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错误举报

第647章 646雨水无雨

    第647章 646雨水无雨
    现在无论是饭馆还是百姓个人,吃鸡的时候极少有分部位食用的,大部分都是一锅烩。
    在养殖业发展起来后,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需求,才逐渐出现了炸整鸡、卤整鸡、卤鸡爪、烤鸡心、炸鸡胗、炸鸡腿、烤鸡架、鸡肉汉堡、鸡肉卷等特色小吃。
    在众多以鸡为原料的小吃中,炸鸡架是最特殊的,东北某地有“没有一只鸡能活着走出”的说法,听着俏皮,实际背后都是泪。
    鸡架这种东西在当地流行起来之前,几乎没有人能看得上,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失业,工人兜里没了钱,为了解馋,这玩意才流行开。
    除了极度困难,在中国大地上很少有人会吃鸡屁股,但也有例外,蛙岛有个比较有名的小吃叫“七里香”,在当地颇受欢迎。
    哪怕是鸡屁股都有人吃,但极少有人会去选择吃鸡肠子,大概是因为太埋汰、处理费时费事吧。
    唐植桐听过一个说法,鸡肠子除了被拉去做饲料、肉泥,还有些被小商贩拉回去,处理后搅碎作为包子馅儿做成了蒸包……
    之所以用鸡肠子,一来是因为这玩意确实便宜,二来自带油脂,吃起来香。
    所以唐植桐来这边之前,极少在外面吃蒸包,尤其是那种小店的灌汤包。
    不过限于眼下的条件,唐植桐打算自己试一把,自己做嘛,起码不会有鸡未来得及排泄出去的消化物。
    处理鸡肠子跟处理猪肠子不同,由于鸡肠子太细,得剪开冲洗,然后用面粉或食盐仔细搓洗。
    唐植桐先把半只鸡连带着鸡胗、鸡心一锅烩了,炒个半熟后,将张桂芳切好的一颗白菜倒锅里,加了些水、盐后,盖上锅盖,着手处理鸡肠子。
    打开作弊器,唐植桐一边在心里默念:鸡肠性甘,平入肾经,治遗尿、遗j、白浊、痔漏,一边在家人面前用温水装模作样的捯饬。
    说来也怪,唐植桐能接受猪肠、羊肠,但对于鸡肠却向来不感冒。
    不自我催眠,对于唐植桐来说,这玩意需要很大勇气才能入嘴……
    洗干净后拿到案板上邦邦一顿切、剁,添上一棵白菜就是一顿水饺馅。
    “等吃完饭再包,赶明儿你们去接静莹的时候,一块带过去两盒。”张桂芳将儿子拌好的饺子馅端到一旁,腾出吃饭的空间来。
    “行,按您说的办。”唐植桐见张桂芳没有因为家里损失一只鸡伤心,才彻底放心下来。
    即便只有半只鸡,张桂芳也没忘记盛出一半放入高压锅里,准备给亲家,剩下的一半是自家吃的。
    四分之一只鸡,还是不带鸡腿的那种,鸡腿在高压锅里。
    张桂芳先将鸡肉挑了挑,每人分了两块,肉多的给孩子,自己吃脊梁骨那点没肉的地方。
    唐植桐想说以后不缺来着,还是忍住了,再等等吧,等春暖开、万物复苏,山里、田野里能吃的东西多一些以后,就去“打猎”,到时候再给家人加强营养。
    虽然每人只有两块肉,但没有人嫌少,啃的特别仔细,粘在骨头架子上的一丝丝肉都不放过,就差把鸡骨头嚼碎,嘬两口味了。
    鸡骨头最后便宜了贝贝,贝贝对这只鸡圈里朋友的同类点了赞,虽然没有肉,但骨头味道不错。
    看着贝贝津津有味的啃食着鸡骨头,唐植桐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吃德州扒鸡,估计跟此刻的贝贝很像。
    当时的德州扒鸡是用高压锅煮的,里面的骨头都压酥了,因为穷闹的,唐植桐连肉带骨头一股脑的吞下去,好好地补了一把钙……
    2月19日,农历正月二十三,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
    雨水处在七九中,有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可以说是春天的开始。
    古人描写雨水的诗词还是挺多的,无论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还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都表明这是个下雨的时候。
    不过,今儿的四九城看着却不像下雨的模样。
    张桂芳一边收拾今天早上刚下的水饺,一边叨叨:“雨滴黄昏头,行人不要愁;雨滴鸡开口,行人不要走。老天爷唉,可下点雨吧,今年一冬就没怎么下雪。”
    唐植桐听到了,但没吭声,因为自己明显做不了老天爷的主。
    唐奶奶在的时候,唐植桐也听她老人家说起些谚语,雨水是一年降水的开始,也是一年收成的预兆,有“水满塘,粮满仓,塘中无水仓无粮”一说。
    送下两个妹妹后,唐植桐和小王同学在西安门大街西口分别,一个往东去北图,一个往北去北邮。
    路上的时候,唐植桐又琢磨起了雨水的事情。
    在明清两代,尤其是清,各路地方官员时常会提及自己辖区的降雨情况,更有织造等内务府官员会专门定期记录当地的降雨量、粮米价格上报。
    说白了,在水利工程不发达的清朝,老百姓是看天吃饭的。
    多收三五斗,老百姓会难,少收三五斗,老百姓会更难。
    民生艰难就容易引起社会动荡,所以康麻子才不得不重视,重视民生的后面其实是担心百姓造反。
    唐植桐不知道在通讯发达的现在有没有类似的制度,他只希望能早点推广瓜菜代,好歹趁着农时能收一点,别等到大冬天才想起这一茬来,那就晚了三秋了。
    邮电学院今儿除了有线制造专业遴选结果公示的事以外,没啥太大的事情。
    有线系593班无人入选,一点都没出乎唐植桐的意外。
    “学院也是,既然不想要咱大一的,干嘛还让大一的报名?”在看到张贴结果后,罗志平没忍住,替自己的同班同学打抱不平。
    “兴许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们太热情了吧,学院里肯定要优中选优,可不就把咱们大一的给刷下来了?好好学习,后面肯定有大把的机会。”几个没选上的学生瞧上去有一点失落,唐植桐顺嘴安慰了一句。这不仅仅是一个可以提前挣更多工资的机会,同样是一个名正言顺获取四九城户口的机会,同学们争先恐后是情理中的事情。
    在唐植桐看来,这个年代的人,有三次关系着一生的挑战,第一个是投胎,不一定是大富大贵,起码得成份好;第二个是高考,能获取一张往上迁越的门票;第三个就是工作分配了。
    好城市的工作机会总是有限的,总归有人要去偏远的地方,这一去大概率就是一辈子。
    虽然很多人嘴上都说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服从分配”,但又有几个真的甘愿如此呢?
    下午有一节体育课,操场后面的墙上还刷着“为祖国健康的工作五十年”的口号,但自打去年体育放松了要求后,今年就没有再严起来。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跟一阵风似的,风起时轰轰烈烈,风停了也就了无痕迹,只剩一些闲言碎语。
    一番基本的运动后,体育老师就让学生们自由活动起来。
    有些选择蹲路边看书,有些选择单杠、跳远等不怎么剧烈的运动彰显自己,试图引起女生的青睐。
    唐植桐没有看书,也没有运动,选择蹲在一旁看着这帮青年男女。
    来大学也有半年多了,各大学的情况已经被男生摸了个遍。
    在这片大学中,邮电学院女生比例算是高的,男女3:1的样子,其他大学不少都是百分之几,竞争很激烈,所以偶尔也有其他大学学生打着组织“老乡会”的名义来邮电学院结识女生。
    无错版本在6x9x书x吧读!6x9书一吧首一发一本小说。读
    虽然这也是拓展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但唐植桐从来不参,能把目前的人际关系维护好就行了,没必要刻意的去扩大,反正自个也没啥野心。
    唐植桐还没等下课就溜了,在操场看别人散发荷尔蒙,还不如去找小王同学聊聊天呢。
    骑着车进入新街口后,唐植桐听到了一阵令人头皮略微发麻的“嗡嗡”声,遂停下了车。
    这种嗡嗡声是剃头匠专用的揽客响器“唤头”发出的声音,自打合营后,这种嗡嗡声就少了很多。
    “师傅,理个发什么价?”唐植桐停到理发师傅旁边,和气的问道。
    “承惠,六毛。”剃头匠见唐植桐开口相问,满脸堆笑,客气的不得了。
    “全套?”六毛钱不算便宜,这年头街边理发店成年人理发的价格不会高于四毛,还负责给洗头,四联牌子那么硬,也不过八毛。
    “一看您就是个懂行的,全套。”剃头匠年纪虽大,但腰微弓,开口必称您。
    “得嘞,那麻烦您了。”唐植桐觉得这个价格还行,看着时间还早,就决定体验一把。
    剃头匠是四九城对理发师的称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作“栉工”,那时候栉工并不剃头,主要做发型、剔面,有点发型师的意思。
    宋朝的理发师改称“镊工”或“刀镊手”,主要工作是为顾客拔除脸颊上的毫毛,据《贵耳集》记载,秦桧有次理完发问多少钱,镊工说两文钱,秦桧由于很满意,“以五千当二钱犒之”。
    明清时期剃头风俗流行,理发师就成了剃头匠,一些大户人家有固定的剃头匠,每个月定期上门服务。
    建国后,部分剃头匠参与了合营,由于审美因素的变迁,虽然手艺活还在,但要不上什么价。
    不过,可千万不能小瞧剃头匠,有些手艺好的师傅,还能治一些崴脚、落枕、脱臼的骨科病症,活脱脱的一人多能。
    唐植桐小的时候见过剃头匠出入老万家,也见过挑个担子走街串巷的,由于每个剃头匠的手艺参差不齐,价格也两般三样,有的人只能做理发,有的人就敢接全套。
    理发就是字面意思,全套是除了理发外,还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修整胡须和头、面、颈肩部的按摩。
    “好嘞!您坐好。”剃头匠年纪不小,有着刻在骨子里的老式做派,放下剃头担子,解下小板凳,先让唐植桐坐下。
    老话都说“剃头挑子一头热”,那是因为剃头匠的挑子一头是红漆长方凳,是凉的一头;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一小火炉,是热的一头。
    红漆长方凳凳腿间夹置三个抽屉:最上一个是放钱的,钱是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里塞进去的,第二、三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工具。
    小火炉上面放置一个大沿的黄铜盆,水总保持着一定热度,一般来说在户外不是洗头用的,而是热毛巾用的,用热毛巾给客人捂一下胡须,能有更好的剃须体验。
    “师傅,能看看您吃饭的家伙吗?”唐植桐没有立马坐下,而是趁剃头匠收拾炉子的时候,想拿着“唤头”玩一下。
    理发是“八不语”之一,剃头匠走街串巷从来不会开口,都是用“唤头”来招揽客户。
    唤头很简单,是由一根音叉及铁棒组成。
    “您随意。”剃头匠很好说话的样子,收拾好炉子,又从凳腿下的抽屉里掏出工具。
    唐植桐在得了剃头匠的允许,将“唤头”拿在手中,一手拿铁叉底部,一手将铁棍插入铁叉中间,从下往上这么一挑!
    令人头皮发麻的“嗡嗡”声再次传来,震得拿铁叉的手痒痒的。
    唐植桐体验了一把,心满意足的将“唤头”放下,自己坐在凳子上,准备接受理发服务。
    唐植桐上一次理发是谷漫苍操刀的,技术也就那样,现在已经有些长了,但谷漫苍的小摊一直没有支起来的意思,可能是想等二月二吧。
    一个全套下来,大概个把钟头,唐植桐那叫一个舒坦,六毛钱物有所值!
    唐植桐照照镜子,非常满意,很想跟师傅留个联系方式,让他定期给自己上门,想想还是算了。
    这年头除了一些有家底的遗老遗少,不少高级领导也享受理发师上门服务,小老百姓嘛,还是不要这么高调的好。
    不过等改开就好,提供上门服务的托尼老师大幅度增加,不过费用也是真的高,大部分都是以“千”为单位,一般小老百姓用不起,用得起的大部分也不是自己钱……
    在去接小王同学的路上,唐植桐抬头看了看天,晴空万里,一点要下雨的意思都没有,都说春雨贵如油,看来今年的油价要涨上天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