门邪道,到底为何?”
当秦修文抛出这个话题的时候,有人愤怒,有人迷茫,有人不知所措,因为这确实是秦修文一力促成的政策,国子监人员构成复杂,虽然能入国子监读书的都是既得利益者,但是人的属性,注定了他们不是单独的个体,他们同样有家人、有朋友、有同窗。
对于卓之山这些人,他们当然是举双手赞成秦修文的政策,可是对很多其他人来讲,秦修文的政策或许侵害了他们身边人的利益,有些人勤学苦读大半辈子,将四书五经各类注解倒背如流,八股文写的炉火纯青,结果一朝改制,自己大半辈子的心血付诸东流,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不是所有人都有从头再来的勇气,甚至有些人愿意放下身段从头再来,可是那些犹如听天书一般的数学、物理、化学之流,到底是什么东西?又该何处下手?对于习惯了文科思维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科举考试这么多年,四书五经中的题目已经考遍了,再想从中考出新意,只能出一些偏题怪题,而这些题目在实际官场用途中却并没有任何用处。
大明到处都是聪明的读书人,善于勾心斗角,揣摩人心,圣贤书的高洁不能落地,这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一群做实事的人,那么就要在科举这个根子上去改。
现在科考已经改制,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进行深耕,朝廷也会分科取士,等到考中之后,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直接走马上任,而是需在国子监继续深造三年,将这些不同科目的才子汇聚到一起,进行统一上课培训,并加强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联系,明朝越来越少出现酸儒文人,实干派逐渐在大明朝堂之中占据上风。
国子监不仅仅收纳各地读书人中的佼佼者,也为这些准官员提供了深造之地,这些有才之士聚拢在一起,编纂了不少各方面的书籍出来,成为了引领全大明读书人的风向标。
但凡走出去,说一声自己是国子监的学生,别人必定会高看你一眼,国子监的学生也都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以后必定能做出一番成绩。
但是今日的天之骄子们,个个都有些紧张,他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互相打量着彼此的穿着,提醒着好友有没有哪里穿戴的不够整洁利索的地方,就怕一会儿失了仪态。
“你确定是首辅大人亲来吗?”一个大约十六七岁的少年忍不住问身边的人,大家都是一同从京城各大书院考进国子监的,许多人就是自己以前的同窗旧友,沐言来的晚了些,连连扯着人就着急打探起消息来。
个子比较高的白净少年平时里一向沉默寡言,最喜欢的就是解开各种数学难题,智力超群,但是却不爱与人交际,今日却破天荒的回道:“是首辅大人亲来!今日是开学之日,祭酒大人说邀请了首辅大人前来致辞!况且祭酒向大人和首辅大人关系很好,想来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先头问话的少年人沐言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就是平时见这位不对付的卓之山也顺眼了许多,两人一起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就为了能站到前方一点的位置,看清秦大人到底是何模样。
虽然同在京城,但是秦修文如今身居首辅之位,大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出行都是前呼后拥,清场开道,别说没有官身的国子监学生了,就是一些官位低阶一点的,都没办法站到秦修文面前讲话,能够近距离看到自己的偶像,这些少年人又如何不心潮澎湃?
新年过去之后,二月十二国子监开课,这里有新招收的学子,也有已经在这里学了三年快要走马上任的深造进士,不过大部分年纪都在十六七到二十五六之间,很少有三十出头的,显而易见,大明中坚人才正在往年轻化方向发展。
确实,也只有更年轻的人,才能更容易抛弃以前的一些陈规陋见,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思想。
向清作为如今的国子监祭酒,国子监一把手,主导了国子监的各项事务和改革,如今三年一过,已经颇有成效,他这次请秦修文过来,就是希望让秦修文给这些即将结业的进士们打一剂强心针,让他们不要忘了在国子监所受到的教导,即便走到了基层岗位,也牢记为国为民之心。
一个国家的强盛,靠的不仅仅是中枢卓越的策略,更靠所有在各个基层的官员能上下一心,只有这般中央政策下达的时候才能如臂使指,不会出现之前种种改革的弊端——思路正确,但是执行力不够。
当然,对于如今真正称得上日理万机的秦首辅而言,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重大决议要在国子监颁布,所以才会亲临此地,发表一次讲话。
这是国子监最大的一个会场,高大的穹顶之下,殿宇宽阔,阳光从一排排玻璃窗中洒下,每一处角落都显得那么明亮。
这是国子监这两年新建的“聚贤堂”,正中间挂着孔老夫子的画像,两侧墙壁上也是挂着自太祖以来各个皇帝的画像。
据说就是为了挂这些画像,万历才愿意拨款出来建“聚贤堂”。
站立着的一排排伸长脖子焦急等待的学子,人数大约在两千多人左右,“聚贤堂”再大,也显得挤挤攘攘,但是却没有人高声喧哗。
当向清在高台上向所有人宣布,用掌声欢迎秦首辅致辞的时候,整个会场都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所有人都将自己的手掌拍红了,等到终于看到那道人影的时候,有的人甚至激动到哭了起来。
鼓掌致意也是国子监中的改革之一,在国子监中见官无须跪拜,国子监是治学之地,只有老师和学生,没有上级和下级,为表欢迎,鼓掌即可。
也就是说,只要入了国子监,不管你身份地位如何,从哪里出来,在这里你只是一名学生,四周都是你的师兄弟和老师,这样的一个强大的关系网,更加让人趋之若鹜了。
而秦修文在这里致辞,也是以客座老师的身份,所以这一刻,掌声雷动。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就譬如卓之山,内向少言如他,此刻他的眼眶同样通红,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秦首辅,没有他的那些改革,那些政策,或许自己此刻只能依旧过着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是秦首辅完善了蒙学制度,让他这种小乞儿一样的孩子也能读的了书,吃的饱饭,甚至因为成绩优异,而一直享受着朝廷的补助,也因为他在数学方面的超高天赋,甚至还进了许多官家子弟打破头都进不来的国子监!
这就是秦首辅的厉害,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都是一座山,而秦首辅轻轻挥袖,抚掉了马上掉落在卓之山头上的那粒沙,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如今有幸,能见到本尊,怎么不让卓之山激动万分?
秦修文此时已经三十六岁了,很多人人到中年,难免身材走样,但是秦修文却一直保持着和往年一般无二的挺拔身材,岁月似乎尤其优待他,一张脸依然清俊雅致,看不出什么细纹,如果脱掉了身上的官袍,走在这些少年学子之间,恐怕也不会太过违和。
但是如今,他站在高台上,气势内敛,却依旧掩盖不住一身光华,三十六岁的秦修文,没有了年轻时如利器般的锋锐,磨砺成了一块真正的玉石,看似温润,但是这只是他的保护色,内里依旧坚毅无比,只见他轻轻挥一挥手臂,整场肃静,再无一点声音发出,所有人都竖起耳朵,生怕听不清楚,或者漏掉了一星半点的内容。
“今日我们聚在一起,应该感谢向祭酒,若不是上次我们元宵猜谜我猜不中,没办法给我家小女赢到最大的那盏花灯,左右为难之际,是你们向祭酒挺身而出,帮了大忙,挽回了我在家中岌岌可危的颜面。不过向祭酒因此趁火打劫,要求我务必抽出时间过来致辞。所以,我来了。”
清冷低沉的声音通过高台上的扩音设备传向四方,让最角落的人也能听清秦修文的讲话,秦修文说到这里停顿了一瞬,目光看向向清,向清没想到秦修文居然将这事说了出来,好笑之余,忍不住朝着秦修文拱了拱手:“那说明咱们首辅大人言出必行!”
全场不少人笑了起来,没想到看着有些严肃和距离的首辅大人一出场发言,就开了一个小玩笑,同时拉近了和大家之间的距离。
等到笑声稍稍停止了一些,秦修文接着道:“今年有新生入国子监,也有第一届在此磨砺了快三年的进士,将在五月底开始陆续前往大明各地任职,在这里,我首先祝愿入学者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也祝愿马上要结业的人,牢记初心,方得始终。”
很多人,听到了这里,忍不住挺了挺胸膛,恨不得大声呐喊,告诉秦大人,自己绝对不会辜负他的期望!
但是马上,秦修文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有人曾问我,搞新式学堂,将好好的一个国子监变成了如今这幅模样,四书五经不认真读,尽弄一些歪门邪道,到底为何?”
当秦修文抛出这个话题的时候,有人愤怒,有人迷茫,有人不知所措,因为这确实是秦修文一力促成的政策,国子监人员构成复杂,虽然能入国子监读书的都是既得利益者,但是人的属性,注定了他们不是单独的个体,他们同样有家人、有朋友、有同窗。
对于卓之山这些人,他们当然是举双手赞成秦修文的政策,可是对很多其他人来讲,秦修文的政策或许侵害了他们身边人的利益,有些人勤学苦读大半辈子,将四书五经各类注解倒背如流,八股文写的炉火纯青,结果一朝改制,自己大半辈子的心血付诸东流,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不是所有人都有从头再来的勇气,甚至有些人愿意放下身段从头再来,可是那些犹如听天书一般的数学、物理、化学之流,到底是什么东西?又该何处下手?对于习惯了文科思维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