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565论战
第566章 565论战
清大底蕴深厚,即便解放后不少专业都被调整到其他院校,但留下的规模也是其他院校望尘莫及的。
底蕴不仅仅表现在学术方面,还有文化建设,在1923年前后,清大就有自己的校歌。
1923年还是民国时期,那时清大吃饭靠抢,因此有好事者将校歌重新填词:
铲子锵锵,铃儿铛铛,全体学生,来到食堂。
鸡鸭鱼肉,烩炒一盘,大家举箸,杯盘以光。
嗷嗷饭桶来远方,嗷嗷饭桶来远方,饭菜未剩口尚张,因为要饱必须抢。
你抢,我抢,因为要饱必须抢。
可能有人认为民国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事实胜于雄辩。
梁实秋先生在清大吃了八年食堂,从“中等科”食堂吃到“高等科”食堂,在这期间他与室友打赌进行一个比赛,创下过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和三大碗炸酱面的记录。
那时的清大食堂伙食不好,很多老师对此也颇有微词。
物理学教授叶企孙1925年来到清华后,一直住在原为外国教授住宅的清华北园7号,一个工友负责照顾他的生活。
这位工友会做饭,好几个单身或家不在bj的教授都在那里吃饭,这地方遂被称为“北园7号饭团”。
这个团体中还有金岳霖、叶公超等学界名流。
除此之外,有家有口的也不乐意吃食堂。
赵元任妻子杨步伟和几位教授的太太经商议,于1927年3月14日聘请“五芳斋”的厨师,在清华园大门前右方、南院对面的小河边开起一家饭馆,河上有小桥,故命名为“小桥食社”。
但因为杨步伟太过热情好客,食社成本比收入还高,几个月之后就关张了。
随着国家补贴投入的增加,清大食堂的伙食有了很大改善,直至千禧年左右,已经成为周围高校的翘楚,不仅味道好,而且物美价廉。
大概因为清大是理工科院校的原因,食堂的命名很理工,每个都有自己的编号,从一食堂、二食堂一直排到十五食堂。
理工院校的食堂大抵如此,当然,还有按照方位命名的,比如东食堂、西食堂等。
与此同时,大多数文科院校的食堂则文青了很多,像什么家园食堂、学苑餐厅、桃李园、丁香园、兰惠餐厅等等。
每个高校的学生都对本校的食堂了如指掌,比如哪个食堂的面好吃,哪个食堂的茄子好吃,哪个食堂的豆腐脑好喝,更重要的是哪个食堂就餐的女生多,然后绕远路过去,贼眉鼠眼的过过眼瘾……
眼下的清大也有好几个餐厅,杜晏清领着大家伙去的是教职工餐厅。
所谓教职工餐厅并不是仅供教职工就餐,也对学生开放,只是价格上要略微比普通餐厅贵一点点。
路过餐厅大厅时,唐植桐留意观察了一下,桌椅摆放的整齐,但跟邮电学院一样,没有板凳,大家都站着吃饭。
(图为80年代的清大食堂)
这种风格会一直持续到八九十年代,哪怕以后就餐条件好了以后,不少高校依旧有同学站着吃饭,就为了节省几分钟时间用在学习上。
所以说,人家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杜晏清带着众人一直来到大包间,也不知道她是怎么办下来的,没有人瞎打听。
“咱人虽然多,但条件有限,只有四菜一汤,大家凑合一顿吧。”杜晏清待诸人入座后,说道。
“有啥吃啥,千万别破费。这是我们俩的粮票和菜金,你先拿着。”小王同学以身作则,先将两斤本地粗粮票和一块钱塞到杜晏清手里。
“太多了、太多了,一张就够。”杜晏清只打算留一斤粮票,将剩下的都塞回来。
“别让了,我饭量大,这些还不一定够呢,一会多退少补吧。”唐植桐挎包里还有没吃完的松子,这会正好拿出来给大家消磨时间。
“就是就是,多退少补。”有小王同学带头,其他同学纷纷将粮票和钱塞给杜晏清,一时间纷纷攘攘、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虽然都是发小,但也都老大不小了,落座的时候大家默契的选择挨着同性,唐植桐挨着小王同学,另一面空了一个坐。
唐植桐和小王同学先将松子分发了一下。
眼下除了罐头,估计也没别的预制菜,所以菜上的有些慢。
等菜的空档里,这帮人,尤其是男生开始高谈阔论、挥斥方遒。
由于前面有“八九点钟的太阳”的鼓励,后面有国家需要人才的优厚待遇,再加上受报纸舆论的影响,所以现在的大学生、青年都挺敢说话。
元旦以来,二流报纸上很热闹。
各行各业朝气蓬勃,全面向好,就连四九城的蜂窝煤都专门占了半个版面。
蜂窝煤确实省煤,但它对屋子里保暖作用不大。
作为人均收入卡在平均线上的唐家而言,还是喜欢用老式炉子,大冬天的,取暖总不能靠抖,或者一身正气吧?
唐植桐用来盛松子的报纸是从单位带回的二流报纸,1月3日那份,上面用了好几个版面刊登了这次中、印冲突的新闻,并刊印了中、印两国首脑的来信。
几个男生拿过报纸,就西南边境问题开始发表意见。
唐植桐在旁边给小王同学剥松子,只是静静的听着,不打算掺和这帮荷尔蒙爆表的小青年的争辩。
西南边境问题绕不过麦克马洪线,带英嘛,一贯的搅屎棍子揍性,屡教不改,下次还敢。
麦克马洪线是清末民初时的事情,就连人人唾弃的袁大总统都不承认这条线的合法性,但当时参加西拉姆会议的议约全权大臣陈贻范是个会英语的亲英派。
这可就坏了菜喽,他一边表示要请示,一边声明自己签的不作数,但最终还是签字了,据说是受了胁迫,可能有气节,但绝对不多。
这事搞的中国很被动,后来还是顾维钧出面给他擦的屁股,也没擦太干净,否则就没后边这么多事了。
四个小青年血气方刚,都是主战派:“十七国联军咱都打了,还怕一个小小的阿三?!”
“谈什么谈,阿三敢侵犯郎久、空喀山,都特娘的打到家门口了,就该打丫的!打到丫服为止!”
“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打阿三一顿,那边能保五十年和平!”
……三人你来我往,聊的好不热闹。
“哎,妹夫,你怎么看?”经过上午的接触,武爱军觉得唐植桐还不错,进包间后坐在唐植桐旁边,看他没吱声,用胳膊肘碰碰他,问道。
小王同学听到后,白楞了武爱军一眼,没吭声。
“啊?我?”唐植桐一愣,没想到武爱军喊自个妹夫,把桌子上刊有来信的报纸拽过来,说了个冷笑话:“我用眼睛看。”
“嘿,哥们,不是我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这么怂呢?文文到底看上你哪一点了?”程少军没get到冷笑话的精髓,有些不忿。
小王同学一听这话,柳眉一竖,就要回怼,唐植桐在桌子底下拍了拍她腿,示意稍安勿躁。
“你们一个个的没点眼力架,没看到妹夫一直在帮文文剥松子?活该你们一个个单身。”孙小普言语依旧犀利,开腔就是冷嘲热讽。
“你这丫头,人长得漂亮,坏就坏在这张嘴上,小心以后没人要。”程少军讪讪道。
“要你管!”孙小普压根不吃这套。
“哎,哥们,你倒是说说啊,我们也听听。”霍效平不搭理程少军和孙小普吵架,这俩人互相看不顺眼,从小吵到大,都习惯了。
“我觉得上面肯定有考量,都是身经百战过来的,啥风浪没见过,肯定能稳妥应对。”唐植桐说了,又等于没说。
“嘿,怪不得年纪轻轻就副科呢,你这也太四平八稳了吧?”程少军对于唐植桐这个回答并不满意。
唐植桐也不生气,笑笑,继续剥着手里的松子,嘴上却没有停:“那我说啥?附和你们刚才说的?”
“那边可是高原,没通火车,也没通汽车吧?离最近的火车站有多远,你们算过吗?后勤补给怎么过去?各个种类分别要补多少过去?需要调动多少人力、物力才能保障后勤供应?你们想过这些吗?”
“喏,这份报纸我前些日子看了,白帽子尼的语气还算客气,还在用'证据'努力证明那地方是他们的,说明还有的谈。
即便是打,也得等到谈无可谈再动手吧?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慎重对待总是没错的。”
“还有啊,郎久、空喀山的事,我猜咱们应该没吃亏,甚至是胜了。
这都是去年的事了,要是吃了亏,白帽子尼回信应该不会这么客气。”
唐植桐将剥好的松子递给小王同学,扑拉扑拉手,打算歇歇。
空喀山事件中武清国同志壮烈牺牲,但我边防队击毙敌军9人,伤3人,俘虏敌军副司令官辛格中尉等7人,残余阿三逃出国境。
这些都是后面公开的,眼下还没有渠道流传到唐植桐这个层面,所以他没说出来。
唐植桐掏出烟,给几个男同学分发一下,继续侃侃而谈:“打仗哪有那么容易,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就好比咱哥俩一言不合打架,输的那方吃哑巴亏?
要是我输了,心里肯定不舒服,要么喊朋友帮忙,要么找公安主持公道?
那这个架就不能善了了,要么规模越来越大,要么要有一方认怂蹲局子。
同样的道理,两国交战也一样,总得先考虑第三方会不会插手吧?要是有别人替阿三出头,咱们又该怎么办?
解决了这个前提,才能考虑真打的话,要达成什么战略目的、如何打、打多大规模、打到什么程度、打多长时间、怎么收尾等等,复杂着呢。
所以我才说,这事啊,咱们想简单了,听安排就得了,不添乱。”
唐植桐也不敢多说,生怕刹不住车,综合天下大势剖析跟阿三的这场自卫反击,可这话不兴说,因为很多信息并不是一个平头百姓能接触、了解的。
其他人都在静静的听着唐植桐分析,一时间觉得竟然有那么几分道理。
“那你认为打不起来?”单伟挠挠头,问道。
“嘿,这种事谁又说的准呢?
反正我觉得这事吧,先稳住阿三,这么谈着拖时间是对咱们有利的。
刚才说了,那边是高原,高原反应能要人命。
拖的时间长一点,就能给咱们自己的同志争取更多的适应时间,不仅能减少非战斗减员,还能争取到往那边运输更多的物资。
听说西南的冬天气温很低,我担心白帽子尼在冬天掀桌子,真出现这种情况,对咱们这边非常不利。”唐植桐有些代入进去了,叹口气,摇了摇头。
“那……那如果对面真的在冬天动手怎么办?我们的赢面大吗?”孙小普也代入进去了,一脸忧愁。
“他要真敢敢打,咱就真敢敢埋!
如果没有其他大国下场,咱们的赢面还是非常大的。
我读书的时候多少学过一点历史,后来也看过一些。
阿三那边压根就没打过上规模的战争,都是小打小闹。
就连他们的独立,都是靠‘非暴力不合作’争取来的。
这种模式很有意思,换种理解就是阿三躺平了,让带英看着办,抓啊杀啊都随意,处理不了就赶紧滚蛋。
这种懒散和不抵抗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
早在唐太宗时期,有俩哥们出使戒日帝国,也就是现在阿三的北部。
结果恰逢那边造反,杀了使团成员,只留下了这俩哥们。
这俩哥们也是狠人,一个叫王玄策,一个叫蒋师仁。
哥俩一合计,就近从吐蕃借了1200兵,从尼泊尔借了7000兵,又杀了回去。
你们猜怎么着?
三天,只用了三天,杀的戒日帝国差点亡国!
这回如果白帽子尼敢掀桌子,我觉得咱们肯定能势如破竹,一路往南打到新德里。”
唐植桐越说越乐,阿三简直就是世界中的一朵奇葩,技能点全加在杂技和不靠谱上了,槽点满满。
(本章完)
清大底蕴深厚,即便解放后不少专业都被调整到其他院校,但留下的规模也是其他院校望尘莫及的。
底蕴不仅仅表现在学术方面,还有文化建设,在1923年前后,清大就有自己的校歌。
1923年还是民国时期,那时清大吃饭靠抢,因此有好事者将校歌重新填词:
铲子锵锵,铃儿铛铛,全体学生,来到食堂。
鸡鸭鱼肉,烩炒一盘,大家举箸,杯盘以光。
嗷嗷饭桶来远方,嗷嗷饭桶来远方,饭菜未剩口尚张,因为要饱必须抢。
你抢,我抢,因为要饱必须抢。
可能有人认为民国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事实胜于雄辩。
梁实秋先生在清大吃了八年食堂,从“中等科”食堂吃到“高等科”食堂,在这期间他与室友打赌进行一个比赛,创下过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和三大碗炸酱面的记录。
那时的清大食堂伙食不好,很多老师对此也颇有微词。
物理学教授叶企孙1925年来到清华后,一直住在原为外国教授住宅的清华北园7号,一个工友负责照顾他的生活。
这位工友会做饭,好几个单身或家不在bj的教授都在那里吃饭,这地方遂被称为“北园7号饭团”。
这个团体中还有金岳霖、叶公超等学界名流。
除此之外,有家有口的也不乐意吃食堂。
赵元任妻子杨步伟和几位教授的太太经商议,于1927年3月14日聘请“五芳斋”的厨师,在清华园大门前右方、南院对面的小河边开起一家饭馆,河上有小桥,故命名为“小桥食社”。
但因为杨步伟太过热情好客,食社成本比收入还高,几个月之后就关张了。
随着国家补贴投入的增加,清大食堂的伙食有了很大改善,直至千禧年左右,已经成为周围高校的翘楚,不仅味道好,而且物美价廉。
大概因为清大是理工科院校的原因,食堂的命名很理工,每个都有自己的编号,从一食堂、二食堂一直排到十五食堂。
理工院校的食堂大抵如此,当然,还有按照方位命名的,比如东食堂、西食堂等。
与此同时,大多数文科院校的食堂则文青了很多,像什么家园食堂、学苑餐厅、桃李园、丁香园、兰惠餐厅等等。
每个高校的学生都对本校的食堂了如指掌,比如哪个食堂的面好吃,哪个食堂的茄子好吃,哪个食堂的豆腐脑好喝,更重要的是哪个食堂就餐的女生多,然后绕远路过去,贼眉鼠眼的过过眼瘾……
眼下的清大也有好几个餐厅,杜晏清领着大家伙去的是教职工餐厅。
所谓教职工餐厅并不是仅供教职工就餐,也对学生开放,只是价格上要略微比普通餐厅贵一点点。
路过餐厅大厅时,唐植桐留意观察了一下,桌椅摆放的整齐,但跟邮电学院一样,没有板凳,大家都站着吃饭。
(图为80年代的清大食堂)
这种风格会一直持续到八九十年代,哪怕以后就餐条件好了以后,不少高校依旧有同学站着吃饭,就为了节省几分钟时间用在学习上。
所以说,人家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杜晏清带着众人一直来到大包间,也不知道她是怎么办下来的,没有人瞎打听。
“咱人虽然多,但条件有限,只有四菜一汤,大家凑合一顿吧。”杜晏清待诸人入座后,说道。
“有啥吃啥,千万别破费。这是我们俩的粮票和菜金,你先拿着。”小王同学以身作则,先将两斤本地粗粮票和一块钱塞到杜晏清手里。
“太多了、太多了,一张就够。”杜晏清只打算留一斤粮票,将剩下的都塞回来。
“别让了,我饭量大,这些还不一定够呢,一会多退少补吧。”唐植桐挎包里还有没吃完的松子,这会正好拿出来给大家消磨时间。
“就是就是,多退少补。”有小王同学带头,其他同学纷纷将粮票和钱塞给杜晏清,一时间纷纷攘攘、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虽然都是发小,但也都老大不小了,落座的时候大家默契的选择挨着同性,唐植桐挨着小王同学,另一面空了一个坐。
唐植桐和小王同学先将松子分发了一下。
眼下除了罐头,估计也没别的预制菜,所以菜上的有些慢。
等菜的空档里,这帮人,尤其是男生开始高谈阔论、挥斥方遒。
由于前面有“八九点钟的太阳”的鼓励,后面有国家需要人才的优厚待遇,再加上受报纸舆论的影响,所以现在的大学生、青年都挺敢说话。
元旦以来,二流报纸上很热闹。
各行各业朝气蓬勃,全面向好,就连四九城的蜂窝煤都专门占了半个版面。
蜂窝煤确实省煤,但它对屋子里保暖作用不大。
作为人均收入卡在平均线上的唐家而言,还是喜欢用老式炉子,大冬天的,取暖总不能靠抖,或者一身正气吧?
唐植桐用来盛松子的报纸是从单位带回的二流报纸,1月3日那份,上面用了好几个版面刊登了这次中、印冲突的新闻,并刊印了中、印两国首脑的来信。
几个男生拿过报纸,就西南边境问题开始发表意见。
唐植桐在旁边给小王同学剥松子,只是静静的听着,不打算掺和这帮荷尔蒙爆表的小青年的争辩。
西南边境问题绕不过麦克马洪线,带英嘛,一贯的搅屎棍子揍性,屡教不改,下次还敢。
麦克马洪线是清末民初时的事情,就连人人唾弃的袁大总统都不承认这条线的合法性,但当时参加西拉姆会议的议约全权大臣陈贻范是个会英语的亲英派。
这可就坏了菜喽,他一边表示要请示,一边声明自己签的不作数,但最终还是签字了,据说是受了胁迫,可能有气节,但绝对不多。
这事搞的中国很被动,后来还是顾维钧出面给他擦的屁股,也没擦太干净,否则就没后边这么多事了。
四个小青年血气方刚,都是主战派:“十七国联军咱都打了,还怕一个小小的阿三?!”
“谈什么谈,阿三敢侵犯郎久、空喀山,都特娘的打到家门口了,就该打丫的!打到丫服为止!”
“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打阿三一顿,那边能保五十年和平!”
……三人你来我往,聊的好不热闹。
“哎,妹夫,你怎么看?”经过上午的接触,武爱军觉得唐植桐还不错,进包间后坐在唐植桐旁边,看他没吱声,用胳膊肘碰碰他,问道。
小王同学听到后,白楞了武爱军一眼,没吭声。
“啊?我?”唐植桐一愣,没想到武爱军喊自个妹夫,把桌子上刊有来信的报纸拽过来,说了个冷笑话:“我用眼睛看。”
“嘿,哥们,不是我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这么怂呢?文文到底看上你哪一点了?”程少军没get到冷笑话的精髓,有些不忿。
小王同学一听这话,柳眉一竖,就要回怼,唐植桐在桌子底下拍了拍她腿,示意稍安勿躁。
“你们一个个的没点眼力架,没看到妹夫一直在帮文文剥松子?活该你们一个个单身。”孙小普言语依旧犀利,开腔就是冷嘲热讽。
“你这丫头,人长得漂亮,坏就坏在这张嘴上,小心以后没人要。”程少军讪讪道。
“要你管!”孙小普压根不吃这套。
“哎,哥们,你倒是说说啊,我们也听听。”霍效平不搭理程少军和孙小普吵架,这俩人互相看不顺眼,从小吵到大,都习惯了。
“我觉得上面肯定有考量,都是身经百战过来的,啥风浪没见过,肯定能稳妥应对。”唐植桐说了,又等于没说。
“嘿,怪不得年纪轻轻就副科呢,你这也太四平八稳了吧?”程少军对于唐植桐这个回答并不满意。
唐植桐也不生气,笑笑,继续剥着手里的松子,嘴上却没有停:“那我说啥?附和你们刚才说的?”
“那边可是高原,没通火车,也没通汽车吧?离最近的火车站有多远,你们算过吗?后勤补给怎么过去?各个种类分别要补多少过去?需要调动多少人力、物力才能保障后勤供应?你们想过这些吗?”
“喏,这份报纸我前些日子看了,白帽子尼的语气还算客气,还在用'证据'努力证明那地方是他们的,说明还有的谈。
即便是打,也得等到谈无可谈再动手吧?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慎重对待总是没错的。”
“还有啊,郎久、空喀山的事,我猜咱们应该没吃亏,甚至是胜了。
这都是去年的事了,要是吃了亏,白帽子尼回信应该不会这么客气。”
唐植桐将剥好的松子递给小王同学,扑拉扑拉手,打算歇歇。
空喀山事件中武清国同志壮烈牺牲,但我边防队击毙敌军9人,伤3人,俘虏敌军副司令官辛格中尉等7人,残余阿三逃出国境。
这些都是后面公开的,眼下还没有渠道流传到唐植桐这个层面,所以他没说出来。
唐植桐掏出烟,给几个男同学分发一下,继续侃侃而谈:“打仗哪有那么容易,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就好比咱哥俩一言不合打架,输的那方吃哑巴亏?
要是我输了,心里肯定不舒服,要么喊朋友帮忙,要么找公安主持公道?
那这个架就不能善了了,要么规模越来越大,要么要有一方认怂蹲局子。
同样的道理,两国交战也一样,总得先考虑第三方会不会插手吧?要是有别人替阿三出头,咱们又该怎么办?
解决了这个前提,才能考虑真打的话,要达成什么战略目的、如何打、打多大规模、打到什么程度、打多长时间、怎么收尾等等,复杂着呢。
所以我才说,这事啊,咱们想简单了,听安排就得了,不添乱。”
唐植桐也不敢多说,生怕刹不住车,综合天下大势剖析跟阿三的这场自卫反击,可这话不兴说,因为很多信息并不是一个平头百姓能接触、了解的。
其他人都在静静的听着唐植桐分析,一时间觉得竟然有那么几分道理。
“那你认为打不起来?”单伟挠挠头,问道。
“嘿,这种事谁又说的准呢?
反正我觉得这事吧,先稳住阿三,这么谈着拖时间是对咱们有利的。
刚才说了,那边是高原,高原反应能要人命。
拖的时间长一点,就能给咱们自己的同志争取更多的适应时间,不仅能减少非战斗减员,还能争取到往那边运输更多的物资。
听说西南的冬天气温很低,我担心白帽子尼在冬天掀桌子,真出现这种情况,对咱们这边非常不利。”唐植桐有些代入进去了,叹口气,摇了摇头。
“那……那如果对面真的在冬天动手怎么办?我们的赢面大吗?”孙小普也代入进去了,一脸忧愁。
“他要真敢敢打,咱就真敢敢埋!
如果没有其他大国下场,咱们的赢面还是非常大的。
我读书的时候多少学过一点历史,后来也看过一些。
阿三那边压根就没打过上规模的战争,都是小打小闹。
就连他们的独立,都是靠‘非暴力不合作’争取来的。
这种模式很有意思,换种理解就是阿三躺平了,让带英看着办,抓啊杀啊都随意,处理不了就赶紧滚蛋。
这种懒散和不抵抗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
早在唐太宗时期,有俩哥们出使戒日帝国,也就是现在阿三的北部。
结果恰逢那边造反,杀了使团成员,只留下了这俩哥们。
这俩哥们也是狠人,一个叫王玄策,一个叫蒋师仁。
哥俩一合计,就近从吐蕃借了1200兵,从尼泊尔借了7000兵,又杀了回去。
你们猜怎么着?
三天,只用了三天,杀的戒日帝国差点亡国!
这回如果白帽子尼敢掀桌子,我觉得咱们肯定能势如破竹,一路往南打到新德里。”
唐植桐越说越乐,阿三简直就是世界中的一朵奇葩,技能点全加在杂技和不靠谱上了,槽点满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