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小说 >大明:拿命教太子,皇帝求我别死 > 大明:拿命教太子,皇帝求我别死
错误举报

541.第541章 财政会议

    第541章 财政会议
    弘治十六年,冬十二月二十五,大朝会。
    这是弘治十六年最后一场朝会,在京四品以上的文武百官和勋贵们全部入朝。
    天还蒙蒙亮,午门外已经站满了人,陈策自然也在列。
    这些时间,陈策已经很少会在公众视野中露面,若非今日朝廷要对大明这些年的发展建设做总结汇报,陈策也不会出现在这里。
    他现在并无官身,但身兼泰安侯的勋爵,所以站的位置也比较靠前,和张家两位侯爷以及英国公站在一起。
    天寒地冻,午门外还在扑簌簌的飘着雪,张鹤龄问陈策道:“你的玩具搞好了没?啥时候给我?”
    陈策:“……都这个时候了,你难道不该关注关注国家大事?”
    张鹤龄瞪着眼,惊呼道:“陈策!你该不会想反悔吧?你可不能因为你没有分润了,就对我们兄弟的生意消极怠工啊!”
    “我当时可是在皇上面前原谅你的了。”
    陈策无语道:“知道了,明天就给你送去可以吗?”
    这还差不多,张鹤龄点头。
    很快,午门被金甲卫士打开,百官分东西两向有序进入紫禁城,抵达奉天殿外官场时,再次列队站立,等奉天殿内太监唱名后,文武百官才分别在大学士李东阳和英国公张懋的带领下进了奉天殿。
    弘治皇帝抵达奉天殿后,百官山呼万岁,大朝会正式开始。
    内阁首辅李东阳首先出列汇事,自弘治十二年开始,大明在军事上分别有西北哈密之战、西南土司之战、倭岛之战。
    这五年时间大明很少发动对外战争,拢共不过三场,都达到了既定的目的。
    在科举上,分别每年抡才一百七十名进士左右,这些进士各司其职。
    在改革上,大明分别对农业上进行调整,五年时间内,农业田地在减少,大部分农业迁徙到西南、辽东、倭岛等地,商业正在取代农业一步步发展起来。
    在社会各方面福利上,明廷也都在革新,比如针对老人和孩子的福利机构。
    文化上也在百花齐放,以前单纯的学习儒家思想学问,凭着这些学问科考为官,仿佛是大明百姓的唯一出路。
    是的,社会在进步,从此前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态直接到了任何人都可以科考,明朝算是迈入了社会进步行列。
    可也圈定了百姓改善生活的方式,单一的科考为官振兴门楣让许多百姓们压根找不到出路。
    所以许多培训行业诞生,社会对各行业需求都很大,比如医疗、会计、建筑等方方面面的学校,进入学校培训后,出来找工作更容易,这些工作基本也能满足百姓们养家糊口的需求。
    大明再也不用所有人都穷其一生散进家财一窝蜂全部投入到科考中来。
    李东阳在对这五年时间大明的各方面发展做了一个总结,紧接着便是六部做具体汇报。 礼部先出列,陈述了大明这五年时间尤其今年下西洋后,和数十个国家建立邦交的关系。
    吏部和刑部再次出列,总结了这五年时间致仕的官吏,赞扬了这些官吏对大明的贡献等;刑部则主要汇报这些年大明各地的刑案、死刑人数。
    各地的刑案比例依旧以偏远地区为最多,反映出来当地的教育落后,还需要加强普法教育等。
    紧接着便是兵部,马文升对整个大明国防做了一个十分细致的汇报,目前大明主要的防御区域依旧是北方的瓦剌、鞑靼人。
    至于东南、西南、南海等地方的防御武备力量,大明都十分充足,无须担忧。
    大明这五年时间发明了战场的大杀器红衣火炮……这自然是陈策的功劳,马文升着重提了出来。
    今日这些汇报,史官们都在一旁奋笔疾书,这些事都要记录在史料中,毕竟这次朝会对整个弘治朝都十分重要,也算是改革五年后的一次大总结。
    工部那边需要汇报的东西更多,这些年工部在疏浚黄河、长江流域做了很大的工作,比如黄河的分段式束水冲沙法治河等等,当然,这些事又是陈策的功劳,束水冲沙法被陈策发明出来后,黄河在这几年很少会决堤危害两岸庄稼。
    除了两条较大的流域外,还有太湖、鄱阳湖、洞庭湖等治水的成果,工部都在着重去做。
    农耕器具上的代耕架、兵部器具上的全胜车图等等,都是由工部制造出来的,当然,这些依旧是陈策发明出来的。
    五部部堂的回报,基本几句话都离不开陈策的影子,站在奉天殿的百官,有的是知晓陈策于大明的贡献,但更多的人大都是不清楚,也不会如此细致的知晓陈策对大明的改变。
    今日听到这些后,不由频频倒吸凉气,目光时不时就会朝站在最前方那个穿着紫绸的年轻人望去。
    此时方才明白,他以如此年轻的年纪站在百官最前列的原因,他有这个资格。
    还有一部分官吏看向陈策的目光则是有些玩味,目光中带着几分嫉妒。
    工部汇报结束后,已经快到了午时,百官们早就饥肠辘辘,但朝会的重点还没有结束,弘治皇帝特让百官先休息,吃了中饭继续开朝会。
    中饭就在奉天殿外凑合,内宫的太监早就准备好了一些煮熟的玉米、红薯汤还有一些小菜。
    这些下西洋后带来的海外农作物,在大明土地上十分好种植,比如那些土豆,冬天也能种出来,玉米秋天种植,冬天收获,可以说完美的让四季都有粮可收获,弥补了粮食单一的空白。
    当初陈策力排众议,甚至不惜将都察院的一名都御史给拉下去,也要促成航海,那时候大家还不理解,直到现在看到航海带来的成果,才知道陈策当初的坚持多么正确。
    衣食住行乃至农商教育文化等各行各业的改变,处处都有陈策的影子,这如何能不让百官震撼。
    关键这些事,仅仅只是在短短五年内就做到了,他陈策究竟是什么妖孽,才能做到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