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两霸多强
而在赵云身后的界桥上,最后的公孙残军也渐渐渡过了界桥过半的路程。
赵云往后扫了一眼,然后眼眸再度转回面前的袁军。
袁军的步卒与将领被威慑得一时不敢靠近,但在后方的弓兵正在整军,似有向界桥桥口倾泻箭雨的趋势。
在乱军中冲杀了良久,赵云也不敢再继续托大,目光最终落在了袁绍所在的战车方向。
似是知悉赵云的箭术之强,袁绍完全没有靠近赵云一百五十步的意思。
赵云的目光或能看清袁绍,但箭矢想要触及到一百五十步开外的袁绍却是极难。
当即,赵云高声地开口道了一句。
“云奉主公之命,特来劝阻两家争斗,袁使君与公孙府君皆乃大汉肱骨,纵有私仇,又何苦相斗至此?”
“为免冀州百姓遭受战乱之苦,还请两家早日罢战,袁使君早日前往并州上任州牧,将渤海郡交还给韩使君与公孙府君治理为好。”
这一番话,看似是有理有据的中立,实则完全就是在给袁绍上眼药,更是将赵云自己出现在此处的原由解释得一心为公。
其中深意,袁绍自然不会听不懂。
袁绍如今名义上的官职是并州牧,可却在冀州境内与冀州牧韩馥、渤海郡郡守公孙瓒对峙了一年有余。
于情于理,袁绍均占不到什么优势。
然而,赵云早不说晚不说。
此刻赵云才冒出来转达这一番话,这哪里是为了劝说两家罢战,分明就是在大义层面给袁绍接下来掌控冀州添加几分阻碍。
袁绍怒视着赵云,一挥手,当即让紧急集合起来的弓兵开始瞄准着界桥的方向拉弓。
只是,还不等袁军之中乱箭齐发,赵云一改那凛然杀意,调转马头,朝着界桥一闪而去。
大量箭矢以着界桥桥口为中心覆盖落下,却是没能给提前闪走的赵云造成一丝一毫的阻碍。
袁绍见状,还不甘心地想指挥大军沿着界桥追击,却是被田丰在内的一众谋士连忙劝阻了下来。
在郭嘉的指挥下,上万骑兵在清河北岸同样也摆好了阵势。
再加上袁军征战多时,依仗半渡而击与水攻,即便取得了这一场大胜,但自身损失同样不轻,大军也同样疲惫不堪。
倘若袁军一味追击强冲界桥,有郭嘉布置的上万擅长骑射的骑兵驻守,袁军未必能冲过界桥不说,甚至有先胜后败的风险。
颇为不甘的袁绍驻足在南岸桥口处,遥望北岸,恼怒地开口道。
“若非刘大耳派人来坏我好事,公孙伯圭焉能有命离开此地?黄河以北三州之地将尽入吾手,可恨!!”
跟在袁绍身后的许攸连忙开口道。
“主公莫急,此战虽未尽全功,但公孙瓒已难成气候,只能徐徐退回幽州,仅有韩馥一人,又岂是主公敌手?”
“届时,主公携界桥大胜之威,旗帜所过,冀并两州,焉敢有不从者?”
袁绍一捋颌下短髯,听罢此言,脸上不禁流露出了几分自得之色。
界桥之战,袁绍以六万余步卒大胜公孙瓒与韩馥的联军,仅此一役便足以奠定袁绍称霸冀、并两州的基础,且将袁氏的威势推到极点。
与称霸荆扬两州的刘备相比,得了冀并两州的袁绍无论是地盘、人口、钱粮亦不会在刘备之下。????刘备或有舟船优势,然袁绍打通并州后,亦会有源源不断的战马。
袁绍刘备一南一北为霸,兼之中原群雄,当世将渐成两霸多强的格局。
……
而战局,也正如袁绍麾下一众谋士所预料的那般。
公孙瓒虽然率领了不少败兵冲回了北岸,但战后初步统计强渡的六万余骑兵,仅有一万之数撤回北岸。
余者,不是化作了袁军的刀下亡魂,便是被滔滔江水所冲走。
且这一万之数的骑兵中,白马义从仅剩三千,整体士气更是低迷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重伤的公孙瓒在撤回北岸后,确认了赵云安然退回后,便陷入昏厥状态,高热不退,一日难有一刻清醒。
如此惨败下,公孙军自然是难以继续作战,唯有徐徐退走,返回幽州,再图后计。
而如何给公孙军争取退走的时间,免遭袁军紧紧追杀再度引发大溃,这便成了一个难题。
毕竟骑兵速度虽快,但如今公孙瓒与韩馥盟友关系瞬间破裂,韩馥不可能随时再给公孙军补给。
界桥距离幽州的路程有近千里,两万余骑兵人吃马嚼之下,不可能舍得了后勤辎重。
为此,郭嘉思虑再三后,非但没有在界桥留下断后之人,甚至就连界桥都没有破坏。
除了在距离界桥往北三十里外一处宜设伏的密林,布置两千白马义从在密林中持续来回走动,惊动飞鸟外。
大军则是全部趁着夜色,直接退离了大营,往着幽州方向撤离。
而在大军撤离不足两个时辰,天色微亮之时,袁绍便得知了这个消息。
然而,未被破坏的界桥,反倒是让原本打算即刻下令追击的袁绍生出了疑心。
直至袁绍派人在界桥北岸来回探查了方圆十里,确认并无伏兵后,这才亲引大军渡过界桥进行追击。
只是如此一来,不免得浪费了足足小半日的时间。
等袁绍亲领大军沿着公孙军撤退的杂乱马蹄印与押运辎重的车辙一路往北追击,抵达了三十里外的密林时。
密林之上大量盘踞而不敢落下的飞鸟,让袁绍麾下一众谋士生出了警觉。
再兼之匆匆赶到此地时,天色将暗,显得那一片密林更是幽深。
公孙军,或在密林之内设伏?!
一众谋士纷纷得出了这个结论,更是让袁绍不敢轻入其中。
毕竟公孙军士气低迷之极不假,可一旦被公孙军设伏成功,未必就不能反败为胜。
再加上天色将暗,袁绍听从一众谋士建言,斟酌再三后,选择后撤五里安营休整。
然后,等天色完全暗下来后,袁绍派出了二十支斥候小队进去密林之中探查,确认伏兵状况。
最终,二十支斥候小队仅有七八人安然退回,余者尽被射死在密林之内。(本章完)
赵云往后扫了一眼,然后眼眸再度转回面前的袁军。
袁军的步卒与将领被威慑得一时不敢靠近,但在后方的弓兵正在整军,似有向界桥桥口倾泻箭雨的趋势。
在乱军中冲杀了良久,赵云也不敢再继续托大,目光最终落在了袁绍所在的战车方向。
似是知悉赵云的箭术之强,袁绍完全没有靠近赵云一百五十步的意思。
赵云的目光或能看清袁绍,但箭矢想要触及到一百五十步开外的袁绍却是极难。
当即,赵云高声地开口道了一句。
“云奉主公之命,特来劝阻两家争斗,袁使君与公孙府君皆乃大汉肱骨,纵有私仇,又何苦相斗至此?”
“为免冀州百姓遭受战乱之苦,还请两家早日罢战,袁使君早日前往并州上任州牧,将渤海郡交还给韩使君与公孙府君治理为好。”
这一番话,看似是有理有据的中立,实则完全就是在给袁绍上眼药,更是将赵云自己出现在此处的原由解释得一心为公。
其中深意,袁绍自然不会听不懂。
袁绍如今名义上的官职是并州牧,可却在冀州境内与冀州牧韩馥、渤海郡郡守公孙瓒对峙了一年有余。
于情于理,袁绍均占不到什么优势。
然而,赵云早不说晚不说。
此刻赵云才冒出来转达这一番话,这哪里是为了劝说两家罢战,分明就是在大义层面给袁绍接下来掌控冀州添加几分阻碍。
袁绍怒视着赵云,一挥手,当即让紧急集合起来的弓兵开始瞄准着界桥的方向拉弓。
只是,还不等袁军之中乱箭齐发,赵云一改那凛然杀意,调转马头,朝着界桥一闪而去。
大量箭矢以着界桥桥口为中心覆盖落下,却是没能给提前闪走的赵云造成一丝一毫的阻碍。
袁绍见状,还不甘心地想指挥大军沿着界桥追击,却是被田丰在内的一众谋士连忙劝阻了下来。
在郭嘉的指挥下,上万骑兵在清河北岸同样也摆好了阵势。
再加上袁军征战多时,依仗半渡而击与水攻,即便取得了这一场大胜,但自身损失同样不轻,大军也同样疲惫不堪。
倘若袁军一味追击强冲界桥,有郭嘉布置的上万擅长骑射的骑兵驻守,袁军未必能冲过界桥不说,甚至有先胜后败的风险。
颇为不甘的袁绍驻足在南岸桥口处,遥望北岸,恼怒地开口道。
“若非刘大耳派人来坏我好事,公孙伯圭焉能有命离开此地?黄河以北三州之地将尽入吾手,可恨!!”
跟在袁绍身后的许攸连忙开口道。
“主公莫急,此战虽未尽全功,但公孙瓒已难成气候,只能徐徐退回幽州,仅有韩馥一人,又岂是主公敌手?”
“届时,主公携界桥大胜之威,旗帜所过,冀并两州,焉敢有不从者?”
袁绍一捋颌下短髯,听罢此言,脸上不禁流露出了几分自得之色。
界桥之战,袁绍以六万余步卒大胜公孙瓒与韩馥的联军,仅此一役便足以奠定袁绍称霸冀、并两州的基础,且将袁氏的威势推到极点。
与称霸荆扬两州的刘备相比,得了冀并两州的袁绍无论是地盘、人口、钱粮亦不会在刘备之下。????刘备或有舟船优势,然袁绍打通并州后,亦会有源源不断的战马。
袁绍刘备一南一北为霸,兼之中原群雄,当世将渐成两霸多强的格局。
……
而战局,也正如袁绍麾下一众谋士所预料的那般。
公孙瓒虽然率领了不少败兵冲回了北岸,但战后初步统计强渡的六万余骑兵,仅有一万之数撤回北岸。
余者,不是化作了袁军的刀下亡魂,便是被滔滔江水所冲走。
且这一万之数的骑兵中,白马义从仅剩三千,整体士气更是低迷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重伤的公孙瓒在撤回北岸后,确认了赵云安然退回后,便陷入昏厥状态,高热不退,一日难有一刻清醒。
如此惨败下,公孙军自然是难以继续作战,唯有徐徐退走,返回幽州,再图后计。
而如何给公孙军争取退走的时间,免遭袁军紧紧追杀再度引发大溃,这便成了一个难题。
毕竟骑兵速度虽快,但如今公孙瓒与韩馥盟友关系瞬间破裂,韩馥不可能随时再给公孙军补给。
界桥距离幽州的路程有近千里,两万余骑兵人吃马嚼之下,不可能舍得了后勤辎重。
为此,郭嘉思虑再三后,非但没有在界桥留下断后之人,甚至就连界桥都没有破坏。
除了在距离界桥往北三十里外一处宜设伏的密林,布置两千白马义从在密林中持续来回走动,惊动飞鸟外。
大军则是全部趁着夜色,直接退离了大营,往着幽州方向撤离。
而在大军撤离不足两个时辰,天色微亮之时,袁绍便得知了这个消息。
然而,未被破坏的界桥,反倒是让原本打算即刻下令追击的袁绍生出了疑心。
直至袁绍派人在界桥北岸来回探查了方圆十里,确认并无伏兵后,这才亲引大军渡过界桥进行追击。
只是如此一来,不免得浪费了足足小半日的时间。
等袁绍亲领大军沿着公孙军撤退的杂乱马蹄印与押运辎重的车辙一路往北追击,抵达了三十里外的密林时。
密林之上大量盘踞而不敢落下的飞鸟,让袁绍麾下一众谋士生出了警觉。
再兼之匆匆赶到此地时,天色将暗,显得那一片密林更是幽深。
公孙军,或在密林之内设伏?!
一众谋士纷纷得出了这个结论,更是让袁绍不敢轻入其中。
毕竟公孙军士气低迷之极不假,可一旦被公孙军设伏成功,未必就不能反败为胜。
再加上天色将暗,袁绍听从一众谋士建言,斟酌再三后,选择后撤五里安营休整。
然后,等天色完全暗下来后,袁绍派出了二十支斥候小队进去密林之中探查,确认伏兵状况。
最终,二十支斥候小队仅有七八人安然退回,余者尽被射死在密林之内。(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