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背叛
自打大军攻入高句丽,李世民一直都心情舒畅,一路上顺风顺水,连着攻下三城,换了谁都会高兴,就叫一众大臣许久没见过他的怒容。
纪颜一个是好奇,一个也是胆子大,这就出言问道:“不知那杨万春写了什么,竟惹得陛下这般震怒?若是他不肯投降,原也是理所应当,大唐王师在此,自能讨伐他安市城。”
李世民一甩手,就将那信抛到纪颜面前,纪颜捡起来匆匆浏览,一时在心里笑出了声。
杨万春在信里,先是把孙代音骂了个狗血喷头,直骂他数典忘祖,开城投敌,毫无血性,丢了高句丽的脸面,自己做了叛徒,还想拉别人下水,就是不忠不孝之辈,叫人耻于与他相识。
骂完孙代音,杨万春有骂李世民得位不正,弑兄逼父,窃取大统,掀起诸多战事,如今攻打高句丽,名为讨逆,实为入侵,堂堂大国天子,搅扰小国百姓,毫无风范,更有野心。
不得不说,杨万春文采飞扬,这一封信简直将孙代音和李世民骂的体无完肤,丝毫不留情面,的确是骂出了高度,骂出了境界。以他这封信的水平,当个城主实在有些可惜,要是放在大唐,至少能考个进士。前提是李世民没有活刮了他。
信里杨万春的意思非常明确,安市城只要还有一个活口,就绝对不会放弃抵抗,全城百姓都是一样的心思,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要投降。纪颜虽然与他立场不同,可对他的这种硬气还是十分佩服,也才知道为什么他区区一个城主,能跟渊盖苏文对抗这么久。
李世民气得七窍生烟,孙代音就羞愧低头无言。他原以为凭自己与杨万春多年的交情,在加上李世民讨伐渊盖苏文的借口,能够说服杨万春与他们同仇敌忾,就没想到他虽然与渊盖苏文为敌,却不愿与李世民为伍,一门心思忠于宝藏王,也是个死心眼的忠臣。
其实站在各自的角度,孙代音和杨万春都没有错,前者为了保全百姓,开城投降,乃是仁慈,后者忠于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乃是忠义。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却不料孙代音自讨没趣,主动去招惹了杨万春,才连累李世民也跟着受辱,这会儿气得眼眶中都快喷出火来了。
长孙无忌看完了信,这便苦笑一声,道:“陛下,此人就是个愚忠的莽夫,不晓得变通的,何必为他生气?既然他负隅顽抗,就叫他晓得大唐天军的厉害!孙刺史也不必为此惭愧,既然不同道,这杨万春便是咱们的敌人。”
李世民咬着牙,怒声道:“原本安市城或有一跳活路,却不知此人如此不知进退,朕非要将安市城攻下,瞧他是否真抵抗到最后一个人!”
纪颜一听,便觉得无奈,一是为李世民的好胜心,二是为杨万春的安市城。
早在之前,一众将领就仔细商量过进攻的策略,因着安市城战绩斐然,又不宜攻打,其实大伙儿曾经考虑过绕过安市城,先攻安市城南面的建安城,将安市城变成孤城一座,届时便不攻自破。只是如此一来,大军就要冒着补给被安市城切断的风险,一旦杨万春发兵突袭补给,大军就有可能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
众将官为此争执过几次,一直没有拿定了主意,直到现在杨万春的一封信,算是给李世民彻底指明了行军的方向,哪怕天塌地陷,也逼得他非要进攻安市城,非要将杨万春这狂徒拿住,叫他知道大唐皇帝的厉害。
大军修整了几天,这会儿也基本恢复了元气,只听李世民一声令下,这就开拔准备行军,纪颜吩咐人将剩下的两架弩车保护好,又专门往后方带了条口信,吩咐工部那些工匠少做华而不实之物,优先保证正常供给,别到时候战场上一堆奇怪造物,兵将们连刀枪都用不上,才是闯祸。
皇帝的怒火熊熊燃烧,大军便以超常的速度加快行进,仅仅十余天,就赶到了安市城下,安营扎寨,还没架起锅灶做饭,就瞧见一小队人狼狈狂奔而来,瞧他们风霜模样,身上的甲胄都悉数破碎,唐军一开始还以为是敌袭,多亏纪颜在场,听见了熟悉的长安口音,才没有动手。
看这群人狼狈的不成样子,纪颜心中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核验了符节之后,发现他们竟然是后方边境上的守军,这就知道大事不妙,急急问道:“出了什么事,尔等为何如此狼狈?”
这几人一路赶来,个个都惊魂未定,才听为首那个哑着嗓子,道:“启禀上官!靺羯人起兵反叛,投靠了高句丽,正与高延寿、高慧真两人,合兵十五万,赶来援救安市城!我等乃是后方守军,听闻消息,赶来报信,路上几遭埋伏,百余位兄弟只剩下我们了!”
说着话,那人便落下泪来,显然跟他一起赶来报信的,都是他真正的生死弟兄,只为着这一个消息,大多数人都已经丧命,才叫男儿落泪,见者伤心。
然而他们带来的这个消息,又的确是惊天霹雳一般,如今驻扎在安市城下的唐军也不到十万人,一旦那十五万援军赶到,大唐王师就面临着前后夹击,到时候别说打安市城,就是能不能顺利回去,都是一个问题。
纪颜自不敢怠慢,这就施展开功夫,飞速赶往中军营帐。彼时李世民刚下銮驾,还没个落座的地方,就瞧见纪颜一阵风般赶来,急急将这噩耗说了,就听得他三尸神暴跳,举着马鞭吼道:“靺羯人早已向朕称臣,领奉朕的诏书,发兵讨伐高句丽,怎敢临阵反叛,转攻大唐?蛮夷无信,该杀!”
一旁的长孙无忌听见,连忙迎上前来,好言劝解,便是大营之中,还有契丹军士,皇帝大骂蛮夷,若是被他们听见,只怕会引起变数。只是李世民怒不可遏,哪里听着进去,这就下令召几位将军过来,商讨对策。
纪颜一个是好奇,一个也是胆子大,这就出言问道:“不知那杨万春写了什么,竟惹得陛下这般震怒?若是他不肯投降,原也是理所应当,大唐王师在此,自能讨伐他安市城。”
李世民一甩手,就将那信抛到纪颜面前,纪颜捡起来匆匆浏览,一时在心里笑出了声。
杨万春在信里,先是把孙代音骂了个狗血喷头,直骂他数典忘祖,开城投敌,毫无血性,丢了高句丽的脸面,自己做了叛徒,还想拉别人下水,就是不忠不孝之辈,叫人耻于与他相识。
骂完孙代音,杨万春有骂李世民得位不正,弑兄逼父,窃取大统,掀起诸多战事,如今攻打高句丽,名为讨逆,实为入侵,堂堂大国天子,搅扰小国百姓,毫无风范,更有野心。
不得不说,杨万春文采飞扬,这一封信简直将孙代音和李世民骂的体无完肤,丝毫不留情面,的确是骂出了高度,骂出了境界。以他这封信的水平,当个城主实在有些可惜,要是放在大唐,至少能考个进士。前提是李世民没有活刮了他。
信里杨万春的意思非常明确,安市城只要还有一个活口,就绝对不会放弃抵抗,全城百姓都是一样的心思,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要投降。纪颜虽然与他立场不同,可对他的这种硬气还是十分佩服,也才知道为什么他区区一个城主,能跟渊盖苏文对抗这么久。
李世民气得七窍生烟,孙代音就羞愧低头无言。他原以为凭自己与杨万春多年的交情,在加上李世民讨伐渊盖苏文的借口,能够说服杨万春与他们同仇敌忾,就没想到他虽然与渊盖苏文为敌,却不愿与李世民为伍,一门心思忠于宝藏王,也是个死心眼的忠臣。
其实站在各自的角度,孙代音和杨万春都没有错,前者为了保全百姓,开城投降,乃是仁慈,后者忠于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乃是忠义。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却不料孙代音自讨没趣,主动去招惹了杨万春,才连累李世民也跟着受辱,这会儿气得眼眶中都快喷出火来了。
长孙无忌看完了信,这便苦笑一声,道:“陛下,此人就是个愚忠的莽夫,不晓得变通的,何必为他生气?既然他负隅顽抗,就叫他晓得大唐天军的厉害!孙刺史也不必为此惭愧,既然不同道,这杨万春便是咱们的敌人。”
李世民咬着牙,怒声道:“原本安市城或有一跳活路,却不知此人如此不知进退,朕非要将安市城攻下,瞧他是否真抵抗到最后一个人!”
纪颜一听,便觉得无奈,一是为李世民的好胜心,二是为杨万春的安市城。
早在之前,一众将领就仔细商量过进攻的策略,因着安市城战绩斐然,又不宜攻打,其实大伙儿曾经考虑过绕过安市城,先攻安市城南面的建安城,将安市城变成孤城一座,届时便不攻自破。只是如此一来,大军就要冒着补给被安市城切断的风险,一旦杨万春发兵突袭补给,大军就有可能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
众将官为此争执过几次,一直没有拿定了主意,直到现在杨万春的一封信,算是给李世民彻底指明了行军的方向,哪怕天塌地陷,也逼得他非要进攻安市城,非要将杨万春这狂徒拿住,叫他知道大唐皇帝的厉害。
大军修整了几天,这会儿也基本恢复了元气,只听李世民一声令下,这就开拔准备行军,纪颜吩咐人将剩下的两架弩车保护好,又专门往后方带了条口信,吩咐工部那些工匠少做华而不实之物,优先保证正常供给,别到时候战场上一堆奇怪造物,兵将们连刀枪都用不上,才是闯祸。
皇帝的怒火熊熊燃烧,大军便以超常的速度加快行进,仅仅十余天,就赶到了安市城下,安营扎寨,还没架起锅灶做饭,就瞧见一小队人狼狈狂奔而来,瞧他们风霜模样,身上的甲胄都悉数破碎,唐军一开始还以为是敌袭,多亏纪颜在场,听见了熟悉的长安口音,才没有动手。
看这群人狼狈的不成样子,纪颜心中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核验了符节之后,发现他们竟然是后方边境上的守军,这就知道大事不妙,急急问道:“出了什么事,尔等为何如此狼狈?”
这几人一路赶来,个个都惊魂未定,才听为首那个哑着嗓子,道:“启禀上官!靺羯人起兵反叛,投靠了高句丽,正与高延寿、高慧真两人,合兵十五万,赶来援救安市城!我等乃是后方守军,听闻消息,赶来报信,路上几遭埋伏,百余位兄弟只剩下我们了!”
说着话,那人便落下泪来,显然跟他一起赶来报信的,都是他真正的生死弟兄,只为着这一个消息,大多数人都已经丧命,才叫男儿落泪,见者伤心。
然而他们带来的这个消息,又的确是惊天霹雳一般,如今驻扎在安市城下的唐军也不到十万人,一旦那十五万援军赶到,大唐王师就面临着前后夹击,到时候别说打安市城,就是能不能顺利回去,都是一个问题。
纪颜自不敢怠慢,这就施展开功夫,飞速赶往中军营帐。彼时李世民刚下銮驾,还没个落座的地方,就瞧见纪颜一阵风般赶来,急急将这噩耗说了,就听得他三尸神暴跳,举着马鞭吼道:“靺羯人早已向朕称臣,领奉朕的诏书,发兵讨伐高句丽,怎敢临阵反叛,转攻大唐?蛮夷无信,该杀!”
一旁的长孙无忌听见,连忙迎上前来,好言劝解,便是大营之中,还有契丹军士,皇帝大骂蛮夷,若是被他们听见,只怕会引起变数。只是李世民怒不可遏,哪里听着进去,这就下令召几位将军过来,商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