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殿下 > 殿下
错误举报

殿下 第311节

    白太太道,“外头就是这样了。”
    郑氏则道,“把这些写在卷宗里,等见到公主时,告诉殿下。”
    荣玥点头,她打起精神,弯起双眸,“不过,百姓们也说,能有工做,有银子挣,就觉着日子有奔头。”
    两位长辈都笑起来。
    这在荣玥看来只是很寻常的举动,却在百姓中间传扬开来,说是一位青衣侠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十分的侠义。
    待日后荣玥再出门巡视,颇有人窃窃议论。
    荣玥心里很有些不好意思,她强抑制心中的害羞,依旧巡视的很认真。
    白翡还借职务之便,给妻子打造了一把宝刀,心里十分希望儿子将来能像妻子这般有武力。
    就在一切蒸蒸日上之时,辽北传来收复的好消息,连同捷报而来的还有一件喜出望外之事,小楚将军还活着,不日就将与宋大将军等人回帝都。
    与此同时,楚大将军与杨大将军的死讯也真正确定。
    另外,死于辽北之战的阵亡名单会由南归的宋大将军一并带至御前。
    届时,也可由小楚将军亲自讲述当日渤海国与辽北的那一场陷落之战了。
    同时,随着郑骁收复镇北关,渤海王派出使团,亲赴帝都,进行两国议和,重开边贸的相关事宜。
    第384章 殿下之五零
    殿下
    正文第三八四章
    颜姑娘将朝廷借银的一干细节细细向荣烺回禀,“首期三百万两,一个月内为朝廷筹措毕。中期两百万两,到年前交给朝廷。明春还能再筹措三百万两。朝廷在明年夏税的时候还款三百万,秋税还款两百万,剩下的后年还清便可。”
    荣烺点点头,“辛苦了。”
    颜姑娘笑,“我并不辛苦,主要是听几位大人在谈。真难为钟尚书,他原是个不食烟火的人,现在跟商贾一起拨算盘珠子,我看他都老了十岁。”
    “他其实最适合翰林院,偏机缘巧合成了户部尚书。他任户部时正赶上赵尚书案,那会儿户部宽敞的很,他自然不以为苦。”荣烺摇摇头,只观钟尚书面对困局竟毫无办法,就知他其实并不太适合户部尚书的位子。
    颜姑娘道,“把今年撑过去,明年就好过了。”
    “是啊。小楚将军还活着,真是太好了。”荣烺由衷欢喜,“待小楚将军还朝,咱们去郊外迎他。”
    “好啊!”颜姑娘问,“楚大将军的灵柩……”
    荣烺黯然一叹,“奏章上没提,应是找不到了。”
    连尸身都不得保,可见当时战况之惨烈。楚大将军带到渤海国的人,拢共只活了小楚将军等一百来人。
    颜姑娘道,“小楚将军安然无恙,已是侥天之幸了。以后楚家仍有支撑,只要子孙繁茂争气,足可慰楚大将军泉下之灵了。”
    荣烺说,“你说那渤海女王怎么这么能打呀!”
    颜姑娘道,“论才干,殿下您也不差啊!您还比她小哪!”
    荣烺跟颜姑娘道,“先前那会儿光顾着打仗,保卫帝都,也没去阵前见上一面。我虽恨渤海国进关劫掠,却也承认她是个有真本领的人!”
    “这没什么。等哪天我朝强大,真正征服了渤海国,招呼他们一声,让他们的王来帝都朝见,他们敢不来?”
    “这也是啊。”荣烺还怪自信的,“到时想怎么看就怎么看,爱看多久就看多久。”
    颜姑娘笑起来,“正是如此。”
    这位女王是真的强,两国刚结束战事,就敢派出使团谈边贸,委实没将荣氏朝廷放在眼里。
    这种强悍霸道,让人在愤怒中都生出一种无奈的心折。
    如果朝廷不想再继续战事,的确需要与渤海国缔结和平之约。
    而刚刚收复的辽北失地也需要休养生息。
    荣烺去接小楚将军的事并未瞒人,问过兄长,兄长还有他事,何况东宫出行都有礼制安排,他就不去了,派了个詹事府属官与荣烺同往。
    宋大将军带回了五千兵马,剩下的留在镇北关做守军之用。不过,人还是那般冷峻,不苟言笑。
    荣烺站在折柳亭远眺前方烟尘,骑兵轰然而至的声响由远及近,楚家人也早按捺不住,纷纷远望。倘非公主在前,他们估计要跑出去迎接。
    宋大将军倒是想到估计楚家人会来迎接,毕竟小楚将军死里逃生很是不易。没想到公主也在,宋大将军连忙下马,快步上前见礼。
    小楚将军近乡情怯,略慢一步也赶上来。荣烺亲自扶起两人,对小楚将军道,“我听闻你回来,特意来迎你。”
    小楚将军别过脸去,惭愧至极,“败军之将,不值殿下这般厚爱。”
    “我就是担心你多想,才特意前来。”望着小楚将军消瘦憔悴的脸庞,荣烺认真道,“渤海国之败,罪不在卿。还请将军挺起胸膛,与我一起进城。”
    很久之后,人们对荣烺的总结往往喜欢用“惊世之才”形容荣烺的才干,这当然是不能否认的。
    但如果了解她更多一些,则会被她的人格深深折服。
    依宋大将军的淡定都因荣烺的话侧首,詹事府的属官也上前来,道,“太子殿下令臣与公主一起迎接楚将军回城。”
    小楚将军自满胸感动中回神,客气道,“有劳大人,待末将回城,若有机会,当亲自拜谢太子殿下。”
    与属官寒暄一二,小楚将军见过家人,就再次上马,与公主等人一道入城。
    进宫陛见要花费许多时间,荣烺就先回后宫了。她并没有直接向小楚将军打听在渤海国的事,反正早晚会知道。
    待荣烺听到完整事件是第二天的事了,事情完全不稀奇,甚至符合荣烺的推论之一。渤海国的情况比楚大将军等预想的更加复杂,在他们到达渤海王都的时候,所有对渤海王中立的势力因为渤海王引南朝兵马摄政而直接倒向了公主与小王子一方。
    楚大将军早有准备,甚至,他在渤海国的应对没有一丝差错。唯一没有预料到的,就是公主英的战力,比他想像中的更加强悍。
    小楚将军道,“我家世代武将,我也算有些见识的人,但公主英率兵而至的气魄我恐怕终生难忘。”
    许多渤海王都的将士见到站在城下的公主,直接举手投降,有人主动打开城门,迎接公主进城。整个王都乱成一锅粥,楚大将军想率兵退出时遇到劫杀。最终楚大将军托住敌军,小楚将军带着精锐杀出重围。
    他们一路逃亡,还未待他们逃回镇北关就听到镇北关破的消息。
    辽北大败。
    公主英在战场上登基为王,率领臣子们一路南下,劫掠无数。
    小楚将军在辽北整合败亡四散的将士,聚合还活着的百姓。说句丢脸的话,渤海女王带兵杀出镇北关的时侯,小楚将军权衡后,都没拦上一拦。他们都是些战败的将士,马都没几匹,箭也没几根,没办法拦。
    好在小楚将军整合将士的事给郑骁帮了大忙,诸人齐心协力先把镇北关守起来。
    之后,小楚将军就与宋大将军一道回帝都了。
    事情就是这样。
    朝廷并没有问罪小楚将军,让他先回家休养,待身子大安再安排差使。
    荣烺赠小楚将军六匹上等战马。
    宋大将军回朝时间略迟,没赶上陇南的上等良驹,颇是气愤。他辛辛苦苦为朝廷北上,打仗回来,好东西都叫别的禁卫军抢没了,合着他打了小半年的仗,回来还得捡旁人剩下的吃。
    这断不能应!
    宋大将军一则要招兵,二则要给自己的北禁卫补充良马兵械,少哪样都不行!
    兵部亏得是方尚书坐镇,不然,换个略软乎的都得叫宋大将军的满身寒气冻死!
    就是方尚书也不能无中生有给他变出好马来呀,兵械先给补充好,招兵也答应了,就是马得等一等。北禁卫来的迟了,要不就是民间马,要不就等下一批官马。
    宋大将军就是再不服,官马也分完了,他总不能去别的禁卫中抢去。宋大将军无奈,“今年的官马当真不错。”
    方尚书笑,“陇南宋牧监精通养马,说来宋牧监出身锦公府,与大将军算是同族吧?”
    宋大将军道,“我们两家早年就分宗了。宋牧监这养马的手艺倒是难得,我在帝都好几年,竟没听说过他。”
    “他是大将军来帝都前在太子、公主考核贵胄子弟时发掘的,因自幼好马,就派他到陇南牧场任职。”
    “考校贵胄子弟?”在帝都没听说过啊。
    “就那一年。”
    宋大将军都听笑了,“听着像是天赐我朝御马官。”
    “也说不定。”方尚书也很满意今年的官马。
    宋大将军同意补充民马,但明年的官马到了,要让他将军中民马置换成官马。方尚书与他谈拢数目,他方带着手下去挑马。
    这一笔数额巨大的借款很大程度缓解了朝廷的危机,各衙门都松快下来,抓紧时间恢复受灾地方的经济建设。
    就在这样生机勃勃的忙碌中,渤海国使团到达帝都。
    渤海国使国所来为重开贸易,重修邦交之好。
    不过,一想到年中的战事,饶是专司邦交事宜的鸿胪寺都对他们没啥好脸色。
    国子监、官学的学生更是对渤海使团厌恶至极。
    但既然让他们来,就说明朝廷有重修邦交之意。
    只是,令朝廷目瞪口呆的是,渤海使团还带来了女王的亲笔信。渤海女王修书一封,听闻荣晟帝有一女,国色天香,人品贵重,渤海女王想替王弟晨求娶公主。除此之外,渤海国也愿意派宗室女嫁入朝中,从此两国互为姻亲,结永世之好。
    鸿胪寺都给渤海国整懵了,这脑子有病吧!
    竟然敢求娶我朝公主!
    在大多数人看来,渤海国脑子有坑,真该送渤海使臣一面镜子,让他们好好照照,什么野人地界儿就敢求娶公主!
    但在秦太师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提议。
    先不说联姻本就是邦交中惯用手段,这没什么高端低劣之分,端看有无用处。若公主下嫁能带来和平,未为不可。
    何况,公主能带来的往往非止于和平,还有带有皇室血脉的子嗣。
    如果将来公主的子嗣可以得到联姻之国的王位,那么,两家的和平会维持更长的时间。而除和平之外,邦交贸易,以及更多的利益往来。
    就是公主自己,也能成为一国太后,享受尊荣。
    何况,自卫城之战后,公主在朝中威望日隆,几乎到把持朝政的地步。
    如果公主能离开帝都,将这一身本领用于渤海国内,不论是支持王子晨,还是做渤海国的王妃,公主必能在渤海国谋得一席之地。
    不论怎么看,这都与朝廷有利,与太子有利。
    于是,在诸人嘲笑渤海国异想天开时,秦太师沉默的没有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