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清穿同人]清穿之纯皇贵妃 > [清穿同人]清穿之纯皇贵妃
错误举报

第233页

    若是喜欢,那就能直接下单,第二天就能送到他们跟前来了。
    乾隆扫了眼前面的单子,不是很感兴趣,就随手递给身边的沐瑶。
    沐瑶拿着单子,看得尤为认真。
    乾隆是见过不少西洋商品,比如宫里就有西洋钟表,看时间是挺方便的。
    另外就是葡萄酒了,比起这边的酒水有不一样的风味。
    还有就是玻璃器皿,欧洲如今能做得更接近透明,看着厚薄差不多,一整套放着就相当赏心悦目了。
    手织毯子也可以,颜色鲜艳,摸着柔软舒服,宫里和圆明园都铺上了不少。
    其他的,乾隆就不感兴趣的。
    比如欧洲的织布叫哆罗呢,手感轻薄,又十分耐磨。
    在欧洲那边是作为外衫或者披风,乾隆却嫌弃穿着有点磨皮肤,不算那么舒适,只能作为桌布、炕布来用,垫吧一下还是可以的,贴身穿就算了。
    而且他衣服多的是,一件也不见得穿好久,要那么耐磨做什么?
    这边多的是丝绸,贴身穿最是舒适,西洋人过来最喜欢买这个。
    他们都买丝绸回去穿,这边人为何要穿西洋人做的布料?
    所以这个布料乾隆不喜欢,京城的勋贵们也不大喜欢。
    无他,他们衣服多到穿不完,哪里需要耐磨的布料。
    但是让平民百姓来用这些耐磨布料比较合适,价钱却又太高了。
    他们有这个钱都可以买一样耐磨舒服的棉布,何必多花钱去买这个哆罗呢?
    于是这个欧洲的织布就毫无销量,一直都没能卖进来多少,最多是作为漂亮的桌布和椅布给贵人们家里添点鲜艳色彩了。
    沐瑶倒是在单子上看见一个好东西,那就是天鹅绒了。
    比起棉花,这个要更轻薄暖和,做被子和棉袄都合适。
    她的目光停留了一会,身边的乾隆就察觉到了,笑着道:“你要喜欢,只管让人留一些送过来就是了。”
    沐瑶笑着应下,却没见着红布,更没看到红色染布的东西,不免失望,难道这时候还没有吗?
    她问起海关司的司长,后者之前听了一耳朵,特意跟海商们打听了,立刻就答道:“确实有此物,只是用的人不算多,那边没太重视。还是一个见多识广的海商曾听说过一回,若是娘娘想要,他们必然竭尽所能去带回来。”
    沐瑶点点头,又问道:“若是他们能把染布带回来没什么,哪怕带着颜料也不够,最好把会做这个颜料的人一并带过来,那就更好了。若是他们需要器材,会做器材的人也一起带来。”
    没有机器,光有会这门手艺的人也没用。
    光有机器,不会染布的人也不行。
    索性机器和做染布的工人一起打包一条龙带过来,价钱自然也能翻上一番。
    海关司马上明白沐瑶的意思,连连答应下来,就退下去吩咐了。
    乾隆倒是疑惑道:“咱们会染红布的不是没有,怎的你对这个红颜料如此在意?”
    沐瑶就不确定道:“我就想看看洋人染的红布,跟咱们有什么不同。”
    乾隆不在意地点点头,反正只打包几个洋人和机器过来,养着染布,也不费什么事。
    沐瑶要的又不是多昂贵的东西,只是染布和染料而已,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就觉得沐瑶这好奇心挺重的。
    那个海商自然没有不应的,还觉得这是个大买卖,收拾好最近在港口买下的货物,他们就急匆匆回程,准备一系列的打包了。
    沐瑶想到几个月后可能收到机器和染布工人,然后染料交给两个西医来研究,就感觉美滋滋的。
    乾隆还送了一套玻璃茶具过来,让沐瑶能泡花茶喝。
    透明的玻璃壶能看见里面被热水泡开的花朵,就跟在热水中盛开一样,带着淡淡的花香,喝着更是色香味俱全了。
    沐瑶邀了高贵妃和娴妃一起喝茶,又让人做了鲜花饼。
    里头除了玫瑰之外,馅里还有菊花和茉莉花的,吃着唇舌都带着丝丝花香了。
    几人如此闲适,园子的另一边就没那么美好了。
    因着永琏的事,乾隆直接处置了不少人。
    碧桐书院伺候的人几乎全部被换了一遍,送去慎刑司问话。
    显然没能问出什么来,这些蜘蛛究竟从何而来根本不知道,仿佛就凭空出现,又或者一直都在,只是没被人发现而已。
    乾隆不相信前者,后者的话这些宫人依旧伺候不够精心,当然还是要罚了。
    就连一直伺候永琏的宫女都受到责罚,不过因为有永琏求情,这些人倒是不会丢命,只会被打板子,却也要躺上一个月才能恢复了。
    皇后也不放心,就让身边的香岚带着两个心腹宫女过来照顾永琏。
    永琏从开始虚弱只能卧榻休息,十天后精神头慢慢好起来,也能下榻走上两步了。
    等半个多月后,他恢复得不错,已经能被扶着在院子里慢吞吞散步了。
    看着永琏一天天好起来,太医每天早晚请平安脉,也说他开始恢复了,皇后终于松口气。
    她松口气之余,自然想要感谢沐瑶。
    思及此,皇后就跟乾隆提道:“苏家如今被皇上提拔为一等伯,虽说一直都在江南,却也该在京城有个宅子才是。”
    正好富察家刚收了两个宅子,合并起来修缮一下就正合适苏家人住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