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说明和措施
第505章 说明和措施
自隋朝确立科举以来,其内容倒也非一成不变,只是兜来兜去总也逃不过四书五经和诗词歌赋,除了极少量的数术、律法便再无其他。
待到此时,不单对考试内容做些微调已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便是格式也已逐渐固化。
这本也没什么,毕竟包括大元在内的中原王朝素来开放,哪怕没有官方的引导,各种技术在民间仍然拥有广大的生存空间,中原王朝领先世界的趋势却也没什么改变。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技术爆炸的可能性也越来越高,若大明还不应时而动,泯泯众人似也指日可待。
从表面看来,有了这番认知后面的事情仅需动动嘴皮子便能办妥,但想要普及科学知识便得从教育入手,而这教育又被孔孟之学把持,若不出了奇招恐怕也难有成效。
这里面的逻辑倒也不难理解。
大明毕竟是个以权力为主导的国家,除了造反之外学习孔孟之道几乎便是掌握权力的唯一通道。
此等情形之下,就算朱慈烺费人力物力将各色科学知识引入学堂,最优秀的人才势必也会被孔孟之道所吸引。
推导至此,一个巨大的矛盾便出现了。
若想让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强大的资源全都投于科技发展之中,最好的法子自然是用科举来进行引导。
当然,这并不是说得让一个拥有顶尖数术天赋的人去做知府,只不过矫枉需得过正,千余年的强大惯性必须得用同样强大的力量对冲,而要撬动这股力量
朱慈烺自立足应天便在谋划此事,他先用现实情况加强胥吏手中的权力,再用一系列措施对官僚系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待到此时各官都已默认了这个不伦不类的体系,对科举制度发起正面进攻的时机似也成熟。
只要他能借着“定性”打破科举内容的不可动摇性,剩下的也不过是压动撬杠而已。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总还有些阻力。
说到底,各官都认为此番“定性”明里是惩治北方叛逆,暗立却是在洗刷先皇责任,面对如此局面虽然大部分人都极识时务地选择了避让,但冒出来一两个卫道士也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情。
可事情的发展终还是超出了朱慈烺的预料。
当《对天启元年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说明》和《关于坚定立场、提高站位的若干措施》通过县一级邸报传入民间之后,读书人们非但没有因添了考试内容而生出半点不满,反倒是那一期的邸报被炒到了天价。
对此,朱慈烺多少也有些不太理解。
毕竟增添新的内容会极大增加考试的不确定性,学子们有所抵触才是正理。
为此,他专门将徐瑜徐督院唤到了乾清宫里,一番询问之后终也只能承认自己还没有彻底融入这个时代。
几千年来中原王朝的政治生活从来都是极度精英化的,莫说普通百姓,便是游离在体制边缘的举人秀才也只知道收税征徭役,对高层的政治运作压根就两眼一抹黑。
可随着这两份文件的传播,这样的局面却被意外打破。《说明》里不单详细记载了各个派系之间的斗争,还点出了这些斗争所引发的一系列严重后果;而《措施》里却针对这些已经发现的问题,从各个层面角度制定了相应措施,以避免党争再成大明祸患。
对心心念念想要接触到高层运作的读书人来说无异于公开了顶尖秘籍,如此一来在科举中增加一点相关内容就如朝廷在检验修行成果一般,各人自不会生出抵触之心。
后面的事情便在这种内生动力的驱使下朝朱慈烺预想的方向发展了下去。
不论主动还是被动,朝野之中很快便掀起了学习《说明》、《措施》的风潮,一篇篇由大拿操刀的《心得》、《体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了士林之中。
到了此时,朝野两面的关注点便也出现了些微妙的差别。
朝廷体制内部主要是批判北京降官和表达对党争的厌恶,民间的关注点却放在了对官僚系统的批判和对朱慈烺的歌功颂德上。
老实讲,这样的趋势并没有出乎朱慈烺的预料,或者说,对民间舆论的引导本就在他的计划之内。
可话说回来,万事万物皆都讲究一个度。
此时大家族的力量虽已被朱慈烺削了几番,但朝廷对基层的掌控能力也只是聊胜于无而已,若真让人接此生事也还是一桩麻烦,所以内阁便在朱慈烺的默许之下将几个跳得高的给生生按下,这番浪潮也便逐渐落了下来。
事情到这里,朱慈烺对官僚集团的诸般手段已然汇到了一处,剩下的便是用温水煮青蛙和挂羊头卖狗肉的方式逐渐把自然科学添到“数术”这个考察项目里。
可大明终是个庞大的帝国,每日何止有千百件重大情事汇到应天,哪怕内阁已经帮他过滤了一部分并不是那么重要的题本,但朱慈烺的精力也不能只放在一件事上。
——
甘肃.金城
此城位处祁连山南麓,不单是控制河西走廊的战略要地,亦为陆上丝绸之路的毕竟之所。
在数百年前,一支支商队通过这里来往于东西之间,其富庶程度远超了自然环境的限制。
只是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当东西贸易的主要通道逐渐移至海上以后,其经济价值便彻底丢失,这里也就成了一处单纯的军事堡垒。
“李大帅,孙大帅他们一走,豪格恐怕又要对汉中动心思了。”
颇为担心地朝立在身侧的李成栋说了一句,达延便又将注意力投到了远处。
自西宁去往叶尔羌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沿着戈壁边缘,一是经河西走廊。
按着原本的计划,他们是打算沿戈壁边缘进入叶尔羌,再用强大的军力让阿卜杜拉哈绝了攻打和硕特的心思。
但他们才到金城这个十字路口,两个消息便从南北两面接连传了过来,随即原本的计划彻底改变,他们也只能在金城等了下来。
“无妨,汉中的空档自有川中人马前去填补,咱们只需操心此番会谈即可。”
(本章完)
自隋朝确立科举以来,其内容倒也非一成不变,只是兜来兜去总也逃不过四书五经和诗词歌赋,除了极少量的数术、律法便再无其他。
待到此时,不单对考试内容做些微调已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便是格式也已逐渐固化。
这本也没什么,毕竟包括大元在内的中原王朝素来开放,哪怕没有官方的引导,各种技术在民间仍然拥有广大的生存空间,中原王朝领先世界的趋势却也没什么改变。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技术爆炸的可能性也越来越高,若大明还不应时而动,泯泯众人似也指日可待。
从表面看来,有了这番认知后面的事情仅需动动嘴皮子便能办妥,但想要普及科学知识便得从教育入手,而这教育又被孔孟之学把持,若不出了奇招恐怕也难有成效。
这里面的逻辑倒也不难理解。
大明毕竟是个以权力为主导的国家,除了造反之外学习孔孟之道几乎便是掌握权力的唯一通道。
此等情形之下,就算朱慈烺费人力物力将各色科学知识引入学堂,最优秀的人才势必也会被孔孟之道所吸引。
推导至此,一个巨大的矛盾便出现了。
若想让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强大的资源全都投于科技发展之中,最好的法子自然是用科举来进行引导。
当然,这并不是说得让一个拥有顶尖数术天赋的人去做知府,只不过矫枉需得过正,千余年的强大惯性必须得用同样强大的力量对冲,而要撬动这股力量
朱慈烺自立足应天便在谋划此事,他先用现实情况加强胥吏手中的权力,再用一系列措施对官僚系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待到此时各官都已默认了这个不伦不类的体系,对科举制度发起正面进攻的时机似也成熟。
只要他能借着“定性”打破科举内容的不可动摇性,剩下的也不过是压动撬杠而已。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总还有些阻力。
说到底,各官都认为此番“定性”明里是惩治北方叛逆,暗立却是在洗刷先皇责任,面对如此局面虽然大部分人都极识时务地选择了避让,但冒出来一两个卫道士也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情。
可事情的发展终还是超出了朱慈烺的预料。
当《对天启元年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说明》和《关于坚定立场、提高站位的若干措施》通过县一级邸报传入民间之后,读书人们非但没有因添了考试内容而生出半点不满,反倒是那一期的邸报被炒到了天价。
对此,朱慈烺多少也有些不太理解。
毕竟增添新的内容会极大增加考试的不确定性,学子们有所抵触才是正理。
为此,他专门将徐瑜徐督院唤到了乾清宫里,一番询问之后终也只能承认自己还没有彻底融入这个时代。
几千年来中原王朝的政治生活从来都是极度精英化的,莫说普通百姓,便是游离在体制边缘的举人秀才也只知道收税征徭役,对高层的政治运作压根就两眼一抹黑。
可随着这两份文件的传播,这样的局面却被意外打破。《说明》里不单详细记载了各个派系之间的斗争,还点出了这些斗争所引发的一系列严重后果;而《措施》里却针对这些已经发现的问题,从各个层面角度制定了相应措施,以避免党争再成大明祸患。
对心心念念想要接触到高层运作的读书人来说无异于公开了顶尖秘籍,如此一来在科举中增加一点相关内容就如朝廷在检验修行成果一般,各人自不会生出抵触之心。
后面的事情便在这种内生动力的驱使下朝朱慈烺预想的方向发展了下去。
不论主动还是被动,朝野之中很快便掀起了学习《说明》、《措施》的风潮,一篇篇由大拿操刀的《心得》、《体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了士林之中。
到了此时,朝野两面的关注点便也出现了些微妙的差别。
朝廷体制内部主要是批判北京降官和表达对党争的厌恶,民间的关注点却放在了对官僚系统的批判和对朱慈烺的歌功颂德上。
老实讲,这样的趋势并没有出乎朱慈烺的预料,或者说,对民间舆论的引导本就在他的计划之内。
可话说回来,万事万物皆都讲究一个度。
此时大家族的力量虽已被朱慈烺削了几番,但朝廷对基层的掌控能力也只是聊胜于无而已,若真让人接此生事也还是一桩麻烦,所以内阁便在朱慈烺的默许之下将几个跳得高的给生生按下,这番浪潮也便逐渐落了下来。
事情到这里,朱慈烺对官僚集团的诸般手段已然汇到了一处,剩下的便是用温水煮青蛙和挂羊头卖狗肉的方式逐渐把自然科学添到“数术”这个考察项目里。
可大明终是个庞大的帝国,每日何止有千百件重大情事汇到应天,哪怕内阁已经帮他过滤了一部分并不是那么重要的题本,但朱慈烺的精力也不能只放在一件事上。
——
甘肃.金城
此城位处祁连山南麓,不单是控制河西走廊的战略要地,亦为陆上丝绸之路的毕竟之所。
在数百年前,一支支商队通过这里来往于东西之间,其富庶程度远超了自然环境的限制。
只是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当东西贸易的主要通道逐渐移至海上以后,其经济价值便彻底丢失,这里也就成了一处单纯的军事堡垒。
“李大帅,孙大帅他们一走,豪格恐怕又要对汉中动心思了。”
颇为担心地朝立在身侧的李成栋说了一句,达延便又将注意力投到了远处。
自西宁去往叶尔羌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沿着戈壁边缘,一是经河西走廊。
按着原本的计划,他们是打算沿戈壁边缘进入叶尔羌,再用强大的军力让阿卜杜拉哈绝了攻打和硕特的心思。
但他们才到金城这个十字路口,两个消息便从南北两面接连传了过来,随即原本的计划彻底改变,他们也只能在金城等了下来。
“无妨,汉中的空档自有川中人马前去填补,咱们只需操心此番会谈即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