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错误举报

第704章 火耗清欠铁面皇帝

    第704章 火耗清欠·铁面皇帝
    大清·康熙时期
    康熙的脸色好转些许。
    虽然前面的和通泊输得一塌糊涂,但最后好歹找回了场子。
    ……哪怕这场子找的跟雍正没什么关系……
    “不懂就不要指手画脚!”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点道理你都不懂吗?!”
    胤禛跪地叩首。
    “汗阿玛,儿臣万死。”
    康熙一甩袖子,没好气道:
    “朕要你死做甚?朕要你明白为人不要事事都想着成功!”
    “先虑败,再虑胜!”
    “你看看你这仗打的…”
    康熙指着天幕,想说什么却发现无话可说。
    最后只能点了两下,恨恨道:
    “打的一塌糊涂!”
    胤禛低着头,只是重复道“万罪”“万死”“阿玛息怒”“保重身体”等话语。
    康熙侧目看着他。
    “老四,咱们就事论事。”
    “兵事这块你是废了,不用想了。”
    “朕在看看你的内政如何。”
    顿了顿,康熙不太抱希望道:
    “内政若是说的过去,朕就让你去工部或者户部任职。”
    “若是内政也像兵事一般。”
    康熙用指点着殿内跪倒的胤禛。
    “那你就好好当一个富贵闲人好了。”
    胤禛自然不敢反驳,满口称是。
    康熙看着一脸承顺的四儿子,轻哼一声:
    “起来吧。”
    “谢汗阿玛。”
    ……
    【雍正的军事成绩十分拉胯,可以说若不是自己心里有点比数没有亲赴战场,不然就是大清的“明英宗”了】
    ……
    大明。
    “他娘的……”
    朱元璋把手里的面皮往砧板上一砸,叉腰骂了一声。
    他最气最可惜的一点就是不能亲手掐死那个王八蛋。
    “天幕有时候太干净利落也不好。”
    老朱嘟囔着:
    “出气都出不爽利。”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顺手拿擀面杖怼了他一下。
    朱元璋带着面粉的手揉着挨怼的肩膀,大大咧咧道:
    “没事,咱这都过了,天上那玩意儿现在管不到咱。”
    “俗话说得好,县官不如现管。
    “咱现在不归它管了!”
    马皇后眯着眼,咬着牙,抬起擀面杖作势要打的样子。
    老朱一把握住,笑嘻嘻道:
    “妹子,快做饭吧!咱饿了!”
    马皇后看着一脸理直气壮的朱元璋,气笑了。
    “行!撑死你!”
    朱元璋笑呵呵的摸着肚皮。
    “咱去叫标儿。”
    说完转身就走,刚走两步,又回头指着一小堆面饼道:
    “那些是咱做的,你可不能动啊。”
    马皇后看着那一堆什么奇形怪状都有但就是没有圆形的面饼,嫌弃道:
    “不动,但这些玩意你自己吃完。”
    朱元璋满意的拍着肚皮,一边走一边道:
    “那容易!”
    “还有老四呢!”
    ……
    【而之所以没能“御驾亲征”,说起来也是性格改变命运。】
    【与父亲康熙喜欢在大漠草原驰骋完全不同。】
    【雍正皇帝极其“宅”。】
    【当了皇帝后,除了去祭扫京郊的陵墓,他一直宅在北京哪儿也不去。】
    【他前四十多年韬光养晦,当了皇帝后天天批阅奏折,乐此不疲。】
    【勤奋,但又不是无效勤奋。】
    【可以这么说,雍正的军事有多么烂,他的内政就有多么强。】
    ……
    天幕上。
    拖着偌长的辫子,一身蓝色长袍的皇帝戴着一副眼镜。
    就着昏暗的烛火看着手里的折子。
    时不时还要放下批复两句。
    而御案上,大大小小的奏折不下百余本。
    ……
    【讲道理,雍正一登基所面临的国情其实并不好。】
    【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十六岁除鳌拜,二十八岁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时也才三十岁,解决中俄争端时三十六岁,三次讨伐噶尔丹,最后将蒙古纳入版图时四十四岁。】
    【成就如此辉煌,清国转入赞歌的盛世。】
    【康熙觉得天下太平,即以不生事为贵,他亲口说:“兴一利,即生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职此意也。”】
    【从此,康熙拉开了“治天下务以宽仁为尚”的帷幕。】
    【皇帝一放开,官员们自然乐意。】
    【但偏偏康熙转而身体衰弱,晚年受反复立太子之事煎熬,朝政的诸多弊端累积日久,国库亏空,官风不正。】
    【康熙晚年又因为讲究仁政,眼神不再犀利,刀剑也不再寒光闪闪。】
    【众官员享受并沉溺在这种富贵大棚下,不受政坛风吹雨淋,滋润地生活。】
    【政坛无风无浪,又反过来验证大清国乃“真正”的康熙盛世。】
    ……
    大汉·景帝时期
    刘启只觉得一阵讽刺,但也有几分了然。
    盛世不盛世,还不是官字两张口?
    官当不安稳,它就不是盛世。
    官当得安稳,那它就是盛世。
    自大唐光辉熄灭后,一切评价盛世的标准都脱离了百姓范围。
    只在上面里打转转。
    ……
    大唐。
    李世民捻着胡须。
    这清朝的状况与明朝别无二致啊?
    难道雍正解决了大明君臣困境?
    不……
    李世民闭目沉思。
    与其说什么大明君臣困境,不如说是科举制的困境。
    穷苦百姓要依靠科举来验证经史子集的熟练程度和修养,至少需要进行十多年的学习。
    经济不充足、时间不允许的人家很难走上这条路,因为忙于生计和家庭,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
    因此,能读得起书的群体,会渐渐缩小到有钱有闲的人家。
    考上小官吏的人是因为先积累了万贯家财,才有了资本参加科举考试。
    他们做了官以后,考官就成为名义上的恩师,是此后政台上的领舞者。
    考官与考生结成师生关系,即意味着结成了同盟。
    考生要每年定期给恩师上供,恩师才会在该说话的时候替你开口。
    发现你的优秀之处,正好符合某个职位,升迁就成为定局。
    这先有钱再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拜定恩师、送礼物、恩师提拔你。
    这种无形藤蔓会伸向各地,结成了无数个纵横交错的庞大网络,也即为……
    朋党。
    李世民缓缓睁开眼。
    这就是缠绕着宋明清的困境……
    处于下层的官员要升迁,就不得不拼命敛财,孝敬高层。
    去哪里敛财?
    当然是搜刮百姓。
    这张自上而下结成的网,牢不可破,连皇帝也没有办法一举扯断所有经纬。
    只能是发现一张,处理一张,而新的网还在不断编织。
    腐败就是这样滋生的,也永远斩不断。
    因为执行者也是某张网上的人。
    “唉……”
    “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雍正元年(1723)正月初一,雍正连发十一道上谕,训谕各省文武官员。】
    【其文大意是:有的人以迎合旨意为能,以沽名钓誉为贤,甚至私自行贿受贿,这些都要不得。】
    【我新即位,必定严格遵循法律,希望你们勤恳练兵,核实军饷,不务虚名。】
    【并且直接挑明道,各省亏空,朕已知晓,给你们时间,迅速补充库存,莫负皇恩。】
    【从总督、省巡抚,到对提督、总兵官、布政使、按察使、道员、副将、参将、知府,雍正全部都做了详细叮嘱。】
    【一直到在给知县的训导中,雍正点明根源。】
    【“钱粮火耗任意增加,民何以堪!嗣后断宜禁止。”】
    ……
    大明·天启时期
    朱由校猛得站起!
    火耗?!
    突然觉得自己这样没有君仪,又慢慢坐下。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可坐又坐不住,又站起身来回踱步。
    火耗,这可是戳点子上了。
    朱由校带着几分兴奋之色。
    火耗不重要,重要的是其特色下的背景制度。
    这雍正能解决火耗,岂不是说对于自家这扭曲的制度也有回天之力?
    他站定脚步,难以置信的抬头观看天幕里的老家伙。
    “……真的假的……”
    打仗那么烂……
    不对……
    朱由校突然回过味来。
    打仗与内政又不是正比关系?
    “拿纸笔来!”
    ……
    【新皇帝的政治宣言很明显了,就是告诉大家,天变了,所有人要改换思想。】
    【新皇登基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烧“火耗”】
    【火耗,是一项官场潜规则也是官员敛财的重要手段之一。】
    【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后,要求各级官员征收的赋税一律上缴国库,而官员收的散碎银子需要重新熔铸成银锭。】
    【清律规定,各行省转交至户部中央的税款,必须是五十两银圆一锭。】
    【而各地衙门从老百姓手中收集来的是散银,要符合国家规定,就必须镕铸成合乎规格的五十两元宝,才能上缴。】
    【镕铸过程中,去掉杂质、高温消耗,自然会产生损失。】
    【这种损耗就叫做“火耗”】
    【而官员为了足额缴纳中央,就必须增加“附加税”,方式就是由纳税人多交。这个附加税就是“火耗银”】
    【而借公开增加的附加税之便,地方官便趁机多收,弥补官场走动、孝敬上级和自己的开支、储蓄。】
    【这就导致百姓赋税增加,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
    {那康熙为什么不整治呢?按理说这种破事应该在雄才大略之主手里开始整治才对?}
    {康熙到也曾制裁过,结果官员各有说辞,因为年老后想得个好名声,心软又棘手,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而且,这个事情其实挺麻烦的。}
    {官员们的拒绝理由也很充足:工资太少。}
    {清承明制,官员的俸禄低微,一位知县的正常俸禄是每月不足四两银。}
    {可仅仅县官一天吃喝、喂马等开销就要五六钱,一个月俸禄仅能维持六七天开销。}
    {此外,县官还要聘请幕僚、师爷、门房、仆役,这些人都要县官给他们发工资,确实是不符合常理。}
    {入不敷出的清白账,县官们只能暗地里从火耗银上剥取。}
    {而由于没有法律约束,导致各地火耗银附加税不断增加。}
    {到了康熙朝后期,各省征收的火耗银占正税的比例不一,江苏一成,湖南最多到三成,陕西、山西在三四成,山东、河南最严重,达到八成。}
    {此外,国库空虚,康熙五十九年,户部库里只有八百万两白银。各省钱粮亏空严重。}
    {绅宦等富人免役权、军饷亏空等积弊,康熙都留给了雍正。}
    {千般争取皇位,接手的却是这么个局面,雍正也是命数使然了。}
    ……
    大宋·神宗时期
    赵顼怎么看怎么觉得这命数使然四字像命不好三字。
    “看样子,雍正这是要动真格了!”
    不过……
    “反腐……光打雷不下雨,才是常态。”
    但如此大规模地连发十一道上谕,确实是世所罕见。
    也算给全天下所有官员敲响了警钟吧。
    ……
    【正月十四,雍正找来最信任的十三弟等人一起抡起新政改革的第一斧。】
    【需要说明一下,雍正登基后,因避他的名讳“胤禛”里的“胤”字,康熙所有皇子同时将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
    【怡亲王允祥、舅舅隆科多、大学士白潢、尚书朱轼同时来到养心殿,听雍正安排。】
    ……
    天幕上。
    雍正倚着软榻,看着下面四人,正色道:
    “大行皇帝也知道此种种弊端,不过不欲深究,从宽处理。”
    “朕今不能如皇考宽容。”
    殿内四人面色凝重。
    随后俱都表示是应该清理了。
    雍正看了一眼为首的亲王,轻声道:
    “十三弟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
    “若大臣再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
    亲王允祥明白皇帝的意思。
    制度再严密,不落实等于零。
    而皇帝是怕他不敢得罪人。
    随即拍着胸脯,当即表态:“
    请皇上放心,臣弟一定严查。”
    雍正笑着坐直身体,拍了拍桌子角,朗声道:
    “新政开始,一定要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彻底惩办!清理亏空!”
    “绝不姑息!”
    ……
    【奏销,是各州县每年将钱粮征收的实数报部奏闻,由户部注销欠缴的钱粮。】
    【原有的奏销制度存在漏洞。】
    【各级官员,为了保住饭碗常常会送各部“部费”,说穿了就是为达目的而给部里官员送上的贿赂银。】
    【送了“部费”的,即使亏空几百万,也会给你注销所欠钱粮。】
    【因此,雍正下令命怡亲王允祥等人成立会考府,杜绝内外勾结、欺盗虚冒,对各省钱粮奏销积弊加以整顿。】
    【因为原来的制度是各部院动用钱粮,均为自行奏销。】
    【会考府一设立,所有账目都要经过稽查核对,不再能送钱通融,也不再有部院官员敢接受贿赂。】
    【很快,允祥查出户部亏空二百五十万两。】
    【雍正责令户部历任堂官、司官和部属吏员,不分职务高低、不分皇亲贵胄,各自领回自己的任务,先补上一百五十万两,剩下的一百万两由户部逐年弥补。】
    ……
    {雍正是真的说到做到的硬汉手腕。}
    {十二阿哥履郡王允祹拖欠内务府亏空,眼见着规定的还款期限越来越近,迫于无奈,将家用器皿摆到大街上售卖。}
    {十阿哥敦郡王允搜肠刮肚补上了数万金,却还是没能全部还上欠款,他想着拖一拖,最后被抄了家。}
    {内务府官员李英贵,伙同张鼎鼐等人私自冒领正项钱粮一百余万两,朝廷将他抄家抵扣。}
    {湖广布政使张圣弼、湖南按察使张安世、广西按察使李继谟、江苏巡抚吴存礼、江苏布政使李世仁等。封疆大吏的纷纷落马。}
    {即便是赋闲在家的曾任官员,也不放过。}
    {而这股清欠风,也让众官员开始攻击允祥,说他“归于苛刻”,往日里那个重情义的十三阿哥现在官瘾十足,六亲不认。}
    {雍正听闻后,主动澄清:谁也不要怨恨允祥,这是朕的主意,朕是为国着想。}
    {……这是真爱啊,这时候不甩锅了。}
    {能让皇帝主动捡锅背,承认这口锅是自己造的,雍正对允祥真的……我哭死!}
    {年羹尧:该哭死的,是我吧!}
    ……
    大明·仁宗时期
    “能如此坚决的推行改革。”
    “只这一点,就胜过无数皇帝了。”
    朱高炽抚膝长叹。
    朱瞻基看了看那个十三亲王,又看向天幕里的雍正。
    “只怕史书上对他的评价不会很好。”
    朱高炽笑了。
    “你呀,为国为民者只求一世之功。”
    “至于什么史书……”
    “对于执政者来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当百姓经历了,明白了。”
    “自然会看出谁好谁不好。”
    “天下事,皆一事尔。”
    “不是几本书几句话就能改变的。”
    朱高炽望着天幕,轻声道:
    “这公道,是自在人心的。”
    ……
    【为让赃官们补齐国库欠款,雍正还采取了衙门与原籍同时查抄的办法。】
    【让心存侥幸、准备以一人入狱换取全家富贵的“狡兔”失去了最后的窝点。】
    【凡是赃官,一律罢官,不采用以前那种留任以弥补亏空的做法,不给他们留下再贪污的机会。】
    【对于有些将财产藏匿在亲戚家的官员,一并查抄。】
    【还不许后任官员为前任代偿亏空,杜绝地方官绅相互勾结或使用地方国库银两。】
    【皇亲国戚,亲王皇子,补不上亏空者,一句抄家。】
    【只奉行一句话。】
    ……
    天幕上。
    一张雍正的大头像出现。
    他怒目圆睁虚指着什么。
    头像下面则是一句话。
    『出丑由你出,欠钱必须还!』
    ……
    【一时,株连面迅速扩大,怨声渐起。】
    【雍正,用雷霆之势横扫官场,发动了大清朝的一场地震。】
    【曾经不可一世、坚不可摧的官员利益链条。】
    【在雍正即位后几个月内,就被摧枯拉朽的阵势扯得四分五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