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三国之黄巾再起 > 三国之黄巾再起
错误举报

第二百零二章 搅乱关中

    想定了,马文成咬咬牙,说道:“请主公务必节哀!陈先生,去了。”
    “什么?谁去了?陈先生··哪个陈先生?”朱铉霍然跳起身,两步窜至马文成跟前,抓住他的衣领,质问道。
    马文成早已料到会如此,但还被朱铉的表情震慑,身体微微发抖,语速有些结巴,道:“主··公的···陈先生,···还有···何人?”
    朱铉承认的陈先生,又能有谁?陈先生,‘小张良’陈平。
    待到众人想劝,朱铉却已是喟然晕倒在地。
    这是第二次了,前些时日,朱儁亡故,朱铉也是如此。
    未料到,噩耗再度传来。
    过了许久,才闻听一声悲号,“先生啊!如何舍我而去?我独活世上,还有什么意思!”
    “啊···噗!”朱铉竟是一口鲜血,如雨雾喷洒而出。
    道声“不好”,众人忙上前搀扶,抚胸捶背,传唤医者,整个厅堂乱作一团。
    待到朱铉悠悠醒来,口中兀自哀叹:“先生如何就去了,莫不成天亡我也。”
    刘晔、辛毗在旁,听着朱铉说得悲苦,一起抚慰道:“生老病死,冥冥中自有天意,切不可悲伤过度。陈先生若有灵,可还等着看您建功,成就霸业呢!”
    “霸业?那也不过浮云,最终不过黄土一杯埋身。”
    见朱铉深陷悲痛,不能自拔。刘晔、辛毗情知现在不宜再劝,便告退了,让他自己冷静。
    朱铉脑中,忆起当初初见陈平,还是在句张县城。自己得陈平主意,教训了王恢,散其财于民,解了句张百姓之危。
    “陈先生,你怎么就能想出‘文王之约’。若不然,王元玮焉能有命在?”
    后来又随其读书,淳淳教导,耳提面授不嫌厌烦;治理会稽三乱,筹划谋取天下,一件件、一桩桩,历历在目,彷佛昨日之事。
    “先生,大事未成,你就去了。学生步履维艰,如履薄冰呐!”
    哀思过后,朱铉逐渐清明起来。
    扬州现今局势,可谓一个“乱”字。
    各方势力都掺杂其中,孙策、袁术、刘繇、王朗、祖郎,还有那个太史慈。各郡县,必也是各怀鬼胎,未见得能很快为哪方势力统一。
    “无论如何,明年春,必须启程。”
    “吕布,你不让道,就打到你让。”
    朱铉又将刘晔、辛毗,还有牵招找来,共议返还之事。
    几人见朱铉目光熠熠有神,都放下心。
    于是乎畅所欲言,谈论了数日,方才议妥。
    朱铉等人计议,待到来春,便怂恿曹操举兵,攻打徐州。
    刘晔、辛毗也是料定,曹操视为吕布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曹操确然也是如此想的。
    北面的袁绍,收拢北部四州已近尾声。与曹操之间,早晚必有一场大战。
    有吕布在后掣肘,曹操绝不放心。
    “待我消灭了吕布,方可腾出手来与袁绍对决。但这之先,必须收拢豫州、司隶部,西边的马腾、韩遂心腹之患。”
    正如曹操所料那般,关内马腾、韩遂,自封凉州、雍州刺史,打着李傕当政时加封的安狄、安降将军名义,大肆在西部吞并各部势力。羌胡许多部落,也被他们收编,部下不下三十万,已成大患。
    荀彧道:“主公莫忧。我有一计,可使主公稳固关中。”
    “如何?”见麾下第一谋士荀彧主动献策,曹操欣喜不已。荀彧极极少显露谋略,一旦开口,必是治国安邦的大策。
    这可不是郭嘉、程昱等人能比的。
    “主公若现今就入关中,必成关内各方众矢之的,不为上策。”荀彧徐徐言道。
    曹操不禁点头,赞同道:“我也正为难此事。若置关内不顾,必成大患。”
    “何不鼓动袁绍入瓮?”荀彧笑道。
    “呃???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快说说。”曹操登时乐了,连连请教。
    “袁绍既得四州,便会觊觎洛阳乃至关中。何不以朝廷名义,下令其收复京兆三辅。使其与马腾、韩遂相争,待双方相争不下时,主公您任命一人为司隶校尉,总掌全局,或拉拢或打压,坐收渔翁之利。”
    “哦,此计甚妙!要害处在哪里?”曹操又问道。
    荀彧早已成竹在胸,言道:“其人不但要对主公忠心不二,更必须文韬武略、知兵善政,要有胆略,还要有全局眼光。”
    “这???如此,岂非你莫属?我怎么可放你去!”
    曹操听着这条件,除了荀彧,手中哪有这样的人才了?
    “钟繇!”荀彧不卖关子,直接言道。
    因为,曹操方才的话,吓到他了。险些弄巧成拙,将自己埋进去。令曹操误会他想坐镇关中,可就麻烦了。
    “嗯,钟繇此人可用。还有谁人可用?”曹操觉得,这么大的事,一个钟繇,似乎分量不够。
    “这??”荀彧略一犹豫,似乎难以启齿。
    “可直接说,莫有忌讳。”曹操坦然道。
    “我愿保荐一人,此人乃真国士,但未于世人前显露过,恐主公不敢用。”
    曹操闻听,反倒来了兴致,急不可耐追问:“何人?”
    “京兆人士,杜畿。”
    大家伙不禁要问,杜畿不是在扬州,镇南将军幕府任职嘛。
    这还要从杜畿小时候说起。
    杜畿,京兆杜陵人。祖上也是甚为显赫。祖宗杜周、杜延年父子,俱都是史册留名之人。
    杜周是个酷吏、贪官,而杜延年是个好官。
    杜家到了杜畿父亲那一代,贫困潦倒,是普通人家。
    杜畿母亲去世后,父亲续弦。没多久,杜畿的父亲也去世了,年幼的杜畿便由后娘一个人照管。
    史书有云:“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也就是说,杜畿自幼受苦,但也未见得是后母欺辱他,可能家境贫寒所致。毕竟,这杜畿没饿死,还读书识字,可见继母待他不薄。而杜畿投桃报李,也很孝顺继母,拥有了孝子的名声。
    汉朝以孝治天下,杜畿杜畿二十岁时,就被任命为京兆功曹,兼郑县令。
    郑县的前任县令,在任时积压了很多案件,监狱里关了几百人,既不判也不放。
    杜畿到任后,亲自到监狱审案,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全部结案,该判的判,该放的放。因此事,备受称赞。
    不久,杜畿被举为孝廉,升任汉中府丞。
    黄巾起义后,董卓乱政,天下大乱。
    杜畿,只好明哲保身,弃官逃命。带着年迈的后娘,去往荆州避难。又被朱铉请出来做事。
    但是,后娘去世了。杜畿是孝子,明白叶落归根,人死还乡,于是带着继母灵柩返回故乡京兆。
    在回乡的途中,遇到了当年与牵招一样的事情,被土匪劫了。
    杜畿不卑不亢,道:“各位,你们拦路抢劫,无非财为。我身无分文,只带一具棺木,你们为难我,何意?”
    土匪见他是个孝子,又确实清贫,就放过了杜畿。
    杜畿安葬了母亲,本打算返回扬州。毕竟朱铉对他有知遇之恩,扬州的官佐、同僚还有朋友,也对他很不错。
    但中原连年大战,各处荒芜难行,更兼匪盗横行,便打消了南去的念头。
    正好少年好友,河东人张时,正担任着京兆尹,就聘他任功曹。
    可后来,张时对杜畿不满,认为他阔达疏诞,不负责任,干不好功曹这个职务。
    杜畿弃了官,来到了许都,结交了侍中耿纪。
    二人经常在耿纪家中谈论时事,谈论的时候,声音洪亮,隔壁都能听见。
    隔壁谁?荀彧。
    听了几次,荀彧按耐不住了,派人找耿纪,质问道:“屋内藏有国士不举荐,素餐尸位!”
    耿纪慌忙引荐杜畿给荀彧。
    荀彧与杜畿交谈数次,双方便如老友一般。
    曹操听了这番介绍,爱才之心立起,道:“你看中之人,个个都是奇士!快快引荐他来见我。”
    果然,杜畿见过曹操,仅交谈数次,曹操便发觉杜畿可堪大任。
    十二月,许都,汉献帝朝廷,下诏旨:“京兆、三辅、弘农等地,因董卓、李傕、郭汜等纵兵霍乱,导致黎民流离失所,匪患猖獗,黄巾再起。大将军袁绍,手握重兵,为国之柱石,即刻出兵平乱。”
    袁绍得了诏书,欣喜若狂,不顾他人反对,即令自己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发兵,派遣大将郭援攻取河东。
    洛阳附近的张燕,关内马腾、韩遂立时警觉,纷纷举兵提防袁绍。
    河东太守王邑,是朝廷奉敕的,也是少数心向献帝的臣子。所以,袁绍上表,请求郭援为河东太守,罢免王邑。
    这一下,河东的百姓不愿意了。因为,王邑清廉勤政,深得民望。当地豪*固、范先起兵,拥护王邑,反抗郭援大军。
    郭援挥军进入河东,与王邑开战。张燕、马腾、韩遂等,也加入混战。
    整个洛阳以西,便如荀彧预料一般无二,煮开锅的沸水,乱了。
    ---------------------------------------------------------------------------------------------------------------------------
    消息传至许都,荀彧大喜。
    “主公!洛阳以西,已是大乱。正可派能臣入关,收复关中之地。”
    曹操也是意得志满,甚为高兴,连声言道:“多亏荀公奇策,我真心拜服!”
    荀彧受曹操夸赞,却表现得宠辱不惊,面无得色,只言道:“以钟繇为司隶校尉,总掌全局;杜畿担任京兆尹,辅佐钟繇政事;尚缺一员武将,为军事辅助。”
    “嗯!让夏侯惇去。”曹操若有所思道。
    荀彧以为似有不妥,但见曹操很坚定,便缄口不言。军事方面的具体事宜,还是少插言为妙。
    何况,夏侯惇身份特殊的很。
    未料到,曹操对杜畿的任命,也不完全赞同。
    “杜畿可以去,但不是京兆尹,而是河东太守。”
    “这?”荀彧不解,便问道:“王邑深得民望,对朝廷又衷心不二??????”说到此,似乎明白什么,遂尴尬的顿了顿,方才言道:“河东军事不止,杜畿恐怕难以安然接任。”
    曹操倒是自信满满,“杜畿有机智,通军事,我料他能成。”
    至此,荀彧也不再坚持,依曹操之意安排。(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