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小说 >关山南北 > 关山南北
错误举报

第233章

    谁料这人非但不领情,反而怒喝了一声:
    “要你多管闲事!”
    说罢扔下弓箭,抽出腰间弯刀与黑衣人近身缠斗。
    卓航闻言微微一愣,此人汉话吐字有细微不准,虽着男装,听声音却是个年轻女子。
    有裴昀三人援手,与蒙兀人前后夹击,很快将黑衣人统统制服。裴昀手下留情,没杀伤性命,她上前挑开那为首之人的面巾头罩,果见他是个束发的道士,不禁喝问道:
    “你是太华派的人?为何鬼鬼祟祟潜入临安生事?!”
    这人右臂被卸,疼得满头大汗,却仍是嘴硬道:
    “无可奉告!”
    那箭法高超的女首领仍手持弯刀,戒备的看向裴昀三人,质问道:
    “你们又是谁?为何帮我们?”
    裴昀挑了挑眉:“明明是你们引我而来,我还不曾质问你们是何人!”
    “不如由小人替诸位解答缘由如何?”
    三方僵持间,只见一小个男子从屋中蹿了出来,来到裴昀面前,拱手作揖,笑眯眯道:
    “小人张良贤见过裴四公子——不,如今该是尊称一声小裴侯爷了。多年不见,侯爷别来无恙!”裴昀不由愣怔,一时没想认出他,旁边卓舷却是一声惊呼:
    “你不是当年死在南尖岭了?!”
    张良贤嘿嘿一笑:“难为卓大爷还记得小人,小人福大命大,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侥幸苟活至今。”
    裴昀这才想起此人身份,多年前北伐之际,裴家军账下曾有一账房幕僚唤作张良贤,后颖昌一役他随大郎裴昊的队伍撤退,为燕军所困,裴昊战死,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所有人都以为此人也死了。未曾想时隔多年,他竟死而复生,还与蒙兀人混到了一处!
    如此,许多事前因后果也便串了起来,裴昀了然:
    “便是你将狐裘卖与卓菁?”
    “嘿嘿,小裴侯爷英明。”
    裴昀面沉如水:“你究竟有何图谋?”
    “此事说来话长,不如先将这些北燕刺客押下去审问,我等再入内详谈?”
    裴昀与那蒙兀女子对视一眼,同时颔首。
    蒙兀女子一声令下,手下立刻将那躺了一地的黑衣人拖了下去。裴昀向卓舷使了个眼色,后者马上会意,紧随那些蒙兀人而去,谨防对方使诈。
    随后众人一同进入房中,裴昀见那张良贤还要磨磨蹭蹭的命人看茶倒水,不耐烦道:
    “不必麻烦了,不若开门见山,阁下究竟是何身份,为何会被燕人行刺?”
    她话对张良贤说,双眸却是定定望着那蒙兀女子。
    “小裴侯爷莫急,请容小人介绍。”张良贤满脸堆笑道,“这位乃是蒙兀大汗长女,乌兰别吉公主。”
    裴昀已猜到此女身份非凡,却不想竟是蒙兀公主,将信将疑道:
    “你当真是赫烈之女?有何凭证?”
    “我是赫烈的女儿,不用凭证,草原上人人都认得我!”
    乌兰别吉嗤笑了一声,将头顶圆帽摘下,帽下挽起的一把细辫随即散落下来。她身材高挑,青丝乌亮,肤色微褐,颧骨突出,五官明丽大方,容貌与中原女子不同,却别有一股勃勃英气与野性。
    “你就是小裴侯爷?看着瘦弱,身手倒是很好,中原高手果然都......藏起不露。”
    乌兰别吉上下打量了裴昀一番,随即抛下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
    “我奉父汗命令出使临安,与大宋结盟,出兵夹击燕国,你带我前去面见大宋官家!”
    裴昀心中一跳:“结盟?”
    蒙兀确有与大宋联盟之意不假,这些年来数次派人来边境接洽,然国朝始终不予回应,如今蒙使竟是直接出现在了临安城!
    张良贤适时开口补充道:“不错,如今北燕元气大伤,苟安一隅,若蒙宋联手,定能将其一举歼灭。北燕察觉此事,派出不少刺客前来阻止,大半年来大汗屡次遣使南下,皆被半途截杀。今次我等兵分四路,三路人马在明,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牵绊住大多数刺客,一路人马在暗,由乌兰公主亲自出马乔装为商队绕路来到临安。未曾想进城后还是被燕廷刺客发现,幸得小裴侯爷带人出手相救,这才免于功亏一篑。”
    卓航斜了他一眼,语气不善道:“你是汉人,却一口一个大汗一个公主,这是认了蒙兀人为主,为他们引路说项了是吗?”
    “无论汉人蒙人,只要有本事,都能为我蒙兀效力。”乌兰别吉傲然道,“你们汉人不是说过,好的鸟儿找好的木头,有什么大惊小怪?”
    卓航一愣:“什么鸟和木头?”
    “我想公主说的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不巧小人的名字正出自于此。”张良贤笑眯眯道,“小人当年在战场上侥幸不死,为人所救,后流落到了漠北草原,阴差阳错投入了蒙兀人帐下,讨口饭吃。今次出使,小人有幸为公主引路,两国若能结盟联手,亦是好事一桩。我等隐匿前来,无门无路,故而才略施小计相请,还请小裴侯爷替我等向官家引荐,早日面圣。”
    乌兰别吉亦顺势从怀中拿出一封蜡封密信,“结盟国书在此,你还有什么不信?”
    裴昀深深望了她一眼,颔首道:
    “好,我信你。还请诸位留在此处暂且休整,明日我便即刻入宫向官家禀明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