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错误举报

第381章 暂缓扩张

    新汉四年(212)。
    洛阳,南宫。
    金茂看着手中南方传来的捷报。
    继孙策发现后世菲律宾之地后,又发现印度尼西亚等大小岛屿数百。
    文聘所率领的北海舰队由于出海经验丰富,更是胆大地继续往南,发现澳洲大陆。
    南部军区张辽等将也不负所望,在日南郡西边发现马来西亚等地,暂时还未通过马六甲海峡前往印度洋。
    说实话,交州还未完全开发,结果南方诸多大陆一个又一个地发现,今后几十年倒是不用为耕地发愁了。
    更别说,周泰曾发现的美洲大陆。
    目前,光太平洋沿岸的陆地足够金茂这辈子去开发移民。
    因此,两个新的问题又出现。
    军事和殖民。
    现役三十万大军会随着老兵退役而减少,那么新兵还要不要招了?
    前几次征兵,全都是临时决意,并没有完善的征兵律法。
    汉朝旧有的征兵制度虽然不适用于当前环境,但对于殖民地却又恰到好处。
    闲时务农,战时为兵。
    战斗力肯定不如职业兵,但胜在多功能、多环境适用。
    可一个制度并不是随意就能搬用,比如殖民地该由谁来管理,继续使用诸侯分封?
    为此,金茂特意召见军机大臣贾诩、司徒戏志才。
    目前为止,三公只出一位,九卿大多空缺,满朝重担都在贾诩身上。
    金茂倒是想要召回周瑜、荀攸、虞翻等人回来当大官,但这些人要么自觉资历尚浅,要么自觉无力担任,委宛拒绝。
    没办法,只能让多次辞职不成功的贾诩一直挑大梁。
    不过,除了各部门头脑没定,下面各副职、大吏全都齐全,不至于让中枢运行瘫痪。
    “二位皆是我新汉擎天柱。”当今皇帝金茂连封禅的时间都没有,一天到位处理各种事物,如今威严日重。
    “对眼下军制有何见解?”
    贾诩闭眼修养生息,戏志才自然明白这是要他先发言。
    已经四十二岁的戏志才,这些年纳了不少妾室,也为其开枝散叶,生了两个儿子,加上嫡女、庶女,孩子有八个。
    历史上不知缘由地死亡,现在戏志才满头银发似乎昭示着原因,很可能是累死的。
    当朝对各级官员和百姓的身体十分关心,医学得到极大发展,不说百姓,像戏志才这种级别每年都有一次体检,甚至配备有专门的医疗团队专门为大臣们服务。
    即便如此,戏志才这几年还是有些力不从心,今年已经提过一次辞职,但金茂不允。
    实在是高端人才太少了。
    卧龙凤雏还没完成手中的任务,不然,金茂肯定第一时间调回来当牛做马。
    西部需要周瑜坐镇回不来,荀彧没了信任不敢启用,剩下顾雍已经在朝任大司农,阚泽只想教书,荀攸需要坐镇东北。
    其他步骘、张昭之流还深陷南部大开发抽不出身,司马懿之辈就在军机处打一辈子的杂。
    曹操、袁绍手下的谋士,基本上死绝,没死绝的也只能混个一官半职,不可能进入中枢。
    说实话,每次回想起来,金茂就有些后悔,当初是不是杀太多士族了。
    因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培养起来费劲啊,一代人就是十几二十年。
    回归正题。面对金茂的提问,戏志才开始对当下军制说出自身的理解:“陛下,旧汉兵制乃是全民皆兵,若有不愿服兵役者需缴税,新汉开国不久,百姓多愿挣军功,来出人头地。”
    “陛下何不顺应民意,沿用旧制?一如汉承秦制?”
    金茂摇头道:“全民皆兵所耗颇多,与今军制有冲突。”
    “戏卿言之有理,全民皆兵确能激发民心士气,然则,时移世易,新汉面临的挑战与旧汉不可同日而语。”金茂沉吟片刻,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朕意已决,新汉需建立一套更为高效、灵活的军事体系,以应对未来可能之威胁。”
    “朕欲推行‘精兵简政’之策,减少常备军数量,但提高军队质量与战斗力。选拔精锐之士,辅以先进兵法与武器装备,使之成为无坚不摧的铁军。同时,加强地方民兵与郡国兵的训练与调度,遇有战事,则迅速集结,形成强大的军事支援力量。”
    “此外,朕还欲设立军事学院,广开才路,不拘一格。不仅从士族中选拔将才,更要重视寒门子弟,让他们有机会通过学习兵法、武艺,为国家效力。如此,既可解决知识分子培养之难题,又能促进军队内部的活力与多样性。”
    戏志才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躬身道:“陛下高瞻远瞩,此策若能实施,新汉军力必将更加强盛,天下安定可期。”
    金茂微微颔首,继续说道:“当然,变革之路必定不会一帆风顺,需得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朕将亲自督导,确保新军制顺利实施,同时,也需卿等忠良之士,鼎力相助,共谋新汉之未来。”
    “朕深知,寒门之中不乏有志之士,他们或许因出身贫寒而难以施展才华,但正是这股未被雕琢的璞玉之质,方能铸就铁骨铮铮的将士。因此,朕拟设立‘英才培育营’,专门招收并培养来自民间的青年才俊,不论其出身贵贱,只重其才德兼备。在营中,他们将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学习先进的战术兵法,同时也不忘文治教化,以培养文武双全之人才。”
    “此外,朕还打算推行‘军功授爵’制度,以实际战功作为晋升的主要依据,打破世家门阀对军职的垄断,让每一个在战场上流血流汗的将士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与尊重。此举不仅能激励士气,更能促进军队的公平竞争与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这些政策的有效执行,朕将成立专项监督机构,负责监督各级官员在选拔、培养、晋升等方面的行为,严防贪腐与不公,确保每一个有志青年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为国效力。”
    “同时,朕也期待各位爱卿能够广泛搜罗人才,不拘一格,将那些隐藏于民间的瑰宝引入朝堂与军营,共同为新汉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我们不仅要强大军事,更要富国强民,让新汉成为四海之内皆仰望的强盛之国。”
    戏志才拱身行礼道:“陛下英明,但与臣所言并不矛盾。”
    “哦?”金茂感兴趣地问道:“卿可直言。”
    戏志才说道:“臣听闻陛下曾说过,曾经有一个过度,男子到了十八岁就要进行服兵役检测,合格者入伍,不合格退回原籍。”
    金茂点头:“不错,确有此事。”
    戏志才继续说道:“陛下之制,旨在强军,然则民间尚有无数才智之士,或擅农耕水利,或通医理药术,或精天文地理,或工机械巧技,皆为国之瑰宝,不可轻易埋没。臣斗胆建议,除却兵役制度外,当设立‘民才选拔’之制,于每年秋收之后,广开才路,不拘一格,无论士农工商,凡有一技之长,能为国家所用者,皆可报名应试。”
    “此制一出,必能激发民间活力,使潜藏于乡野的贤能之士得以脱颖而出,为国家效力。他们之中,或有能改良农具,提高产量,使百姓丰衣足食者;或有能治病救人,防疫减灾,保我民众安康者;更有甚者,能发明创造,推动科技进步,引领新汉走向前所未有的辉煌。如此,则军事强盛之外,更有民生富足,文化昌盛,新汉之强,将不仅仅局限于疆土之广,兵力之盛,更在于民心之向背,文明之高度。”
    “陛下,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乃国家之根本,富国强民,实为长治久安之道。望陛下采纳臣之建议,广开才路,让每一份智慧与力量都能汇聚成海,共同推动新汉巨轮,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辉煌的彼岸。”
    金茂闻言,龙颜大悦,抚掌笑道:“卿言甚是,朕心甚慰。即刻着手筹备‘民才选拔’之事,务必做到公平公正,广开才路,不拘一格。让天下人皆知,新汉之强盛,非一人之功,乃万民之力也!”
    “再者,朕欲设立‘民生改善署’,专门负责监督并推进各项利民政策之实施,从农耕水利、医疗卫生到教育普及,无一不精,无一不细。朕深信,唯有民众生活安康,方能心向朝廷,共筑盛世。卿等当群策群力,将此署打造成为连接朝廷与百姓的桥梁,确保每一份温暖与关怀都能精准送达。”
    “同时,朕欲推动‘文化交流’之策,鼓励各地文化、技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新汉之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百齐放。设立‘文渊阁’,广纳天下典籍,编纂史书,传承文明,让后世子孙能从中汲取智慧,继往开来。”
    “此外,环境保护亦不容忽视。朕欲颁布‘绿野令’,倡导植树造林,保护水源,严禁滥砍滥伐,确保新汉之山川河流得以永续利用,留给子孙后代一片绿水青山。此等举措,不仅关乎自然之美,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之根本。”
    “卿等皆是国之栋梁,望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为实现新汉之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朕相信,在众卿的辅佐下,新汉必将屹立于世界之巅,成为万民敬仰之文明国度!”
    “再者,教育乃国家之根本,民族之未来。朕决定增设‘博学馆’,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馆内藏书万卷,涵盖古今中外之精华,既重经史子集以承先贤之智,亦引西学东渐,启迪民智,培养兼通中西之栋梁。同时,推行‘全民教育’之策,使闾阎小儿至耄耋老翁,皆有机会受教于学,知识之光普照四方,新汉之民方能心明眼亮,共筑强国之梦。”
    “农业乃立国之本,朕深知其重要性。故将着力推广先进农耕技术,引进良种,改良土壤,兴修水利,确保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同时,鼓励商贾贸易,畅通物流,促进经济繁荣,使新汉之市场繁荣昌盛,百姓生活日益富足。”
    “军事上,朕主张强兵富国,但非穷兵黩武。将加强军队训练,提升装备水平,培养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军队,以保卫疆土,维护和平。同时,加强边防建设,巩固国防,确保新汉之疆域安宁无虞。”
    “此外,朕亦深知,民生多艰,需时刻关注百姓疾苦。将设立‘惠民署’,专门负责解决民间疾苦,如赈灾济困、医疗救助、养老抚幼等,确保每一户人家都能感受到朝廷的温暖与关怀。新汉之治,当以民为本,民心所向,方能国运昌隆。”
    “总而言之,朕愿与卿等一道,携手并进,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创新,在挑战与机遇中奋勇前行。让新汉之旗帜,在历史的长河中高高飘扬,成为后世子孙永远的骄傲与向往!”
    “为达此愿景,朕将倡导‘文武并重’之策,不仅强化军事力量,更要繁荣文教事业。设立‘博学馆’,广开才路,鼓励士子研习经史子集,同时引进西方科技与学术,以培养既精通传统经典又具备现代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如此,则新汉之文化将如江河之水,源远流长,既不失其深厚底蕴,又能与时俱进,焕发新生。”
    “农业乃国家之根本,朕将推动‘兴农计划’,鼓励农耕技术创新,引进优良作物品种,修建水利设施,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减少自然灾害影响,确保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同时,促进工商业发展,设立市场规范,保护商贾权益,鼓励海外贸易,让新汉之财富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海,国力日益强盛。”
    “教育乃立国之本,朕将推行‘全民教育’,无论贫富,皆有受教之权。增设学堂,普及基础教育,设立奖学金制度,资助寒门子弟求学深造。更要重视女子教育,打破陈规陋习,让女子亦能习文识字,掌握一技之长,为新汉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亦是朕心之所系。朕将颁布‘绿野法令’,保护自然环境,严禁滥砍滥伐,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平衡。同时,鼓励绿色能源的研发与应用,减少污染排放,让新汉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