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逃窜
第356章 逃窜
到丹佛的时候,对了一次表,朝前拨一个小时,到了塞德莱比茨,又朝前拨了一点,最后到爱荷华,又拨快一点。
江弦看了眼时间,他们是下午五点抵达爱荷华市的,爱荷华河上夕阳彤光闪烁。
气温也挺高,比旧金山起码热了十度。
江弦一行人被安排住进一栋名为“五月”的公寓。
接待人员一见面,就立马朝着江弦报出一堆数目字:
房间号码;信箱号码、需要左转几次,向右转几次,再转到某某号码;电话号码,打本地前面需要拨几,打外地前面需要拨几;星期几是收垃圾的日子,星期几的晚上有电影;使用洗衣机需要塞多少分币
江弦默默把这些记下来,将来一段时间在这里生活,这些数字都用得上。
“您记下来了?”接待人员问。
江弦点点头,“收垃圾的时候需要分类么?”
“分类?”
接待人员摇了摇头,同时也感到一阵不可思议。
要知道,好些个第一次过来参加写作计划的作家,都要她解释老半天时间才能明白这些数字的用处,而江弦只是听一遍就明白了?!
还有垃圾分类?
这是什么高素质举动?
接待人员不知道的是,这些美国的生活方式,对别人来说可能真的很陌生、很先进,一时半会真的听不懂,但对江弦来说,其实就是之前玩剩下那一套,简单听一下,就基本大概理解。
坐上电梯,“五月”公寓其实是一栋爱荷华大学的宿舍楼,国际写作计划的作家们都集中住在八楼。
一人分配一间卧室,每两间卧室共用一个卫生间、一个厨房、一套洗澡间和一个工作室。
出于对朱琳这名孕妇的照顾,聂华苓特意分了两间卧室给江弦,也就是包下一个单元。
江弦没有拒绝她的好意,一来他家里来的人多,总不能四个人挤在一间卧室里,二来也避免了要和外人共用卫生间、厨房和浴室的麻烦。
“呀,挺好,还给咱们配了冰箱。”饶月梅转了一圈,对分配的住处还算满意。
“这个按钮是干啥的?”朱母看着排水水斗旁边儿一个电钮问。
江弦过去查看了一下。
“排水水斗的刀片,能把剩菜、骨头这些东西打碎冲到下水道。”
“这个呢?”饶月梅又指着厨房上面的罩子问。
“这是抽油烟机,烧菜的时候有油烟能从这儿吸出去。”
“是么?难怪人家灶边儿这么干净呢。”
“对了妈,这煤气跟咱们用的也不一样,他们这个灶壳里都留有一星火苗,把煤气开开火就着了,不用额外划火柴。”
“这么方便啊!”
公寓的生活几乎和现代化生活没啥区别。
也就是没有电脑、wifi,不然江弦真觉得自己回到现代了。
“不对啊江弦。”
饶月梅这时候后知后觉,“你又没来过美国,你怎么知道这些?”
朱琳和朱母也都觉得奇怪,这些在她们看来非常陌生的家庭用具,怎么江弦会了解的那么清楚?
“.你们忘了,我去过日本,在那里见过。”江弦编出个理由。
好在这个时候聂华苓也来了,邀请他们去她的家里吃晚饭。
江弦他们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冰箱里空无一物,这个时候去采购什么东西也来不及。
聂华苓家距离“五月”公寓不远,是一座小山山腰上的洋房,古朴雅致,木板的阳台正对着郁葱的树林和爱荷华河。
“这块儿的房子有对外出租的么?”江弦冲聂华苓问。
聂华苓意外,“这我不知道,怎么了?你想在这儿租房子?”
“有这个想法,毕竟我们在国内住的都是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我怕我爱人她们住不习惯这种公寓楼。”江弦说。
喜欢玩《彩虹六号》的玩家可能有这种体会,好多墙面都是木质墙体。
这其实来源于现实。
美国的平民基本不用混凝土建房子,房子大多是木材框架,外墙再覆盖一些石膏板、石板或纸面板。
在后世,经常能看到一些老外一拳把墙砸个洞的表情包。
这在美国是很常见的事儿。
毕竟这样建的房子太脆了。
“中国人喜欢有个小院子,而且自己有房子住,环境也稍微安静些,既方便我夫人休息,平时我创作也能在比较安静的地方进行。”
“我知道了,回头我会帮你打听。”
聂华苓点点头,又问,“江弦,你有足够的钱么?”
聂华苓自筹给每位作家提供四千美元的经费,这笔钱基本只够解决作家们在写作计划期间吃饭销,江弦要租房子的话,那可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钱?你先帮我问一下吧,钱的问题我会想办法解决。”江弦神秘说。
进到聂华苓家里,她的丈夫安格尔也起床了,陪众人聊起了天。
安格尔是个美国诗人,和聂华苓一起发起的国际写作计划。
在聂华苓家里墙上,挂着安格尔年轻时候的照片,还有他出第一本诗集的时候,报刊上的一些评论文章。
朱琳受到启发,“这样装饰家里真好看,回去以后我也把那些你的评论文章收集起来挂在墙上。”
聂华苓这时候解释说,“我丈夫身体不好,最近一直在生病,所以没去接你们。”
朱琳母亲刘医生一听到了她擅长的领域,连忙关心,“安格尔先生怎么了?”
“医生说他的风湿从肩膀转移到了耳朵上。”
“那确实应该多注意休息。”
“这该死的病害得我一直头疼。”
安格尔沮丧的说,“我下午刚打了五针,然后一直睡到了现在。”
陈映真和茹志鹃他们也来了聂华苓家里。
王安忆特地穿了一件连衣裙。
安格尔眼前一亮,“这么漂亮的连衣裙国内的女孩也可以穿了么?”
他说自己七八年以前去过一次中国,那里不管男男女女,都穿着统一的蓝灰色衣服,一眼望去,很难分得出性别。
“恐怕你现在去中国也很难分的出来。”
江弦打趣说:“现在中国的男孩子都留长头发,女孩子则把头发剪的很短。”
过了一会,又来了一些国际写作计划的成员,都来自一些日子过得不太好的国家。
嗯.还有东西德,还有以x列。
不过没朝鲜。
冷知识,朝鲜这会儿是非常富裕的国家。
朝鲜人上学不要钱,看病不钱,住房免费,然后吃苏俄提供的牛肉,中国提供的大米,还有罗马尼亚的红酒可以享受,国民生活非常滋润,人均小康水平。
邻居韩国根本没办法比,韩国人只有羡慕的份儿,很多韩国人为了这样美好的生活,不顾一切的跨过38线,偷偷跑到朝鲜,成了“脱南者”。
没错,脱南者!
跟后世一比,倒反天罡了简直。以x列的男作家名叫菲儿,犹太人,近些年在以x列文坛颇有名望。
这货完全高傲姿态,一点不招人待见,叽里咕噜的说着自己各种见解。
“以x列是最好读书的民族,有个榜单,我们以x列的人均阅读量在世界都排第一。”
“是多少呢?”江弦忽然开口问道,“人均阅读量是多少本书?”
菲儿愣了一下,“我不记得具体数字,大概是64。”
“天呐。”
“每个人一年阅读64本书?”
有几名作家惊呼出声。
江弦却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64?可是这个数据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我看和没看这本书,谁又会知道呢?你找我问今年读了多少书,我随便回答一个数字,这又是否真实呢?假如一个人来询问我这个问题,那些我即将读、或者有可能读的书,又是否能算进这个数字里呢,有的书篇幅长,有的书篇幅短,这又该怎么确定呢?”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江弦这么一问,很多人也反应过来。
是啊,每年读了多少本书,这要怎么来进行统计?
菲儿又噎住半天,最后含糊回答。
“谁知道呢?他们总有他们的一套办法,这叫调查,你知道调查学么?”
“.”
大多数作家这时候已经对他这个话题不感兴趣了。
就和看《读者》《意林》上那些鸡汤小文章一样,乍一听,把你唬的一愣一愣的。
可是你一推敲细节,就会发现这些说的东西完全立不住。
以x列人是世界上最好读书的民族,这个结论是谁下的?调查又是谁做的?
万一追溯到最后,发现是以x列媒体自己公布的结果,那可够尴尬了。
菲儿还是很喜欢说话,继续发挥着犹太人骨子里不合群的劲儿。
其他人都听得有点烦。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作家介绍自己来自埃及。
菲儿马上应激,直言他拒绝也不想和那名来自埃及的作家沟通交流。
埃及作家一听,这哪能忍的了,当即和菲儿两人互掷酒杯,破口大骂。
这场晚餐最后不太愉快的散了场。
回山下的路上,王安忆感叹,“这群不同国家的作家真不好相处。”
今晚除了埃及和以x列作家大打出手以外,东西德的作家也互相不对付,表现出对对方的仇视。
“我更担心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轻视。”
陈映真说,“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影响力还是太有限了。”
茹志鹃认可的点点头,她也有这种体会,这种轻视不是刻意表现的,而是举手投足间不自觉流露出的态度。
“我感觉他们好像有点看不起我们这些中国的作家。”王安忆说。
“没关系。”
陈映真乐观的笑了笑,“我们的确没办法改变过去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但今后的事情还能改变,每次的文化交流,都是我们去提高本国文学影响力的好机会。”
他环视一圈。
“江弦,你说对么?”
“.”
江弦正低着头想着事情,忽然被cue,就抬起头看过去。
“对,您说的挺好的。”
“你看上去心不在焉。”
“我在想一本小说。”江弦说。
这当然是谎话,他在想的还是房子的事情。
要是他一个人来美国,那住哪也就无所谓了,吃啥更无所谓,填饱肚子就行。
但现实是,他是一大家子过来的,还有怀着孕的媳妇。
再挤在那公寓里,就不太舒服了。
人来人往的且不提,爱荷华市天气又很热,朱琳肯定会很难适应。
十一点回到公寓,江弦打开行李箱,刚往壁橱里面挂了几件衣服,忽然听到了尖利的警报声,声音非常刺激人的神经。
“怎么了?怎么了?”饶月梅慌慌张张出来。
“什么动静?”刚睡下的朱琳也被惊醒了。
江弦打开门,看到走廊上方的警报器发射着红光,他又去楼梯口看了一眼,回到卧室告诉三个女眷。
“好像是火灾报警器触发了,我们快下楼,不要坐电梯。”
一大家子连忙披上衣服,又去喊上陈映真、茹志鹃、王安忆一块儿逃难。
一群人一层层的下楼,江弦小心翼翼的扶着朱琳。
期间不断有学生从屋里蹦出来,一个个要么光着脚、要么光着膀子,大呼小叫、兴高采烈。
到了楼下,外面聚了慢慢一堆人,两辆消防车停在门口,蓝灯红灯旋转着。
在奇光异彩中间,江弦看到一名写作计划的工作人员。
他赶紧过去打听。
“怎么了?发生什么事儿了?”
“还不清楚。”
火很快灭了,江弦这才知道,是六楼有两个男学生吸烟点着了被单,导致被子烧了起来。
“哎呀,这可够折腾人的。”饶月梅气喘吁吁的说。
江弦无语的把那俩学生问候了一遍,然后跑去朱琳身边。
“媳妇,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不舒服?”
“我没什么事儿。”
闹到一点多,一行人这才重新回到公寓睡下。
屋子非常闷热、窒息,时差折磨着人,江弦疲倦的不行,精神却亢奋的出奇。
看着枕边沉沉睡去的朱琳,江弦轻轻抚摸下她的脸颊,朱琳也像感应到什么一样,小嘴不满的努了努,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
经过今天晚上这么一闹,江弦算是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
来美国的第一件事:先搞个舒服的住所!
“总而言之。”
“接下来”
“该爆更了。”
(本章完)
到丹佛的时候,对了一次表,朝前拨一个小时,到了塞德莱比茨,又朝前拨了一点,最后到爱荷华,又拨快一点。
江弦看了眼时间,他们是下午五点抵达爱荷华市的,爱荷华河上夕阳彤光闪烁。
气温也挺高,比旧金山起码热了十度。
江弦一行人被安排住进一栋名为“五月”的公寓。
接待人员一见面,就立马朝着江弦报出一堆数目字:
房间号码;信箱号码、需要左转几次,向右转几次,再转到某某号码;电话号码,打本地前面需要拨几,打外地前面需要拨几;星期几是收垃圾的日子,星期几的晚上有电影;使用洗衣机需要塞多少分币
江弦默默把这些记下来,将来一段时间在这里生活,这些数字都用得上。
“您记下来了?”接待人员问。
江弦点点头,“收垃圾的时候需要分类么?”
“分类?”
接待人员摇了摇头,同时也感到一阵不可思议。
要知道,好些个第一次过来参加写作计划的作家,都要她解释老半天时间才能明白这些数字的用处,而江弦只是听一遍就明白了?!
还有垃圾分类?
这是什么高素质举动?
接待人员不知道的是,这些美国的生活方式,对别人来说可能真的很陌生、很先进,一时半会真的听不懂,但对江弦来说,其实就是之前玩剩下那一套,简单听一下,就基本大概理解。
坐上电梯,“五月”公寓其实是一栋爱荷华大学的宿舍楼,国际写作计划的作家们都集中住在八楼。
一人分配一间卧室,每两间卧室共用一个卫生间、一个厨房、一套洗澡间和一个工作室。
出于对朱琳这名孕妇的照顾,聂华苓特意分了两间卧室给江弦,也就是包下一个单元。
江弦没有拒绝她的好意,一来他家里来的人多,总不能四个人挤在一间卧室里,二来也避免了要和外人共用卫生间、厨房和浴室的麻烦。
“呀,挺好,还给咱们配了冰箱。”饶月梅转了一圈,对分配的住处还算满意。
“这个按钮是干啥的?”朱母看着排水水斗旁边儿一个电钮问。
江弦过去查看了一下。
“排水水斗的刀片,能把剩菜、骨头这些东西打碎冲到下水道。”
“这个呢?”饶月梅又指着厨房上面的罩子问。
“这是抽油烟机,烧菜的时候有油烟能从这儿吸出去。”
“是么?难怪人家灶边儿这么干净呢。”
“对了妈,这煤气跟咱们用的也不一样,他们这个灶壳里都留有一星火苗,把煤气开开火就着了,不用额外划火柴。”
“这么方便啊!”
公寓的生活几乎和现代化生活没啥区别。
也就是没有电脑、wifi,不然江弦真觉得自己回到现代了。
“不对啊江弦。”
饶月梅这时候后知后觉,“你又没来过美国,你怎么知道这些?”
朱琳和朱母也都觉得奇怪,这些在她们看来非常陌生的家庭用具,怎么江弦会了解的那么清楚?
“.你们忘了,我去过日本,在那里见过。”江弦编出个理由。
好在这个时候聂华苓也来了,邀请他们去她的家里吃晚饭。
江弦他们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冰箱里空无一物,这个时候去采购什么东西也来不及。
聂华苓家距离“五月”公寓不远,是一座小山山腰上的洋房,古朴雅致,木板的阳台正对着郁葱的树林和爱荷华河。
“这块儿的房子有对外出租的么?”江弦冲聂华苓问。
聂华苓意外,“这我不知道,怎么了?你想在这儿租房子?”
“有这个想法,毕竟我们在国内住的都是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我怕我爱人她们住不习惯这种公寓楼。”江弦说。
喜欢玩《彩虹六号》的玩家可能有这种体会,好多墙面都是木质墙体。
这其实来源于现实。
美国的平民基本不用混凝土建房子,房子大多是木材框架,外墙再覆盖一些石膏板、石板或纸面板。
在后世,经常能看到一些老外一拳把墙砸个洞的表情包。
这在美国是很常见的事儿。
毕竟这样建的房子太脆了。
“中国人喜欢有个小院子,而且自己有房子住,环境也稍微安静些,既方便我夫人休息,平时我创作也能在比较安静的地方进行。”
“我知道了,回头我会帮你打听。”
聂华苓点点头,又问,“江弦,你有足够的钱么?”
聂华苓自筹给每位作家提供四千美元的经费,这笔钱基本只够解决作家们在写作计划期间吃饭销,江弦要租房子的话,那可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钱?你先帮我问一下吧,钱的问题我会想办法解决。”江弦神秘说。
进到聂华苓家里,她的丈夫安格尔也起床了,陪众人聊起了天。
安格尔是个美国诗人,和聂华苓一起发起的国际写作计划。
在聂华苓家里墙上,挂着安格尔年轻时候的照片,还有他出第一本诗集的时候,报刊上的一些评论文章。
朱琳受到启发,“这样装饰家里真好看,回去以后我也把那些你的评论文章收集起来挂在墙上。”
聂华苓这时候解释说,“我丈夫身体不好,最近一直在生病,所以没去接你们。”
朱琳母亲刘医生一听到了她擅长的领域,连忙关心,“安格尔先生怎么了?”
“医生说他的风湿从肩膀转移到了耳朵上。”
“那确实应该多注意休息。”
“这该死的病害得我一直头疼。”
安格尔沮丧的说,“我下午刚打了五针,然后一直睡到了现在。”
陈映真和茹志鹃他们也来了聂华苓家里。
王安忆特地穿了一件连衣裙。
安格尔眼前一亮,“这么漂亮的连衣裙国内的女孩也可以穿了么?”
他说自己七八年以前去过一次中国,那里不管男男女女,都穿着统一的蓝灰色衣服,一眼望去,很难分得出性别。
“恐怕你现在去中国也很难分的出来。”
江弦打趣说:“现在中国的男孩子都留长头发,女孩子则把头发剪的很短。”
过了一会,又来了一些国际写作计划的成员,都来自一些日子过得不太好的国家。
嗯.还有东西德,还有以x列。
不过没朝鲜。
冷知识,朝鲜这会儿是非常富裕的国家。
朝鲜人上学不要钱,看病不钱,住房免费,然后吃苏俄提供的牛肉,中国提供的大米,还有罗马尼亚的红酒可以享受,国民生活非常滋润,人均小康水平。
邻居韩国根本没办法比,韩国人只有羡慕的份儿,很多韩国人为了这样美好的生活,不顾一切的跨过38线,偷偷跑到朝鲜,成了“脱南者”。
没错,脱南者!
跟后世一比,倒反天罡了简直。以x列的男作家名叫菲儿,犹太人,近些年在以x列文坛颇有名望。
这货完全高傲姿态,一点不招人待见,叽里咕噜的说着自己各种见解。
“以x列是最好读书的民族,有个榜单,我们以x列的人均阅读量在世界都排第一。”
“是多少呢?”江弦忽然开口问道,“人均阅读量是多少本书?”
菲儿愣了一下,“我不记得具体数字,大概是64。”
“天呐。”
“每个人一年阅读64本书?”
有几名作家惊呼出声。
江弦却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64?可是这个数据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我看和没看这本书,谁又会知道呢?你找我问今年读了多少书,我随便回答一个数字,这又是否真实呢?假如一个人来询问我这个问题,那些我即将读、或者有可能读的书,又是否能算进这个数字里呢,有的书篇幅长,有的书篇幅短,这又该怎么确定呢?”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江弦这么一问,很多人也反应过来。
是啊,每年读了多少本书,这要怎么来进行统计?
菲儿又噎住半天,最后含糊回答。
“谁知道呢?他们总有他们的一套办法,这叫调查,你知道调查学么?”
“.”
大多数作家这时候已经对他这个话题不感兴趣了。
就和看《读者》《意林》上那些鸡汤小文章一样,乍一听,把你唬的一愣一愣的。
可是你一推敲细节,就会发现这些说的东西完全立不住。
以x列人是世界上最好读书的民族,这个结论是谁下的?调查又是谁做的?
万一追溯到最后,发现是以x列媒体自己公布的结果,那可够尴尬了。
菲儿还是很喜欢说话,继续发挥着犹太人骨子里不合群的劲儿。
其他人都听得有点烦。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作家介绍自己来自埃及。
菲儿马上应激,直言他拒绝也不想和那名来自埃及的作家沟通交流。
埃及作家一听,这哪能忍的了,当即和菲儿两人互掷酒杯,破口大骂。
这场晚餐最后不太愉快的散了场。
回山下的路上,王安忆感叹,“这群不同国家的作家真不好相处。”
今晚除了埃及和以x列作家大打出手以外,东西德的作家也互相不对付,表现出对对方的仇视。
“我更担心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轻视。”
陈映真说,“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影响力还是太有限了。”
茹志鹃认可的点点头,她也有这种体会,这种轻视不是刻意表现的,而是举手投足间不自觉流露出的态度。
“我感觉他们好像有点看不起我们这些中国的作家。”王安忆说。
“没关系。”
陈映真乐观的笑了笑,“我们的确没办法改变过去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但今后的事情还能改变,每次的文化交流,都是我们去提高本国文学影响力的好机会。”
他环视一圈。
“江弦,你说对么?”
“.”
江弦正低着头想着事情,忽然被cue,就抬起头看过去。
“对,您说的挺好的。”
“你看上去心不在焉。”
“我在想一本小说。”江弦说。
这当然是谎话,他在想的还是房子的事情。
要是他一个人来美国,那住哪也就无所谓了,吃啥更无所谓,填饱肚子就行。
但现实是,他是一大家子过来的,还有怀着孕的媳妇。
再挤在那公寓里,就不太舒服了。
人来人往的且不提,爱荷华市天气又很热,朱琳肯定会很难适应。
十一点回到公寓,江弦打开行李箱,刚往壁橱里面挂了几件衣服,忽然听到了尖利的警报声,声音非常刺激人的神经。
“怎么了?怎么了?”饶月梅慌慌张张出来。
“什么动静?”刚睡下的朱琳也被惊醒了。
江弦打开门,看到走廊上方的警报器发射着红光,他又去楼梯口看了一眼,回到卧室告诉三个女眷。
“好像是火灾报警器触发了,我们快下楼,不要坐电梯。”
一大家子连忙披上衣服,又去喊上陈映真、茹志鹃、王安忆一块儿逃难。
一群人一层层的下楼,江弦小心翼翼的扶着朱琳。
期间不断有学生从屋里蹦出来,一个个要么光着脚、要么光着膀子,大呼小叫、兴高采烈。
到了楼下,外面聚了慢慢一堆人,两辆消防车停在门口,蓝灯红灯旋转着。
在奇光异彩中间,江弦看到一名写作计划的工作人员。
他赶紧过去打听。
“怎么了?发生什么事儿了?”
“还不清楚。”
火很快灭了,江弦这才知道,是六楼有两个男学生吸烟点着了被单,导致被子烧了起来。
“哎呀,这可够折腾人的。”饶月梅气喘吁吁的说。
江弦无语的把那俩学生问候了一遍,然后跑去朱琳身边。
“媳妇,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不舒服?”
“我没什么事儿。”
闹到一点多,一行人这才重新回到公寓睡下。
屋子非常闷热、窒息,时差折磨着人,江弦疲倦的不行,精神却亢奋的出奇。
看着枕边沉沉睡去的朱琳,江弦轻轻抚摸下她的脸颊,朱琳也像感应到什么一样,小嘴不满的努了努,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
经过今天晚上这么一闹,江弦算是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
来美国的第一件事:先搞个舒服的住所!
“总而言之。”
“接下来”
“该爆更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