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一样很重要的人
第541章 一样很重要的人
李承乾与女儿走在雪中,笑着没有说话,对松赞干布要回家的事没有理会,大抵是听了一句,就抛在脑后了。
小鹊儿又道:“爷爷近来怎么不来看鹊儿了?”
“你爷爷要看更多的人。”
“看什么人?”
李承乾解释道:“你爷爷要看坊间的人,要看看乡野的人。”
小鹊儿道:“爷爷都不是皇帝了,还这么爱民。”
“嗯,是啊。”
当父皇成了孩子们的好榜样,若能给孩子们树立榜样,还能给那些老人家树立一个标杆,这又何尝不是一段佳话。
来到两仪殿,今天的晚膳已准备好了。
李承乾接过女儿递来的糕点,吃了一口道:“这豆沙不错。”
小鹊儿吃着豆沙馅的糕点,抿嘴笑着道:“女儿也喜欢。”
翌日,下了一夜的雪,天完全亮堂时,太极殿内就有人等着皇帝来早朝了。
裴炎已穿习惯了这一身兵部侍郎的朝服,抬头看去也见到了任职中书侍郎的许圉师,他正在与人交谈。
许圉师的位置比自己靠前,他从一个河道监正升任中书侍郎也是为了在朝中调度运河事宜。
似乎是注意到了目光,许圉师的目光看来礼貌地作揖行礼,而后继续与人交谈着。
时而有冷风吹入太极殿内,又听到了殿外的话语声。
“这松赞干布怎么又来请命。”鸿胪寺卿郭正一神色颇为不痛快地走入殿内。
裴炎见人笑着打招呼。
殿外还有不少人在冷风中缩着脖子,走入殿内,大家的脚步都很匆忙。
有内侍拿着水壶,往水囊中倒入热水,递给走入殿内的朝臣,让他们可以抱着水囊取暖,驱赶寒意。
若水囊中的水不太热了,还能打开水囊喝一口温热的水。
裴炎还是站在原地,听着周遭的话语声,都在议论松赞干布,是在昨天鸿胪寺向礼部递交了松赞干布的请命,之后礼部拿到了奏章,就递交给了陛下。
松赞干布到底是大唐的客人,他又是吐蕃的赞普,总要知会陛下的。
可昨天礼部将奏章送入了承天门,该是到了陛下的案前。
陛下将当天要批复的奏章都批复了,唯独对松赞干布的请命置之不理。
今天,天刚亮的时候,松赞干布就等在了朱雀门前,一直守到鸿胪寺的官吏出现。
郭正一在太极殿与众人说的就是这件事。
裴炎手捧着热水袋,闭目养神。
之后许敬宗与于志宁也来了,再之后是上官仪,褚遂良,直到英公也来到了太极殿。
再等了片刻,陛下到了殿内,今天的早朝就开始了。
似乎是许敬宗对郭正一有了叮嘱,早朝都快结束了,礼部的人也没有提起松赞干布的事。
早朝结束,朝野众人都没有提起松赞干布。
下了早朝,李承乾就请英公一起用饭。
新殿内已准备好了烤羊,烤好的半只小羊正冒着热气,李承乾拿着一把小刀,将肉割下来分到英公的碗中。
李绩道:“谢陛下。”
李承乾又将一些剥好的蒜放在英公的碗边,又道:“在葱岭有一种长在山下的野葱,每当春夏交替的时节,这种葱就会沿着有水源的地方长得漫山遍野。”
“商队往来,人畜走动都可以吃这些野葱,野葱长在雪山下,河谷边听说是一片很美丽的景色,朕也没见到过那样的风景,那样的景色应该很美丽,也就有了葱岭这个名字。”
李绩道:“野葱开之后,又是一片很漂亮的景色。”
君臣两人相对而坐,李承乾又给自己割了一些羊肉,目光看向窗外只能见到阴沉的天空。
内侍走来道:“陛下,今年的羊肉贵了许多,坊间都说那些突厥人是不是都串通好了,往年十钱的羊肉今年却要十三钱,还有人去京兆府告了。”
李承乾道:“嗯,朕知道了。”
内侍又退到一旁。
英公嘴里嚼着蒜,偶尔还会送一片羊肉入口。
“颜勤礼如今任职中书侍郎,京兆府尹是张大安,少尹是狄仁杰,张大安是一个较为有耐心的人,由他主持京兆府的事宜,那多半都是有话好说的。”
李绩道:“陛下让张大安任职京兆府尹,是觉得以前的许敬宗与颜勤礼将关中看管得太紧了,现在想用张大安给关中松一口气,就算是张大安为人温和,还有狄仁杰能够互补,至少狄仁杰这个孩子不会太过宽松的。”
李承乾沏上一碗茶水递上。
李绩双手接过陛下递来的茶水,低头道:“陛下,待吐蕃与南诏的事了,许敬宗也该告老了。”
李承乾双手放在膝盖上,看着英公饮下一口茶水,颔首道:“他许敬宗想要位列凌烟阁,就一定要有这两份功绩,许敬宗比谁都更想吐蕃与南诏能够并入大唐。”
言罢,李承乾站起身从一旁的书架上,拿下一卷书,翻看了片刻道:“这是吐蕃送来的奏报,吐蕃都护府的都护送来。”
李绩擦拭了手,接过陛下递来的奏章,打开蹙眉看着,奏章是吐蕃都护府的都护李安期所写,吐蕃各地已很久没有出现内乱了,而在吐蕃地界内,有一群吐蕃孩子,正在号召各地的牧民归入大唐。
“老臣,为陛下贺!”
见英公又是行大礼,李承乾上前扶住道:“自当初松州一战筹谋二十年,总算是有个结果了,朕应该与英公同贺。”
正如太子的文章所言,吐蕃之于大唐极其珍贵,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吐蕃的雪山是天然的屏障。
一旦将吐蕃划入大唐,那么大唐的疆域向西扩张至雪山天堑,守住雪山的要道口,只需要百余人就能守住吐蕃以西,阻绝从泥婆罗与天竺方向,乃至葱岭的敌人。
而现在为了驻守河西走廊与青海,在两地布置兵马有数万人。
吐蕃的归入能够给大唐减少数万兵马的负担,如果这数万兵马回归生活,回归生产制造,这又何尝不是一大助臂,再者说数万脱产的兵马重新回到生产中,其作用也是巨大的。
边关防备的压力至少减轻了六成,李承乾又道:“英公放心,朕不怕吐蕃反复。”
李绩又是颔首。
陛下与英公的这顿饭吃得很舒心。
宁儿来到新殿外,见到白发苍苍的英公,行礼道:“英公。”“宁妃。”李绩躬身行礼,而后拄着拐杖便离开了。
宁儿走入殿内,见到了陛下正在看着一卷书,李渺不知道什么时候已在这里,正吃着烤羊的剩余羊肉,这孩子吃着腮帮子鼓鼓的。
见状,宁儿笑着上前道:“陛下,英公刚走。”
李承乾端坐着,正提笔在纸张上书写着。
宁儿帮着整理着桌上的奏章,动作很自然且十分地娴熟,三十年了,她在陛下身边已是三十年。
收拾好之后,见陛下还在批阅着奏章,宁儿就坐在一旁的暖炉边,给李渺擦着嘴边的油。
这孩子向来活泼,刚坐下又对书架上的棋有了兴致,便伸手指着书架上的棋盘,让内侍给他拿。
宁儿点头示意让他玩棋盘,内侍这才帮着拿下来。
新殿内很安静,在太子与鹊儿这对长子长女不在身边时,陛下的身边总是很安静,只有这两个孩子来了,陛下的身边也会热闹起来。
人的一生很漫长,三十年的光阴又怎敢说是转瞬即逝,在陛下身边的这三十年间,一直都是平静的。
当年陛下还是太子,也还年少,便深受人们喜爱,再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天赋与才能令房相与许国公都为之动容。
“你在笑什么?”
听到陛下的话语声,宁儿这才发现自己看着窗外失神地笑了,她解释道:“妾身想起陛下说过的祥瑞了。”
李承乾道:“以前朕觉得大唐的祥瑞是爷爷,爷爷过世之后,朕如今觉得大唐的祥瑞是郑公,现在又觉得这大唐的祥瑞是千千万万的人,朕刚看了户部奏报,中原各地自南向北,有人口六百五十一万户,有四千万人口。”
“妾身恭贺陛下。”
李承乾又道:“高句丽旧地人口三万户,新罗六千七百户,西域全境乃至葱岭诸胡有人口二十万户,吐蕃人口十三万户,这是自贞观以后人口最多的一次。”
关中提振的生产力其实并不多,这片大地养活四千万人说容易也容易,可说不容易也不容易。
如此庞大的社稷,想要维持甚至要保持平衡,就更考验这个朝堂治理能力了。
李承乾心中又颇觉得幸运,因从一开始就强化了基层建设,并且往后还要强化各县的建制,社稷能否稳固万万最考验基层,一个社会体系的崩塌也往往是从基层的崩塌开始的。
皇帝们所谓的社稷之重多半是这样的理解的吧。
看着她的表情,李承乾道:“有心事?”
宁儿道:“妾身没有心事。”
见陛下已批阅好了奏章,宁妃就让人将这些奏章都送下去了。
今年没有去年那般喧嚣,葱岭大战胜利之后,今年过得格外安稳。
临近休沐之前,李承乾又召见了上官仪。
上官仪既是太子的东宫舍人又是朝中的御史中丞,而这人又是个十分尽忠职守的人。
除了向上官仪问询近来太子的情况,也有些事要交代。
一叠卷宗被抬到了面前,上官仪神色多了几分凝重,这些卷宗看起来都是新的,没有折痕,墨迹都是完整的。
李承乾道:“这些都是吏部的卷宗,在地方建设上还是有些太松了,即便是朝中说得再严厉,每一次都将规矩画得清清楚楚,可官吏一旦到了地方,通常都会‘入乡随俗’从而又换了一副模样。”
上官仪已拿起了卷宗翻看了起来。
李承乾又道:“朕希望御史台加强监察队伍与指导的队伍,不要让地方官吏太过地方了,他们是朝中的官吏,要分清楚他们的职责与规矩,哪怕他们要冒犯地方的旧习。”
上官仪放下一卷,又拿起另外一卷。
“朕不希望再看到地方县治松散,他们是朝中官吏,他们要为乡民做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社稷的行为,他们的为人作风都是社稷的作风,他们若纨绔,那就是朝政纨绔。”
李承乾正色道:“上官中丞,朕希望往后监察官吏是一件寻常事,纠正风气是必须要行之事。”
上官仪道:“臣领命。”
“御史台准备十队人手巡查各地,接受乡民检举,多询问乡民。”李承乾语重心长道:“这件事很重要,有劳了。”
上官仪作揖弯腰行了大礼。
松赞干布依旧在等着皇帝的召见,这个冬天的雪下了又停,停了又下。
当今陛下时而清闲,时而忙碌,唯独松赞干布一直在朱雀门前等着陛下。
直到朝中休沐,松赞干布见到了一队队的官兵离开了长安城。
这大半月,松赞干布每天都会在朱雀门前,看看送出来的政令,问一问礼部的官吏,陛下是不是看到了他的奏章。
而官吏们每一次都会告知他,陛下看到了他的奏章,但陛下没有召见他。
每天都是这个回答,今天朝中休沐了,松赞干布看着高大的朱雀门关上,低着头正要离开。
“赞普!”
听闻话语声,松赞干布看向对方,道:“郭寺卿。”
郭正一邀请道“赞普能否借一步说话?”
“好。”
郭正一带着松赞干布来到了自己的府邸中,让家人端来了羊肉汤,道:“家中拮据,赞普莫要见怪。”
他摇着头端着碗大口喝着羊肉汤摇头。
郭正一道:“其实赞普不用一直等在朱雀门前的。”
“郭寺卿是何意?”
“你大可以离开长安城,现在就回吐蕃,不会有人阻拦赞普,也不会有人过问,哪怕是沿途的关隘,也会有人给赞普放行。”
松赞干布迟疑地放下碗筷,一碗羊肉汤已下肚。
郭正一将自己的这碗也端给他,又道:“这都是陛下吩咐的,早在禄东赞离开长安时,陛下就有此吩咐了,你回去吧。”
松赞干布感受着腹中的温饱,向着太极殿的方向行礼,朗声道:“谢天可汗。”
郭正一道:“赞普这么走了,陛下觉得很可惜,这才会多日不见你,其实赞普对大唐一样很重要,对社稷对吐蕃与大唐的安宁,还望赞普能相助,为了大唐更为了吐蕃。”
(本章完)
李承乾与女儿走在雪中,笑着没有说话,对松赞干布要回家的事没有理会,大抵是听了一句,就抛在脑后了。
小鹊儿又道:“爷爷近来怎么不来看鹊儿了?”
“你爷爷要看更多的人。”
“看什么人?”
李承乾解释道:“你爷爷要看坊间的人,要看看乡野的人。”
小鹊儿道:“爷爷都不是皇帝了,还这么爱民。”
“嗯,是啊。”
当父皇成了孩子们的好榜样,若能给孩子们树立榜样,还能给那些老人家树立一个标杆,这又何尝不是一段佳话。
来到两仪殿,今天的晚膳已准备好了。
李承乾接过女儿递来的糕点,吃了一口道:“这豆沙不错。”
小鹊儿吃着豆沙馅的糕点,抿嘴笑着道:“女儿也喜欢。”
翌日,下了一夜的雪,天完全亮堂时,太极殿内就有人等着皇帝来早朝了。
裴炎已穿习惯了这一身兵部侍郎的朝服,抬头看去也见到了任职中书侍郎的许圉师,他正在与人交谈。
许圉师的位置比自己靠前,他从一个河道监正升任中书侍郎也是为了在朝中调度运河事宜。
似乎是注意到了目光,许圉师的目光看来礼貌地作揖行礼,而后继续与人交谈着。
时而有冷风吹入太极殿内,又听到了殿外的话语声。
“这松赞干布怎么又来请命。”鸿胪寺卿郭正一神色颇为不痛快地走入殿内。
裴炎见人笑着打招呼。
殿外还有不少人在冷风中缩着脖子,走入殿内,大家的脚步都很匆忙。
有内侍拿着水壶,往水囊中倒入热水,递给走入殿内的朝臣,让他们可以抱着水囊取暖,驱赶寒意。
若水囊中的水不太热了,还能打开水囊喝一口温热的水。
裴炎还是站在原地,听着周遭的话语声,都在议论松赞干布,是在昨天鸿胪寺向礼部递交了松赞干布的请命,之后礼部拿到了奏章,就递交给了陛下。
松赞干布到底是大唐的客人,他又是吐蕃的赞普,总要知会陛下的。
可昨天礼部将奏章送入了承天门,该是到了陛下的案前。
陛下将当天要批复的奏章都批复了,唯独对松赞干布的请命置之不理。
今天,天刚亮的时候,松赞干布就等在了朱雀门前,一直守到鸿胪寺的官吏出现。
郭正一在太极殿与众人说的就是这件事。
裴炎手捧着热水袋,闭目养神。
之后许敬宗与于志宁也来了,再之后是上官仪,褚遂良,直到英公也来到了太极殿。
再等了片刻,陛下到了殿内,今天的早朝就开始了。
似乎是许敬宗对郭正一有了叮嘱,早朝都快结束了,礼部的人也没有提起松赞干布的事。
早朝结束,朝野众人都没有提起松赞干布。
下了早朝,李承乾就请英公一起用饭。
新殿内已准备好了烤羊,烤好的半只小羊正冒着热气,李承乾拿着一把小刀,将肉割下来分到英公的碗中。
李绩道:“谢陛下。”
李承乾又将一些剥好的蒜放在英公的碗边,又道:“在葱岭有一种长在山下的野葱,每当春夏交替的时节,这种葱就会沿着有水源的地方长得漫山遍野。”
“商队往来,人畜走动都可以吃这些野葱,野葱长在雪山下,河谷边听说是一片很美丽的景色,朕也没见到过那样的风景,那样的景色应该很美丽,也就有了葱岭这个名字。”
李绩道:“野葱开之后,又是一片很漂亮的景色。”
君臣两人相对而坐,李承乾又给自己割了一些羊肉,目光看向窗外只能见到阴沉的天空。
内侍走来道:“陛下,今年的羊肉贵了许多,坊间都说那些突厥人是不是都串通好了,往年十钱的羊肉今年却要十三钱,还有人去京兆府告了。”
李承乾道:“嗯,朕知道了。”
内侍又退到一旁。
英公嘴里嚼着蒜,偶尔还会送一片羊肉入口。
“颜勤礼如今任职中书侍郎,京兆府尹是张大安,少尹是狄仁杰,张大安是一个较为有耐心的人,由他主持京兆府的事宜,那多半都是有话好说的。”
李绩道:“陛下让张大安任职京兆府尹,是觉得以前的许敬宗与颜勤礼将关中看管得太紧了,现在想用张大安给关中松一口气,就算是张大安为人温和,还有狄仁杰能够互补,至少狄仁杰这个孩子不会太过宽松的。”
李承乾沏上一碗茶水递上。
李绩双手接过陛下递来的茶水,低头道:“陛下,待吐蕃与南诏的事了,许敬宗也该告老了。”
李承乾双手放在膝盖上,看着英公饮下一口茶水,颔首道:“他许敬宗想要位列凌烟阁,就一定要有这两份功绩,许敬宗比谁都更想吐蕃与南诏能够并入大唐。”
言罢,李承乾站起身从一旁的书架上,拿下一卷书,翻看了片刻道:“这是吐蕃送来的奏报,吐蕃都护府的都护送来。”
李绩擦拭了手,接过陛下递来的奏章,打开蹙眉看着,奏章是吐蕃都护府的都护李安期所写,吐蕃各地已很久没有出现内乱了,而在吐蕃地界内,有一群吐蕃孩子,正在号召各地的牧民归入大唐。
“老臣,为陛下贺!”
见英公又是行大礼,李承乾上前扶住道:“自当初松州一战筹谋二十年,总算是有个结果了,朕应该与英公同贺。”
正如太子的文章所言,吐蕃之于大唐极其珍贵,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吐蕃的雪山是天然的屏障。
一旦将吐蕃划入大唐,那么大唐的疆域向西扩张至雪山天堑,守住雪山的要道口,只需要百余人就能守住吐蕃以西,阻绝从泥婆罗与天竺方向,乃至葱岭的敌人。
而现在为了驻守河西走廊与青海,在两地布置兵马有数万人。
吐蕃的归入能够给大唐减少数万兵马的负担,如果这数万兵马回归生活,回归生产制造,这又何尝不是一大助臂,再者说数万脱产的兵马重新回到生产中,其作用也是巨大的。
边关防备的压力至少减轻了六成,李承乾又道:“英公放心,朕不怕吐蕃反复。”
李绩又是颔首。
陛下与英公的这顿饭吃得很舒心。
宁儿来到新殿外,见到白发苍苍的英公,行礼道:“英公。”“宁妃。”李绩躬身行礼,而后拄着拐杖便离开了。
宁儿走入殿内,见到了陛下正在看着一卷书,李渺不知道什么时候已在这里,正吃着烤羊的剩余羊肉,这孩子吃着腮帮子鼓鼓的。
见状,宁儿笑着上前道:“陛下,英公刚走。”
李承乾端坐着,正提笔在纸张上书写着。
宁儿帮着整理着桌上的奏章,动作很自然且十分地娴熟,三十年了,她在陛下身边已是三十年。
收拾好之后,见陛下还在批阅着奏章,宁儿就坐在一旁的暖炉边,给李渺擦着嘴边的油。
这孩子向来活泼,刚坐下又对书架上的棋有了兴致,便伸手指着书架上的棋盘,让内侍给他拿。
宁儿点头示意让他玩棋盘,内侍这才帮着拿下来。
新殿内很安静,在太子与鹊儿这对长子长女不在身边时,陛下的身边总是很安静,只有这两个孩子来了,陛下的身边也会热闹起来。
人的一生很漫长,三十年的光阴又怎敢说是转瞬即逝,在陛下身边的这三十年间,一直都是平静的。
当年陛下还是太子,也还年少,便深受人们喜爱,再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天赋与才能令房相与许国公都为之动容。
“你在笑什么?”
听到陛下的话语声,宁儿这才发现自己看着窗外失神地笑了,她解释道:“妾身想起陛下说过的祥瑞了。”
李承乾道:“以前朕觉得大唐的祥瑞是爷爷,爷爷过世之后,朕如今觉得大唐的祥瑞是郑公,现在又觉得这大唐的祥瑞是千千万万的人,朕刚看了户部奏报,中原各地自南向北,有人口六百五十一万户,有四千万人口。”
“妾身恭贺陛下。”
李承乾又道:“高句丽旧地人口三万户,新罗六千七百户,西域全境乃至葱岭诸胡有人口二十万户,吐蕃人口十三万户,这是自贞观以后人口最多的一次。”
关中提振的生产力其实并不多,这片大地养活四千万人说容易也容易,可说不容易也不容易。
如此庞大的社稷,想要维持甚至要保持平衡,就更考验这个朝堂治理能力了。
李承乾心中又颇觉得幸运,因从一开始就强化了基层建设,并且往后还要强化各县的建制,社稷能否稳固万万最考验基层,一个社会体系的崩塌也往往是从基层的崩塌开始的。
皇帝们所谓的社稷之重多半是这样的理解的吧。
看着她的表情,李承乾道:“有心事?”
宁儿道:“妾身没有心事。”
见陛下已批阅好了奏章,宁妃就让人将这些奏章都送下去了。
今年没有去年那般喧嚣,葱岭大战胜利之后,今年过得格外安稳。
临近休沐之前,李承乾又召见了上官仪。
上官仪既是太子的东宫舍人又是朝中的御史中丞,而这人又是个十分尽忠职守的人。
除了向上官仪问询近来太子的情况,也有些事要交代。
一叠卷宗被抬到了面前,上官仪神色多了几分凝重,这些卷宗看起来都是新的,没有折痕,墨迹都是完整的。
李承乾道:“这些都是吏部的卷宗,在地方建设上还是有些太松了,即便是朝中说得再严厉,每一次都将规矩画得清清楚楚,可官吏一旦到了地方,通常都会‘入乡随俗’从而又换了一副模样。”
上官仪已拿起了卷宗翻看了起来。
李承乾又道:“朕希望御史台加强监察队伍与指导的队伍,不要让地方官吏太过地方了,他们是朝中的官吏,要分清楚他们的职责与规矩,哪怕他们要冒犯地方的旧习。”
上官仪放下一卷,又拿起另外一卷。
“朕不希望再看到地方县治松散,他们是朝中官吏,他们要为乡民做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社稷的行为,他们的为人作风都是社稷的作风,他们若纨绔,那就是朝政纨绔。”
李承乾正色道:“上官中丞,朕希望往后监察官吏是一件寻常事,纠正风气是必须要行之事。”
上官仪道:“臣领命。”
“御史台准备十队人手巡查各地,接受乡民检举,多询问乡民。”李承乾语重心长道:“这件事很重要,有劳了。”
上官仪作揖弯腰行了大礼。
松赞干布依旧在等着皇帝的召见,这个冬天的雪下了又停,停了又下。
当今陛下时而清闲,时而忙碌,唯独松赞干布一直在朱雀门前等着陛下。
直到朝中休沐,松赞干布见到了一队队的官兵离开了长安城。
这大半月,松赞干布每天都会在朱雀门前,看看送出来的政令,问一问礼部的官吏,陛下是不是看到了他的奏章。
而官吏们每一次都会告知他,陛下看到了他的奏章,但陛下没有召见他。
每天都是这个回答,今天朝中休沐了,松赞干布看着高大的朱雀门关上,低着头正要离开。
“赞普!”
听闻话语声,松赞干布看向对方,道:“郭寺卿。”
郭正一邀请道“赞普能否借一步说话?”
“好。”
郭正一带着松赞干布来到了自己的府邸中,让家人端来了羊肉汤,道:“家中拮据,赞普莫要见怪。”
他摇着头端着碗大口喝着羊肉汤摇头。
郭正一道:“其实赞普不用一直等在朱雀门前的。”
“郭寺卿是何意?”
“你大可以离开长安城,现在就回吐蕃,不会有人阻拦赞普,也不会有人过问,哪怕是沿途的关隘,也会有人给赞普放行。”
松赞干布迟疑地放下碗筷,一碗羊肉汤已下肚。
郭正一将自己的这碗也端给他,又道:“这都是陛下吩咐的,早在禄东赞离开长安时,陛下就有此吩咐了,你回去吧。”
松赞干布感受着腹中的温饱,向着太极殿的方向行礼,朗声道:“谢天可汗。”
郭正一道:“赞普这么走了,陛下觉得很可惜,这才会多日不见你,其实赞普对大唐一样很重要,对社稷对吐蕃与大唐的安宁,还望赞普能相助,为了大唐更为了吐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