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
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
李慎心中清楚,其实当年皇兄在京兆府一度想要拜许敬宗为师,可父皇一直不正眼看许敬宗,也就无疾而终了。
尽管没有拜许敬宗为师,但也有教导之恩,皇兄因此生气也是理所当然。
李治迟疑道:“莫非是刘仁轨放的火?”
李慎小声道:“听闻这个刘仁轨不简单,当年他可是活活打死了父皇的一个都尉,还安然无恙如今还升任兵部侍郎。”
“回晋王,不是刘仁轨放的火。”
“嗯?”李治神色一凛,道:“那是谁放的火?”
李慎道:“莫非是褚遂良?”
“回纪王,也不是。”仆从忙解释道:“当时他们三人都在皇城内,没人去放火。”
李治道:“也对,刘仁轨就算是再跋扈,也不会在长安纵火,这是重罪。”
李慎也颇为赞同,又吩咐道:“告知京兆府的狄少尹,有什么消息就让人送过来。”
“喏。”
长安城的京兆府内,京兆府尹张大安与京兆府少尹正在听着不良人的禀报。
狄仁杰打断道:“是许尚书的夫人不小心把房子点了。”
“正是。”
张大安道:“知道了,你退下吧。”
狄仁杰搁下手中的卷宗,道:“这是失火,不是纵火。”
“狄少尹还想追查吗?”
“不查了。”狄仁杰索性站起身,又道:“长安城一片安宁。”
这房子肯定是有人点的,不过一直以来不论是许敬宗家着火,还是褚遂良家着火都是失火,从来不是纵火。
自张大安任职府尹以来,长安城的治理一直很好。
张大安比狄仁杰年长十余岁,在行事上多多少少会给予一些照顾。
吵吵闹闹的长安城似乎从来没有停歇过,从每天的早晨一直到了午时。
只有在黄昏的阳光照在这座当世拥有人口最多,且最大的城池中,张大安才会觉得这座城更加安静了些许。
一个内侍脚步匆匆而来,行礼道:“府尹,陛下召见。”
闻言,张大安站起身跟随着离开。
秋日里的曲江池边,这里的景色不算很好,李承乾看着池边的枯树枝,剥着核桃吃着。
“陛下,府尹到了。”
李承乾道:“坐吧。”
“谢陛下。”张大安接过内侍递来的椅子坐下。
“朕看了御史台与吏部对你的风闻奏事,他们都说让你在京兆府任职府尹是个很好的安排。”
“臣不敢当。”
李承乾又给他倒上一杯茶水。
“谢陛下。”
李承乾又给自己续了茶水,闻着茶香又道:“大食的阿里死了。”
当初在葱岭,张大安听说过阿里,只不过没想到他竟然死了?
李承乾又道:“他才十九岁,死在了成为大食国第四位哈里发的第二年,有人说是暴病而亡,也有人说是被人刺杀的。”
张大安蹙眉不语。
李承乾接着道:“朕觉得他是被刺杀的。”
“臣不解。”
“其实朕也不解。”李承乾稍稍抬手,望着远处枯树枝上的那只麻雀,“阿里死了之后,大食爆发了几次内乱,形成了多方势力……”
在陛下的讲述中,一个强大的大食正在分崩离析,逐渐分化为一个个小势力。
甚至,远在波斯旧地的波斯王子阿罗憾,都找到了复国的机会。
波斯王子在咸海附近拉起了一支兵马,这支兵马只有三十人,甚至连一支马匪队伍都算不上。
因此波斯王子的复国计划,根本没有人在意。
李承乾又道:“这些都是王孝杰送来的消息,从此以后葱岭以西就没有大食的威胁了,现在他们自顾不暇,还有人说朕应该趁此机会进取。”
话语一顿,李承乾接着又道:“朕觉得你在各县或者是关于县治方面颇有心得,吏部与御史台也看重你当初在基层打磨出来的能力,可朕更希望你能够培养出更多这样的人。”
“学到老活到老嘛。”李承乾放松一笑,“把京兆府当作一个培养人的地方,或者是从京兆府挑选出更多像你这样的人,今年的科举结束之后,朝中录用了六百人。”
“朕打算将其中的两百人交给京兆府。”
“臣领命。”
“至于如何安排,你可以自己做主,朕不会让别人插手。”
“喏。”
张大安躬身行礼,告退离开。
深秋时节的风再一次吹过,吹起了一片落叶,李承乾独自一人坐在曲江池边,挠了挠下巴发青的胡渣,正思量着。
或许是今年众人都太忙了,也可能今年该做的事都做完了。
刘仁轨大闹了一次礼部之后,皇帝就时常休朝。
乾庆十三年,十一月,李承乾陪着父皇在龙首渠走着,“当年汉武帝修建龙首渠的时候,用了多少人力?”
李世民道:“十万。”
“当真?”
“史官所言。”
李世民停下了脚步,目光看向远处。
这个方向,李承乾记得,那是昭陵的方向,也是父皇死后要下葬的陵寝。
当年刘邦建设他自己的陵寝时,将一众功臣都葬入了汉高祖皇帝的长陵。
可能是父皇对汉高祖刘邦有着别样的感情与看法,其实贞观一朝也是如此,父皇将当年一起征战的老兄弟也葬入了昭陵。
李承乾注意了父皇眼中的希冀,父皇的老兄弟一个接着一个地离开,葬入昭陵。
大概父皇是期盼着下葬的那一天,能够与老兄弟们团聚?
李承乾放慢了脚步,看着父皇的背影,也看到了父皇的满头白发。
李世民推开内侍递来的拐杖,双手背负站在渠边,感受着迎面吹来的风,“朕听闻你现在开始疏于国事了?”
李承乾坐在父皇身边,回道:“儿臣没有疏于国事。”
“那你就不应该在这里,与朕在这里闲谈。”李世民低声道:“当年你还是太子,几乎是住在了中书省。”李承乾解释道:“父皇,其实儿臣当了皇帝之后,反倒是没有这么多事需要亲力亲为了。”
“呵呵。”
李世民轻笑。
当皇帝的人不一样,因此皇帝也不一样的。
以前的皇帝是怎么样的,用以往的经验来判断,本就对现在的皇帝来说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将朝堂改造成一个高效的集权中心,这朝堂比贞观年间更高效了,更像是一个机器。
这个机器中每个人各司其职,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运作着。
这种话说起来有些冰冷也有些无情,但是只要是机器,越是无情,越是有效率。
一个皇帝不可能让朝堂的每个人变得无情,至少尽可能地少讲一些情面
贞观年间的事迹是豪情万丈且重情重义的。
乾庆一朝的大唐是强大的,大概除了强大也就只有强大了,比贞观年间更强大,疆域也更广。
接连半月,李承乾一直陪着父皇,不是在钓鱼就是陪着父皇在散步,谈心。
直到关中入冬,皇帝除了隔三岔五问询一下国事,多数事情都是交给太子与朝臣在主持。
冬日里,正是大雪天,李承乾提着鱼竿正在湖边钓鱼。
李世民坐在一旁吃着茶叶蛋,道:“你是清闲了,朕已有些时日没见到孙子了。”
长孙皇太后带着苏皇后与宁妃正在准备着饭食。
李承乾没理会父皇的话。
在内侍眼中,陛下有时就是这样,并不是太上皇每一次发问都会有回话。
以前的太子是太上皇养大的,现在太子需要锻炼则是由严厉的陛下教导,多数时候言传身教少,大抵是觉得朝中那些人就足够太子学了。
“青雀今年会回来吗?”
听到陛下的话语,内侍当即回道:“宗正寺还未送消息来。”
李世民叹道:“青雀在外面不知何时回来,恪儿出门在外不知在做什么,就连稚奴也整日与一群铁匠走动,现在朕的身边就只剩下你了。”
“儿臣与弟弟妹妹有约定,不论外面有多忙,今年过年都会回来的。”
寒风吹过关中大地,先前还有些秋高气爽的关中,好似在一夜之间入冬了,大雪席卷了关中大地。
朝臣们还在中书省内争执着,外交,内政,府兵,都护府……所有的事像是在这个寒冬一股脑地塞到了所有人的面前。
包括京兆府的张大安,几乎是住在了京兆府内,每天都要过问各地各县的情形。
大雪就像是从一个袋子里喷出来的,打在人们脸上,令人看不清远处的景色。
在雪中还能看到皇城中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李承乾与父皇就坐在承天门的城楼上,煮着火锅看着雪景。
在宫中人们的眼中,当今皇帝酷爱雪景,每年下第一场大雪的时候,这位皇帝都会坐在承天门的城楼上,煮着火锅,看着雪景。
今天也是如此,今年的第一场雪来得尤其的早,来的尤其大。
今年十月过了中旬,就有了如此大雪,近五十年来罕见的大雪。
李承乾从火锅中夹起一片鱼肉,放入父皇的碗中,道:“其实儿臣并不喜欢用鱼肉煮火锅。”
李世民吃了一片鱼肉道:“朕也觉得,用粥来煮会更好。”
一旁的内侍停下了切鱼肉的动作,更是将切好的鱼肉放在一旁,他手脚麻利地将一些小米倒入陶锅中,等着小米熬煮成粥,并且能够闻到粥香的时候,再将鱼肉放入锅中。
待鱼肉也熟了,内侍撒入一些盐与葱,端给陛下与太上皇。
李世民拿着木勺子舀出一勺粥,送入口中,细细品尝着,将一碗粥吃完,笑道:“其实也没什么两样。”
见儿子吃得津津有味,李世民又道:“朕年轻时喝酒太多,吃得也太多,尝不出这等美味了?”
李承乾又道:“今年恪弟一直在查有关盐铁的事,等他回来时可以问问结果。”
“盐铁?”
“没什么,都是一些小事。”
李世民冷哼一声,总觉得这个儿子说的小事,又会死不少人。
李承乾从锅中捞出一些菠菜,放入了父皇的碗中,而后自己又捞出一些菠菜吃着。
“父皇!爷爷!”
听到熟悉的呼唤声,李世民终于有了笑容,从另一口锅盛一碗粥,端给孙女。
小鹊儿接过碗,就坐在一旁乖巧地喝着粥。
李世民问道:“你皇兄呢?”
“皇兄今年没做成什么事,倒也没闯祸,御史中丞上官仪总说皇兄是个好孩子,没有什么建树,上官仪对皇兄评价就只有好孩子。”
一开始与儿子吃饭苦着脸的太上皇,在这个时候眉开眼笑了,与孙女有一句没一句地说个不停。
“有甑糕吗?”
听到公主问话,内侍忙行礼道:“有的。”
不多时,一碗热气腾腾的甑糕就端了上来,小鹊儿放下了手中的粥,心情很不错的吃着甑糕。
当公主来到了这里,这里的所有人十分自觉地围着公主转,生怕公主殿下会不高兴。
其实鹊儿这个孩子本就很懂事,在宫中的其他孩子中是最令人放心的一个。
用罢饭食之后,父皇就有了睡意,李承乾拿出毯子盖在父皇的身上,又将暖炉放到父皇的身边,这些动作很自然,也已习以为常。
寒风吹过时,吹得父皇的须发还在晃动。
等到父皇真的睡着了,李承乾这才让人抬着椅子,带着父皇去温暖的城楼内休息。
小鹊儿坐在躺椅上,她手中拿着一卷书,道:“女儿在这里等着爷爷醒来。”
乾庆十三年的寒冬,魏王终于到了关中。
安宁村的宅院,长孙皇太后看着这个儿子,良久后道:“青雀,你瘦了。”
李泰在母后身边蹲下,握着母后的手,道:“儿臣去了很远的地方,儿臣回来了。”
“与母后说说,你都去哪儿了?”
“儿臣去了海边,儿臣还坐船出海。”
李世民提着鱼竿正巧走来,道:“承乾说你在腊月时会回来,今年的腊月这么早吗?”
侍卫回道:“陛下,已是腊月了。”
李世民躬下身子,将鱼篓放在边上,又一次推开了前来搀扶的侍卫,而是自己撑着膝盖站直,“青雀啊,欣儿近来在东宫与於菟一起。”
李泰行礼道:“有劳父皇照顾欣儿。”
李世民道:“都是朕的孙子,都一样。”
(本章完)
李慎心中清楚,其实当年皇兄在京兆府一度想要拜许敬宗为师,可父皇一直不正眼看许敬宗,也就无疾而终了。
尽管没有拜许敬宗为师,但也有教导之恩,皇兄因此生气也是理所当然。
李治迟疑道:“莫非是刘仁轨放的火?”
李慎小声道:“听闻这个刘仁轨不简单,当年他可是活活打死了父皇的一个都尉,还安然无恙如今还升任兵部侍郎。”
“回晋王,不是刘仁轨放的火。”
“嗯?”李治神色一凛,道:“那是谁放的火?”
李慎道:“莫非是褚遂良?”
“回纪王,也不是。”仆从忙解释道:“当时他们三人都在皇城内,没人去放火。”
李治道:“也对,刘仁轨就算是再跋扈,也不会在长安纵火,这是重罪。”
李慎也颇为赞同,又吩咐道:“告知京兆府的狄少尹,有什么消息就让人送过来。”
“喏。”
长安城的京兆府内,京兆府尹张大安与京兆府少尹正在听着不良人的禀报。
狄仁杰打断道:“是许尚书的夫人不小心把房子点了。”
“正是。”
张大安道:“知道了,你退下吧。”
狄仁杰搁下手中的卷宗,道:“这是失火,不是纵火。”
“狄少尹还想追查吗?”
“不查了。”狄仁杰索性站起身,又道:“长安城一片安宁。”
这房子肯定是有人点的,不过一直以来不论是许敬宗家着火,还是褚遂良家着火都是失火,从来不是纵火。
自张大安任职府尹以来,长安城的治理一直很好。
张大安比狄仁杰年长十余岁,在行事上多多少少会给予一些照顾。
吵吵闹闹的长安城似乎从来没有停歇过,从每天的早晨一直到了午时。
只有在黄昏的阳光照在这座当世拥有人口最多,且最大的城池中,张大安才会觉得这座城更加安静了些许。
一个内侍脚步匆匆而来,行礼道:“府尹,陛下召见。”
闻言,张大安站起身跟随着离开。
秋日里的曲江池边,这里的景色不算很好,李承乾看着池边的枯树枝,剥着核桃吃着。
“陛下,府尹到了。”
李承乾道:“坐吧。”
“谢陛下。”张大安接过内侍递来的椅子坐下。
“朕看了御史台与吏部对你的风闻奏事,他们都说让你在京兆府任职府尹是个很好的安排。”
“臣不敢当。”
李承乾又给他倒上一杯茶水。
“谢陛下。”
李承乾又给自己续了茶水,闻着茶香又道:“大食的阿里死了。”
当初在葱岭,张大安听说过阿里,只不过没想到他竟然死了?
李承乾又道:“他才十九岁,死在了成为大食国第四位哈里发的第二年,有人说是暴病而亡,也有人说是被人刺杀的。”
张大安蹙眉不语。
李承乾接着道:“朕觉得他是被刺杀的。”
“臣不解。”
“其实朕也不解。”李承乾稍稍抬手,望着远处枯树枝上的那只麻雀,“阿里死了之后,大食爆发了几次内乱,形成了多方势力……”
在陛下的讲述中,一个强大的大食正在分崩离析,逐渐分化为一个个小势力。
甚至,远在波斯旧地的波斯王子阿罗憾,都找到了复国的机会。
波斯王子在咸海附近拉起了一支兵马,这支兵马只有三十人,甚至连一支马匪队伍都算不上。
因此波斯王子的复国计划,根本没有人在意。
李承乾又道:“这些都是王孝杰送来的消息,从此以后葱岭以西就没有大食的威胁了,现在他们自顾不暇,还有人说朕应该趁此机会进取。”
话语一顿,李承乾接着又道:“朕觉得你在各县或者是关于县治方面颇有心得,吏部与御史台也看重你当初在基层打磨出来的能力,可朕更希望你能够培养出更多这样的人。”
“学到老活到老嘛。”李承乾放松一笑,“把京兆府当作一个培养人的地方,或者是从京兆府挑选出更多像你这样的人,今年的科举结束之后,朝中录用了六百人。”
“朕打算将其中的两百人交给京兆府。”
“臣领命。”
“至于如何安排,你可以自己做主,朕不会让别人插手。”
“喏。”
张大安躬身行礼,告退离开。
深秋时节的风再一次吹过,吹起了一片落叶,李承乾独自一人坐在曲江池边,挠了挠下巴发青的胡渣,正思量着。
或许是今年众人都太忙了,也可能今年该做的事都做完了。
刘仁轨大闹了一次礼部之后,皇帝就时常休朝。
乾庆十三年,十一月,李承乾陪着父皇在龙首渠走着,“当年汉武帝修建龙首渠的时候,用了多少人力?”
李世民道:“十万。”
“当真?”
“史官所言。”
李世民停下了脚步,目光看向远处。
这个方向,李承乾记得,那是昭陵的方向,也是父皇死后要下葬的陵寝。
当年刘邦建设他自己的陵寝时,将一众功臣都葬入了汉高祖皇帝的长陵。
可能是父皇对汉高祖刘邦有着别样的感情与看法,其实贞观一朝也是如此,父皇将当年一起征战的老兄弟也葬入了昭陵。
李承乾注意了父皇眼中的希冀,父皇的老兄弟一个接着一个地离开,葬入昭陵。
大概父皇是期盼着下葬的那一天,能够与老兄弟们团聚?
李承乾放慢了脚步,看着父皇的背影,也看到了父皇的满头白发。
李世民推开内侍递来的拐杖,双手背负站在渠边,感受着迎面吹来的风,“朕听闻你现在开始疏于国事了?”
李承乾坐在父皇身边,回道:“儿臣没有疏于国事。”
“那你就不应该在这里,与朕在这里闲谈。”李世民低声道:“当年你还是太子,几乎是住在了中书省。”李承乾解释道:“父皇,其实儿臣当了皇帝之后,反倒是没有这么多事需要亲力亲为了。”
“呵呵。”
李世民轻笑。
当皇帝的人不一样,因此皇帝也不一样的。
以前的皇帝是怎么样的,用以往的经验来判断,本就对现在的皇帝来说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将朝堂改造成一个高效的集权中心,这朝堂比贞观年间更高效了,更像是一个机器。
这个机器中每个人各司其职,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运作着。
这种话说起来有些冰冷也有些无情,但是只要是机器,越是无情,越是有效率。
一个皇帝不可能让朝堂的每个人变得无情,至少尽可能地少讲一些情面
贞观年间的事迹是豪情万丈且重情重义的。
乾庆一朝的大唐是强大的,大概除了强大也就只有强大了,比贞观年间更强大,疆域也更广。
接连半月,李承乾一直陪着父皇,不是在钓鱼就是陪着父皇在散步,谈心。
直到关中入冬,皇帝除了隔三岔五问询一下国事,多数事情都是交给太子与朝臣在主持。
冬日里,正是大雪天,李承乾提着鱼竿正在湖边钓鱼。
李世民坐在一旁吃着茶叶蛋,道:“你是清闲了,朕已有些时日没见到孙子了。”
长孙皇太后带着苏皇后与宁妃正在准备着饭食。
李承乾没理会父皇的话。
在内侍眼中,陛下有时就是这样,并不是太上皇每一次发问都会有回话。
以前的太子是太上皇养大的,现在太子需要锻炼则是由严厉的陛下教导,多数时候言传身教少,大抵是觉得朝中那些人就足够太子学了。
“青雀今年会回来吗?”
听到陛下的话语,内侍当即回道:“宗正寺还未送消息来。”
李世民叹道:“青雀在外面不知何时回来,恪儿出门在外不知在做什么,就连稚奴也整日与一群铁匠走动,现在朕的身边就只剩下你了。”
“儿臣与弟弟妹妹有约定,不论外面有多忙,今年过年都会回来的。”
寒风吹过关中大地,先前还有些秋高气爽的关中,好似在一夜之间入冬了,大雪席卷了关中大地。
朝臣们还在中书省内争执着,外交,内政,府兵,都护府……所有的事像是在这个寒冬一股脑地塞到了所有人的面前。
包括京兆府的张大安,几乎是住在了京兆府内,每天都要过问各地各县的情形。
大雪就像是从一个袋子里喷出来的,打在人们脸上,令人看不清远处的景色。
在雪中还能看到皇城中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李承乾与父皇就坐在承天门的城楼上,煮着火锅看着雪景。
在宫中人们的眼中,当今皇帝酷爱雪景,每年下第一场大雪的时候,这位皇帝都会坐在承天门的城楼上,煮着火锅,看着雪景。
今天也是如此,今年的第一场雪来得尤其的早,来的尤其大。
今年十月过了中旬,就有了如此大雪,近五十年来罕见的大雪。
李承乾从火锅中夹起一片鱼肉,放入父皇的碗中,道:“其实儿臣并不喜欢用鱼肉煮火锅。”
李世民吃了一片鱼肉道:“朕也觉得,用粥来煮会更好。”
一旁的内侍停下了切鱼肉的动作,更是将切好的鱼肉放在一旁,他手脚麻利地将一些小米倒入陶锅中,等着小米熬煮成粥,并且能够闻到粥香的时候,再将鱼肉放入锅中。
待鱼肉也熟了,内侍撒入一些盐与葱,端给陛下与太上皇。
李世民拿着木勺子舀出一勺粥,送入口中,细细品尝着,将一碗粥吃完,笑道:“其实也没什么两样。”
见儿子吃得津津有味,李世民又道:“朕年轻时喝酒太多,吃得也太多,尝不出这等美味了?”
李承乾又道:“今年恪弟一直在查有关盐铁的事,等他回来时可以问问结果。”
“盐铁?”
“没什么,都是一些小事。”
李世民冷哼一声,总觉得这个儿子说的小事,又会死不少人。
李承乾从锅中捞出一些菠菜,放入了父皇的碗中,而后自己又捞出一些菠菜吃着。
“父皇!爷爷!”
听到熟悉的呼唤声,李世民终于有了笑容,从另一口锅盛一碗粥,端给孙女。
小鹊儿接过碗,就坐在一旁乖巧地喝着粥。
李世民问道:“你皇兄呢?”
“皇兄今年没做成什么事,倒也没闯祸,御史中丞上官仪总说皇兄是个好孩子,没有什么建树,上官仪对皇兄评价就只有好孩子。”
一开始与儿子吃饭苦着脸的太上皇,在这个时候眉开眼笑了,与孙女有一句没一句地说个不停。
“有甑糕吗?”
听到公主问话,内侍忙行礼道:“有的。”
不多时,一碗热气腾腾的甑糕就端了上来,小鹊儿放下了手中的粥,心情很不错的吃着甑糕。
当公主来到了这里,这里的所有人十分自觉地围着公主转,生怕公主殿下会不高兴。
其实鹊儿这个孩子本就很懂事,在宫中的其他孩子中是最令人放心的一个。
用罢饭食之后,父皇就有了睡意,李承乾拿出毯子盖在父皇的身上,又将暖炉放到父皇的身边,这些动作很自然,也已习以为常。
寒风吹过时,吹得父皇的须发还在晃动。
等到父皇真的睡着了,李承乾这才让人抬着椅子,带着父皇去温暖的城楼内休息。
小鹊儿坐在躺椅上,她手中拿着一卷书,道:“女儿在这里等着爷爷醒来。”
乾庆十三年的寒冬,魏王终于到了关中。
安宁村的宅院,长孙皇太后看着这个儿子,良久后道:“青雀,你瘦了。”
李泰在母后身边蹲下,握着母后的手,道:“儿臣去了很远的地方,儿臣回来了。”
“与母后说说,你都去哪儿了?”
“儿臣去了海边,儿臣还坐船出海。”
李世民提着鱼竿正巧走来,道:“承乾说你在腊月时会回来,今年的腊月这么早吗?”
侍卫回道:“陛下,已是腊月了。”
李世民躬下身子,将鱼篓放在边上,又一次推开了前来搀扶的侍卫,而是自己撑着膝盖站直,“青雀啊,欣儿近来在东宫与於菟一起。”
李泰行礼道:“有劳父皇照顾欣儿。”
李世民道:“都是朕的孙子,都一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