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杀牲歃血誓神
李琩如今,干脆便住进了节帅府,有一个独自的院落做为他的主要办公场所。
他带来的人,大多被安排在这里。
韦寡悔的三百左卫,分做了七队,四队守在节帅府东西南北四条主街,两队守在节帅府前后门,一队就在这座庭院当中,归李晟统领。
这算是李琩的安保护卫了。
鄯州的建筑风格,虽然一味在模仿中原,但与中原还是不一样的,这里因为是边关地区,所以城内的营造多采用一些军事布局,塔楼遍地,以便居高临下观测全城。
最大的特点便是密集。
除了城内主要街道,其他道路都非常窄,节帅府也是一样,院子小,屋子小,巷子小,什么都小,看上去密密麻麻,像是挤在一起的。
李琩住的房间呈长方形,不大,中间有一道屏风隔开,李琩睡在里面,武庆、李无伤、牛五郎、郭敬四个睡在外面。
甲胄军械就放在屋内,以防不测。
里外各有一个火炉,烟囱从墙上打出的孔伸出,即使这样,屋内还是一股子烟熏火燎味,李琩都担心自己呛死在这里。
半夜的时候,郭敬起床给炉子里添柴,以确保房间整晚维持在一个适宜的温度。
恰好这时,门外有人敲门。
郭敬轻手轻脚的走过去,打开一丝缝隙。
老黄狗站在外面,小声道:
“有消息,李光弼两个时辰前,刚从鄯州经过,往南边去了。”
“进来说,”郭敬将门打开,放老黄狗进来,随即打量了一眼戍卫在小院的八个侍卫,这才将门关上。
武庆睡的也不实在,听到老黄狗进来之后,指了指炉火:
“先烤烤火,这里的晚上冻死人了。”
说罢,武庆走入内间,先是将李琩那件厚裘展开,在炉火边烤了烤,这才过去拍了拍李琩:
“阿郎,有李光弼的消息。”
李琩道:“听到了。”
接着,他恋恋不舍的从温暖的被窝起身,由武庆将厚裘衣披在他身上,随后在炉火边坐下。
藩镇不同于长安,既然来了这里,就要做好随时起夜的准备。
军情不等人,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只要有消息,李琩都要确保自己第一时间能够知道。
“什么情况?”李琩摆了摆手,示意老黄狗坐下。
老黄狗小声道:
“这才三天,李光弼已经过了鄯州,算算时间,一定是星夜行军,卑职已经派了五个弟兄跟上他们,李光弼的行踪,日后都会有回报。”
武庆皱眉道:“怪不得都说他立功心切,这个人还真是着急啊,动作这么快。”
李琩是需要监视各方人马的,虽说眼下的陇右,都是他的属下,向他汇报工作是分数应当,但是李琩还是要更为谨慎一些,他们汇报的是否真实,自己至少应该有一个可以确认的途径。
就比如当下,他第一时间知道李光弼已经经过鄯州,但是李光弼的人,还没有向他汇报。
军中一直有传信使,负责将大军行程规划奏报给上一级,长安当下对藩镇的要求,是五天一报,一旬大总,而藩镇对各军的要求,是一日一报,三日大总。
李琩当下,任何时间都有可能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军情奏报,而严希庄与裴迪,是负责筛选汇总的,有些可以立即奏报李琩,有些就没有必要。
比如军械支出、新军招募、库存更新等等内务事宜,严希庄他们会一一记录,做一个简单总结,再交给李琩。
但是军情,李琩需要第一时间知道。
“让裴迪明天去找韦光乘,调拨二十匹战马,老黄狗你亲自选人,要机灵的,口风紧的,派去积石城一带,我要看看他们到底怎么打。”
老黄狗点了点头,离开房间。
李琩指了指内间还有的一块空地,道:
“明天将这里收拾一下,加一张床,让李岘住进来。”
武庆愣道:“为什么不是李峘?”
李琩道:“大郎太圆滑,有城府,不如三郎坦诚,皇甫惟明昨夜见过李峘,李峘虽然也都跟我说了,但我觉得他还是藏了一些。”
武庆笑道:“这不是很正常嘛,两人是故交,有些私密话,肯定不会告诉咱们的。”
“就怕他们的私密话里牵扯大事,”李琩皱眉道:
“我虽然相信李峘,但也认可皇甫的游说能力,你派人盯紧他,毕竟我对他并不了解,知人知面不知心。”
信安王府是倾向于少阳院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李峘之所以被称为南宫郎,也有一层这个因素在里面,毕竟进中枢的首要条件就是:皇帝会用你。
而当下这个时期,如果按照历史来看,基哥还能潇洒很久,但现实当中,这么想的人不多,大家普遍觉得,皇权传承在五六年之内,基本会见分晓,最多七八年。
毕竟谁也不会想到,基哥会是高龄。
那么做为下一任接班人的太子,他会使用的人,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南宫郎,太子少师的嫡长子,无疑是首选。
而太子太师萧嵩的嫡长子萧华,人家已经在中枢了。
晚上被惊醒,又因为一些事情引起大脑的快速思维,就很难再睡着了,李琩干脆扯来一条被子披在身上,就这么蹲在炉火边,道:
“让良器尽快和他的祖父、阿爷取得联系,大小军情可直接向我奏报,不要跟杜鸿渐联系,他一直都在杜希望身边,如果被人发现他一直暗中向我奏事,杜希望会不高兴。”
武庆点了点头:“我这就去吩咐良器(李晟)。”
李琩朝牛五郎等人小声示意,让他们继续休息,不用管他,而他则是正对着炉火,安静的发呆。
做为陇右最高统帅,他需要了解和分析的事情太多了
吐蕃这一次倾举国之力侵犯大唐边境,三大论全都出动了。
大贡论乞力徐,中贡论莫贺吐浑,小贡论慕容阿波谒。
对于这三个人,陇右这边都有详细的了解,最应该忌惮的自然是乞力徐,但皇甫惟明在开战初期,并没有认为乞力徐的这支大军可以攻破石堡城,因为对方麾下的大军组成,边境斥候已经打探的很清楚了,来自吐蕃通颊十一个东岱、象雄十东岱,以及多康六岗的杂牌军队。
事实上,如果不是慕容阿波谒不惜代价攻破安人军防线,然后南下合击石堡城的同时,拖延住了湟水一线的陇右增援主力,乞力徐肯定也拿不下石堡城。
但无论怎样的假设,眼下的事实就是,石堡城在乞力徐手里,而这个人,最擅长防守。
牛仙客卸任河西节度使之后,接任的便是崔希逸,当时的陇右老大,是盖嘉运,两人搭档西北。
而他们俩当时面对的,就是吐蕃西北边境的最高军事统帅乞力徐。
河西的与吐蕃之间的边境线是最长的,而且牵涉到了河西走廊这条最重要的大唐商路,虽然双方当时处于赤岭之盟的约束当中,没有大的冲突,但是小规模的摩擦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河西走廊的贸易自然会受到影响。
崔希逸为了保障商路流通以及收获时节双方之间频繁的粮食争夺,派人与乞力徐取得联系,商讨边境防务。
他当时的原话是:两国和好,何须守捉,妨人耕种,请皆罢之,以成一家岂不善也?
当时的边境线上,满布守捉城,守捉都是边军,除了俸禄之外,肯定都想捞点额外收入,那么隔壁吐蕃牧区的牲畜,无疑是块肥肉。
所以大唐这边频繁跨境抢夺牲畜,吐蕃那边也频繁进来抢夺秋收之粮,大家保持在一个不挑起大争端的范围前提下,频繁挑起小规模冲突,发展到后面,就是抢劫商路。
崔希逸之所以希望大家将边军都往后撤一撤,各自约束,是因为抢劫商队的不单单是吐蕃,大唐的边军也会扮成吐蕃人抢劫商队。
这一现象很难去改变,惟有撤销守捉城。
西域来的货物在进入长安之后,都能卖出一个非常好的价格,利润丰厚,大唐收的税自然也高,也是朝廷非常重视的一笔收入。
而作为敛财大佬宇文融带出来的崔希逸,对财税方面是非常擅长和了解的,心知边境环境长此以往,国家财政损失太大,所以才有了这次接触。
而当时乞力徐也是这么想的,因为吐蕃也跟西域做生意,他们也靠河西走廊赚钱。
但是乞力徐一开始是不愿意的,因为他不信任大唐,人家拒绝的话非常有水平,原文是:常侍忠厚,必是诚言,但恐朝廷未必皆相信任,万一有人交抅,掩吾不备,后悔无益也。
当时崔希逸还兼着中书省右散骑常侍,所以乞力徐称他为常侍,然后说明拒绝的理由是:我相信你这个人,但是我不相信大唐朝廷,万一我按你说的做了,你手下背着你偷袭我,我后悔都找不到地方。
而崔希逸呢,不断派使者往吐蕃劝说乞力徐,久而久之,乞力徐似乎也看到了崔希逸的诚意,双方各派使节,杀白狗为盟,撤销守备,还边境一个太平。
杀白狗,是因为白狗的血,可以辟除不祥,以白狗之血涂抹在嘴巴附近,表示信守誓言。
真正起到约束的,是神仙,也就是“杀牲歃血誓神”,古代最常见的歃血为盟就是这样,电视剧《三国演义》当中,袁绍领十八路诸侯攻董卓,就有这个仪式。
但是呢,大唐这边因为吐蕃攻打大小勃律,而强令崔希逸失信攻吐蕃,至此,吐蕃对大唐再无信任可言。
而神奇的是,历史上关于崔希逸的死,都提到了白狗。
《新唐书》记载:(崔希逸)既而与惠琮俱见犬祟,疑而死,诲亦及它诛。
《旧唐书》记载:行至京师,(崔希逸)与赵惠琮俱见白狗为祟,相次而死。
总之,古人将守信看的非常重要,因为崔希逸,当年朝廷下令在陇右与河西,清杀白狗,一条不剩。
乞力徐拿下石堡城之后,正在不断的修建工事,完全将石堡城当作吐蕃将来入境大唐的前沿阵地。
正是因为白狗之盟崔希逸失信,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已经改变了国家战略,从一开始的交好大唐,向西扩张,转变为西域徐徐图之,与大唐正面火拼。
因为他算是看出来了,不收拾大唐,他没办法安心向西扩张。
两国之间因为切身利益,已经是处在不得不大打的形势之下,乞力徐也不知道从哪找来的上百条白狗,从石堡城放出,驱赶至陇右腹地。
这是一种心理攻击,意思是你们失信在先,白狗来报复了。
振武军使王孝德,便接了一个任务,负责杀狗。
他这个振武军和郭子仪那个振武军名字一样,但是他这个是新军,信安王当年拿下石堡城之后创建的,原本有1500人,守石堡城的时候打废了,眼下只有600人,而且韦光乘一点没有给他补兵的念头,而是任由这个番号自生自灭。
吐蕃在陇右有奸细,而陇右在吐蕃也有奸细,主要是吐谷浑人、羌人、铁勒人及昭武九姓。
上百年的民族融合,西域很多国家已经分别融入了大唐和吐蕃,而这类人也被两边所重用,因为他们的熟悉当地环境,语言流通,一般传播谣言的都是这类人。
王孝德做为信安王的侍卫出身,混到振武军使已经是极限了,近十年没有升迁过,因为李祎不敢扶持藩镇将领,而皇甫惟明对他也并不信任。
往往这种人,最容易被人利用,他眼下急需傍上大树,否则振武军再打下去,他这个兵马使就混成旅帅了。
“将军,抓到四十五只白狗,但据说沿线村民描述,似乎还远远不够,”属下一名校尉汇报道。
王孝德眼下就身处一座村庄内,村子里住户不多,十来户,谷场内,眼下已经堆放了几十条白狗的尸体,就等着一把火烧掉。
“知道了,我要几只活的,一天之内给我送过来,”王孝德吩咐道。
“喏!”属下依言退下。
这时候,他身后的参军毛俊小声道:
“朱漆已经都准备好了,最多四五条,不能再多,否则上面会责怪我们办事不利,刮掉肚皮上的毛,在皮肤上写,不易磨损,撑得时间能久一些。”
王孝德点了点头。
他不知道自己面对是多少条白狗,但是差事肯定得办的漂亮,他已经发动沿线村庄的村民,凡是抓到一条白狗,赏钱五十,他手下的六百人也否分散下去抓狗,不过困难不小。
人有人道,狗有狗道,狗往哪走,你是不知道的,人家四条腿想去哪去哪,不易捕捉。
就在刚才,鄯州城来了一个人,对他有过一番嘱咐,让他在几条白狗身上写几个字:白狗为祟,隋王将死。
这是不得已的办法,狗,你肯定是抓不完的,百分之百有漏网之狗。
别的地方见到白狗,不会当回事,但是在陇右与河西,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当年大唐背信之后,上面下令,杀光陇右河西所有的白狗。
那么在这里出现白狗,是非常不好的预兆,影响军心民心,甚至对将领来说,也是非常苦恼忧虑的事情。
而白狗短期内肯定是抓不完的,所以就需要转移矛盾。
白狗出现意味着山河之神动怒了,神祇化为白狗,报复大唐当年的背信之举,这是冲着所有人来的,那么写上李琩,等于转移矛盾到了李琩身上,意思是与其他人无关,神仙是冲着隋王来的。
这样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失信的,往小了说是崔希逸,往大了说就是当今圣人,而李琩是当下陇右地区,圣人的唯一血脉。
合情又合理。
所以说啊,很多时候敌人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内部。
当天夜晚,五条被朱漆写了字的白狗,被人悄悄带回了靠近湟水一线的位置放掉,具体能有几只被其他镇军发现,不知道,但凡有一只,李琩这一次都要在神仙身上栽个跟头了
翌日,安思顺驻扎在外围的军士,第一时间抓到了一只,收到消息的安思顺心知事关重大,不敢声张,亲自出城,在城南三十五里的一座游击营内,见到了那只白狗。
“谁写的?”安思顺摸了摸白狗身上的字,仔细端详一番后,起身喝问道。
抓到白狗的一名队副站出来道:“卑职今晨例行巡查,在南边的田野里抓到的,抓到是时候身上的字已经有些模糊,卑职专门找人辨认了一下,是白狗”
“闭嘴!”安思顺怒斥一声:
“你找谁辨认的?将他带来。”
军士大多是不识字的,八个字里,除了死字,能认识白字都了不得了,所以需要找识字的翻译一下。
不一会,那名翻译被带来了,是一名普通军士,安思顺仔细询问其来历,方知此人来自扶风,之所以认字,是因为年幼时候跟着本村一位石匠给人刻过墓碑。
这小子记性也好,当时便认了不少字,刚巧白狗身上这八个字,他都认识。
“你都跟谁说了?”安思顺问道。
那人回禀道:“禀将军,秦队副找我辨认,我只说给了秦队副一个人。”
实际上,他辨认之后,已经回去大嘴巴,告诉了好几个人,但是他肯定不敢承认啊,看安将军这架势,他害怕。
安思顺本来是想杀人的,这就是为什么他要问清楚对方的出身来历,免得杀了一个有来历的,对方虽是普通卒伍,但毕竟认识字,谨慎一些自然更为稳妥。
但是当下,他不打算杀了,因为他猜到,这小子多半已经传出去了。
于是他沉吟片刻后,将那人叫至一旁,道:
“你会写字对吧?”
“回将军,会的,我给很多贵人刻过神碑,刻过几千个字,”那人道,这小子甚至都刻过颜真卿的字,因为颜真卿经常被人请去写碑文。
安思顺点了点头:“你将白狗身上的字改成白神追福,隋王威武,然后告诉其他人,知道的人越多越好。”
那人先是一愣,随后毫不迟疑的点头道:
“卑职一定写好。”
“办完这件事,你来我帐内做亲兵,”安思顺拍了拍对方肩膀。
那人瞬间振奋,忙不迭的点了点头。
安排完这一切之后,身边的堂弟安贞皱眉道:
“你说这是真的,还是人为的,若是真的,兄长这么做可是亵渎神灵啊。”
安贞是堂弟,莫门军副使安元贞,这是亲弟。
安思顺冷笑一声,抬起手掌道:
“若真的是神灵,这些字怎么可能搓的下来?分明是朱漆,那便是人为了,胆子不小啊,敢行此旁门左道,陷害隋王?”
安贞挑了挑眉,小声道:“皇甫?”
“不会是他,”安思顺摇了摇头:
“虽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皇甫不是这么下作的人,立即发散人手,追剿白狗,以免事态扩散,否则对我陇右当下形势极为不利。”
“明白了,”安贞点了点头。
大唐拜的神仙,眼下首推道教,其次本土山川神灵,接下来佛教,但是在西北,因为这里是多民族聚集地,而少民信奉的首推山川神灵,接着便是动物图腾崇拜。
突厥人是狼,吐蕃人是狗。
唐史记载:犬作为吐蕃之兽,与羊并列。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崔希逸是杀白狗为盟,这是尊重人家的习俗,在吐蕃看来,只有白狗才能与神灵沟通。
而大唐之所以毁约那么干脆,就是因为大唐的图腾不是狗,而是龙。
安思顺这个人还是顾全大局的,他知道白狗作祟这种说法,对汉人影响不大,但是陇右地区,少民太多了,民间多,军中也多,而且都是动物图腾崇拜。
如果这件事传播开来,不但对李琩影响极大,对整个陇右都不是好事情。
皇甫身兼重任,断不会拿这种事情做文章。
“你留下来,我回城一趟见见隋王,让他早做准备,此物绝不会只有一只,恐怕已有妖言流传开来,”
安思又嘱咐堂弟一番后,翻身上马,紧急返回鄯州。
他带来的人,大多被安排在这里。
韦寡悔的三百左卫,分做了七队,四队守在节帅府东西南北四条主街,两队守在节帅府前后门,一队就在这座庭院当中,归李晟统领。
这算是李琩的安保护卫了。
鄯州的建筑风格,虽然一味在模仿中原,但与中原还是不一样的,这里因为是边关地区,所以城内的营造多采用一些军事布局,塔楼遍地,以便居高临下观测全城。
最大的特点便是密集。
除了城内主要街道,其他道路都非常窄,节帅府也是一样,院子小,屋子小,巷子小,什么都小,看上去密密麻麻,像是挤在一起的。
李琩住的房间呈长方形,不大,中间有一道屏风隔开,李琩睡在里面,武庆、李无伤、牛五郎、郭敬四个睡在外面。
甲胄军械就放在屋内,以防不测。
里外各有一个火炉,烟囱从墙上打出的孔伸出,即使这样,屋内还是一股子烟熏火燎味,李琩都担心自己呛死在这里。
半夜的时候,郭敬起床给炉子里添柴,以确保房间整晚维持在一个适宜的温度。
恰好这时,门外有人敲门。
郭敬轻手轻脚的走过去,打开一丝缝隙。
老黄狗站在外面,小声道:
“有消息,李光弼两个时辰前,刚从鄯州经过,往南边去了。”
“进来说,”郭敬将门打开,放老黄狗进来,随即打量了一眼戍卫在小院的八个侍卫,这才将门关上。
武庆睡的也不实在,听到老黄狗进来之后,指了指炉火:
“先烤烤火,这里的晚上冻死人了。”
说罢,武庆走入内间,先是将李琩那件厚裘展开,在炉火边烤了烤,这才过去拍了拍李琩:
“阿郎,有李光弼的消息。”
李琩道:“听到了。”
接着,他恋恋不舍的从温暖的被窝起身,由武庆将厚裘衣披在他身上,随后在炉火边坐下。
藩镇不同于长安,既然来了这里,就要做好随时起夜的准备。
军情不等人,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只要有消息,李琩都要确保自己第一时间能够知道。
“什么情况?”李琩摆了摆手,示意老黄狗坐下。
老黄狗小声道:
“这才三天,李光弼已经过了鄯州,算算时间,一定是星夜行军,卑职已经派了五个弟兄跟上他们,李光弼的行踪,日后都会有回报。”
武庆皱眉道:“怪不得都说他立功心切,这个人还真是着急啊,动作这么快。”
李琩是需要监视各方人马的,虽说眼下的陇右,都是他的属下,向他汇报工作是分数应当,但是李琩还是要更为谨慎一些,他们汇报的是否真实,自己至少应该有一个可以确认的途径。
就比如当下,他第一时间知道李光弼已经经过鄯州,但是李光弼的人,还没有向他汇报。
军中一直有传信使,负责将大军行程规划奏报给上一级,长安当下对藩镇的要求,是五天一报,一旬大总,而藩镇对各军的要求,是一日一报,三日大总。
李琩当下,任何时间都有可能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军情奏报,而严希庄与裴迪,是负责筛选汇总的,有些可以立即奏报李琩,有些就没有必要。
比如军械支出、新军招募、库存更新等等内务事宜,严希庄他们会一一记录,做一个简单总结,再交给李琩。
但是军情,李琩需要第一时间知道。
“让裴迪明天去找韦光乘,调拨二十匹战马,老黄狗你亲自选人,要机灵的,口风紧的,派去积石城一带,我要看看他们到底怎么打。”
老黄狗点了点头,离开房间。
李琩指了指内间还有的一块空地,道:
“明天将这里收拾一下,加一张床,让李岘住进来。”
武庆愣道:“为什么不是李峘?”
李琩道:“大郎太圆滑,有城府,不如三郎坦诚,皇甫惟明昨夜见过李峘,李峘虽然也都跟我说了,但我觉得他还是藏了一些。”
武庆笑道:“这不是很正常嘛,两人是故交,有些私密话,肯定不会告诉咱们的。”
“就怕他们的私密话里牵扯大事,”李琩皱眉道:
“我虽然相信李峘,但也认可皇甫的游说能力,你派人盯紧他,毕竟我对他并不了解,知人知面不知心。”
信安王府是倾向于少阳院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李峘之所以被称为南宫郎,也有一层这个因素在里面,毕竟进中枢的首要条件就是:皇帝会用你。
而当下这个时期,如果按照历史来看,基哥还能潇洒很久,但现实当中,这么想的人不多,大家普遍觉得,皇权传承在五六年之内,基本会见分晓,最多七八年。
毕竟谁也不会想到,基哥会是高龄。
那么做为下一任接班人的太子,他会使用的人,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南宫郎,太子少师的嫡长子,无疑是首选。
而太子太师萧嵩的嫡长子萧华,人家已经在中枢了。
晚上被惊醒,又因为一些事情引起大脑的快速思维,就很难再睡着了,李琩干脆扯来一条被子披在身上,就这么蹲在炉火边,道:
“让良器尽快和他的祖父、阿爷取得联系,大小军情可直接向我奏报,不要跟杜鸿渐联系,他一直都在杜希望身边,如果被人发现他一直暗中向我奏事,杜希望会不高兴。”
武庆点了点头:“我这就去吩咐良器(李晟)。”
李琩朝牛五郎等人小声示意,让他们继续休息,不用管他,而他则是正对着炉火,安静的发呆。
做为陇右最高统帅,他需要了解和分析的事情太多了
吐蕃这一次倾举国之力侵犯大唐边境,三大论全都出动了。
大贡论乞力徐,中贡论莫贺吐浑,小贡论慕容阿波谒。
对于这三个人,陇右这边都有详细的了解,最应该忌惮的自然是乞力徐,但皇甫惟明在开战初期,并没有认为乞力徐的这支大军可以攻破石堡城,因为对方麾下的大军组成,边境斥候已经打探的很清楚了,来自吐蕃通颊十一个东岱、象雄十东岱,以及多康六岗的杂牌军队。
事实上,如果不是慕容阿波谒不惜代价攻破安人军防线,然后南下合击石堡城的同时,拖延住了湟水一线的陇右增援主力,乞力徐肯定也拿不下石堡城。
但无论怎样的假设,眼下的事实就是,石堡城在乞力徐手里,而这个人,最擅长防守。
牛仙客卸任河西节度使之后,接任的便是崔希逸,当时的陇右老大,是盖嘉运,两人搭档西北。
而他们俩当时面对的,就是吐蕃西北边境的最高军事统帅乞力徐。
河西的与吐蕃之间的边境线是最长的,而且牵涉到了河西走廊这条最重要的大唐商路,虽然双方当时处于赤岭之盟的约束当中,没有大的冲突,但是小规模的摩擦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河西走廊的贸易自然会受到影响。
崔希逸为了保障商路流通以及收获时节双方之间频繁的粮食争夺,派人与乞力徐取得联系,商讨边境防务。
他当时的原话是:两国和好,何须守捉,妨人耕种,请皆罢之,以成一家岂不善也?
当时的边境线上,满布守捉城,守捉都是边军,除了俸禄之外,肯定都想捞点额外收入,那么隔壁吐蕃牧区的牲畜,无疑是块肥肉。
所以大唐这边频繁跨境抢夺牲畜,吐蕃那边也频繁进来抢夺秋收之粮,大家保持在一个不挑起大争端的范围前提下,频繁挑起小规模冲突,发展到后面,就是抢劫商路。
崔希逸之所以希望大家将边军都往后撤一撤,各自约束,是因为抢劫商队的不单单是吐蕃,大唐的边军也会扮成吐蕃人抢劫商队。
这一现象很难去改变,惟有撤销守捉城。
西域来的货物在进入长安之后,都能卖出一个非常好的价格,利润丰厚,大唐收的税自然也高,也是朝廷非常重视的一笔收入。
而作为敛财大佬宇文融带出来的崔希逸,对财税方面是非常擅长和了解的,心知边境环境长此以往,国家财政损失太大,所以才有了这次接触。
而当时乞力徐也是这么想的,因为吐蕃也跟西域做生意,他们也靠河西走廊赚钱。
但是乞力徐一开始是不愿意的,因为他不信任大唐,人家拒绝的话非常有水平,原文是:常侍忠厚,必是诚言,但恐朝廷未必皆相信任,万一有人交抅,掩吾不备,后悔无益也。
当时崔希逸还兼着中书省右散骑常侍,所以乞力徐称他为常侍,然后说明拒绝的理由是:我相信你这个人,但是我不相信大唐朝廷,万一我按你说的做了,你手下背着你偷袭我,我后悔都找不到地方。
而崔希逸呢,不断派使者往吐蕃劝说乞力徐,久而久之,乞力徐似乎也看到了崔希逸的诚意,双方各派使节,杀白狗为盟,撤销守备,还边境一个太平。
杀白狗,是因为白狗的血,可以辟除不祥,以白狗之血涂抹在嘴巴附近,表示信守誓言。
真正起到约束的,是神仙,也就是“杀牲歃血誓神”,古代最常见的歃血为盟就是这样,电视剧《三国演义》当中,袁绍领十八路诸侯攻董卓,就有这个仪式。
但是呢,大唐这边因为吐蕃攻打大小勃律,而强令崔希逸失信攻吐蕃,至此,吐蕃对大唐再无信任可言。
而神奇的是,历史上关于崔希逸的死,都提到了白狗。
《新唐书》记载:(崔希逸)既而与惠琮俱见犬祟,疑而死,诲亦及它诛。
《旧唐书》记载:行至京师,(崔希逸)与赵惠琮俱见白狗为祟,相次而死。
总之,古人将守信看的非常重要,因为崔希逸,当年朝廷下令在陇右与河西,清杀白狗,一条不剩。
乞力徐拿下石堡城之后,正在不断的修建工事,完全将石堡城当作吐蕃将来入境大唐的前沿阵地。
正是因为白狗之盟崔希逸失信,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已经改变了国家战略,从一开始的交好大唐,向西扩张,转变为西域徐徐图之,与大唐正面火拼。
因为他算是看出来了,不收拾大唐,他没办法安心向西扩张。
两国之间因为切身利益,已经是处在不得不大打的形势之下,乞力徐也不知道从哪找来的上百条白狗,从石堡城放出,驱赶至陇右腹地。
这是一种心理攻击,意思是你们失信在先,白狗来报复了。
振武军使王孝德,便接了一个任务,负责杀狗。
他这个振武军和郭子仪那个振武军名字一样,但是他这个是新军,信安王当年拿下石堡城之后创建的,原本有1500人,守石堡城的时候打废了,眼下只有600人,而且韦光乘一点没有给他补兵的念头,而是任由这个番号自生自灭。
吐蕃在陇右有奸细,而陇右在吐蕃也有奸细,主要是吐谷浑人、羌人、铁勒人及昭武九姓。
上百年的民族融合,西域很多国家已经分别融入了大唐和吐蕃,而这类人也被两边所重用,因为他们的熟悉当地环境,语言流通,一般传播谣言的都是这类人。
王孝德做为信安王的侍卫出身,混到振武军使已经是极限了,近十年没有升迁过,因为李祎不敢扶持藩镇将领,而皇甫惟明对他也并不信任。
往往这种人,最容易被人利用,他眼下急需傍上大树,否则振武军再打下去,他这个兵马使就混成旅帅了。
“将军,抓到四十五只白狗,但据说沿线村民描述,似乎还远远不够,”属下一名校尉汇报道。
王孝德眼下就身处一座村庄内,村子里住户不多,十来户,谷场内,眼下已经堆放了几十条白狗的尸体,就等着一把火烧掉。
“知道了,我要几只活的,一天之内给我送过来,”王孝德吩咐道。
“喏!”属下依言退下。
这时候,他身后的参军毛俊小声道:
“朱漆已经都准备好了,最多四五条,不能再多,否则上面会责怪我们办事不利,刮掉肚皮上的毛,在皮肤上写,不易磨损,撑得时间能久一些。”
王孝德点了点头。
他不知道自己面对是多少条白狗,但是差事肯定得办的漂亮,他已经发动沿线村庄的村民,凡是抓到一条白狗,赏钱五十,他手下的六百人也否分散下去抓狗,不过困难不小。
人有人道,狗有狗道,狗往哪走,你是不知道的,人家四条腿想去哪去哪,不易捕捉。
就在刚才,鄯州城来了一个人,对他有过一番嘱咐,让他在几条白狗身上写几个字:白狗为祟,隋王将死。
这是不得已的办法,狗,你肯定是抓不完的,百分之百有漏网之狗。
别的地方见到白狗,不会当回事,但是在陇右与河西,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当年大唐背信之后,上面下令,杀光陇右河西所有的白狗。
那么在这里出现白狗,是非常不好的预兆,影响军心民心,甚至对将领来说,也是非常苦恼忧虑的事情。
而白狗短期内肯定是抓不完的,所以就需要转移矛盾。
白狗出现意味着山河之神动怒了,神祇化为白狗,报复大唐当年的背信之举,这是冲着所有人来的,那么写上李琩,等于转移矛盾到了李琩身上,意思是与其他人无关,神仙是冲着隋王来的。
这样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失信的,往小了说是崔希逸,往大了说就是当今圣人,而李琩是当下陇右地区,圣人的唯一血脉。
合情又合理。
所以说啊,很多时候敌人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内部。
当天夜晚,五条被朱漆写了字的白狗,被人悄悄带回了靠近湟水一线的位置放掉,具体能有几只被其他镇军发现,不知道,但凡有一只,李琩这一次都要在神仙身上栽个跟头了
翌日,安思顺驻扎在外围的军士,第一时间抓到了一只,收到消息的安思顺心知事关重大,不敢声张,亲自出城,在城南三十五里的一座游击营内,见到了那只白狗。
“谁写的?”安思顺摸了摸白狗身上的字,仔细端详一番后,起身喝问道。
抓到白狗的一名队副站出来道:“卑职今晨例行巡查,在南边的田野里抓到的,抓到是时候身上的字已经有些模糊,卑职专门找人辨认了一下,是白狗”
“闭嘴!”安思顺怒斥一声:
“你找谁辨认的?将他带来。”
军士大多是不识字的,八个字里,除了死字,能认识白字都了不得了,所以需要找识字的翻译一下。
不一会,那名翻译被带来了,是一名普通军士,安思顺仔细询问其来历,方知此人来自扶风,之所以认字,是因为年幼时候跟着本村一位石匠给人刻过墓碑。
这小子记性也好,当时便认了不少字,刚巧白狗身上这八个字,他都认识。
“你都跟谁说了?”安思顺问道。
那人回禀道:“禀将军,秦队副找我辨认,我只说给了秦队副一个人。”
实际上,他辨认之后,已经回去大嘴巴,告诉了好几个人,但是他肯定不敢承认啊,看安将军这架势,他害怕。
安思顺本来是想杀人的,这就是为什么他要问清楚对方的出身来历,免得杀了一个有来历的,对方虽是普通卒伍,但毕竟认识字,谨慎一些自然更为稳妥。
但是当下,他不打算杀了,因为他猜到,这小子多半已经传出去了。
于是他沉吟片刻后,将那人叫至一旁,道:
“你会写字对吧?”
“回将军,会的,我给很多贵人刻过神碑,刻过几千个字,”那人道,这小子甚至都刻过颜真卿的字,因为颜真卿经常被人请去写碑文。
安思顺点了点头:“你将白狗身上的字改成白神追福,隋王威武,然后告诉其他人,知道的人越多越好。”
那人先是一愣,随后毫不迟疑的点头道:
“卑职一定写好。”
“办完这件事,你来我帐内做亲兵,”安思顺拍了拍对方肩膀。
那人瞬间振奋,忙不迭的点了点头。
安排完这一切之后,身边的堂弟安贞皱眉道:
“你说这是真的,还是人为的,若是真的,兄长这么做可是亵渎神灵啊。”
安贞是堂弟,莫门军副使安元贞,这是亲弟。
安思顺冷笑一声,抬起手掌道:
“若真的是神灵,这些字怎么可能搓的下来?分明是朱漆,那便是人为了,胆子不小啊,敢行此旁门左道,陷害隋王?”
安贞挑了挑眉,小声道:“皇甫?”
“不会是他,”安思顺摇了摇头:
“虽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皇甫不是这么下作的人,立即发散人手,追剿白狗,以免事态扩散,否则对我陇右当下形势极为不利。”
“明白了,”安贞点了点头。
大唐拜的神仙,眼下首推道教,其次本土山川神灵,接下来佛教,但是在西北,因为这里是多民族聚集地,而少民信奉的首推山川神灵,接着便是动物图腾崇拜。
突厥人是狼,吐蕃人是狗。
唐史记载:犬作为吐蕃之兽,与羊并列。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崔希逸是杀白狗为盟,这是尊重人家的习俗,在吐蕃看来,只有白狗才能与神灵沟通。
而大唐之所以毁约那么干脆,就是因为大唐的图腾不是狗,而是龙。
安思顺这个人还是顾全大局的,他知道白狗作祟这种说法,对汉人影响不大,但是陇右地区,少民太多了,民间多,军中也多,而且都是动物图腾崇拜。
如果这件事传播开来,不但对李琩影响极大,对整个陇右都不是好事情。
皇甫身兼重任,断不会拿这种事情做文章。
“你留下来,我回城一趟见见隋王,让他早做准备,此物绝不会只有一只,恐怕已有妖言流传开来,”
安思又嘱咐堂弟一番后,翻身上马,紧急返回鄯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