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我,刘辩,三兴汉室 > 我,刘辩,三兴汉室
错误举报

第615章 处士黄承彦

    第615章 处士黄承彦
    “辩儿,这民间溺婴之事竟如此猖獗吗?”何太后也是第一次听说这种事,她面带不忍,“亲生骨肉,何以至此啊!”
    对于这个问题,刘辩的心情也很沉重。
    他坐在何太后的身边说着自己的慈幼堂的种种设想,希望慈幼堂的存在能够在某一天杜绝溺婴的发生。
    “慈幼堂之男婴尚还可以使人收养,但女婴……就算有人愿意收养,只怕也心怀不轨。我欲许生女难养者,使之为女侍,长则出嫁从良。”很快,刘辩就说到了女婴。
    何太后倒也不至于半点不知民间疾苦,她见刘辩为此发愁,主动说道:“这女婴之后事,便交给为母和皇后处置吧,你就不必过于忧心了。”
    听了何太后的话,刘辩安心了许多。
    他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此次陪着刘辩来南阳的唐婉原本一直在默默听着刘辩和何太后说话,听到此言后,也起身行礼道:“妾愿与太后共助之!”
    毫无疑问,相较于男婴,被抛弃的女婴在成长的道路上会更容易受到侵害。
    由刘辩一时兴起所组建的慈幼院终究还在摸索阶段,具体效果还要由时间来见证。不过刘辩相信,有着大汉身份最高的几个女人的参与,应当不会太差。
    却说刘辩在祠过光武一脉先祖的章陵和旧宅之后,又回到了何氏家宅所在的宛城。
    在这里,他见到了一位故人,曾经的少府阴脩。
    阴脩曾经在一些问题上没有站对立场,走向了和刘辩的对立面,也就是他身段比较柔软,才得以平安落地,免官返回了家乡新野。
    “乡野老拙拜见陛下!”得到天子的召见,阴脩很是激动。
    “家门不幸,族中出了阴德这等奸佞小人,蒙陛下圣恩,免除族人罪行,老拙感激涕零!”说到这里,阴脩作势欲悌。
    刘辩伸手虚扶,示意阴脩不必多礼。
    “听闻卿今在新野开设学塾,教了许多门生。”刘辩问道。
    阴脩听到刘辩依旧称他为卿,登时眼睛又是一酸。
    他本可以君臣相和的,奈何行差踏错。
    在历经了仕途的起落之后,阴脩如同许多传统的汉人士大夫一样,在家乡教书育人——“老拙回到乡中,见在试举之后,便是贫寒之家,也知道读书的好处。只是大多数贫寒之家并没有供养一位读书人的钱财,老拙见之,也只能在束脩之上宽免一二,那些要是愿意学习经典的贫家子老拙一概不拒。”
    “今乡里之间,向学之风愈发浓烈,这些都是陛下的仁德带来的啊!”
    当初阴脩毕竟是以不太光彩的方式去官回乡的,乡人们不敢当着他面议论,但背后难免嚼舌根。
    但在他这么做了之后,便少有人敢在背后议论他了。
    刘辩说道:“朕听闻新野县便是七八岁的孩童也能说上一两句论语,如今看来,卿功不可没啊!”
    “老拙愧不敢当!”阴脩连忙推辞道,“今乡间有便宜的竹纸和印刷好的各类书籍,贫家子学习经典的难度比以前少了许多。且如今吏治清明,百姓多有余钱。不然衣食不足,自难知荣辱,遑论读书向学。”
    不过在说了好的一面后,阴脩同样也提出了当下存在的问题:“许多有向学之心的贫家子碍于家境和自身的头脑未必能够坚持下去。”
    这是贫困所带来的问题——贫家子缺乏试错的本钱,这些就是发展的问题了。
    在见了阴脩之后,刘辩并没有想要再度征辟他为官,而是把他继续留在了乡间……比起在朝堂,或许他在乡里更有用。
    而在阴脩离开之际,刘辩送了他四个字“桃李满门”。
    刘辩的字经过多年的培养,也只能称得上是一板一眼,所以他在自己手书了了这四个字之后,又令黄门侍郎张旭写了四个大字,交给了阴脩,让他可以将之挂在自己的学塾之中,也算是刘辩对他的认可了。
    阴脩高高兴兴地带着刘辩的手书离开了。
    其实在得到天子召见的时候,他不是没有考虑过被重新征辟的可能性——但他更明白,他曾经犯下的错误更大,而朝中早已经不缺他这么一个人了。
    在沉下心思教书育人之后,他的心境也越来越高: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之后,阴脩并没有立刻回到新野县,而是暂时留在了宛县,他的学塾中还有他的弟子代为执教,不急于一时。
    在行在抵达宛县的这段时间,颇有家资的南阳何氏在宛县以天子的名义大摆筵席,宴请家乡父老,尤其是那些年过七旬的老人,颇多馈赠。
    而前来南阳的官员名士也越来越多,且早已不局限于南阳一地。
    “妹夫,前面就是宛县了,妹夫可千万不能别再说要回去了。”
    黄承彦瞧着拉着他的手死死不放的妻兄蔡瑁,心中很是无奈。
    这些天,蔡瑁近乎动手了他的所有手段,不论是嫁给黄承彦的阿妹还是一向聪慧的外甥女,还靠着同吃同住的手段,总算把只愿教授弟子、无心仕途的黄承彦给拉来了。
    眼见着宛城近在眼前,本就不愿意来的黄承彦愈发不愿往前走了。
    他对蔡瑁说道:“内兄原本就是安南将军府的司马,去年只是因为恰好生病了才没选官。内兄若想要再度入仕,只需要去找景升就举荐就可以了,景升娶了内姊,又为司农卿,总比我这个乡野闲人要强吧!”
    “我已经说了好多遍了……阴脩得了天子的亲口夸赞,正是因为他教授了许多门生了。而妹夫虽然教授的弟子数量没有阴脩高,但弟子才学皆假,且不乏出身寒微者。而且他们去年在雒阳直接被朝所征辟,去往了朔方、北地。”蔡瑁从来没有掩饰他找黄承彦来的目的,“在我看来,妹夫到了宛城,一定能够得到天子的召见。”
    “而且,你那几个精心培养的弟子年纪和月英比起来都大了不少,年岁不合适,正好来南阳看一看这里有无佳婿。”
    就算黄承彦他自己不在意仕途,但他不可能全然忽视宗族,忽视自己儿女的前途。
    说完这些后,再度陷入纠结的黄承彦又被蔡瑁推进了马车中,这一回,直达宛城。
    眼见着宛城尽在眼前,蔡瑁不禁回想起之前的种种——当初刘表初入荆州之时,正是靠着南郡襄阳县的蔡氏和蒯氏两族鼎力相助才在荆州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作为回报,在刘表担任安南将军期间,蔡氏和蒯氏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蔡瑁作为替刘表掌管军事的司马,蔡氏在荆州的州郡兵中有着许多故吏,在刘表在时,蔡氏在荆州的势头要胜过蒯氏许多。
    但这一切在刘表要卸任时就变得不对了。
    没有了安南将军这么一个掌荆州军事的存在,就算蔡瑁在军中的门路再多又如何?接下来没有仗打了,是文治的时候了。而且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刺史也没有兵权,各郡自行其是,曾经的门路也会因为各郡的自行其是而落寞。
    按理说,以蔡瑁在司马任上的功绩,就算不能外任太守,当个比二千石的都尉、校尉也是绰绰有余。但屋漏偏逢连夜雨,蔡瑁去年生了场病,不得不因病辞官,无奈错过了这一次机会。
    如今他病愈才休养好,恰好听闻了阴脩的事,这才好不容易说动黄承彦与他同行。
    在蔡瑁看来,若是能让他的名字通过处士黄承彦出现在天子的面前,必然会胜过司农卿刘表之口。
    等到一行人经过关卡的巡查进入宛城之后,蔡瑁发现这宛城可比他印象中要热闹了太多。
    不仅是人口,还有气氛。
    这时候,早就有蔡瑁的好友前来迎接了,得知名扬荆州的处士黄承彦也来了,蔡瑁的好友更是欢喜,急忙地请求蔡瑁替他引荐。
    这时,蔡瑁才终于敢让黄承彦下车,因为黄承彦已经没法回头了。
    在蔡瑁的种种手段之下,黄承彦抵达宛城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也不可避免地传入到了刘辩的耳中。
    对于这一位培养出了徐庶、庞统、孟建、石韬等贤才的名士,在他主动抵达宛城之后,刘辩自也乐得给他个面子。
    虽然在知道和他同行而来的人是蔡瑁后,结合蔡瑁的履历,刘辩就已经猜出了蔡瑁所想。
    对他来说,把蔡瑁任命到荆州之外的地方为官,不失为一种好选择,包括蒯良、蒯越。
    黄承彦比刘辩想得很年轻些,看起来也就五十多岁的样子。相比之下,把妹妹嫁给了黄承彦的蔡瑁才刚到四十……典型的老夫少妻了。
    心中这样想着,刘辩表面上不动声色,与黄承彦并未多聊几句就直入正题,问起了朝政得失。
    毕竟两人也没啥共同语言,总不能不问苍生问鬼神吧。
    黄承彦能和庞德公两人培养出徐庶等贤才,本身的造诣自然不俗。
    他虽不在朝堂之上,却知民间疾苦,在说了一些圣贤道理作为铺垫之后,很快就引出了他发现的两个问题——其一是官吏为了完成政绩甚至会违逆法度纲常。
    这是刘辩在去年底从赵义那里就已经了解到的事情,他正在整改。
    而其二便是民间奢侈之风愈重。
    这又是一个新的角度。
    黄承彦说道:“自陛下即位以来,凡事从简,力求节俭。老朽虽为居于乡野之间,却也早就听闻陛下不爱铺张浪费之名。”
    “只是早年间,无论皇亲贵眷还是豪强商贾,皆爱奢华。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老朽治经多年,知修身之难也。盖以节俭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甚寡。”
    节俭本身也是儒家士大夫对自己的要求之一。
    但有条件享受却一直能够克制住,不以物喜的,只有少数大儒了。
    就连刘辩也不敢说自己能做到。
    “官吏为了彰显廉洁,公府县寺所在,即便年久破败,也只是稍加修缮,甚至任其破损,以显节俭之名……然后院之中,妻妾奴婢成群,所用华服珠宝,无一不良……”
    黄承彦就差直言说皇帝的面前有表里不一之人,他们的节俭只是表面上的节俭,背地里还不知奢侈成什么样呢。
    相比之下,从始至终都维持着奢靡生活的袁术看起来反而因为表里如一被彰显出来。
    袁术根本懒得装。
    对于黄承彦所反对的情况,刘辩全盘接受,他对黄承彦说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见忠臣。此事朕知矣,然世间之事,唯人心难测也。表里不一之事,平常很难发现……所谓贪心不足,义阳之事卿知否?”
    对于刘辩的疑问,黄承彦给出了他的回答:“以礼乐经典教化百姓,引领百姓明察善恶。而无论义阳之事还是前俭后奢之事,皆非外人不可知之事。等到百姓们明晰此等恶事,并愿意上报,形成风气,便是表里不一之徒,畏惧于此,节俭终身亦未可知也!”
    刘辩听到最后,笑道:“此可谓君子论迹不论心?”
    黄承彦听后答道:“陛下明鉴也。”
    黄承彦认为解决他所提出问题的方案在于教化,在于引导民风。
    的确有一定的道理。
    而黄承彦见天子对他的言论并没有其他想法,看起来很满意,心中也松了口气。
    他来宛城一趟,就算不是为了他的仕途而来,传扬出去,也难免惹人非议,是以今日对天子说的话都是他苦思冥想后得来的。
    只要他的话被传扬出去,今日之后,他还是那个不愿入仕的乡野处士,来到宛城,只是在做一个大汉子民该做的事罢了。
    说完了这些问题后,黄承彦又主动说道:“陛下,早年间朝廷推广水车,然这些水车尺寸多大,多用于大河,臣见一小型水车设计之法,试之可行,愿献于陛下!”
    听到黄承彦这话,原本还想着试探性的征辟一下黄承彦的刘辩登时被吸引了注意力。
    在看黄承彦献上的水车设计图之前,刘辩问道:“这水车是何人设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