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反击
第620章 反击
滕毓藻猜测,这应该是日本人看到手榴弹是在前锋军手中再次被发扬光大,这是他们不愿看到的,自然也就没有强烈的紧迫感。
即便事实就摆在眼前,叫嚣要脱亚入欧的日本人,也不会承认至少这一次在手榴弹上,清国人走在了他们前面。
正因为有了以上的这样心思,以至于,一向紧紧追随世界最先进军事技术的日本人,这一次却不是跟的很紧,他们的手雷正式名称叫二十六年式,是去年才定型生产,而且还是仿制品,是仿制英国米尔斯手雷的产品。
滕毓藻记得,日本人的第一种手雷的出现,可要比现在这个时间晚的多,还要在一战结束后才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大正十年式手雷。
而俄国人这时虽然也开始生产1903/30式木柄手榴弹,可产量很少,远东的部队只有少量装备。
甚至,滕毓藻还没见过俄军在关外的部队配备,这说明,在军事技术上,俄军还是一如既往滴反应迟缓,很可能对这种手榴弹不十分看重。
虽然日军居高临下不断投下大量手雷,可这些手雷却鲜有能投进反斜面工事内的。
这是因为,直军的反斜面工事修建的十分有讲究,想要手雷准确在工事内爆炸并不容易。
直军的反斜面阵地,不仅要修健在山坡上,而绝不建在平缓之处,还只有面对山顶的胸墙,并没有战壕。
甚至,他们工事后面的的坡度还都较大,有的地方甚至还会挖掘出一道一米多深的壕沟。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布置,山坡上的日军投掷的手雷很难在直军工事中爆炸。
以为,日军居高临下扔过来的手雷,如果扔在工事前,它们就会被胸墙挡住爆炸。
如果力量大一些,这些手雷又会在反斜面工事后落地继续沿着山坡滚动,在更远一些的山坡下爆炸。
甚至有的还会滚落到壕沟内,在里面爆炸。
除非对方对于直军的反斜面工事有充分研究,准确掌握好手雷的延时,让手雷正好在落地前或者落地一瞬间爆炸,否则几乎伤不到反斜面工事后的直军。
虽然日军在庚子年,在太行山里偶而接触过几次对方的反斜面工事,可那时联军还没有使用手雷,对于这一特点并不掌握。
“轰轰轰”,在反斜面工事前后,密级的手雷爆炸产生的闪光在黑夜中十分显眼,即便天空中不断有雪亮的照明弹升起。
日军的手雷虽然仿制英国米尔斯手雷,可他们在装药上还是耍了一点小招,就如同他们在海军炮弹装药上悄悄使用下濑火药一样。
日军的这种二六式手雷装药,并没有同英国人一样装置硝酸铵,而是被他们改成了tnt,而且装药量还是五十克。
五十克tnt的爆炸威力自然不能小觑,它的杀伤半径有十米。
对于日军不断投掷过来的手雷,反斜面工事后的直军只能使用密级的轻重机枪火力猛烈扫射还击。
只不过,由于不断冲下来的日军被打死打伤的越来越多,山坡上的日军尸体也在不断增多,这让更多的日军可以借助同伴的尸体做掩体同反斜面工事内的直军对射或者投掷手榴弹。
而直军的木柄手榴弹,在这时也开始发威了。
虽然处于下方,可由于有长长的木柄加持,同等情况下要比手雷投掷的远很多,大概有十米的差距,这才勉强挡住山坡上下冲的日军。
不过,在互相投掷手榴弹的战斗中,处于下方的直军总体还是吃亏的。
因为,部分日军似乎已经找到了让他们的手雷在反斜面阵地内爆炸的办法。
山坡上的激烈对峙,看得刘十九有些气急败坏起来,这个时候冲上去同日军在山坡上拼刺刀,对于直军来说,是很不利的,必须要把日军压回到山顶。
“咱们的小炮在哪?”
刘十九说的小炮,是在滕毓藻的要求下,兵工署和德国人联合研制的一种超轻量六十毫米口径的迫击炮。
原本这种超轻化迫击炮是在二十多年后的二战期间才大行其道的,是弥补手榴弹和迫击炮射程空置的五十米只五百米区域火力的。各国都有发展,只不过日本人将其发展成掷弹筒,而其它列强都是轻型迫击炮。
其中最有名的,则是德国人和法国人的五十毫米轻迫。
二战期间德军的这种轻迫,只有十四公斤重,一个炮组两个人就可以带着迫击炮跟随部队快速出击,战斗中随时可以为班排级提供火力支援。
只是德国人的这种轻迫虽然装备部队数量很大,每个步兵排都有一门,可实际上却不是很成功。
主要是德国人的这种轻迫有些过于复杂,炮筒是伸缩式。
在滕毓藻看来,最成功的应该是法国的m37,重量竟然只有三点六公斤。
当然,这种轻迫威力有些小,而且还没投入部队,法国人就投降了。
滕毓藻选择的是法、德两种轻迫的综合体,这也是和德国人联合研制的原因。
给这种轻迫减重,钢材还是需要德国人出力的。
现在直军已经装备了被命名为legrw 04型60毫米迫击炮,重量只有十公斤,德国人还在努力减重,他们的目标是七公斤全重。
只是,滕毓藻已经等不及了,对于这种可以弥补覆盖手榴弹投掷射程和普通迫击炮射程中间空白地带火力的超轻迫击炮,滕毓藻不会再等待下亲。
滕毓藻现在已经提前开始装备04型轻迫,当然如果后续研制成功份量更轻、其它各项技术参数更好的轻迫,滕毓藻还会更换。
“砰砰砰”,山坡上反斜面阵地下面一百多米外的山石后和凹地中,几十声密集的炮弹发射声响了起来,随即山坡山正在推动同伴尸体,开始向下方的反斜面阵地逐渐逼近的日军简易阵地内,就爆发出一团团暗红色的闪光。
这些爆炸声虽然不大,可似乎杀伤效果特别好,尤其是在山坡上爆炸的迫击炮弹,让处于起爆炸点上的日军避无可避,顿时被炸得一片鬼哭狼嚎。
“哒哒哒、轰轰轰”,就在后山正面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远远地从弓长岭两侧方向传来密级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
而且,两侧的枪声和爆炸声的位置移动很快,正在快速向前山方向移动。
两侧突如其来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顿时让从山上冲下来的日军发生严重混乱。
稍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这是他们的对手,由清国人组成的所谓光复军,开始从两侧展开反击了,如果从弓长岭冲下来打的日军继续在这里同反斜面阵地上的光复军对峙,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被对方合围在光秃秃的弓长岭山顶,灭亡是唯一可以预见的结局。
也就在对峙的日军出现慌乱时,已经调整好射击诸元的大量各种口径迫击炮的炮弹,在照明弹的指引下,黑压压的炮弹开始落进山顶冲下来的日军人群中。
冰雹一般劈头盖脸落下来的猛烈密集的炮弹不断在日军人群中爆炸,每一次猛烈的爆炸,产生的强烈冲击波都会带起一片片、一阵阵横飞的血肉和日军的残肢断臂,刮起腥风血雨。
这样惨烈的境况,终于让山顶冲下来,此刻已经处于进退两难境地的日军发生崩溃,由于两侧已经有对方的部队在包抄,后山坡上的日军残部,只能向身后几十米远的山顶棱线逃去。
翻过棱线,再顺着山坡冲下山,就可以冲出对方即将形成的包围圈。
当然,前提是跑得要快。
随着一红一黄两发信号弹升起到空中,反斜面阵地上顿时爆发出一阵震天动地的杀声。
借助照明弹的光芒,可以隐约看到,不只是反斜面阵地上杀出数千名穿着俄式军装的直军官兵,在他们身后的山坡上,还有一队队的官兵从战壕或者隐蔽处冲出来。
所有向山坡上冲杀过去的直军官兵,或者端着上了刺刀的长长的莫辛纳甘步枪,或者端着极为轻便的转盘轻机枪,一边向山顶冲杀,一边向逃向山顶日军的后背扫射。
负责从反斜面阵地和后山掩蔽阵地冲出来的,包括从山腰两侧包抄部队都是第一师的官兵。
而两个独立旅,现在应该已经开始从弓长岭山脚两翼出击,他们的目标是包抄日军第二师团的后路.
(本章完)
滕毓藻猜测,这应该是日本人看到手榴弹是在前锋军手中再次被发扬光大,这是他们不愿看到的,自然也就没有强烈的紧迫感。
即便事实就摆在眼前,叫嚣要脱亚入欧的日本人,也不会承认至少这一次在手榴弹上,清国人走在了他们前面。
正因为有了以上的这样心思,以至于,一向紧紧追随世界最先进军事技术的日本人,这一次却不是跟的很紧,他们的手雷正式名称叫二十六年式,是去年才定型生产,而且还是仿制品,是仿制英国米尔斯手雷的产品。
滕毓藻记得,日本人的第一种手雷的出现,可要比现在这个时间晚的多,还要在一战结束后才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大正十年式手雷。
而俄国人这时虽然也开始生产1903/30式木柄手榴弹,可产量很少,远东的部队只有少量装备。
甚至,滕毓藻还没见过俄军在关外的部队配备,这说明,在军事技术上,俄军还是一如既往滴反应迟缓,很可能对这种手榴弹不十分看重。
虽然日军居高临下不断投下大量手雷,可这些手雷却鲜有能投进反斜面工事内的。
这是因为,直军的反斜面工事修建的十分有讲究,想要手雷准确在工事内爆炸并不容易。
直军的反斜面阵地,不仅要修健在山坡上,而绝不建在平缓之处,还只有面对山顶的胸墙,并没有战壕。
甚至,他们工事后面的的坡度还都较大,有的地方甚至还会挖掘出一道一米多深的壕沟。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布置,山坡上的日军投掷的手雷很难在直军工事中爆炸。
以为,日军居高临下扔过来的手雷,如果扔在工事前,它们就会被胸墙挡住爆炸。
如果力量大一些,这些手雷又会在反斜面工事后落地继续沿着山坡滚动,在更远一些的山坡下爆炸。
甚至有的还会滚落到壕沟内,在里面爆炸。
除非对方对于直军的反斜面工事有充分研究,准确掌握好手雷的延时,让手雷正好在落地前或者落地一瞬间爆炸,否则几乎伤不到反斜面工事后的直军。
虽然日军在庚子年,在太行山里偶而接触过几次对方的反斜面工事,可那时联军还没有使用手雷,对于这一特点并不掌握。
“轰轰轰”,在反斜面工事前后,密级的手雷爆炸产生的闪光在黑夜中十分显眼,即便天空中不断有雪亮的照明弹升起。
日军的手雷虽然仿制英国米尔斯手雷,可他们在装药上还是耍了一点小招,就如同他们在海军炮弹装药上悄悄使用下濑火药一样。
日军的这种二六式手雷装药,并没有同英国人一样装置硝酸铵,而是被他们改成了tnt,而且装药量还是五十克。
五十克tnt的爆炸威力自然不能小觑,它的杀伤半径有十米。
对于日军不断投掷过来的手雷,反斜面工事后的直军只能使用密级的轻重机枪火力猛烈扫射还击。
只不过,由于不断冲下来的日军被打死打伤的越来越多,山坡上的日军尸体也在不断增多,这让更多的日军可以借助同伴的尸体做掩体同反斜面工事内的直军对射或者投掷手榴弹。
而直军的木柄手榴弹,在这时也开始发威了。
虽然处于下方,可由于有长长的木柄加持,同等情况下要比手雷投掷的远很多,大概有十米的差距,这才勉强挡住山坡上下冲的日军。
不过,在互相投掷手榴弹的战斗中,处于下方的直军总体还是吃亏的。
因为,部分日军似乎已经找到了让他们的手雷在反斜面阵地内爆炸的办法。
山坡上的激烈对峙,看得刘十九有些气急败坏起来,这个时候冲上去同日军在山坡上拼刺刀,对于直军来说,是很不利的,必须要把日军压回到山顶。
“咱们的小炮在哪?”
刘十九说的小炮,是在滕毓藻的要求下,兵工署和德国人联合研制的一种超轻量六十毫米口径的迫击炮。
原本这种超轻化迫击炮是在二十多年后的二战期间才大行其道的,是弥补手榴弹和迫击炮射程空置的五十米只五百米区域火力的。各国都有发展,只不过日本人将其发展成掷弹筒,而其它列强都是轻型迫击炮。
其中最有名的,则是德国人和法国人的五十毫米轻迫。
二战期间德军的这种轻迫,只有十四公斤重,一个炮组两个人就可以带着迫击炮跟随部队快速出击,战斗中随时可以为班排级提供火力支援。
只是德国人的这种轻迫虽然装备部队数量很大,每个步兵排都有一门,可实际上却不是很成功。
主要是德国人的这种轻迫有些过于复杂,炮筒是伸缩式。
在滕毓藻看来,最成功的应该是法国的m37,重量竟然只有三点六公斤。
当然,这种轻迫威力有些小,而且还没投入部队,法国人就投降了。
滕毓藻选择的是法、德两种轻迫的综合体,这也是和德国人联合研制的原因。
给这种轻迫减重,钢材还是需要德国人出力的。
现在直军已经装备了被命名为legrw 04型60毫米迫击炮,重量只有十公斤,德国人还在努力减重,他们的目标是七公斤全重。
只是,滕毓藻已经等不及了,对于这种可以弥补覆盖手榴弹投掷射程和普通迫击炮射程中间空白地带火力的超轻迫击炮,滕毓藻不会再等待下亲。
滕毓藻现在已经提前开始装备04型轻迫,当然如果后续研制成功份量更轻、其它各项技术参数更好的轻迫,滕毓藻还会更换。
“砰砰砰”,山坡上反斜面阵地下面一百多米外的山石后和凹地中,几十声密集的炮弹发射声响了起来,随即山坡山正在推动同伴尸体,开始向下方的反斜面阵地逐渐逼近的日军简易阵地内,就爆发出一团团暗红色的闪光。
这些爆炸声虽然不大,可似乎杀伤效果特别好,尤其是在山坡上爆炸的迫击炮弹,让处于起爆炸点上的日军避无可避,顿时被炸得一片鬼哭狼嚎。
“哒哒哒、轰轰轰”,就在后山正面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远远地从弓长岭两侧方向传来密级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
而且,两侧的枪声和爆炸声的位置移动很快,正在快速向前山方向移动。
两侧突如其来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顿时让从山上冲下来的日军发生严重混乱。
稍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这是他们的对手,由清国人组成的所谓光复军,开始从两侧展开反击了,如果从弓长岭冲下来打的日军继续在这里同反斜面阵地上的光复军对峙,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被对方合围在光秃秃的弓长岭山顶,灭亡是唯一可以预见的结局。
也就在对峙的日军出现慌乱时,已经调整好射击诸元的大量各种口径迫击炮的炮弹,在照明弹的指引下,黑压压的炮弹开始落进山顶冲下来的日军人群中。
冰雹一般劈头盖脸落下来的猛烈密集的炮弹不断在日军人群中爆炸,每一次猛烈的爆炸,产生的强烈冲击波都会带起一片片、一阵阵横飞的血肉和日军的残肢断臂,刮起腥风血雨。
这样惨烈的境况,终于让山顶冲下来,此刻已经处于进退两难境地的日军发生崩溃,由于两侧已经有对方的部队在包抄,后山坡上的日军残部,只能向身后几十米远的山顶棱线逃去。
翻过棱线,再顺着山坡冲下山,就可以冲出对方即将形成的包围圈。
当然,前提是跑得要快。
随着一红一黄两发信号弹升起到空中,反斜面阵地上顿时爆发出一阵震天动地的杀声。
借助照明弹的光芒,可以隐约看到,不只是反斜面阵地上杀出数千名穿着俄式军装的直军官兵,在他们身后的山坡上,还有一队队的官兵从战壕或者隐蔽处冲出来。
所有向山坡上冲杀过去的直军官兵,或者端着上了刺刀的长长的莫辛纳甘步枪,或者端着极为轻便的转盘轻机枪,一边向山顶冲杀,一边向逃向山顶日军的后背扫射。
负责从反斜面阵地和后山掩蔽阵地冲出来的,包括从山腰两侧包抄部队都是第一师的官兵。
而两个独立旅,现在应该已经开始从弓长岭山脚两翼出击,他们的目标是包抄日军第二师团的后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