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折金枝 > 折金枝
错误举报

第138页

    说罢,太子妃坐到初沅身旁,拉着她的小手来回端详,没被吓到吧?
    闻言,初沅不禁面露茫然,明显还不知情。
    太子妃瞧着她的眉眼,愣了一瞬,随后,抬手轻触她泛着薄红的眼尾,这是怎么了,怎么还哭过了?
    因着她的触碰,初沅不住地颤着鸦睫,慢半拍地反应过来,道:阿嫂,我没事的。
    她只是,太高兴了。
    高兴能和他相遇。
    作者有话说:
    世子的毒,可以简单理解为心动魔咒
    一对女鹅心动,就会毒发难受
    但世子还是会和女鹅一起长命百岁白头偕老的!!
    ps:本来想今天中午补上昨天那章的,但我实在高估了我自己
    就当我请假一天吧呜呜呜呜
    我趁机会好好捋捋剧情!
    第八十二章
    一刻钟以后, 佩带陌刀的金吾卫便迈着齐整步履,赶到了承恩侯府,协同大理寺衙役排查嫌犯。
    然, 前来赴宴的宾客大都是达官贵人,向来养尊处优, 又何曾遭过此般怠慢。
    以防冒犯贵客, 差吏在盘查之际,慎之又慎,唯恐有半点唐突。
    饶是如此, 席间仍是不可避免传来地窃窃私议。
    唉, 真是晦气!也不知道,这承恩侯府是造了什么孽, 好好的一桩喜事,竟是办成了血光之灾!
    可怜老夫人都这么大年纪了, 还要在自个儿的寿宴上, 受这样的惊吓
    说起来,那个死者究竟是个什么来头?难不成,也是赴宴的宾客吗?提起这茬的贵妇不免胆寒,还好这个真凶, 没有在席间任意地选中她。
    另一边的贵客连忙嘘声应道:我听说啊,那是承恩侯府的二爷,在外头养的别宅妇呢, 以前, 好像是个什么扬州瘦马来着出事的时候, 都已经身怀六甲了!
    天爷哟, 那岂不是一尸两命?
    没想到, 自诩门风清正的承恩侯府, 竟还有这样的腌臜事儿!
    要知道,别宅供养外室,于当世而言,实乃触犯禁令之举倘若犯事者官至五品以上,轻则罚禄,重则贬官。
    这滕二爷因着面子,不愿将娼妓纳入后院,反倒是铤而走险,蓄于别宅。事到如今,更是因为这桩命案披露于世,闹得物议沸腾,难以收场。
    想必,不论真相如何,这件事情都会让整个长安城为之嚣然。
    毕竟世人爱看的,不就是这种高楼轰塌的戏码吗?
    听着外边的闲言碎语,屋内的承恩侯府众人噤若寒蝉,各个神情凝重。
    尤其是承恩侯府的二爷,冷汗涔涔,双.腿打颤,几乎要跪倒在堂前。他看着首位上,怄到上气不接下气的老夫人,终是哭嚎着伏地,忏悔道:娘,是儿子糊涂!儿子不该因美色昏了头,酿成今日大祸!娘,娘,您可千万要保重身体啊!
    他又如何能知道,琼羽会在今日挺着个大肚子登门,还以这样出乎意料的方式,出现在众人面前?
    平日里,她都安分守己地待在别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孰料这难得的外出,竟是不慎赔上了两条性命。
    说罢,滕二爷抬起袖角,哀戚抹去眼泪。
    就是,可怜了他那尚未出世的孩儿
    对他的话,老夫人充耳不闻,只捂着心口,大口大口呼吸着。
    她的身后,承恩侯夫妻俩无奈对视,你一言我一语地细语安慰。话里话外,无不是开脱之意,顺带望着大理寺尽早查明真相,平定这场风波,还承恩侯府一个清白。
    新任的大理寺少卿乃是镇国公府世子,三年前,那桩举世轰动的狐妖复仇一案,便是由他和大理寺卿冯稷共同破获。
    想必这回发生在承恩侯府的命案,于他而言,也算不得棘手。
    提起这位年轻世子,承恩侯的话中不乏有赞赏之意。
    想当初,他还看走了眼,以为这个谢言岐不过就是世家纨绔,整日斗鸡走马,远不比谢家早逝的两位郎君。如今看来,这谢家不愧是名公钜卿,一脉风骨相承。
    这么突然的一场命案,这谢言岐都能及时带着衙役赶到,并且有条不紊地整顿好乱局,来一出瓮中捉鳖。
    实乃举棋若定,雷霆手段。
    正当承恩侯思忖之际,屋外忽然传来一阵动荡不安的喧嚣。
    快,快!抓住他!别让他跑了!
    大理寺衙役和金吾卫巨细无遗的盘查,终究是让真凶无处遁形,慌不择路地在宾客中穿梭逃窜。但如今的承恩侯府已经布好天罗地网,纵使他有飞檐走壁的能耐,到最后,也没能逃过四面八方的围捕,束手就擒。
    只是他牙里□□,落网之前,就自尽而亡。
    得知这个结果,谢言岐并不意外。
    此次不同以往。传至手边的信条,与其说是提示,倒不如说,是一出饵敌之计。
    而所谓的钓饵,便是此案的凶手。
    命案是当着大庭广众当即发生的,动手的真凶根本就没有充足的时间抹去踪迹逃遁。
    是以,打从一开始,这幕后之人的意图,便是要将凶犯送到他手里。
    大人,此人是承恩侯府的仆役,听侯府的管事说,他是两个月前才到这里来的。平日里,都是在正堂值守所以会对正堂布局了如指掌,能够趁着混乱之际行凶,并且将尸身藏在正堂的房梁上。随行的衙役回禀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