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小说 >大唐人生张阳李玥 > 大唐人生张阳李玥
错误举报

第九百零一章 清醒的人

    小清清倔犟道:“女儿不会变得傻兮兮的。”
    张阳低声道:“你也要学会分清楚好人和坏人。”
    “文本伯伯是好人,晋王舅舅与魏王舅舅也是好人。”
    听着女儿的话语,张阳摇头苦笑,“清醒是最难得的。”
    小清清又道:“所以爹爹不喝酒。”
    “昨天刚喝过。”
    “那爹爹也不清醒。”
    张阳又道:“还记得农夫与蛇的故事吗?”
    小清清回道:“自然是记得的。”
    “那就记好这个故事,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轻易随波逐流,要学会自己思考,不要被他人左右,要学会自己处理问题。”
    “清醒的人往往会理解清醒的人。”
    王婶正在一旁扫着地,其实家里总是干净,孩子们每天都有值日,所以她们不会随手丢垃圾。
    如果随手一丢也是给她们增加负担。
    小郡主慢慢长大了,她越发地伶俐,越发灵醒。
    现在听着候爷的讲述,她以后也一定会是个有智慧的人。
    在王婶眼中对这位小郡主充满了溺爱,她是公主殿下的孩子,也是骊山的将来。
    与女儿说着人到中年该说的话,张阳喝着茶水,抬眼就见到小三秋掰开了熊二的嘴,仔细看着。
    见状,嘱咐道:“去看着你弟弟。”
    小清清见到弟弟要把头伸进熊大的嘴里,她嘴里说了一句,“这两个弟弟没一个省心的。”
    说罢,她快步上前,赶紧将弟弟的头拉回来,拖着他进了屋。
    而后就听到这个姐姐数落弟弟的话语声。
    奈何这个小弟还在牙牙学语,只会喊姐姐与爹娘。
    张阳收起心情,一边看着文书,一边做笔记,河北的水患结束了,各地的治理好像都恢复了生机。
    现在的大唐还是围绕着黄河长江而起的脆弱农业。
    各种天灾水患一次次摧残着农业。
    屋内,弟弟坐在小床上才会消停一些。
    小清清数落他也累了,双手捧着碗喝着热水,几口温热的水入口这才舒坦很多。
    另一个房间中,娘就在这里,推动着纺车织着衣裳。
    爹爹身上的衣裳都是娘亲手做出来的,而且爹爹衣服都是最普通的粗布麻料。
    娘会将衣服做厚,这样爹爹在车间忙碌也不怕会磨坏了衣裳。
    小清清又看到了桌案上放着的文书,这些都是爹爹递交朝中被打回来的。
    她打开其中一份皱眉道:“娘,爹爹都说了很多次要治理黄河。”
    李玥摇头笑道:“嗯,一直都在说。”
    小清清懊恼道:“都说了无数次,一直都在说,朝中一直不答应。”
    “你爹爹总有他坚持的事,他觉得只要一直说总会有人知道,就像是有个人时刻在皇帝耳边念叨。”
    小清清回道:“这就是勿谓言之不预也?”
    李玥低声道:“你爹爹向来如此,一件事能够持之以恒做下去,不论是太府寺的事,还是我们的家业,即便是困难重重。”
    她割断一根线,试了试刚织好的一块麻布,双手一拉布料还有些弹性,看着很不错。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皇帝常说你爹爹是个不服管教的人,其实是因他心中有更高的追求和坚持,这些事都是不会对外人说的。”
    话语顿了顿,李玥又道:“与其说是不对外人说,倒不如说是用行动来证明更有效,嗯!骊山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听了娘的话,小清清面带笑容地走到屋外,从山头看去,山下的景色很漂亮,深吸一口气,精气神好了不少,她忽然觉得山下的人都很小,长安城的人更小。
    “小慧姨姨!”
    徐慧捧着一卷书道:“小郡主又怎了?”
    小清清回道:“我现在知道了,我与其他人确实不一样。”
    徐慧错愕一笑,“哪里不一样了?”
    “以后会不一样的,现在我也不知道。”
    “是吗?”徐慧用书卷轻拍她的脑门,“今天的作业还没做吧?”
    “呀!”她忽然想起来,又快步跑了回去。
    秋风带着凉意入关,从河西走廊到长安城的风更大一些。
    张阳不是礼部尚书了,现在的礼部诸多事宜都在张大安手中。
    今天一队兵马从河西走廊回来了,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钨矿。
    甚至在河西走廊已有靠开采钨矿为生的人。
    骊山对钨矿有无止尽的需求,不论是将来用来锻造钨钢,还是眼下的需求,这东西越多越好。
    中书省内,岑文本刚忙完了今天的事情,他与高季辅准备一起去用饭。
    “岑中丞下官今日不能一起用饭了。”
    岑文本笑道:“季辅家中花用不多,饭食酒钱你不用担忧。”
    高季辅又道:“下官家中有事,是正业在曲江里置办了一处宅院,要叫下官这为父的去看看新家。”
    “曲江里的房子?”
    “正是。”
    岑文本倒吸一口凉气,“你……”
    又是欲言又止,自曲江里坊市修建以来,那里的地价不便宜,多是权贵人家才能买得起。
    高季辅的儿子高正业在那里置办了宅院。
    以前看到他的生活很清贫。
    他解释道:“是正业前两年在河西走廊为县侯办事,回了长安之后,又在帮着骊山经营坊市,如今也娶了妻子,正好在曲江里置办了宅院,岑中丞可否一同前去。”
    岑文本尴尬一笑,“原来是你的儿子跟着骊山发了财,也对,跟着骊山做事的人都赚了很多银钱。”
    高季辅又是行礼,“让岑中丞见笑了。”
    当初一个靠着朝中同僚接济的人,现在成了富户,甚至比朝中绝大多数人都有钱。
    岑文本心里有了落差,回道:“午后还有事要处理,就不去了。”
    “那下官就先告辞了。”
    “嗯。”
    入秋之后的关中风大了不少,岑文本一个人来到一处酒肆,不用他开口,懂事伙计就准备好老三样端上了桌。
    不多时李义府也来了。
    岑文本吃着饭食看了他一眼,“这里的厨子不是骊山出来的,手艺差了一些,太好的酒肆寻不到位置,来这里应付一下,义府不要嫌弃。”
    李义府盘腿而坐,“褚遂良向陛下进谏了。”
    岑文本点头,“嗯,知道。”
    “他想让狄知逊从河西走廊回来。”
    岑文本嘴里嚼着饭食道:“狄知逊在河西走廊有四年了吧。”
    “自张左丞迁居骊山起,狄知逊就奔赴河西走廊至今,可现在礼部还没找到能够代替狄知逊的官吏。”
    “义府的担忧也不无道理,河西走廊是重地,后有李绩大将军屯兵在后,又有互市在前,贸然换人确实不妥。”
    “岑中丞以为此事当该如何。”
    相比李义府的着急,岑文本显得淡定得多,他回道:“下旨了吗?”
    李义府摇头道:“没有。”
    岑文本笑道:“既然陛下没有下旨,又没有经过朝议便不会轻易召他回来。”
    “可……”
    “不用说了。”岑文本打断道:“知道褚遂良进谏是说狄知逊给骊山县侯办事,而不是给朝中办事,想要引起朝中的嫌隙,从而让狄知逊回来。”
    李义府压低嗓音问道:“他是私心还是公心?”
    岑文本沉声道:“这不重要。”
    “那他一定是为了私心。”
    “你是个狭隘的人。”
    李义府回道:“他有私心,下官狭隘又如何?”
    岑文本放下碗筷,神色中不满吃饭被打扰,缓缓道:“此事礼部不用着急,朝中自有定论,让不让狄知逊回来也不是褚遂良一个人说了算,请回吧。”
    眼看对方要赶人了,李义府站起身作揖道:“多谢岑中丞指点。”
    “往后就在中书省相见,不用私下来寻,以免他人误会。”
    “告辞。”
    李义府走出了这一处酒肆,转身走入另外一个街巷,许敬宗正在这里与几个西域人交谈。
    虽说他已不是礼部尚书,当年留下的眼线还在。
    李义府走到一侧道:“岑文本不愿意与下官走动。”
    许敬宗叹道:“你就是太急了,这样的人不是你能够拉拢的,不要觉得他与骊山县侯走得近,就能够给你李义府方便,况且……”
    拍了拍他的肩膀,许敬宗又道:“况且,县侯也没将你放在眼中。”
    “许尚书,下官不忍看着礼部被褚遂良欺负,别无他想。”
    “嗯,那就好好做事,不要想太多,也不要太将自己当回事了。”
    李义府闻言,神色多有恼怒,还是咽下了这口气。
    许敬宗带着他走出这处街巷,“过了今年,老夫向陛下进言,让你任职鸿胪寺卿,现在朝中能人众人,房玄龄,长孙无忌,杨师道等人皆在,还未到我等能够出头的时候,你也别太放肆了。”
    李义府又道:“大安兄弟去见过陛下后,也来敲打过下官,许侍郎教诲,下官谨记。”
    朝中的人心算计来算计去,这些事太累。
    许敬宗想到狄仁杰那孩子的笑容,心里便会舒服很多,走入东市的街头,他看着一个个的菜贩子,“也不知道今天的仁杰那孩子想要吃点什么?”
    李义府提醒道:“许侍郎,他是狄知逊的孩子。”
    “那又如何?这孩子懂事乖巧,老夫养育他成人也无妨。”
    “许侍郎,你变了。”
    “义府,人都会变的,这世上只有县侯是真心为了我等着想,你若得到县侯的指点,你也会开明的。”
    在许敬宗眼中骊山县侯是绝对要服从的存在,他甚至因为骊山的一句嘱托,能够将狄仁杰当作自己孩子养。
    仁杰确实是个很好的孩子,也很招人喜欢。
    李义府停下脚步,目光看向长安城的东面,心中隐隐有些失落。
    当夜,许敬宗还是给骊山写了一封书信。
    书信第二天一早才送到骊山,张阳知道了李义府的事,也知道了这个李义府的问题。
    这人太过激进了,这样人若不加以斧正以后难免会闯祸,人的思想不能出问题。
    张阳觉得许敬宗有些多虑,或者说他故意将这人的问题说得很严重。
    只不过希望骊山能够对李义府多一些注意。
    现在的朝中是百舸争流,想要往上走的人太多。
    大唐越是强大,这样的人就越多。
    不缺李义府一个。
    在许敬宗的权势版图认知中,李义府又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上官仪,裴行俭,张大安,狄知逊,都是与骊山有关的官吏一系,这些人少一个都会让骊山在朝中的话语权削弱。
    张阳将信烧毁,思量半晌写了一封回信,安排人送去长安交给许敬宗。
    转头看向家门口,小清清正在带着弟弟念诗。
    弟弟妹妹们也正听着她们皇姐讲课。
    张阳叹道:“都人到中年了,想这些做什么?”
    说罢,感觉上火,近来都离不开干菊花来泡茶。
    山风拂过这片天地,秋雨淅淅沥沥落下,又是风吹过的时候斜雨落在身上,凉意刺骨。
    这场雨来得不急不慢,浇在地上,落在华清池中。
    李玥的课只能暂时告一段落,孩子们纷纷走入藏书阁做着课后作业。
    她走到一旁道:“我们需要很多工人来铺设铁路。”
    张阳的手拿着杯子还未放下,将杯子拿到嘴边,饮着茶水目光看向远处,“嗯,又要花很多钱。”
    李玥双手背负,站在夫君身侧,也看着窗外的雨景,“当我掌握了星辰历法之后,便觉得数术无趣了很多。”
    “你终于说出这句话了。”
    看着夫君的侧脸,李玥转过身又道:“数术一道像是永无止境,永远都学不完,但夫君所教授的却只有只言片语了。”
    听着屋外的雨声,雨势又大了许多,听着雨水落在屋檐上的声音,张阳笑道:“人的一生很漫长,但人的一生又是有限的,能够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
    李玥回道:“嗯,我的天赋止步于此,再无寸进了。”
    二十五岁的媳妇有一种开悟的感觉,张阳放下手中的茶杯,“适可而止便好,急于求成容易入魔,不如停一停。”
    “已停过一段时间了。”
    “那就多停几年试试,直到重新想起来时再试试。”
    “想认命了却又不甘心。”李玥心中升腾起无力感,这是来自学习能力的瓶颈,需要进步就需要新的理论。(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