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错误举报

第395章

    时隔十年,金茂首次与大皇子金临会面。
    对于这个长子,金茂印象不深。
    因为金临年幼的时候,金茂南征北战没时间照料,后来天下一通,金临没几年就外放历练。
    可以说,金茂对这位长子的感情微薄,反倒对四皇子金哲印象不错。
    今天是小朝会,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商议。
    主要还是对大皇子金临的安排。
    南阳王刘协上奏:“请陛下封大皇子尚书令。”
    如今军机处剥夺大部分尚书令职权,但仍难改惯性,尚书令还是关键要职,仅次于军机大臣。
    刘协的这番用意,是个人都看得出来。
    “太尉以为如何?”金茂作为皇帝端坐大殿之上,询问道:“此举是否合制?”
    太尉周瑜出列道:“陛下,尚书令一职,历来由德才兼备之臣担任,以辅佐陛下处理国家政务。大皇子金临虽为陛下长子,但其能力与经验尚需磨砺,骤然委以如此重任,恐难以服众,亦恐对大皇子自身成长不利。臣以为,不妨先让大皇子从基层历练起,逐步积累治国经验,待时机成熟,再行擢升,方为稳妥之策。”
    金茂不置可否。
    南阳王刘协反驳道:“太尉大人此言差矣。大皇子身为储君之选,自当早日接触并熟悉国家大事,方能日后担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尚书令一职,虽责任重大,却也是锻炼储君的绝佳机会。若一味让大皇子在基层历练,何时才能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国之栋梁?再者,大皇子自幼聪慧过人,又有陛下亲自教导,其能力与见识岂会浅薄?臣以为,此举非但无碍大皇子成长,反而能加速其成长进程,望陛下三思。”
    金茂看向戏志才,问道:“司徒以为如何?”
    司徒戏志才出列道:“陛下,微臣以为,培养人材如育林木,需循序渐进,方能根深叶茂。大皇子固然天资卓越,然治国之道,非仅凭聪慧与学识所能尽揽。基层历练,犹如树木之初,扎根土壤,方能汲取养分,日后方能枝繁叶茂,遮蔽一方。直接委以尚书令重任,虽显重视,却也恐其根基未稳,难以承受风雨。微臣建议,不妨先让大皇子在多个关键部门轮岗,熟悉各部门运作,积累实战经验,再逐步提升其职责,这样既不失锻炼之意,又能确保国家政务平稳过渡,实为两全之策。望陛下审慎考量。”
    不愧是“吾之子房”南波万,果然懂朕心意。
    然而,南阳王刘协并不是孤军奋战,尚书郎陆逊出列为金临摇旗呐喊道:“陛下,微臣陆逊有几分浅见,愿为陛下分忧。大皇子天资聪颖,自是国之栋梁之选,但正如南阳王所言,不做尝试又如何知晓结果?微臣以为,轮岗之策固然稳妥,却也不应忽视大皇子自身的特质与潜能。或许,在特定领域内,大皇子能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才华与决断力,提前赋予其适度权责,不仅能加速其成长,更能激发其潜能,为国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再者,微臣斗胆提议,设立顾问团,由朝中经验丰富之老臣及几位青年才俊共同组成,专门辅佐大皇子处理政务,既保安全,又促成长。如此,大皇子在实战中学习,在老臣们的指引下少走弯路,未来接掌大权时,自能得心应手,国家亦能因此更加昌盛。
    望陛下明察秋毫,综合考量各方意见,为大皇子铺设一条既稳健又充满挑战的成长之路,确保我大汉江山千秋万代,稳固不衰。”
    此外,微臣还认为,应加强对大皇子在品德修养与民本思想方面的培养。可令其定期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体验民生百态。这样不仅能增进其对民间实际情况的理解,更能培养他心系苍生、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同时,可邀请天下名士,定期于宫中举办讲座,讲授古今中外的治国方略与圣贤之道,以拓宽大皇子的视野,丰富其思想内涵。
    再者,设立一套完善的考核与反馈机制,对大皇子在学习与政务处理中的表现进行定期评估。这不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培养策略,还能让大皇子在不断的反馈中自我反省,持续进步。同时,公开透明的考核机制也能增强朝野上下对大皇子能力的认可,为未来顺利接班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实战经验的积累、品德修养的提升以及科学的考核机制,大皇子必能在陛下与群臣的悉心栽培下,成长为一位德才兼备、深受人民爱戴的君主,引领我大汉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望陛下深思熟虑,采纳微臣之策,以保我大汉基业长青,国泰民安。”
    “伯言此话尚早。”金茂出声道:“金临还不是储君,今后能不能成为皇帝尚未可知。”
    陆逊(字伯言)微微欠身,目光沉稳而坚定:“陛下所言极是,世事难料,未来充满变数。然而,正因如此,我们才需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大皇子金临殿下若能在各方面皆有所成,即便前路坎坷,亦能以其实力与威望,赢得更多支持与信任。臣所提之策,旨在为大汉培养一位能够应对未来风雨、引领国家稳步前行的领袖,而非单纯为了某一职位而铺设道路。”
    “再者,陛下或许忽略了,民心所向,亦是天道所归。大皇子若能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与德行,不仅朝野上下会心悦诚服,百姓亦将视其为希望所在。届时,无论储君之位落谁家,大皇子都将是我大汉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
    “臣恳请陛下与诸位大人,不拘泥于眼前的格局,而是以大局为重,共同为培养我大汉未来的栋梁之才而努力。如此,方不负先皇之遗志,亦能确保我大汉江山永固,世代昌盛。”陆逊言罢,再次躬身行礼,言辞恳切,尽显忠诚与智慧。
    “够了。”金茂出言制止道:“你退下吧。”
    陆逊心有不甘,却仍保持着臣子的礼数,缓缓后退,每一步都似在衡量着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他深知,今日之谏虽未直接触动龙椅上的决策者,但种子已悄然种下,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或许能生根发芽,引领大汉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退出大殿之时,陆逊的目光不经意间掠过那些或沉思、或交头接耳的朝臣们,心中暗自思量:权力的游戏里,每个人都是棋子,但智者总能找到影响棋局的方法。他虽不能直接改变储君之选,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大汉培养一位心怀天下的君主,无论这位君主最终来自哪个皇子。
    回到府邸,陆逊立即着手准备,他深知教育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决定亲自编纂典籍,选拔有志之士,不仅教授文武之道,更注重品德与治国理念的熏陶。他相信,只有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素质,才能真正巩固大汉的基业,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子民都成为国家的守护者。
    夜深人静之时,陆逊的书房内灯火通明,他伏案疾书,笔下流淌的是对未来的期许与对国家的忠诚。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陆逊用他的智慧与坚持,默默书写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传奇,只为那最终能够照耀大汉的曙光。而这一切,都将化作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一笔,铭记在大汉的史册之上。
    朝堂之上。
    大皇子金临出言为自己辩解:“父皇,儿臣一心为国,所行之事皆是为了大汉的繁荣与稳定。儿臣知道,提升国民素质固然重要,但亦不能忽视边疆的稳固与对外的交流。儿臣近来正筹备与邻国建立友好关系,以期通过和平手段扩大我大汉的影响力,这也是为了国家的长远考虑。”
    皇帝的目光深邃,望向大殿之上每一位臣子的脸,似乎在衡量着每个人的心思与忠诚。“金临,你的心意朕已知晓。然则,国之大者,非一日之功,需内外兼修,方能长治久安。陆逊卿所言提升国民素质,乃治国之本;而你主张的外交策略,亦是强国之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南阳王刘协适时进言:“陛下圣明。我大汉正值盛世,更需广纳贤才,内修政理,外展宏图。臣以为,可设立专门的学院,以培养更多有识之士,同时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安宁。”
    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各路大臣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建议,整个大殿充满了为国家未来筹谋的气息。而在这股力量的汇聚下,大汉的未来似乎正逐渐展现出一幅幅宏伟的蓝图,等待着去实现,去超越。
    大臣们在一旁默默倾听,心中暗自点头。他知道,真正的变革需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整个国家的觉醒与团结。而他,愿做那默默奉献的烛光,照亮大汉前行的道路,直至黎明的到来。
    “大皇子尚且年幼。”金茂准备盖棺定论,道:“尚不足以负担尚书令之职。”
    “父皇!”金临喝道:“儿臣已近而立之年,不年幼了!”
    金帝目光深邃,望向金临,眼中既有审视也有期许。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年龄非衡量能力之唯一标尺,然责任心与智慧,却为治国者不可或缺。临儿,你确有进取之心,朕心甚慰。但尚书令一职,关乎国计民生,需深思熟虑,方能决断。”
    朝堂之上,气氛一时凝重。几位老臣相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读出了几分忧虑与期待。他们深知,这场关于尚书令人选的争论,实则是对大汉未来走向的一次重要探讨。
    “陛下,”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出列,声音中带着几分颤抖却异常坚定,“臣以为,大皇子虽年轻,但近年来在地方历练,政绩斐然,深得民心。且其勇于担当,心怀天下,实乃尚书令之不二人选。臣恳请陛下,不拘一格降人才,以国家大局为重。”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响起了一片附和声。金帝微微一笑,目光再次扫过在场众人,似乎在衡量每个人的心思与立场。最终,他的目光定格在金临身上,那眼神中既有父亲的慈爱,也有君王的威严。
    “临儿,”金帝缓缓说道,“你既有此心,朕自当考验于你。即日起,你暂代尚书令一职,处理日常事务,以观后效。若你能不负众望,朕再考虑正式任命之事。”
    金临闻言,心中激动难掩,双膝跪地,高声应道:“儿臣定当竭心尽力,不负父皇厚望,不负大汉百姓!”
    朝堂内外,一片哗然。这场关于尚书令的争论,最终以金临的暂代而暂时落下帷幕。但每个人心中都明白,这只是大汉变革之路上的一个小小开端,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金茂点头道:“退朝吧,三公与军机大臣们留下。”
    南阳王刘协跟大皇子金临不甘心就这么退去,但除了听令,没有别的办法。
    等到大殿内没了外人,皇帝金茂看向军机大臣庞统道:“士元,盯紧大皇子,不要让其做出格之事。”
    庞统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抹深沉:“陛下放心,微臣自会安排妥当,确保大皇子的一举一动皆在掌握之中。此外,尚书令一职空缺,朝中事务繁杂,还需尽快物色合适人选,以稳大局。”
    金茂轻叹一声,目光深邃:“此事朕亦有考量。尚书令一职,关乎国运,非德才兼备者不能胜任。朕欲从各地举荐之贤能中择优选拔,同时,也要留意朝中现有人才,看是否有合适人选可暂代其职,以待更佳人选出现。”
    一旁的三公之首,太尉周瑜缓缓开口:“陛下所言极是。尚书令职责重大,选拔需谨慎。臣建议,可设立一个临时审议委员会,由三公、军机大臣及部分德高望重的老臣组成,共同审议候选人资格,确保人选公正无私,能力出众。”
    金茂闻言,眼中闪过赞许之色:“周太尉此议甚好,便依卿所奏。此事便交由太尉与士元全权负责,务必在短期内给出一个令朕与朝野上下满意的方案。”
    众臣领命,心中皆感责任重大。大汉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每一次人事变动,都牵动着国家的未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