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即将揭晓
第503章 即将揭晓
神京德胜门
今天的德胜门格外的热闹,不少文武官员今天也来到了这里。
原因很简单,因为今天王子腾和史鼎回来了。
经过三年艰苦的剿匪,几乎将本已空虚的国库耗干的俩人终于剿灭了陕西、山东一带的匪患,如今奉旨回京。
王子腾和史鼎的到来,也使得神京周围的军事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原本,拱卫京师的京营三年前已经被王子腾和史鼎带走了六营兵马,剩下的四营兵马三年前又被贾瑜带走了三营,昌平帝手中只剩下五军营、禁卫军两万余人和五城兵马司的一万多士卒。
随后,太上皇为了防止昌平帝发动兵谏,以加强京畿的防卫为名,调来了江南大营四万大军,两支军队相互对峙相互牵制,这才形成了一个微弱的平衡。
现在昌平帝驾崩,忠于他的禁卫军和五军营顿时陷入了群龙无首之中,太上皇还没来得及收编这两支兵马,王子腾和史鼎突然回来,这下神京更加热闹了。
德胜门高耸而立,古老的城墙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辉,青砖石缝间渗透出岁月的沧桑。
城门口,齐王、晋王和吴王三位王爷并肩而立,凝视着北方。
北风烈烈,带来一股彻骨的寒意,也将他们的衣袍吹得猎猎作响,但三人都没有心情理会这点小事。
“来了来了!”
随着一声急促而清晰的话语响起,那遥远处渐渐浮现出了一条长长的队伍。
随着距离逐渐拉近,这支队伍愈加清晰可见——士卒们全副武装、每个人都身披铠甲,刀剑在阳光下反射出寒光,让人不由得心头一凛。
“好一支精锐之师啊。”齐王喃喃自语起来,看着这支大军的眼神更加炙热了。
吴王的更是毫不掩饰的露出贪婪之色,要是能将这六万大军握在手中,恐怕就算是太上皇也不敢不将皇位传给他吧。
而站在最右侧的晋王虽然依旧笑容可掬,但仔细一看笑容却有些发僵,藏在衣袖里的手更是有些发抖。
如今在他们三位皇子当中,虽然他的年纪最小,但就属他的实力最强。
得益于贾瑜在位时打下的底子,他接手的五城兵马司足有一万多士卒,虽然不像贾瑜在的时候那般武装到牙齿,但基本的兵器和甲胄还是有的。
反观齐王和吴王,他们俩人虽然分别在刑部和礼部观政,但手里头却是半点兵权也无,所以这些年来投靠晋王的人可不少。
要是能将王子腾和史鼎拉拢过来,届时他手中掌握的兵力可就足足有七万多人,如此一股庞大的兵力在手,恐怕到时候太上皇都得让他三分吧?
就在众人心思各异的时候,王子腾和史鼎已经率军来到德胜门前。
二人齐齐下马朝吴王三人拜了下去,“臣王子腾(史鼎)参见齐王、吴王、晋王殿下,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
看到两人拜下来,齐王双手虚抬,朗声道:“两位将军快快请起,孤兄弟三人今日奉了太上皇之命在此迎接两位将军,一是感谢两位将军这三年来为大夏剿灭了陕西、山东两地的贼寇,二是先皇突然驾崩,今日正是先皇出殡之日,也请两位将军去送先皇最后一程。”
听了齐王的话,二人面露悲哀之色,眼眶也红了起来,王子腾更是大哭起来道:“陛下何故抛下老臣先走了,微臣来迟了呀!”
史鼎也是红着眼泣声道:“老臣这几年在外剿匪,无暇他顾,原本以剿灭贼寇后便能回京交旨,没曾想三年前一别,竟是永别!陛下……老臣愧对您啊!”
看着痛哭不已的二人,周围的百官们不少人却是心中暗自冷笑。
昌平帝为人之出了名的刻薄寡恩,王子腾当初潼关丢了数万大军后,便被昌平帝夺了官职闲赋在家,史鼎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在家闲出鸟来,若非得到贾瑜的保举,两人还不知道在哪个地方数蚂蚁呢?现在摆出这么一副死了爹娘的表情给谁看啊?
不过当官嘛,带着好几幅面孔那是官员的基本技能,这两人的反应也算是正常的。
看到两人痛哭不已,齐王继续道:“两位老将军不必太过悲伤,快快请起。
佛家说:生老病死,人世无常。
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遭,谁也不会例外,现在最要紧的是将如何将先皇未完成之事继续下去,你两位说是不是这个理?”
王子腾哽咽道:“殿下言之有理,老臣受教了。”
“好了……两位老将军先将兵马安顿好,现在就随孤王去骊山陵吧。”
此时的齐王已经摆出了一副当家作主的架势,仿佛接下来就要登基称帝似地。
晋王和吴王心里自然很不舒服,但谁让人家是兄长呢,俩人心里即便不爽也得忍着。
“喏!”
王子腾和史鼎不敢怠慢,交待了身后的几位副将安顿兵马,俩人跟着三位皇子朝着骊山陵赶去。
骊山陵,笼罩在薄雾之中,苍翠的树木耸立着,仿佛在为这片神圣的土地默哀。
寒冬的冷风轻轻拂过,发出低沉的哀鸣,夹杂着踩踏积雪发出的沙沙声,在幽静的氛围中显得格外刺耳。
骊山陵前,聚集着身穿官袍的百官,不管他们的心情如何,所有人脸上沉重而肃穆的神情。
远处,一座巍峨的大山静静矗立,与苍穹相接,如同一位威严而孤傲的守望者。
在它脚下,那一排排刻满铭文的大灯笼渐渐点燃,将微弱却温暖的烛火洒向周围,为这严肃而阴郁之地增添了一丝柔和。
随着骊山陵大门的闭合,百官们也踏上了返程的路途。
官员的脸上虽然依旧肃穆,但所有人的心里已经开始飞速转动起来。
他们知道,等回到皇宫之后,便是一切揭开分晓之时。
届时到底是让年幼的太子继位,还是从齐王、晋王和吴王三位皇子当中挑一个人了。
只是百官们左思右想,谁也不猜不透太上皇是怎么想的。
因为昌平帝驾崩后,太上皇就停了早朝,除了继位内阁阁老之外,谁也不见,谁也猜不透他的想法。
这也让百官的心象被一百只耗子挠似地,心痒难耐……
(本章完)
神京德胜门
今天的德胜门格外的热闹,不少文武官员今天也来到了这里。
原因很简单,因为今天王子腾和史鼎回来了。
经过三年艰苦的剿匪,几乎将本已空虚的国库耗干的俩人终于剿灭了陕西、山东一带的匪患,如今奉旨回京。
王子腾和史鼎的到来,也使得神京周围的军事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原本,拱卫京师的京营三年前已经被王子腾和史鼎带走了六营兵马,剩下的四营兵马三年前又被贾瑜带走了三营,昌平帝手中只剩下五军营、禁卫军两万余人和五城兵马司的一万多士卒。
随后,太上皇为了防止昌平帝发动兵谏,以加强京畿的防卫为名,调来了江南大营四万大军,两支军队相互对峙相互牵制,这才形成了一个微弱的平衡。
现在昌平帝驾崩,忠于他的禁卫军和五军营顿时陷入了群龙无首之中,太上皇还没来得及收编这两支兵马,王子腾和史鼎突然回来,这下神京更加热闹了。
德胜门高耸而立,古老的城墙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辉,青砖石缝间渗透出岁月的沧桑。
城门口,齐王、晋王和吴王三位王爷并肩而立,凝视着北方。
北风烈烈,带来一股彻骨的寒意,也将他们的衣袍吹得猎猎作响,但三人都没有心情理会这点小事。
“来了来了!”
随着一声急促而清晰的话语响起,那遥远处渐渐浮现出了一条长长的队伍。
随着距离逐渐拉近,这支队伍愈加清晰可见——士卒们全副武装、每个人都身披铠甲,刀剑在阳光下反射出寒光,让人不由得心头一凛。
“好一支精锐之师啊。”齐王喃喃自语起来,看着这支大军的眼神更加炙热了。
吴王的更是毫不掩饰的露出贪婪之色,要是能将这六万大军握在手中,恐怕就算是太上皇也不敢不将皇位传给他吧。
而站在最右侧的晋王虽然依旧笑容可掬,但仔细一看笑容却有些发僵,藏在衣袖里的手更是有些发抖。
如今在他们三位皇子当中,虽然他的年纪最小,但就属他的实力最强。
得益于贾瑜在位时打下的底子,他接手的五城兵马司足有一万多士卒,虽然不像贾瑜在的时候那般武装到牙齿,但基本的兵器和甲胄还是有的。
反观齐王和吴王,他们俩人虽然分别在刑部和礼部观政,但手里头却是半点兵权也无,所以这些年来投靠晋王的人可不少。
要是能将王子腾和史鼎拉拢过来,届时他手中掌握的兵力可就足足有七万多人,如此一股庞大的兵力在手,恐怕到时候太上皇都得让他三分吧?
就在众人心思各异的时候,王子腾和史鼎已经率军来到德胜门前。
二人齐齐下马朝吴王三人拜了下去,“臣王子腾(史鼎)参见齐王、吴王、晋王殿下,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
看到两人拜下来,齐王双手虚抬,朗声道:“两位将军快快请起,孤兄弟三人今日奉了太上皇之命在此迎接两位将军,一是感谢两位将军这三年来为大夏剿灭了陕西、山东两地的贼寇,二是先皇突然驾崩,今日正是先皇出殡之日,也请两位将军去送先皇最后一程。”
听了齐王的话,二人面露悲哀之色,眼眶也红了起来,王子腾更是大哭起来道:“陛下何故抛下老臣先走了,微臣来迟了呀!”
史鼎也是红着眼泣声道:“老臣这几年在外剿匪,无暇他顾,原本以剿灭贼寇后便能回京交旨,没曾想三年前一别,竟是永别!陛下……老臣愧对您啊!”
看着痛哭不已的二人,周围的百官们不少人却是心中暗自冷笑。
昌平帝为人之出了名的刻薄寡恩,王子腾当初潼关丢了数万大军后,便被昌平帝夺了官职闲赋在家,史鼎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在家闲出鸟来,若非得到贾瑜的保举,两人还不知道在哪个地方数蚂蚁呢?现在摆出这么一副死了爹娘的表情给谁看啊?
不过当官嘛,带着好几幅面孔那是官员的基本技能,这两人的反应也算是正常的。
看到两人痛哭不已,齐王继续道:“两位老将军不必太过悲伤,快快请起。
佛家说:生老病死,人世无常。
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遭,谁也不会例外,现在最要紧的是将如何将先皇未完成之事继续下去,你两位说是不是这个理?”
王子腾哽咽道:“殿下言之有理,老臣受教了。”
“好了……两位老将军先将兵马安顿好,现在就随孤王去骊山陵吧。”
此时的齐王已经摆出了一副当家作主的架势,仿佛接下来就要登基称帝似地。
晋王和吴王心里自然很不舒服,但谁让人家是兄长呢,俩人心里即便不爽也得忍着。
“喏!”
王子腾和史鼎不敢怠慢,交待了身后的几位副将安顿兵马,俩人跟着三位皇子朝着骊山陵赶去。
骊山陵,笼罩在薄雾之中,苍翠的树木耸立着,仿佛在为这片神圣的土地默哀。
寒冬的冷风轻轻拂过,发出低沉的哀鸣,夹杂着踩踏积雪发出的沙沙声,在幽静的氛围中显得格外刺耳。
骊山陵前,聚集着身穿官袍的百官,不管他们的心情如何,所有人脸上沉重而肃穆的神情。
远处,一座巍峨的大山静静矗立,与苍穹相接,如同一位威严而孤傲的守望者。
在它脚下,那一排排刻满铭文的大灯笼渐渐点燃,将微弱却温暖的烛火洒向周围,为这严肃而阴郁之地增添了一丝柔和。
随着骊山陵大门的闭合,百官们也踏上了返程的路途。
官员的脸上虽然依旧肃穆,但所有人的心里已经开始飞速转动起来。
他们知道,等回到皇宫之后,便是一切揭开分晓之时。
届时到底是让年幼的太子继位,还是从齐王、晋王和吴王三位皇子当中挑一个人了。
只是百官们左思右想,谁也不猜不透太上皇是怎么想的。
因为昌平帝驾崩后,太上皇就停了早朝,除了继位内阁阁老之外,谁也不见,谁也猜不透他的想法。
这也让百官的心象被一百只耗子挠似地,心痒难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