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休养生息
刘十三根据历史和现状的判断,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许一年,也许两年,也有可能五年,苏联和日本的目标不再会是中国的西南和西北。
中国最富裕,最富饶,最地势地形最好的国土都被苏联和日本所侵占了,下来的时间他们应该是发展和巩固这些地区,利用这些地区的资源,充实两国的实力。
苏联的陆军,日本的海军,都是庞然大物,只是苏联的陆军还没有成长起来,而两国的海军实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日本海军舰艇总吨位超过了一百万吨,苏联的也不差,总量超过了七十多万吨,而几百年的海上霸主,英国只有三十多万吨,美国也就五十多万吨。
所以苏联和日本在陆地上一时半会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而他们的海军中国军队却也无能为力,进入一个战略对峙状态,这是必然的。
在歼灭日军西北军团后,整个西北战区都沸腾了,全战区同时开工的的大型水利工程多达上万处,道路,桥梁等基建工程也遍地开花。
刘十三再没有向重庆国民党政府伸手要钱,因为贵州,云南,四川并不比西北富裕,养活三百万军队和六千多万国民,已经压力很大了。
西北战区的面积和人口,养活一百多万军队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刘十三的目的不仅仅于此,因为他要为五年,十年,甚至有可能是二十年后的大反攻做准备。
陕南地区的作物可以一年三熟,一年两熟,刘多荃的第50集团军开赴陕南,替换回孙蔚如第52集团军的第46军和邓宝珊的第21军团。
刘多荃的第50集团军开赴陕南,所负责的区域东接共产党领导的鄂豫陕根据地,难接汉水,西接棋盘关,北接秦岭,在这十多万平凡公里的山区负责屯田。
中国自古就有屯田制,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华北实行的就是屯田制,军队成为中国驻屯军,是三等丙类师团,负责给一等甲类和二等乙类师团的战时粮食补给。
日军的中国驻屯军,除了日军三等丙类师团,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伪军,负责监管辖区内的税赋和粮食抽成收缴,也都是提供给日军大本营或者战斗部队的军粮。
陕南地区的可耕种面积,根据后世记录,超过了两千万亩,如今已经耕种的只有不到六百万亩,这其中大多数还是一九二九年关中大旱,逃来的难民,在陕南自己开的荒地。
陕南大部分地区适合种植水稻,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第五十集团军的任务是十万大军在平坦地区,开垦两百万亩水田,以农场模式管理,人均二十亩并不多。
按照估算,第50集团军粮食年产量,以平均亩产400公斤计,一年两熟到三熟总计超过20亿公斤,除了满足第50集团军自身消耗,能储存20亿公斤。
十万人以每天消耗一公斤米计算,一年也就三千六百五十多万公斤,连产粮的零头都吃不完,而一个人一天根本吃不完一公斤大米,多余的会折在军饷里。
孙蔚如的第53集团军在关中,这是不可动摇的,看家当用自己人,陕军改变的第53集团军,肯定不会派出陕西。
第53集团军的三个军,分别驻扎宝鸡,咸阳,渭南三市,关中是陕西仅次于陕南的第二大粮仓,陕南和关中在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富庶之地。
由于关中地处渭河平原,常言关中是八百里秦川,约等于东西走向四百公里,南北宽度在五十公里到一百公里之间,这中间河流纵横,土地相当肥沃。
由于一九二九年大旱,关中有三百万人口出逃,至今也没有恢复到鼎盛时期,现有人口两百万,是现今西北五省人数最密集地区。
以关中沃土养育上千万人都不是问题,在清点私人土地之后,无主之地都被收归公有,再加上第53集团军必须完成任务的开垦之地,总数超过五百万亩。
关中地势平坦,便于大面积大范围耕种,所以可耕种总面积甚至超过了陕南地区,近千万亩农田在农民和地主手里。
由于关总地区是两年三熟,所以粮食总产量却跟陕南地区的粮食产出差不多,也能做到年储备粮食约22亿公斤。
第17集团军就在河套平原了,这里是马鸿逵的地盘,河套平原的粮食产量每年总计比不过关中,更赶不上陕南。
这里处于黄河中游,相对来说泥土也算肥沃,可耕种面积不及关中的三分之一,粮食产量能在十亿公斤左右,这其中大多还是农民和地主的。
所以兴修水利,开垦农田,成为当务之急,以村镇为单位,开垦农田,实行耕田农场制,农民在农场劳作,按月领取工资。
农场制度是以公司模式运营的,层层递增,农民是公司最基层的员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走旬县耕地的管理模式。
有于旬县的工业化发展,给农场制耕田制度推广提供了很大便利,由于现在各省工业都在发展,基础建设也在发展,所以农民不一定非得靠种地来生活。
这给收缴土地实行大农场制度也提供了便利,在收缴土地的同时给付足额的资金,保障他们一定时间内的生存问题。
在收缴耕地的同时,也可以选择以耕地入股的形式,按月领取分红,然后再自己种地,或者出去找别的工作,都是可以的,非常灵活。
这种制度一出来,推广就很顺利,也有很多地主也参加的,不参加的也不强求,以后想参加条件就没有现在这么好了。
短短的两个月,80%的农民和地主的土地就完成了收缴或者入股,所动用的资金虽然不菲,但是收效成绩却非常高,几乎等于掌握了西北80%的耕地。
80%的耕地,意味着99%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农民失去土地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要变天,还好都获得了一笔不菲的生活费,或者按月可以领取一笔生活保障金。
为什么中国一直被称为落后的农业国家,就是因为中国的耕种方式落后,而现在了,已经不是了,那一页已经揭过去了。
整个冬季,所有的车辆生产线,都开足马力制造拖拉机,以日产百十辆的速度整整生产了一个冬季,在开春的时候减少到日常十台。
所生产出来的拖拉机,有限供应关中地区,河套地区,兰州地区,陕南地区,相配套的还有拖拉机犁地,翻地,播种,收割等配套工具。
这也是估计到战事会停歇,所以才停止了轻汽车,重卡车,坦克,装甲车等军用生产线,加急制造的。
最少先让几个产粮大区进入机械化耕种,以节省人力物力,满足后半年全西北战区六千多万人的吃饭问题,不然西北战区就会闹饥荒。
农场的建立,跟随的就是水利建设,一定要改变部分地区靠天吃饭的情况,以免再次落入大旱的时候,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人逃荒和饿死。
刘十三觉得还好还好,这么大一片西北地区,人口只有六千万,如果是百年后,我的天,两亿多人口,光是吃饭就能让人头疼。
光是西北地区道路建设,招收的工人就超过了五十万,还有于学忠的第51集团军,蒋鼎文的第4集团军,全西北总计超过了七十万的修路大军。
他们的任务是将现有的公路加固,并修建大量新的公路,还有铁路,将西北各大城市和各大矿区工业区都相连起来。
整个西北战区都有一股活力,只要不是你残疾,不是你偷懒,就能找到一份工资还算可以的工作,残疾人和老人都由就近村镇的农场负责抚养。
随着整个西北真正的落入刘十三手里,后世大量的金,银,铜,铁,硫等各种矿产的矿址,都被刘十三派人给一一找到。
而绥远地区,就是闻名遐迩的稀土产地,尽管这些东西暂时还不能充分发挥其,但是别人不知道,刘十三可是知道这玩意的价值的,雷达显示屏等高科技玩意都要用这个。
西北在发展,西南在等待,重庆国民党政府也非常敏锐的感觉到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他们能够感觉得到中国也会从中获得巨大好处,也有可能是中国命运的转折。
自古以来都是狼行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有些规则是不能更改的,特别是强者为王这一条,想要别人给你好处,你先得比别人不差,最少有同等的机会。
刘十三当然知道重庆国民党政府的算盘,老是想着依靠别人来帮自己,什么时候自己才能成长,畸形成长必定不是正常成长的对手。
八路军在华北的数量已经翻了几十翻,从最初入晋的3个师6个旅十二个团,已经涨到了七八十个团,还不算八路军创造性的县大队,区小队等民兵组织。
而陕北留守兵团,由于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革命需要,都被化整为零的给放飞了出去,几乎是遍地开花,满树结果。
在沦陷区,共产党人的声望早就超过了躲在西南一隅的国民党,在沦陷区沦陷后的这一年里,随着国民党正面抵抗的结束,他们的军事行动也终结了。
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和共产党的敌后抗战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尽管都是和日军作战,但是两者的出发点是有相当差距的。
日军在东北生事,不仅自己不管,还电令东北军放弃抵抗,使得东北易手于日军之手,不过间接的是东北军失去了根据地,张学良出国考察。
在日军入侵淞沪地区的时候,国民党政府这才着急了,因为这里是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重地,丢失一个淞沪,等于丢失了他们的经济支柱。
接下来的每一仗,国民党政府和国民革命军都在自食苦果,与其说国民党政府组织二十八次大会战是为了跟日军一决高下。
还不如说国民党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也是为了弥补在一开始犯下的错误,不过已经悔之晚矣。
保不住了的时候,也就带着三百万大军往西南战区一窝,一直到抗战末期,日军精力被消耗在太平洋上,才有能力组织远征军,进军缅甸和印度。
而对于国内战场却毫无动静,直到日军无条件投降,这才种桃的时候不见挑水的,摘桃的时候,从山上下来了一大票人。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中国最富裕,最富饶,最地势地形最好的国土都被苏联和日本所侵占了,下来的时间他们应该是发展和巩固这些地区,利用这些地区的资源,充实两国的实力。
苏联的陆军,日本的海军,都是庞然大物,只是苏联的陆军还没有成长起来,而两国的海军实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日本海军舰艇总吨位超过了一百万吨,苏联的也不差,总量超过了七十多万吨,而几百年的海上霸主,英国只有三十多万吨,美国也就五十多万吨。
所以苏联和日本在陆地上一时半会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而他们的海军中国军队却也无能为力,进入一个战略对峙状态,这是必然的。
在歼灭日军西北军团后,整个西北战区都沸腾了,全战区同时开工的的大型水利工程多达上万处,道路,桥梁等基建工程也遍地开花。
刘十三再没有向重庆国民党政府伸手要钱,因为贵州,云南,四川并不比西北富裕,养活三百万军队和六千多万国民,已经压力很大了。
西北战区的面积和人口,养活一百多万军队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刘十三的目的不仅仅于此,因为他要为五年,十年,甚至有可能是二十年后的大反攻做准备。
陕南地区的作物可以一年三熟,一年两熟,刘多荃的第50集团军开赴陕南,替换回孙蔚如第52集团军的第46军和邓宝珊的第21军团。
刘多荃的第50集团军开赴陕南,所负责的区域东接共产党领导的鄂豫陕根据地,难接汉水,西接棋盘关,北接秦岭,在这十多万平凡公里的山区负责屯田。
中国自古就有屯田制,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华北实行的就是屯田制,军队成为中国驻屯军,是三等丙类师团,负责给一等甲类和二等乙类师团的战时粮食补给。
日军的中国驻屯军,除了日军三等丙类师团,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伪军,负责监管辖区内的税赋和粮食抽成收缴,也都是提供给日军大本营或者战斗部队的军粮。
陕南地区的可耕种面积,根据后世记录,超过了两千万亩,如今已经耕种的只有不到六百万亩,这其中大多数还是一九二九年关中大旱,逃来的难民,在陕南自己开的荒地。
陕南大部分地区适合种植水稻,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第五十集团军的任务是十万大军在平坦地区,开垦两百万亩水田,以农场模式管理,人均二十亩并不多。
按照估算,第50集团军粮食年产量,以平均亩产400公斤计,一年两熟到三熟总计超过20亿公斤,除了满足第50集团军自身消耗,能储存20亿公斤。
十万人以每天消耗一公斤米计算,一年也就三千六百五十多万公斤,连产粮的零头都吃不完,而一个人一天根本吃不完一公斤大米,多余的会折在军饷里。
孙蔚如的第53集团军在关中,这是不可动摇的,看家当用自己人,陕军改变的第53集团军,肯定不会派出陕西。
第53集团军的三个军,分别驻扎宝鸡,咸阳,渭南三市,关中是陕西仅次于陕南的第二大粮仓,陕南和关中在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富庶之地。
由于关中地处渭河平原,常言关中是八百里秦川,约等于东西走向四百公里,南北宽度在五十公里到一百公里之间,这中间河流纵横,土地相当肥沃。
由于一九二九年大旱,关中有三百万人口出逃,至今也没有恢复到鼎盛时期,现有人口两百万,是现今西北五省人数最密集地区。
以关中沃土养育上千万人都不是问题,在清点私人土地之后,无主之地都被收归公有,再加上第53集团军必须完成任务的开垦之地,总数超过五百万亩。
关中地势平坦,便于大面积大范围耕种,所以可耕种总面积甚至超过了陕南地区,近千万亩农田在农民和地主手里。
由于关总地区是两年三熟,所以粮食总产量却跟陕南地区的粮食产出差不多,也能做到年储备粮食约22亿公斤。
第17集团军就在河套平原了,这里是马鸿逵的地盘,河套平原的粮食产量每年总计比不过关中,更赶不上陕南。
这里处于黄河中游,相对来说泥土也算肥沃,可耕种面积不及关中的三分之一,粮食产量能在十亿公斤左右,这其中大多还是农民和地主的。
所以兴修水利,开垦农田,成为当务之急,以村镇为单位,开垦农田,实行耕田农场制,农民在农场劳作,按月领取工资。
农场制度是以公司模式运营的,层层递增,农民是公司最基层的员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走旬县耕地的管理模式。
有于旬县的工业化发展,给农场制耕田制度推广提供了很大便利,由于现在各省工业都在发展,基础建设也在发展,所以农民不一定非得靠种地来生活。
这给收缴土地实行大农场制度也提供了便利,在收缴土地的同时给付足额的资金,保障他们一定时间内的生存问题。
在收缴耕地的同时,也可以选择以耕地入股的形式,按月领取分红,然后再自己种地,或者出去找别的工作,都是可以的,非常灵活。
这种制度一出来,推广就很顺利,也有很多地主也参加的,不参加的也不强求,以后想参加条件就没有现在这么好了。
短短的两个月,80%的农民和地主的土地就完成了收缴或者入股,所动用的资金虽然不菲,但是收效成绩却非常高,几乎等于掌握了西北80%的耕地。
80%的耕地,意味着99%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农民失去土地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要变天,还好都获得了一笔不菲的生活费,或者按月可以领取一笔生活保障金。
为什么中国一直被称为落后的农业国家,就是因为中国的耕种方式落后,而现在了,已经不是了,那一页已经揭过去了。
整个冬季,所有的车辆生产线,都开足马力制造拖拉机,以日产百十辆的速度整整生产了一个冬季,在开春的时候减少到日常十台。
所生产出来的拖拉机,有限供应关中地区,河套地区,兰州地区,陕南地区,相配套的还有拖拉机犁地,翻地,播种,收割等配套工具。
这也是估计到战事会停歇,所以才停止了轻汽车,重卡车,坦克,装甲车等军用生产线,加急制造的。
最少先让几个产粮大区进入机械化耕种,以节省人力物力,满足后半年全西北战区六千多万人的吃饭问题,不然西北战区就会闹饥荒。
农场的建立,跟随的就是水利建设,一定要改变部分地区靠天吃饭的情况,以免再次落入大旱的时候,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人逃荒和饿死。
刘十三觉得还好还好,这么大一片西北地区,人口只有六千万,如果是百年后,我的天,两亿多人口,光是吃饭就能让人头疼。
光是西北地区道路建设,招收的工人就超过了五十万,还有于学忠的第51集团军,蒋鼎文的第4集团军,全西北总计超过了七十万的修路大军。
他们的任务是将现有的公路加固,并修建大量新的公路,还有铁路,将西北各大城市和各大矿区工业区都相连起来。
整个西北战区都有一股活力,只要不是你残疾,不是你偷懒,就能找到一份工资还算可以的工作,残疾人和老人都由就近村镇的农场负责抚养。
随着整个西北真正的落入刘十三手里,后世大量的金,银,铜,铁,硫等各种矿产的矿址,都被刘十三派人给一一找到。
而绥远地区,就是闻名遐迩的稀土产地,尽管这些东西暂时还不能充分发挥其,但是别人不知道,刘十三可是知道这玩意的价值的,雷达显示屏等高科技玩意都要用这个。
西北在发展,西南在等待,重庆国民党政府也非常敏锐的感觉到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他们能够感觉得到中国也会从中获得巨大好处,也有可能是中国命运的转折。
自古以来都是狼行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有些规则是不能更改的,特别是强者为王这一条,想要别人给你好处,你先得比别人不差,最少有同等的机会。
刘十三当然知道重庆国民党政府的算盘,老是想着依靠别人来帮自己,什么时候自己才能成长,畸形成长必定不是正常成长的对手。
八路军在华北的数量已经翻了几十翻,从最初入晋的3个师6个旅十二个团,已经涨到了七八十个团,还不算八路军创造性的县大队,区小队等民兵组织。
而陕北留守兵团,由于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革命需要,都被化整为零的给放飞了出去,几乎是遍地开花,满树结果。
在沦陷区,共产党人的声望早就超过了躲在西南一隅的国民党,在沦陷区沦陷后的这一年里,随着国民党正面抵抗的结束,他们的军事行动也终结了。
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和共产党的敌后抗战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尽管都是和日军作战,但是两者的出发点是有相当差距的。
日军在东北生事,不仅自己不管,还电令东北军放弃抵抗,使得东北易手于日军之手,不过间接的是东北军失去了根据地,张学良出国考察。
在日军入侵淞沪地区的时候,国民党政府这才着急了,因为这里是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重地,丢失一个淞沪,等于丢失了他们的经济支柱。
接下来的每一仗,国民党政府和国民革命军都在自食苦果,与其说国民党政府组织二十八次大会战是为了跟日军一决高下。
还不如说国民党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也是为了弥补在一开始犯下的错误,不过已经悔之晚矣。
保不住了的时候,也就带着三百万大军往西南战区一窝,一直到抗战末期,日军精力被消耗在太平洋上,才有能力组织远征军,进军缅甸和印度。
而对于国内战场却毫无动静,直到日军无条件投降,这才种桃的时候不见挑水的,摘桃的时候,从山上下来了一大票人。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