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不要购买啊
唯物主义(materialism)
【解释】唯物论有两大核心:一个是物质, 一个是意识;两大规律: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物质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1]意识
1.肉体意识的起源:是物质世界(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3.意识的内容: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 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型,--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有机统一。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是多样的, 又是统一的,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承认世界本源是物质, 坚持唯物主义, 反对唯心主义。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原理。
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原理,亦称主观能动原理。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所反映的哲学观点。
【原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近义词】唯物论
【反义词】唯心主义
哲学中两大派别之一,认为世界按它的本质来说是非物质的,是在人的意识之中,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世界上是由思维决定存在的,即意识决定物质。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2基本涵义编辑唯物论,哲学理论,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该理论的基础是,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因此,物质是唯一事实上存在的实体。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唯物主义属于一元本体论。但其本身又不同于以二元论或多元论为基础的本体论。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它是唯心主义和心灵主义的一个对立面。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辩证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
唯物辩证法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范畴。在部分国家的宣传材料以及中高等教育的哲学课程中对于唯物辩证法有如下的描述:“由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本身抽象出来的,因而它们既是客观事物本身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认识的普遍规律,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不是一种僵死的体系,它随人类的实践运动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含义、新的范畴、规律产生出来。”
世界范围内,并非所有的科学工作者以及哲学研究人员都认同辩证唯物论这一哲学流派。爱因斯坦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阅读完毕后曾做出这样的评价:“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复印。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复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疯人之作。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勉强出版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202页)
注意:爱因斯坦的这段话,并非对“唯物主义”的否定,而是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本书“根本违背唯物论”的否定。例如,本书中以毫无根据的“想当然”,或与达尔文演化论相悖、或用拉马克“获得性遗传”否定达尔文理论。比如,认为人的喉头等发音器官(不是性状变异自然选择而)是因为人的主观“需要”而产生的:“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p511),猿变成人的原因是因为人的“食物愈来愈复杂,因而输入身体内的材料也愈来愈复杂,而这些材料就是这种猿转变成人的化学条件”(p513),“至于触觉,只是由于劳动才随着人手本身的形成而形成”(p512),“劳动创造了人本身”(p508)、甚至批判达尔文学者的唯心主义“甚至达尔文学派的最富有唯物精神的自然科学家们还弄不清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因为他们在唯心主义的影响下,没有认识到劳动在这中间所起的作用”(p515)。[张天海]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过度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作用,这就是主观唯心主义.过度地夸大物质对意识的作用,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最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它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中才能够终极地检验真理.而无论是客观唯心主义还是主观唯心主义,它们基本的方法论都是主观与客观相割裂,它们对真理的证明,总是妄图在意识内证明一切,反对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于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最基本的方法论都是主观与客观相割裂,所以把二者同称为唯心主义。这个方法论才是二者最本质的共同。[2]3历史形态编辑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水,火,气,土等。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等。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朴素唯物主义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欧洲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极细微的流动的物质“气”构成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气一元论。如战国时期荀子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春秋的老子对于世界也提出了关于道的思想。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
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经院哲学;培根在总结当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概括了观察、实验和归纳等认识自然界的实验方法。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培根、霍布斯所生活的时代,尚处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手工工场阶段。近代自然科学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初期,机械力学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而其他自然科学部门还很不成熟。当时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机械性的特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它既有明显的机械性,又有一些辩证法思想。其代表人物有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法国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笛卡尔《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日益成熟,在哲学上表现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解体和l.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产生。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推翻了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受其影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它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资产阶级哲学范围内,19世纪中叶在欧洲还曾出现过庸俗唯物主义。它仅仅用生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把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抹杀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使唯物主义庸俗化、肤浅化。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新的阶段。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在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4分歧编辑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1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由人的意识创造、决定。
宋朝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
恩格斯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
2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创造、决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3宗教:上帝、神创造和支配世界唯心主义两种形式,虽有某些差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认为,思维、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颠倒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真实关系,背离了自然科学和人们的实践经验。
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注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物理化学上的物质的区别。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3、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原。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4、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其次集中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客观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但强调能正确反映,要求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真理。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5、物质决定意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依据。从实际出发简单地说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物质出发,就是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一致。因此要反对从主观出发。6、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但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前者的理论前提是物质决定意识,后者的理论前提是按规律办事。7、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认识论
5唯物主义与无神论编辑传统上人们一般认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是一致的,唯心主义和有神论是一致的,但这种观点如今已经受到了挑战,最新观点认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唯物主义者也可以是有神论者,这种观点被称为“唯物主义有神论”。
唯物主义有神论的基本观点是:认为神、灵魂等是有物质和能量基础的一种客观存在,并非是绝对超于物质世界的纯粹精神存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苗兴壮在他的论文《唯物主义有神论并非疯狂的想法》中最早对唯物主义有神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
唯物主义有神论认为,如果我们不再像传统宗教那样把神看作是绝对超越于自然之上的精神存在,而只是把神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态,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中我们尚未充分认识的那部分,把神看作是有着某种物质和能量基础的强大的生命体,那么唯物主义和有神论就可以不再对立了,科学与宗教也就有可能达成统一了(这里所讲的统一,主要是指自然科学有可能对灵魂、神、神迹等宗教要素的存在作出合理的解释,而不涉及到具体宗教教义中主张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仪式设置等,因为这些是与科学并行的,不存在冲突或统一的问题)。
唯物主义有神论还处于假说阶段,人们还无法证实可以构成灵魂和神的物质和能量存在,但随着物理学界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发现和对其认识的进一步加深,这种假说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也得到了加强。这是因为,如果构成灵魂和神的物质存在,那么这种物质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它的密度应该是非常小的,因为人或动物的肉体死亡后并没有发现其重量有明显的减少,至今还没有见到这方面的可靠实验证据;第二、它应当是透明的,没有任何颜色,所以肉眼无法观察到其存在;第三、它是没有任何气味和味道的,不能引起人们的嗅觉和味觉的反应;第四、它在结构上是非常细微的,因而可以穿越任何其它普通的物质,并且与实体物质很少发生相互作用,因而现有的仪器设备还无法探测到它的存在;第五、它聚合在一起后仍然具有很高的弹性和柔韧性,形状容易改变,其形状可以是不固定的。可喜的是这些特性暗物质(dark matter)和暗能量(dark energy)的特性高度吻合。 根据科学家的描述,暗物质可以穿透任何普通物质,也不与普通物质发生任何相互作用,这类物质本身不会发出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任何电磁辐射,也不吸收和反射任何光,而且是完全透明的,因而难以探测,所以被称为暗物质。暗物质的这些特性都与上述特性高度一致。
虽然唯物主义有神论还处于假说阶段,但从逻辑上讲是具有合理性的,只是最终是否能够得到证实还需要科学的进一步突破,需要更多的时间。[1]
【解释】唯物论有两大核心:一个是物质, 一个是意识;两大规律: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物质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1]意识
1.肉体意识的起源:是物质世界(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3.意识的内容: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 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型,--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有机统一。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是多样的, 又是统一的,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承认世界本源是物质, 坚持唯物主义, 反对唯心主义。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原理。
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原理,亦称主观能动原理。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所反映的哲学观点。
【原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近义词】唯物论
【反义词】唯心主义
哲学中两大派别之一,认为世界按它的本质来说是非物质的,是在人的意识之中,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世界上是由思维决定存在的,即意识决定物质。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2基本涵义编辑唯物论,哲学理论,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该理论的基础是,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因此,物质是唯一事实上存在的实体。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唯物主义属于一元本体论。但其本身又不同于以二元论或多元论为基础的本体论。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它是唯心主义和心灵主义的一个对立面。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辩证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
唯物辩证法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范畴。在部分国家的宣传材料以及中高等教育的哲学课程中对于唯物辩证法有如下的描述:“由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本身抽象出来的,因而它们既是客观事物本身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认识的普遍规律,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不是一种僵死的体系,它随人类的实践运动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含义、新的范畴、规律产生出来。”
世界范围内,并非所有的科学工作者以及哲学研究人员都认同辩证唯物论这一哲学流派。爱因斯坦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阅读完毕后曾做出这样的评价:“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复印。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复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疯人之作。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勉强出版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202页)
注意:爱因斯坦的这段话,并非对“唯物主义”的否定,而是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本书“根本违背唯物论”的否定。例如,本书中以毫无根据的“想当然”,或与达尔文演化论相悖、或用拉马克“获得性遗传”否定达尔文理论。比如,认为人的喉头等发音器官(不是性状变异自然选择而)是因为人的主观“需要”而产生的:“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p511),猿变成人的原因是因为人的“食物愈来愈复杂,因而输入身体内的材料也愈来愈复杂,而这些材料就是这种猿转变成人的化学条件”(p513),“至于触觉,只是由于劳动才随着人手本身的形成而形成”(p512),“劳动创造了人本身”(p508)、甚至批判达尔文学者的唯心主义“甚至达尔文学派的最富有唯物精神的自然科学家们还弄不清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因为他们在唯心主义的影响下,没有认识到劳动在这中间所起的作用”(p515)。[张天海]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过度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作用,这就是主观唯心主义.过度地夸大物质对意识的作用,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最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它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中才能够终极地检验真理.而无论是客观唯心主义还是主观唯心主义,它们基本的方法论都是主观与客观相割裂,它们对真理的证明,总是妄图在意识内证明一切,反对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于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最基本的方法论都是主观与客观相割裂,所以把二者同称为唯心主义。这个方法论才是二者最本质的共同。[2]3历史形态编辑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水,火,气,土等。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等。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朴素唯物主义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欧洲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极细微的流动的物质“气”构成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气一元论。如战国时期荀子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春秋的老子对于世界也提出了关于道的思想。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
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经院哲学;培根在总结当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概括了观察、实验和归纳等认识自然界的实验方法。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培根、霍布斯所生活的时代,尚处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手工工场阶段。近代自然科学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初期,机械力学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而其他自然科学部门还很不成熟。当时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机械性的特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它既有明显的机械性,又有一些辩证法思想。其代表人物有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法国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笛卡尔《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日益成熟,在哲学上表现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解体和l.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产生。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推翻了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受其影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它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资产阶级哲学范围内,19世纪中叶在欧洲还曾出现过庸俗唯物主义。它仅仅用生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把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抹杀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使唯物主义庸俗化、肤浅化。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新的阶段。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在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4分歧编辑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1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由人的意识创造、决定。
宋朝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
恩格斯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
2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创造、决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3宗教:上帝、神创造和支配世界唯心主义两种形式,虽有某些差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认为,思维、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颠倒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真实关系,背离了自然科学和人们的实践经验。
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注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物理化学上的物质的区别。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3、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原。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4、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其次集中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客观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但强调能正确反映,要求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真理。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5、物质决定意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依据。从实际出发简单地说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物质出发,就是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一致。因此要反对从主观出发。6、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但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前者的理论前提是物质决定意识,后者的理论前提是按规律办事。7、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认识论
5唯物主义与无神论编辑传统上人们一般认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是一致的,唯心主义和有神论是一致的,但这种观点如今已经受到了挑战,最新观点认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唯物主义者也可以是有神论者,这种观点被称为“唯物主义有神论”。
唯物主义有神论的基本观点是:认为神、灵魂等是有物质和能量基础的一种客观存在,并非是绝对超于物质世界的纯粹精神存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苗兴壮在他的论文《唯物主义有神论并非疯狂的想法》中最早对唯物主义有神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
唯物主义有神论认为,如果我们不再像传统宗教那样把神看作是绝对超越于自然之上的精神存在,而只是把神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态,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中我们尚未充分认识的那部分,把神看作是有着某种物质和能量基础的强大的生命体,那么唯物主义和有神论就可以不再对立了,科学与宗教也就有可能达成统一了(这里所讲的统一,主要是指自然科学有可能对灵魂、神、神迹等宗教要素的存在作出合理的解释,而不涉及到具体宗教教义中主张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仪式设置等,因为这些是与科学并行的,不存在冲突或统一的问题)。
唯物主义有神论还处于假说阶段,人们还无法证实可以构成灵魂和神的物质和能量存在,但随着物理学界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发现和对其认识的进一步加深,这种假说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也得到了加强。这是因为,如果构成灵魂和神的物质存在,那么这种物质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它的密度应该是非常小的,因为人或动物的肉体死亡后并没有发现其重量有明显的减少,至今还没有见到这方面的可靠实验证据;第二、它应当是透明的,没有任何颜色,所以肉眼无法观察到其存在;第三、它是没有任何气味和味道的,不能引起人们的嗅觉和味觉的反应;第四、它在结构上是非常细微的,因而可以穿越任何其它普通的物质,并且与实体物质很少发生相互作用,因而现有的仪器设备还无法探测到它的存在;第五、它聚合在一起后仍然具有很高的弹性和柔韧性,形状容易改变,其形状可以是不固定的。可喜的是这些特性暗物质(dark matter)和暗能量(dark energy)的特性高度吻合。 根据科学家的描述,暗物质可以穿透任何普通物质,也不与普通物质发生任何相互作用,这类物质本身不会发出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任何电磁辐射,也不吸收和反射任何光,而且是完全透明的,因而难以探测,所以被称为暗物质。暗物质的这些特性都与上述特性高度一致。
虽然唯物主义有神论还处于假说阶段,但从逻辑上讲是具有合理性的,只是最终是否能够得到证实还需要科学的进一步突破,需要更多的时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