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错误举报

第690章 刘恒:真是搞不懂你们

    第690章 刘恒:真是搞不懂你们
    {虽然平三藩的战争最后是康熙胜利了,但从百姓和国力的角度来讲,康熙急于撤藩的举动是一个错误,在八年的战斗中不仅消耗了国力,也使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
    {这个确实没有办法,朝廷要建立自己的统治,就必然要大价钱恢复生产,而三藩不断的、巨大的财政索取,则给朝廷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透过明朝来看,最后倒霉的也是百姓。}
    {只不过一个是慢刀子割肉,一个人快刀斩乱麻。}
    {不过,从一个皇帝的角度来讲,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使一个没有像祖辈一样从小驰骋沙场的少年天子经历了战争,锻炼了他在国家遇到战乱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再次显示出康熙的领导才能。}
    ……
    大汉·文帝时期
    刘启觉得天幕说的有道理,但这场仗依然得打。
    他看向刘恒,想知道阿父的想法。
    刘恒感受到刘启的视线,静静道:
    “朕是不愿打的。”
    “这场仗也不必打。”
    “只要把那吴应雄放回去就可以了。”
    刘启明白又不明白。
    不愿,不是不能,但又出了个不必?何解?
    “但是康熙若不攻打吴三桂,三藩之地如何收回?”
    刘恒则反问道:
    “你觉得赵佗恨不恨汉朝?”
    刘启懵了一下,点点头道:
    “吕后挖了诛其兄弟,挖其祖坟。”
    “他都恨死了。”
    刘恒继续道:
    “但朕一纸书信就收回了那半壁江山,为何?”
    刘启眼皮子一耷拉,觑着眼睛看着刘恒。
    知道你厉害了!但这有什么联系?
    刘恒看着一脸傻样的儿子,又一次叹气道:
    “康熙的做法朕能理解,他想要快速的积累威望。”
    “但你们总有一个误区,只有彰显武力才能积累威望。”
    刘启恢复正常神色。
    “难道不是吗?”
    刘恒看着他的眼睛,慢慢道:
    “上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
    “康熙最大的依仗,就是他年轻。”
    “只要点明吴三桂后继无人,自然可以用善终以待来消打其志。”
    “直接说明厉害。”
    刘启又楞了一下。
    “阿父……你说得说明厉害……不会是直说削藩吧?”
    刘恒无奈的摊手道:
    “为什么不呢?”
    “你们为什么总想着用阴诡之策呢?”
    “先以辈分拉近关系,再以善终做为承托。”
    “随即晓以利害。”
    “直言若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南方一带的人会被你扰得痛苦极了。”
    “你的心腹之地的百姓,不也因你发动战争而痛苦吗?战争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结果只是多杀士卒,伤良将吏。”
    “一个战役下来,损失许多你自己多方培养而成的优良将士,士兵的死亡,更不计其数。”
    “许多人,丈夫死了,妻子守寡。父亲死了,儿女为孤。儿子死了,父母无依。”
    “最后你的藩地也完了。”
    “像这样悲惨残酷的事,皇帝是不忍心去做的。”
    “最后直言,中国本来是我大清的,纵然把你现在所管理的土地归并过来,在我这也并没有增加多少。”
    “因之,这云南之地我还可以委你去统治。”
    “但藩王权利要收回来,不能使百姓头有二天。”
    “帝、王并立,定会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其是争也。”
    “但争而不让,仁者不为也。”
    “愿与王分弃前患,终今以来,通使如故。”
    刘启眨了眨眼。
    他是不喜这种办法的。
    天朝上国怎能对乱臣贼子低头!
    况且,又不是每个人都像阿父一样能拿捏好其中分寸。
    吴三桂又不一定像赵佗一样就坡下驴。
    万一他就是死心眼不放弃藩王之位呢?
    到头来不还是得打!
    刘启心中算计着。
    但最后万千思绪只化为一言:
    “阿父,我们看不到你啊。”
    刘恒沉默了。
    睁只眼,闭只眼,大家过得去,就暂时算了。
    自明末战乱,全国民穷财尽,不但是财富光了,人才也没有了。
    这时最重要的,是培养国家的元气。
    但这不是短时可以办到,所以对三藩王的闭关自守,他主张开诚布公。
    但是……
    刘恒看向大清的疆域图。
    人与人是不同的,康熙这个皇帝不是个能以无为治天下的君主。
    “这仗只是个开头。”
    后面的仗,少不了。
    ……
    天幕上。
    南方三王消逝,少年皇帝又将目光投向东南孤岛。
    画面一转。
    无数坚船利炮压上港口。
    硝烟弥漫滚滚。
    大清龙旗插在带有焦迹的城墙之上。
    ……
    【平定三藩之后,康熙的下一个目标是台湾。】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曾被荷兰人在明熹宗天启元年(1624)侵占,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将荷兰人驱除。之后,郑氏家族就在台湾占统治地位。】
    【郑成功病逝后,立其子郑经继位】
    【康熙二十年(1681),郑经死后,其部将冯锡范等杀死了郑氏的继承人,改立郑经次子郑克塽继承延平王位。】
    【郑克塽年幼,成为冯锡范的傀儡。由此,台湾出现了内乱。】
    【康熙二十年七月,康熙下诏“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与将军总督等统舟师进取澎湖、台湾”。施琅为原郑芝龙部将。】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率领战舰三百,精锐水师二万余人,一举攻占了澎湖,台湾失去了屏障,郑氏军事力量损失惨重。郑克塽、刘国轩等向清军投降,康熙收复台湾。】
    ……
    大明·天启时期
    “丢人啊……”
    朱由校靠着椅背,望着重归中原的台湾,长吁短叹。
    明朝亡了都能打下台湾。
    这说明大明水军根子里是不弱的。
    但偏偏做的事情全都束手束脚。
    朱由校看着天幕,慢慢思索着。
    “水军……”
    既然这样,从南方走的漕运是否能改成海运?
    既能节省成本,又能壮大水军。
    但是……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朱由校闭目沉思良久。
    “国之蠹虫,除之。”
    “百万漕工……开海禁?”
    ……
    【康熙在解决三藩、收复台湾以后,又把目光从西南移到东北,派兵驱逐侵入黑龙江下游的哥萨克人。】
    【哥萨克人散居在乌克兰一带与黑海北岸顿河的下游。务农,好斗。】
    【在哥萨克人之中,有一个首领埃尔马克,在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受雇于俄国东部的一个大地主斯特罗冈诺夫,向乌拉岭以东“开拓荒地”】
    【埃尔马克招了一批哥萨克同类,乘船沿鄂毕河而下,战胜当地的突厥种“土人”,取得西比儿城,用这城作为巢穴,四出掳掠。】
    【三年以后,埃尔马克死于一次对“土人”的战争之中。其他的哥萨克首领继续他的“开拓”事业:杀人,抢东西,侵占土地,伐木造城,留兵戍守。】
    【顺治元年,一个哥萨克首领泡雅尔科夫发现了黑龙江。】
    【六年后,另一位首领卡巴罗夫发现了太平洋。】
    【此时哥萨克人的大本营已经移在鄂毕河上,从斯特罗冈诺夫一家的“佃户”,变成俄罗斯“沙皇”的开边臣民了。】
    【他们也就自称为俄罗斯人。】
    【清朝的边疆官吏于是在报告北京的公文上称他们为俄罗斯,又称他们为罗刹。】
    【而“沙皇”这个名词,也被清朝的边疆官吏写成“察罕汗”】
    ……
    大秦。
    “这就是天命吗?”
    嬴政看着那些长相怪异的蛮夷,一时失了神。
    内忧外患。
    这四个字就像影子一样缠在中华大地上。
    自周天子以来有几天是过了安稳日子?
    这外患怎么就除之不尽断之不绝呢?
    “这就是天命。”
    嬴政收回心神。
    强者总是历经磨难的。
    跨不过的,也都成为了养料。……
    天幕上。
    一身清朝帝服的康熙看着北方的“皇帝”
    而头戴王冠手拿权杖的皇帝,也望着康熙。
    下一瞬。
    在广大平原上。
    两方将士撞击在一起。
    ……
    【与康熙同时的一位察罕汗,是鼎鼎大名的大彼得。】
    【大彼得想叫康熙对他称臣纳贡。】
    【于是在康熙九年命令驻在尼布楚城的俄官,派人劝康熙“尽力求得领有全部大俄罗斯、小俄罗斯、白俄罗斯独裁大君主皇帝陛下之恩惠,归依大皇帝陛下最高统治之下……大皇帝陛下必将爱护中国皇帝于其皇恩浩荡之中,并保护之,使免敌人之侵害”】
    ……
    大隋。
    杨坚都看乐了。
    “大言炎炎。”
    “不清楚对头的实力就撂狠话,从这一点看,这什么大彼得不如康熙。”
    独孤伽罗则十分好奇。
    “你说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杨坚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独孤伽罗是什么意思。
    “嘶……是啊……他们怎么活下来的?”
    辽东苦寒之地不是开玩笑的。
    那地方不易耕种也不是开玩笑的。
    而这什么俄罗斯比辽东还要北,那地方更苦更寒。
    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也许应该派人去那边看看。”
    杨坚有了一个想法。
    如果能知道他们是如何生活的,那辽东之地是不是也能开发一下?
    万事皆有可能吗!
    江南之地原来不也是狗都不去吗!
    摸着胡须,杨坚看了一眼再次睡着的“杨世民”
    试试!
    能行,就是给后代留的底子!
    不行……不行不是还有保底吗!
    干了!
    摇篮里的幼儿突然皱了皱眉。
    随即翻了个身。
    ……
    天幕上。
    一身常服的康熙写着大字。
    御案之前,跪着一名官员。
    “陛下,从瑷珲城到罗刹的雅克萨城,舟行逆流而上需时三月,陆行只消一个半月,但是运粮食与兵器,仍不可没有船。”
    “我们现今已有了四十艘大船、二十六艘小船,所差的也只是五十艘小船而已。”
    “其次,敌人的厉害,第一是有雅克萨的木城作为凭藉,第二是有枪有炮。”
    “我们如果能有新式红夷大炮二十尊、精兵三千,便不难把雅克萨拿下。”
    康熙静静听着,落下最后一笔后,拿下纸张放到一旁。
    随后一边写一边道:
    “郎坦啊,朕没看错你。”
    “但做事不能操之过急。”
    “你只看到了攻城之易,却没看到这易下的难啊。”
    官员一低头,低声道:
    “奴才惶恐。”
    康熙不在意道:
    “无妨,术有专攻吗,你做的很好了。”
    说罢,看着又写好的大字,喃喃自语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咱们可不能学崇祯帝啊。”
    ……
    大明·崇祯时期
    脸色苍白的朱由检有气无力的看着天幕。
    见到康熙所言,嘴里反苦。
    “呵,不成想。”
    “朕成了秦二世、隋炀帝了。”
    事与之反,则成矣。
    ……
    【康熙作事,一向脚踏实地。】
    【用兵以前,先派一个叫做郎坦的正白旗副都统,带兵去前方伪装猎人,打听敌方的虚实与路程远近。】
    【郎坦回来后分析局势,认为优势在我。】
    【而康熙的见解则比郎坦更高一筹。】
    【他认为攻敌虽易,但不如先造两个木城于瑷珲及呼玛尔两地,储备足支三年的粮食一万二千石。】
    【这粮食可以向科尔沁十旗的蒙古人征取,不足之数则从锡伯乌拉的官屯调发。牛羊则向索伦族的“土人”要。】
    【两个木城之间,以及通往索伦的五站大路,可设驿站。】
    【兵员,则调宁古塔的兵去两个木城,勤加操练。火器,尽量从北京输运去。】
    【康熙二十四年(1685),一切准备均已就绪。】
    【五月二十一日,康熙命萨布素、朋春二人统率水陆兵一万八千人、野战炮一百五十门、攻城炮四十门。】
    【进抵雅克萨。】
    ……
    天幕上。
    城墙之下。
    炮声连绵不断。
    城墙之上。
    一名名罗刹兵抱头鼠窜。
    画面一转。
    一道道壕沟围住坚城。
    不远处,一座座营寨拔地而起。
    ……
    【城中的俄方守将从二十三日抵抗到二十四日,死伤一百人左右,在二十五日投降。】
    【清军准他率领全体愿走的俄人撤退,去尼布楚。不愿走的俄人,被编入满洲八旗。】
    【清军把雅克萨烧了,回军至瑷珲与墨尔根城。】
    【而俄方探听到清军已走,在七月间又来,把雅克萨城的废墟占领,在废墟之上造起宽二丈八尺、高二丈的土城,从尼布楚运来大炮八门、士兵八百七十名。】
    【其后又添了大炮一门、炸弹五百个、士兵六十六名。】
    【康熙二十五年(1686)四月十六日,清兵再临雅克萨,因敌方城池坚固,萨布素暂停攻城计划,而选择长期围困敌人。】
    【他在城墙三面挖了壕沟,设置了木桩鹿角这些障碍物,同时在城对面的岛上筑起指挥所,当作士兵们的过冬营寨。】
    【萨布素还将炮口对准雅克萨,封锁江面,大江两岸驻扎有水师,防止敌人从江上逃走。】
    【此外,还在城上游的港湾内,埋伏好战船,堵截从尼布楚那边过来的援军。】
    【此后,两军长期相持,俄军被困在城中无计可施。俄军几次企图突围,都失败了。】
    【城内俄军缺乏粮食和柴火,饥寒交迫,不少士兵病死饿死。八百多俄军最后只剩下一百多个人。】
    【九月,沙皇派遣使者魏牛高到北京,开始和谈。】
    ……
    大唐·高祖时期
    李渊愣了一下。
    “和谈?”
    “这么不禁打吗?”
    “而且,你说和谈就和谈啊!”
    “康熙不要面子哒!”
    “不谈!打他!”
    李建成与李世民对视一眼。
    大儿子开口道:
    “我怀疑这是沙皇的缓兵之计。”
    “兵一退,还是会反复。”
    “康熙应该不会同意和谈。”
    “这一谈,岂不是前功尽弃?”
    李世民则认为康熙会和谈。
    “用兵太多,此时不是斩尽杀绝之时。”
    “就看康熙用兵风格,待时而动。”
    “先平三藩后收台湾,此时应暂停刀兵,休养生息。”
    而挑起话头的李渊则摸着下巴隐身不说话。
    都有道理,都有道理……
    不表态!
    ……
    {不是康熙要求和谈的吗?}
    {有说康熙先要求和谈的,有说沙皇先要求和谈的。}
    {根据史料的记述,是沙皇先要求的,因为真的打不过。}
    {但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应该是康熙先要求和谈的。}
    {因为噶尔丹开始兴风作浪了,康熙要先解决这个心腹之患。}
    {但不管谁先决定开始和谈,和谈这个共识是双方都认同了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