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第104章 刘骜继位,宦官失势
第104章 刘骜继位,宦官失势
刘奭驾崩对天下的影响巨大,毕竟是在位二十几年的实权皇帝,期间通过任用宦官诛杀异己,掌握了最高权力。
正式开创了宦官专政的先河,也不知是好是坏,当然,或许也是看后世君主怎么用。
大多数时间,除了唐朝宦官外,阉人就只是一把工具而已,一切权力都来源于皇帝,可以随意收回权力。
此时大权也进入了更迭期,其中最悲痛的当然就是大宦官石显,但他还是不担心的。
石显当年没少为太子说话,他自认为最多就是免官,不至于死。
刘奭死前,定下了四个托孤大臣,徐氏子占两人,就是之前许诺的徐宁徐博两人,将大汉完全托付给徐氏。
他临死前最不放心的就是太子,成功体验到了宣帝当年的感觉,惧怕天子倾覆,惧怕继承人压不住朝臣,什么都怕,但却没有了办法,人死如灯灭。
这是铁律,阴阳相隔你纵使有通天的本领也影响不到现实。
刘骜在将父皇入葬后,正式继位,也就是日后汉成帝。
如果说刘奭是将大汉带入下坡路的话,那么成帝就是将帝国拖入深渊的掘墓人!他在位时期,王氏外戚正式做大,开始把持朝政,也是大名鼎鼎的新朝皇帝,王莽的家族!
刘奭虽然不喜欢处理朝政,但政治能力还是有一些的,用宦官这个选择相当明知,极大程度都打击了儒臣,令其首脑王嗣郁郁而终,政权放了出去,可兵权时刻抓在手里。
这就是刘奭能保证权威的原因!宦官永远不会篡位,即使是唐朝掌握神策军的宦官最多也就是废立皇帝而已。
改朝换代他们做不到,毕竟无根之人,拿了天下又有什么意义,而且谁会信服呢?
刘骜登基之后第一时间就是清算宦官势力,由此坐稳了皇位,得到了天下儒臣的大力支持,而他选择的继任者是外戚……
这是最大的问题了,宦官可以拉仇恨,他们天然与朝臣对立,可外戚就没那个必要了,可以拥有足够的名望。
只要给点筹码足够多,臣子们也会毫不犹豫的舍弃刘氏,改头他家,这天下哪有什么绝对的忠臣。
就算是徐氏也是为了家族传承,图谋更广,要不然早就篡权自立了。
刘骜有着不自在的跪坐在上首,看着下方山呼“万岁”的群臣,一时间有些慌乱。
但他显然有些装样子的天赋,即使心里慌的一匹,但现实表现的还是稳如老狗。
他的姿态颇有些端庄威严的感觉。
“新帝驾崩,诸位可有商议好的谥号可用。”
刘骜沉声道,脸上挂着难以置信的冷静,连朝臣都不由得高看了这位陛下一眼。
说不定是一位不次于宣帝康帝的中兴之主呢!
儒臣的心思活络了起来,他们被石显的外戚势力死死压制,早就受不了了,先帝亲近宦官,可新君就说不准了!
用宦官主政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他们根本不会治国。
徐宁出列,说出了早就商量好的谥号:“先帝一生端庄威仪,素来勤政,谥号可为“元”,亦为汉元帝。”
现在一般还不会上恶谥,所以只能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元”其实算是美谥了,连平谥都不算。
“嗯。”刘骜轻轻点头,很是满意,然后又道:“那大将军以为,谥号当为何?”
为了保证自己大孝子的人设,他打算给自己父亲上庙号!毕竟大汉以忠孝治天下。
在这个时代,庙号还没有烂大街,含金量非常高,看看有的都是谁,高帝文帝武帝康帝宣帝!连景帝这等雄才大略的君主都没有庙号的。
足以见得其对父亲的重视了。
“陛下臣以为,先帝不足以上庙号。”
徐宁斟酌片刻,还是说了出来。
刘骜皱眉,在他看来这是对自己的挑衅!他想给父亲上庙号,本是无关紧要的事,可大将军非要唱反调,这不是示威是什么?
自己要是怂了,今后可不就是要沦为傀儡了吗。
徐宁没有想到,区区一个庙号问题,居然会让皇帝就此疏远徐氏!后期清河徐氏一支逐渐被打压的退出朝堂。
若不是河南徐氏还在,徐贞可就真的前功尽弃了!
“大将军说先帝不足以上庙号,敢问何处此言?”刘骜压着怒火,尽量保持平静,他今后还要仰仗大将军。
“原因很简单,先帝在时,大汉一无出众之武力,二无繁荣之经济,三无开创之功德,如此如何能加庙号呢?”
“高文武康宣,此五帝,先帝皆不如,故而不应加庙号。臣能理解陛下的孝心,可这毕竟不合礼法,还是尽量避免的好。”
徐宁为其解释道,他还真不是为了立威,也不是为了和皇帝对着干,他没那么吃饱了撑的,就是单纯愤愤不平,感觉先帝不配而已。
连景帝都没有庙号,先帝就更不应该有了。
只是他没想到,皇帝心里想的那么多。
刘骜沉默片刻,然后说道:“大将军所言太过片面,先帝之功亦是足够,朕以为足以加庙号。”
他已经无言以对了,因为确实是事实,十个先帝绑一块都比不了宣帝,所以加庙号确实不应该。
但是他不能认怂啊!必须硬刚到底。
“这…也罢,陛下一片孝心,臣等身为臣子也不该阻拦。”徐宁也回过味来了,怎么这位陛下对父亲的庙号那么看重?
算了,自己还是别一直和皇帝唱反调的好。
最终,在刘骜的坚持下,徐宁选择让步,汉元帝刘奭的庙号为德宗,全称汉德宗元皇帝。
皇后王政君为太后,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在徐宁的帮助下,他很快就熟悉了朝政事物。
刘骜当权的第一步就是立威!他要杀鸡儆猴,而这个人选毋庸置疑,只能是权倾朝野,但名声烂大街的中书令石显!
这家伙简直就是元帝留给他的新手大礼包,不仅位高权重能够凭此立威,同时还不会背骂名,正好相反,朝臣们会拍手叫好,更加崇敬这位皇帝。
简直就是一举多得!
未央宫中,刘骜看着跪在地上的大宦官石显,心中有些感触,这位帮助自己父亲背黑锅多年的权臣就要被除掉了啊。“石显你入宫多少年了。”
“臣…臣自小便受宫刑,现在已经记不清多少时日了。”石显心中虽不解,但他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作为将整个天下都玩弄于股掌的权臣,他的政治嗅觉相当敏锐,自然隐隐察觉到了先帝留着他的用意,就是不敢相信罢了。
自己帮他当了几十年白手套,就算没功劳苦劳总是有吧?不至于新君刚继位就迫不及待拿他开刀。
那真的就是卸磨杀驴,而且没有自己你怎么制衡满朝的外戚儒臣呢?
石显一直抱着侥幸心理想多掌几年权,也是这种贪婪害了他,如果他懂得激流勇退,自己放弃权力的话,说不定还能活着。
现在刀子都已经架到脖子上了。
“三十年应该有了吧,这么多年还让你做中书令有些可惜啊,所有人都升了官,只有你原地踏步,你不会埋怨朕吧。”
刘骜淡淡说道,脸色平静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什么?
石显懵了,自己现在不就是位极人臣吗?对于宦官来说,典领中书事就是巅峰中的巅峰,相当于明朝的掌印太监,再进一步是什么?皇帝吗?
他的不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朕打算升你为长信宫中太仆,去侍奉太后,如此才能彰显你的功绩啊。”
刘骜嘴角涌现出笑容,看的石显脊背发凉。
长信宫中太仆……这就是典型的明升暗降!明面上要比中书令职位高,可实际上权力几乎为零,根本无法插手中书事物。
果然最不想面对的来了,陛下想要拿自己开刀!
石显有些绝望了,但又没有办法,他的一切都是皇帝给的,只能拱手谢恩:“谢陛下提携,臣感激不尽。”
他只能希望陛下能就此放过他了,贬官还能接受,只要活着就行。
这些年他早就捞到了上亿钱的贿赂,足够自己挥霍下辈子的了,只要能回乡一切就行了!
石显佝偻着离开,背影十分孤寂落寞,这一切刘骜看在眼里,心中满意至极。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都是父皇的人,他们忠于父皇未必就忠于自己,最好全都换掉!
不得不说,刘骜在政治和治国上比自己父亲更加糟糕,还有点龙阳之癖,这对于皇帝而言就更加糟糕了,影响很不好。
………
石显被迁为长信宫中太仆一事很快就传遍整个京城,朝堂响动,群臣无不拍手叫好。
这代表陛下也看不下午宦官专政打算清洗这些人,终于啊,困扰大汉多年的疾病终于要消失了!可喜可贺,没有宦官阻拦,自己就一定可以拯救大汉!
这是大多数儒臣的心里话,他们认为自己只是缺少一个适宜的政治环境,以及敢于放权的君主而已,丝毫没有意识到,大汉的衰弱已经不可逆了。
除非你能变出多余的土地出来,要不然一律没戏。
“年弟当真是太好了!石显这奸臣总算是得到了惩罚!大快人心……”
太常匡衡重进房内,脸上带着狂喜的神情说道。
他真的太激动了,痛恨多年的石显已经丧失了大权,最关键的是他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到时就可以上表弹劾了!
当今陛下肯定不会再护着他,而是顺应民意,替天行道。
被迁为大司农的陈年同样面带笑容,因为自己老师的仇总算是可以报了!
他一直都对宦官集团恨之入骨,毕竟他们间接害死了自己的老师,杀师之仇不共戴天!
“不,还没有,他现在是长信中太仆,依然是内廷重臣,侯渊也在典领中书事,再加上贪污的上亿钱财……这家伙过的还是很逍遥。”
陈年冷哼一声,对这种贪污腐败之流深恶痛绝,大丈夫行事应该光明磊落,一心为国为民,摒弃私心,这算怎么回事?
上亿的钱财,再加上玉石文玩田产之类,价值简直就是难以估量,若是将他们充入府库中,能救多少灾民啊!
“年弟的想法是……弹劾?”匡衡很快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向这种大奸臣只有死了才是最好的结果。
陛下既然剥夺了他的权力就是不再相信,自己若这时弹劾,起作用的可能性非常大!一个阉人而已,杀了就杀了,皇帝不会在乎。
“对,弹劾,但在那之前,必须先去询问一下大将军的意思。”陈思索道。
这些年他也是学精了,只要跟着大将军,宦官势力就不敢迫害,他也能专心治国了,所以询问大将军这件事绝对不能忘!
“大将军?也好。”匡衡是赞成的,想要除掉这种内廷重臣,徐宁的意思非常重要。
如今朝中势力最大的就是两徐,徐博迁为了右相,左相则是外戚王商,至于御史大夫则依然是徐铭。
真正的大外戚,也就是太后王政君之兄,王凤此时是大司马骠骑将军,兼领尚书事,实际上被大将军徐宁牢牢压了一头。
不过看样子潜力很高,陛下对其很重视,徐宁的年纪也不小了,他死之后,大将军位不出意外就是非王凤莫属!
刘骜的构想是用外戚制衡外戚,现在冯野王、许嘉和王商等人的势力都非常之大,操作得到可以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
………
陈年等人马不停蹄的赶往大将军,而徐宁似乎是早有预料,连见都没见,只是留下一句话:
“卿可自便。”
有了这句肯定,两人总算放心,看来石显已经引起众怒!天下再也无人会为其说话了。
同时,随着石显倒台,侯渊的权力也每况愈下越来越少,不久便被剥夺了领中书事的权力,牢梁五鹿充宗等人也逐渐被排挤,宦官集团彻底失势。
外戚各势力带领儒臣全面反攻,看来是打算分上一杯羹。
当然,这也代表外戚正式取代儒臣,没有王嗣这种大儒存在,儒家也难免走向衰败。
双方争执到白热化,匡衡陈年等人的举报奏疏也被递到了皇帝刘骜手中。
(本章完)
刘奭驾崩对天下的影响巨大,毕竟是在位二十几年的实权皇帝,期间通过任用宦官诛杀异己,掌握了最高权力。
正式开创了宦官专政的先河,也不知是好是坏,当然,或许也是看后世君主怎么用。
大多数时间,除了唐朝宦官外,阉人就只是一把工具而已,一切权力都来源于皇帝,可以随意收回权力。
此时大权也进入了更迭期,其中最悲痛的当然就是大宦官石显,但他还是不担心的。
石显当年没少为太子说话,他自认为最多就是免官,不至于死。
刘奭死前,定下了四个托孤大臣,徐氏子占两人,就是之前许诺的徐宁徐博两人,将大汉完全托付给徐氏。
他临死前最不放心的就是太子,成功体验到了宣帝当年的感觉,惧怕天子倾覆,惧怕继承人压不住朝臣,什么都怕,但却没有了办法,人死如灯灭。
这是铁律,阴阳相隔你纵使有通天的本领也影响不到现实。
刘骜在将父皇入葬后,正式继位,也就是日后汉成帝。
如果说刘奭是将大汉带入下坡路的话,那么成帝就是将帝国拖入深渊的掘墓人!他在位时期,王氏外戚正式做大,开始把持朝政,也是大名鼎鼎的新朝皇帝,王莽的家族!
刘奭虽然不喜欢处理朝政,但政治能力还是有一些的,用宦官这个选择相当明知,极大程度都打击了儒臣,令其首脑王嗣郁郁而终,政权放了出去,可兵权时刻抓在手里。
这就是刘奭能保证权威的原因!宦官永远不会篡位,即使是唐朝掌握神策军的宦官最多也就是废立皇帝而已。
改朝换代他们做不到,毕竟无根之人,拿了天下又有什么意义,而且谁会信服呢?
刘骜登基之后第一时间就是清算宦官势力,由此坐稳了皇位,得到了天下儒臣的大力支持,而他选择的继任者是外戚……
这是最大的问题了,宦官可以拉仇恨,他们天然与朝臣对立,可外戚就没那个必要了,可以拥有足够的名望。
只要给点筹码足够多,臣子们也会毫不犹豫的舍弃刘氏,改头他家,这天下哪有什么绝对的忠臣。
就算是徐氏也是为了家族传承,图谋更广,要不然早就篡权自立了。
刘骜有着不自在的跪坐在上首,看着下方山呼“万岁”的群臣,一时间有些慌乱。
但他显然有些装样子的天赋,即使心里慌的一匹,但现实表现的还是稳如老狗。
他的姿态颇有些端庄威严的感觉。
“新帝驾崩,诸位可有商议好的谥号可用。”
刘骜沉声道,脸上挂着难以置信的冷静,连朝臣都不由得高看了这位陛下一眼。
说不定是一位不次于宣帝康帝的中兴之主呢!
儒臣的心思活络了起来,他们被石显的外戚势力死死压制,早就受不了了,先帝亲近宦官,可新君就说不准了!
用宦官主政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他们根本不会治国。
徐宁出列,说出了早就商量好的谥号:“先帝一生端庄威仪,素来勤政,谥号可为“元”,亦为汉元帝。”
现在一般还不会上恶谥,所以只能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元”其实算是美谥了,连平谥都不算。
“嗯。”刘骜轻轻点头,很是满意,然后又道:“那大将军以为,谥号当为何?”
为了保证自己大孝子的人设,他打算给自己父亲上庙号!毕竟大汉以忠孝治天下。
在这个时代,庙号还没有烂大街,含金量非常高,看看有的都是谁,高帝文帝武帝康帝宣帝!连景帝这等雄才大略的君主都没有庙号的。
足以见得其对父亲的重视了。
“陛下臣以为,先帝不足以上庙号。”
徐宁斟酌片刻,还是说了出来。
刘骜皱眉,在他看来这是对自己的挑衅!他想给父亲上庙号,本是无关紧要的事,可大将军非要唱反调,这不是示威是什么?
自己要是怂了,今后可不就是要沦为傀儡了吗。
徐宁没有想到,区区一个庙号问题,居然会让皇帝就此疏远徐氏!后期清河徐氏一支逐渐被打压的退出朝堂。
若不是河南徐氏还在,徐贞可就真的前功尽弃了!
“大将军说先帝不足以上庙号,敢问何处此言?”刘骜压着怒火,尽量保持平静,他今后还要仰仗大将军。
“原因很简单,先帝在时,大汉一无出众之武力,二无繁荣之经济,三无开创之功德,如此如何能加庙号呢?”
“高文武康宣,此五帝,先帝皆不如,故而不应加庙号。臣能理解陛下的孝心,可这毕竟不合礼法,还是尽量避免的好。”
徐宁为其解释道,他还真不是为了立威,也不是为了和皇帝对着干,他没那么吃饱了撑的,就是单纯愤愤不平,感觉先帝不配而已。
连景帝都没有庙号,先帝就更不应该有了。
只是他没想到,皇帝心里想的那么多。
刘骜沉默片刻,然后说道:“大将军所言太过片面,先帝之功亦是足够,朕以为足以加庙号。”
他已经无言以对了,因为确实是事实,十个先帝绑一块都比不了宣帝,所以加庙号确实不应该。
但是他不能认怂啊!必须硬刚到底。
“这…也罢,陛下一片孝心,臣等身为臣子也不该阻拦。”徐宁也回过味来了,怎么这位陛下对父亲的庙号那么看重?
算了,自己还是别一直和皇帝唱反调的好。
最终,在刘骜的坚持下,徐宁选择让步,汉元帝刘奭的庙号为德宗,全称汉德宗元皇帝。
皇后王政君为太后,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在徐宁的帮助下,他很快就熟悉了朝政事物。
刘骜当权的第一步就是立威!他要杀鸡儆猴,而这个人选毋庸置疑,只能是权倾朝野,但名声烂大街的中书令石显!
这家伙简直就是元帝留给他的新手大礼包,不仅位高权重能够凭此立威,同时还不会背骂名,正好相反,朝臣们会拍手叫好,更加崇敬这位皇帝。
简直就是一举多得!
未央宫中,刘骜看着跪在地上的大宦官石显,心中有些感触,这位帮助自己父亲背黑锅多年的权臣就要被除掉了啊。“石显你入宫多少年了。”
“臣…臣自小便受宫刑,现在已经记不清多少时日了。”石显心中虽不解,但他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作为将整个天下都玩弄于股掌的权臣,他的政治嗅觉相当敏锐,自然隐隐察觉到了先帝留着他的用意,就是不敢相信罢了。
自己帮他当了几十年白手套,就算没功劳苦劳总是有吧?不至于新君刚继位就迫不及待拿他开刀。
那真的就是卸磨杀驴,而且没有自己你怎么制衡满朝的外戚儒臣呢?
石显一直抱着侥幸心理想多掌几年权,也是这种贪婪害了他,如果他懂得激流勇退,自己放弃权力的话,说不定还能活着。
现在刀子都已经架到脖子上了。
“三十年应该有了吧,这么多年还让你做中书令有些可惜啊,所有人都升了官,只有你原地踏步,你不会埋怨朕吧。”
刘骜淡淡说道,脸色平静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什么?
石显懵了,自己现在不就是位极人臣吗?对于宦官来说,典领中书事就是巅峰中的巅峰,相当于明朝的掌印太监,再进一步是什么?皇帝吗?
他的不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朕打算升你为长信宫中太仆,去侍奉太后,如此才能彰显你的功绩啊。”
刘骜嘴角涌现出笑容,看的石显脊背发凉。
长信宫中太仆……这就是典型的明升暗降!明面上要比中书令职位高,可实际上权力几乎为零,根本无法插手中书事物。
果然最不想面对的来了,陛下想要拿自己开刀!
石显有些绝望了,但又没有办法,他的一切都是皇帝给的,只能拱手谢恩:“谢陛下提携,臣感激不尽。”
他只能希望陛下能就此放过他了,贬官还能接受,只要活着就行。
这些年他早就捞到了上亿钱的贿赂,足够自己挥霍下辈子的了,只要能回乡一切就行了!
石显佝偻着离开,背影十分孤寂落寞,这一切刘骜看在眼里,心中满意至极。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都是父皇的人,他们忠于父皇未必就忠于自己,最好全都换掉!
不得不说,刘骜在政治和治国上比自己父亲更加糟糕,还有点龙阳之癖,这对于皇帝而言就更加糟糕了,影响很不好。
………
石显被迁为长信宫中太仆一事很快就传遍整个京城,朝堂响动,群臣无不拍手叫好。
这代表陛下也看不下午宦官专政打算清洗这些人,终于啊,困扰大汉多年的疾病终于要消失了!可喜可贺,没有宦官阻拦,自己就一定可以拯救大汉!
这是大多数儒臣的心里话,他们认为自己只是缺少一个适宜的政治环境,以及敢于放权的君主而已,丝毫没有意识到,大汉的衰弱已经不可逆了。
除非你能变出多余的土地出来,要不然一律没戏。
“年弟当真是太好了!石显这奸臣总算是得到了惩罚!大快人心……”
太常匡衡重进房内,脸上带着狂喜的神情说道。
他真的太激动了,痛恨多年的石显已经丧失了大权,最关键的是他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到时就可以上表弹劾了!
当今陛下肯定不会再护着他,而是顺应民意,替天行道。
被迁为大司农的陈年同样面带笑容,因为自己老师的仇总算是可以报了!
他一直都对宦官集团恨之入骨,毕竟他们间接害死了自己的老师,杀师之仇不共戴天!
“不,还没有,他现在是长信中太仆,依然是内廷重臣,侯渊也在典领中书事,再加上贪污的上亿钱财……这家伙过的还是很逍遥。”
陈年冷哼一声,对这种贪污腐败之流深恶痛绝,大丈夫行事应该光明磊落,一心为国为民,摒弃私心,这算怎么回事?
上亿的钱财,再加上玉石文玩田产之类,价值简直就是难以估量,若是将他们充入府库中,能救多少灾民啊!
“年弟的想法是……弹劾?”匡衡很快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向这种大奸臣只有死了才是最好的结果。
陛下既然剥夺了他的权力就是不再相信,自己若这时弹劾,起作用的可能性非常大!一个阉人而已,杀了就杀了,皇帝不会在乎。
“对,弹劾,但在那之前,必须先去询问一下大将军的意思。”陈思索道。
这些年他也是学精了,只要跟着大将军,宦官势力就不敢迫害,他也能专心治国了,所以询问大将军这件事绝对不能忘!
“大将军?也好。”匡衡是赞成的,想要除掉这种内廷重臣,徐宁的意思非常重要。
如今朝中势力最大的就是两徐,徐博迁为了右相,左相则是外戚王商,至于御史大夫则依然是徐铭。
真正的大外戚,也就是太后王政君之兄,王凤此时是大司马骠骑将军,兼领尚书事,实际上被大将军徐宁牢牢压了一头。
不过看样子潜力很高,陛下对其很重视,徐宁的年纪也不小了,他死之后,大将军位不出意外就是非王凤莫属!
刘骜的构想是用外戚制衡外戚,现在冯野王、许嘉和王商等人的势力都非常之大,操作得到可以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
………
陈年等人马不停蹄的赶往大将军,而徐宁似乎是早有预料,连见都没见,只是留下一句话:
“卿可自便。”
有了这句肯定,两人总算放心,看来石显已经引起众怒!天下再也无人会为其说话了。
同时,随着石显倒台,侯渊的权力也每况愈下越来越少,不久便被剥夺了领中书事的权力,牢梁五鹿充宗等人也逐渐被排挤,宦官集团彻底失势。
外戚各势力带领儒臣全面反攻,看来是打算分上一杯羹。
当然,这也代表外戚正式取代儒臣,没有王嗣这种大儒存在,儒家也难免走向衰败。
双方争执到白热化,匡衡陈年等人的举报奏疏也被递到了皇帝刘骜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