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小说 >乱明天下一根钉 > 乱明天下一根钉
错误举报

第二百九十八章 和解

    到了京城,申万雨和秦刚先去了南海子。
    南海子原是皇家的猎苑,现在成了富豪权贵的聚居地。
    在京城四周,风景优美的地方有都是,但要论风景最美、范围又最大、又最吸引人的地方,那就非南海子莫属了。
    元朝时,南海子被称为下马飞放泊,在北京城南二十里处,其东西长有三十多里,南北宽有二十多里。
    这一带地势低洼,泉眼密布,潴以碧海,湛以深池;其北有凉水河、小龙河,南有凤河,清流潺潺,悠远无尽;其间又有一亩泉、团泊、卡伦圈等数十个的湖沼,波光粼粼,四时不竭,汪洋若海。
    春夏秋三季,天鹅、白鹤以及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候鸟聚集在南海子,飞动时,那真是遮天蔽日,壮观极了。
    传说当年成祖朱棣定都北京,拟将京城就建在这里,曾请刘伯温来看风水。
    刘伯温一看,风水当然极好,但其中有一条凤河,一条龙河,龙凤交孕,必出天子,以代明朝。朱棣一听,十分害怕,所以就打消了在这里建城之念,但为了防止有人在此居住仍然会生出真龙天子,便将南海子辟为猎苑,筑宫墙围之,海丁海户也都必须住在苑外以困龙脉。
    实际上,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南海子地势低洼,怎可以建城?这只不过是朱棣为了独占南海子而扯的遮羞布罢了。
    永乐十二年,成祖朱棣下令扩充下马飞放泊,四周筑起土墙,辟建北红门、南红门、东红门、西红门四座海子门,并改名为南海子。
    此后,南海子又陆续修建了二十四园和关帝庙、镇国寺、观音寺等,并派三千海丁、海户守护南海子。
    自朱棣以下,而至崇祯,数不清的勋戚显贵、王公大臣和掌权太监都盯上了南海子这块风水宝地,但他们自然不敢在海子里面占地,于是就在海子墙外纷纷建起了自己的庄园。
    两百年下来,海子墙外,汇聚了许许多多权贵大臣们的庄宅,进而又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村镇,自然又有许多酒肆、饭庄、客栈、钱庄以及各类店铺在这些村镇里落地生根。
    崇祯初,海子墙外已经极其繁华,朝堂上的许多大臣、后宫里的许多太监、京城内无数的富商大户,他们无不以在南海子有私产而为荣。
    但是,皇太极攻入长城,在京城外烧杀抢掠之时,把这里毁于一旦,而这也就是袁崇焕当初为什么那么遭人恨,民愤为什么那么大的主因。
    陈海平逼死崇祯,在北京建政之后,又有数不清的人盯上了这块风水宝地。还好,陈海平不是朱棣,什么龙脉不龙脉的,没那个讲究,很容易就开了口子。
    但是,陈海平虽然开了口子,可想要进南海子,仍是千难万难,因为获准进入南海子的每一家都是陈海平亲自特批的。
    进南海子,自然要花大钱,但南海子却是非卖品,凡进入南海子的,不是有大功之人,就是有大用之人。
    以商人身份进入南海子的,除了海平股份有限公司的原始股东之外,就只有一家,那就是在造船上立有大功的山东王家。
    至于有大用之人,指的是漠南、漠北、漠西的蒙古王公,以及西域等地大有影响的人。
    对南海子,陈海平极为重视,他不允许任何破坏南海子风景的行为存在。
    这里没有一座深宅大院,这里有的都是随形地物,完全融入其中的宅院。所以,这里建造的所有庄宅都不仅不会损害当地的景观,反而会使之更美丽。
    在陈海平严格监督之下,南海子美的简直就是人间仙境,于是,可想而知,在南海子有块立脚之地,是几乎所有权贵富豪的梦想。
    不论是申万雨,还是秦刚,他们每次进出这里,那种满足感简直难以言喻。
    到了家,申万雨和秦刚都想歇息一晚,有什么事儿明天再说,但他们都是刚进家门,就又出门,直奔京城赶去。
    原来,申万雨和秦刚都一进家门就得知,就在今天的《中国日报》上,刊登了陈海平以领政令发布的《告天下和解疏》。
    这份《告天下和解疏》洋洋洒洒数千言,那真是大道摆中间,两边还是道,放眼都是道。
    在《告天下和解疏》中,陈海平提出愿奉大明为正统,但天子虚位,由内阁执掌天下,苟能成此功德,他愿功成身退云云……
    这个时候,人一定都在总商会。
    总商会在内城,在城西的大河沿,占地三百余亩,气派极了,官府的衙门那都是远远不能比的。
    申万雨和秦刚一进去,好家伙,吵的这个凶啊!那哪儿都是人,那哪儿都在吵。
    对总商会的这个样子,申万雨和秦刚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他们都清楚这些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商人,百分之九十九是反对和解的,他们是坚决的主战派,主张一定要用武力统一天下。
    之所以如此,当然是因为利益,如果要是和解,那南方他们还能进得去吗?只有战争,把南方的商人都打趴下,他们才有机会,而且是大把大把的机会。
    实际上,对于这份《告天下和解疏》,申万雨和秦刚也都是不赞成的,他们的想法和那些商人大同小异。只不过,他们反对的不是那么激烈,因为他们已经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不那么急了。
    那些反对最激烈的商人之所以反对的这么激烈,正是因为有申万雨和秦刚这些前辈作榜样,他们也非常非常地想跟着学,所以才会反对的这么激烈。
    还有一点,申万雨和秦刚也跟这些人不同。
    申万雨和秦刚之所以反对,是在坚信他们绝对有能力以武力统一天下的基础上反对的,但那些人,他们自然也相信,只是赌徒的心理更重些。
    这里的商人并不都是北直隶、山西和山东的,还有很多辽东、辽西、江南以及蒙古等地的商人在,他们是和解的坚决拥护者。
    他们拥护,一句话,还是利益使然。
    战端一起,必然商路断绝,他们的利益自然大大受损,但这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他们也相信,陈海平真有武力统一天下的实力。
    吵吵吵,根本就没人理会申万雨和秦刚。他们到了会长室,发现不仅会长王元程在,副会长江青海也在。
    现在,王元程和江海岳两家已是儿女亲家,关系自然会亲厚许多。
    “申东家、秦东家,你们什么时候回来的?”见申万雨和秦刚进来,王元程起身相迎,招呼道。
    “老东家,我们刚到家,一听到信儿,这不立刻就来了。”申万雨道。
    王元程笑了笑。
    落座之后,秦刚道:“老东家,您不嫌这里吵吗?”
    “不嫌,怎么会嫌?我要是想清静了,就回南海子;要是呆闷了,就来这儿。”王元程笑眯眯地道。
    沉吟了一下,申万雨问道:“老东家,您是怎么看的?”
    看着申万雨和秦刚,王元程意味深长地道:“申东家,我怎么看重要吗?”
    王元程这一句话,申万雨和秦刚听了后心里都是一惊,立刻意识到,包括他们自己,都让陈海平给惯坏了。
    是啊,反对这件事的又何止是商人?陈海平麾下的那些嫡系,反对这件事的一定也不在少数。
    但,这又能如何?
    陈海平给了他们极高的地位,他们不怕官了,他们的实力极其强大。
    但,这又如何?
    他们可有一丝一毫左右局势的力量吗?没有,绝对没有,陈海平能把他们提起来,更有能力把他们打下去。
    不管陈海平的那些嫡系有多少人反对,但都绝无可能聚集起可以牵制陈海平的力量。
    以陈海平的威势,又行此利国利民的千秋大计,这决不是任何人可以阻挠的,他们的反对,纯粹是春秋大梦。
    而后,申万雨说起了劳资矛盾的事儿,王元程听后,想了想,道:“等着吧。”
    -----
    北京的商人吵翻了天,南京更是把天给吵破了。
    一个月前,鹿继善到了南京,呈给了懿安皇后陈海平的亲笔信函和具体的和解计划。
    在大殿上,懿安皇后把陈海平的和解计划当众宣读之后,一开始是一面倒的声音,就是坚决反对,誓死反对,但不久之后,赞成的声音就出来了,而且同样激烈无比。
    坚决反对、誓死反对的人,老中青三代都有,老年激进派以刘宗周为首,中年激进派以阎而梅、万寿祺为主,青年激进派以归庄为主。
    越老越激进,这种人刘宗周是代表。大殿上,刘宗周涕泪横流,反对到底。
    一开始之所以只有反对的声音,那是因为要是出面赞成,不就等于支持把皇帝变成傀儡吗?
    所以,一开始,赞成的声音出不来;但是,这件事又实在太过重大,不出头也不行。
    实际上,赞成和解的要占绝大多数。在这点上,朝堂和民间一样。
    对战争的前景,没有人可以乐观以待,所以,和解对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损失是最小的。
    最开始跳出来赞成和解的都是江北的官员,因为一旦开战,江北首当其冲,先不要说打胜打败,就是作为战场,他们的损失就小不了。
    何况,这些家在江北的人要比江南的官儿更清楚,仗一旦打起来,他们可以肯定,至少在江北,绝对是败多胜少,而一旦失败,他们的房屋田产就将永远跟他们说再见了。
    所以,不跳出来说话是绝对不行的。就是再难,也得说。
    任何事都一样,只要有人带头就好,这些江北的官儿一跳出来,其他人就也有不少官儿站出来附和的。
    不管两派人争论的如何激烈,懿安皇后都没有表态,最后她只是传旨,命湖广总督孙承宗、四川总督秦良玉、两广总督卢象升、河南陕西两道总督洪承畴、镇海大将军郑芝龙来京觐见。
    -----
    懿安皇后的心情很是烦躁。
    在朝堂上不管研议什么事儿,最后总能转到跟北方和解这件事上来,然后就又是吵吵吵……
    对陈海平那套有关当皇帝是给儿孙造孽的理论,懿安皇后是深以为然的,她在这方面有深刻的体会,皇家确实不是人过的日子。
    何况,皇权衰落,这已是大势所趋,即便她统一天下,这种趋势也是改变不了了,其间或许会有反复,但这个总的趋势只能是越来越明显,这已无可怀疑。
    所以,跟北方和解,对皇室是很有利的。
    一旦和解,从此,皇室既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远离权力斗争,又可以受国家奉养,或许,还可能永远地免除国破家亡的厄运。
    但,就这么输给陈海平,这心又实在是不甘!
    想到陈海平,懿安皇后心头就是一阵燥热。
    从北京回来之后,懿安皇后对其他的女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也包括周皇后在内。似乎,只有在陈海平的女人身上,她才会有那种要死了似的激情。
    懿安皇后正浑身燥热,心里烦躁不安的时候,章程来报,说是孙承宗到了。
    湖广离南京最近,孙承宗自然要比别人先到。
    懿安皇后吩咐了一声:“传孙老大人入宫。”
    不一会儿,孙承宗稳步走进了慈宁宫。
    孙承宗已经年过八旬,但身体依旧是那么硬朗,走路不摇不晃,稳如泰山,双目如电,声音也依旧铿锵有力。
    这样的老人,谁看了都喜欢。
    见礼已毕,懿安皇后请孙承宗落座,然后歉意地道:“老大人一路鞍马劳顿,哀家却立刻就把您请进宫来,实在是有些对不住老大人。”
    孙承宗道:“皇后您客套了,就是您不召见老臣,老臣也要入宫见驾的。”
    沉吟了一下,懿安皇后问道:“老大人,这件事儿您是怎么看的?”
    连同圣旨,陈海平的和解书也一并送了过去。
    孙承宗严肃地道:“皇后,一旦开战,江北必败无疑。”
    眉头微皱,懿安皇后问道:“老大人,不知您为什么说必败无疑?”
    “皇后,老臣听闻北方建造那个铁路之后,就派人去看过。”顿了顿,孙承宗继续道:“皇后,老臣以为,这个铁路已经完全颠覆了过往对战争的看法。”
    这个懿安皇后还真不懂,就立刻问道:“老大人,您详细给哀家说说,它是怎么颠覆了过往的战争?”
    孙承宗道:“皇后,据老臣研判,在平原地带,那个铁路要是简便些,是可以随时修建的,而且极为快速。那这样一来,不论是兵员,还是物资,千里之地,转瞬即到。”
    懿安皇后不太懂军事,但听孙承宗这么一说,她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孙承宗说在江北开战,他们必败无疑。
    要想在江北之战中取得胜利,光靠洪承畴显然不可能,所以就要把孙承宗、秦良玉、卢象升的军队都调到江北去,但这样一来,先别说真的打起来会怎样,要是陈海平按兵不动,那靠也能把他们靠趴下。
    粮饷转运,这历来都是行军打仗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但因为有了铁路,那这个问题相对于他们而言,陈海平就不存在了。
    仅此一点,他们就已经败了。要想改变,除非主动进攻,速战速决,但这可能吗?
    默然半晌,懿安皇后问道:“老大人,那江南呢?”
    孙承宗道:“皇后,江南暂时可保无虞。”
    懿安皇后没说话,看着孙承宗,孙承宗继续道:“老臣以为,只要皇后您在,陈海平是越不过长江的,但是陈海平越不过长江,他就必定在别的地方打主意。”
    “别的地方?”懿安皇后问了一句,然后立刻道:“是海上。”
    “对。”孙承宗道:“皇后,老臣详细了解过那次海战,老臣现在担心我们的舰队已经不是陈海平的对手了。”
    这是很有可能的,这个王八蛋,不仅仅是小吃、戏曲和铁匠,其他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更不知被这个王八蛋偷偷弄走了多少!
    现在看来,这些人很可能就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
    孙承宗又道:“皇后,一旦我们的舰队被击溃,那不仅我们的外洋贸易被断绝,而且沿海的防线必将得无限制地延长。”
    处处防,必然是处处漏的局面,这个懿安皇后很明白。最终,懿安皇后没再问孙承宗对和解的看法。
    懿安皇后明白,孙承宗是赞成和解的,但只要她不同意,孙承宗也是会跟着她走到底的。
    这是君臣之间难以言说的信任。
    孙承宗走了,懿安皇后默默在院中伫立。忽然,懿安皇后一抬头,见周皇后面如寒霜地站在廊檐下。
    看见周皇后脸如寒霜,懿安皇后无奈地叹了口气。
    女人在床第之间最是敏感,自己的变化太明显了,自然瞒不过周皇后。周皇后有一天把章程堵住了,章程虽然不会说什么,但周皇后起疑心也是必然的。
    现在的周皇后,就是一个让幽怨之水泡透了的女人。
    唉,真是麻烦!(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