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页
梁舒这几天都在外面疯玩儿,到了比赛开幕的时候才真的跟选手们打了照面。乍眼望过去,竟还有几个熟悉的面孔。
魏宇澈通过魏庆弘以前竹刻协会的人脉,搞到了一张临时通行证。开幕的时候,顺理成章地坐在了媒体工作人员区里。
竹天下是业内最权威的比赛之一,但碍于这“业内”着实算不上多大,所以媒体也只来了几家。一身轻盈的魏宇澈跟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们比有些格格不入。
“赵老师。”身后一个二十出头的男人,拿着本子问身边年纪稍长的男人,“今年的规模是不是比去年大很多啊?”
赵飞端着个茶杯,老神在在地,喝了一口,淡定道:“回光返照罢了。”
魏宇澈好奇地撇了眼他的工作牌,看见上头写着“文艺报”。
这时候赛前准备充分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魏宇澈在脑子里很快匹配,知道这是从第一届跟到现在的老牌媒体。
不仅如此,当年报道梁舒的也是这家。后续梁舒在竹刻界销声匿迹,第二年他们还出了篇讨论她“昙花一现”的文章,措辞犀利之余不无惋惜。
魏宇澈闻到了一丝内幕的味道,直了直背,专注听着。
“怎么会?”年轻男人有些惊讶,“不是说找到人注资了吗?我看今年的奖金池都已经超百万了。”
不仅如此,连酒店档次都提高了不少,往年住宿费选手还要承担一部分呢,今年都全包了。
“小谢啊。”赵飞语重心长,“要不怎么说你年轻呢,看东西还是太浅了。”
竹天下办到了第六届,已经很明显地在走下坡路了。今年之所以从五月提前到二月就是要把时间让给更老牌的“竹工艺”。
小谢还是不理解:“为啥呢?”
“还能为啥,内讧呗。”赵飞指了指主席台最中间的男人,“人啊年纪一大就容易固执,刘敬华要能跟杨玄之一样,早点退出也好,但他偏不。事儿弄砸了,开始广开言路了,但什么都试,最后的结果就是不上不下。”
梁舒这几年不在国内,虽然关注着比赛,但很多乱七八糟的消息都没听说过。魏宇澈倒是后来准备了一下,不过重点都放在了评委审美上,对两人聊的这些一无所知。
刘敬华曾任国家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在文物研究所专研竹刻,自己本身还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杨玄之年轻时在中央文史研究馆工作,退休后成了业内著名的收藏家,眼光毒辣,籍籍无名时被他发掘后来一飞冲天的人数不胜数,除此之外还拥有自己的雕刻收藏博物馆。
“竹天下”就是刘敬华跟杨玄之两位大佬一起牵头攒起来的,比起“竹工艺”的技巧性更侧重于独创性。
这年头,手艺好学,创意难得。
第一届开了个好头之后,第二届参加的人前所未有的多,其中还有获过奖的回头参赛。这样有利有弊。好处在于撑起了曝光,而坏处在于底下很少有人再能出头了。
从第三届开始,参赛人数锐减,变成了一帮老家伙的争斗。今年你拿金奖,明年我拿金奖,成了个轮流制。就算奖金池钱再多,但跟底下的一众选手都没关系。
于是杨玄之提议禁止选手连续参赛,不然这样下去新生力量会更少;刘敬华则觉得竹刻知名度低,如果不请些有名的竹人来,才会更没人。
总之两个人闹得不大好,杨玄之干脆退出了评委席。
而刘敬华呢,憋了一口气在,找了许多人脉渠道为第三届造势。最后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作品出了不少,但是没能掀起什么波澜。
第四届他又求变,尝试走新媒体,搞直播,起初的效果不错,但由于不得章法,后续热度跟不上,赛程进行到一半,就有好几家撤资。要不是刘敬华圈内地位过硬,这届比赛差点没法儿收场。
魏宇澈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名堂,听得是津津有味。
那年轻男人宛如他的嘴替,紧接着问:“可是今年杨老不是回评委席了吗?”
两大佬冰释前嫌,这比赛应该重回辉煌才对,怎么会就只是回光返照呢?
“知道今天这场子谁开的吗?”赵飞指了指刘敬华身边的年轻男人,“喏,那个,杨老的孙子,杨知理。”
魏宇澈闻声去看,只见老者身边坐着西装革履的男人,戴一副眼镜,五官离得远看不清,但能辨出长相不俗,斯文清俊。
“这人也是个人才,挺有意思的,不过故事说起来就太长了。简单点讲就是他钱赚得够多了,开始走艺术路线替家里长辈圆梦了。”赵飞总结说。
今天这些媒体,除了他们文艺报,基本都是来采访杨知理的。
小谢还是不明白,问那不就更不可能是最后一届了吗?
魏宇澈暗自点头赞同,但赵飞却只是笑了声,“他们这些人,付出都是有所求的。”
他丢下这一句,一副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只是不管小谢再如何追问,他都不说话了。
魏宇澈得不到准确答案,心里也开始担忧起来。
这次比赛对梁舒的意义重大,如果真的像那个赵老师说的,是回光返照,那奖项的含金量势必会降低,也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梁舒后面的计划。
带着这种忐忑不安,他等待着比赛开幕。
前方的梁舒并不晓得魏宇澈的忐忑,她的座位被安排在了第一排,能够清楚地看到台上每一个人。
--
魏宇澈通过魏庆弘以前竹刻协会的人脉,搞到了一张临时通行证。开幕的时候,顺理成章地坐在了媒体工作人员区里。
竹天下是业内最权威的比赛之一,但碍于这“业内”着实算不上多大,所以媒体也只来了几家。一身轻盈的魏宇澈跟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们比有些格格不入。
“赵老师。”身后一个二十出头的男人,拿着本子问身边年纪稍长的男人,“今年的规模是不是比去年大很多啊?”
赵飞端着个茶杯,老神在在地,喝了一口,淡定道:“回光返照罢了。”
魏宇澈好奇地撇了眼他的工作牌,看见上头写着“文艺报”。
这时候赛前准备充分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魏宇澈在脑子里很快匹配,知道这是从第一届跟到现在的老牌媒体。
不仅如此,当年报道梁舒的也是这家。后续梁舒在竹刻界销声匿迹,第二年他们还出了篇讨论她“昙花一现”的文章,措辞犀利之余不无惋惜。
魏宇澈闻到了一丝内幕的味道,直了直背,专注听着。
“怎么会?”年轻男人有些惊讶,“不是说找到人注资了吗?我看今年的奖金池都已经超百万了。”
不仅如此,连酒店档次都提高了不少,往年住宿费选手还要承担一部分呢,今年都全包了。
“小谢啊。”赵飞语重心长,“要不怎么说你年轻呢,看东西还是太浅了。”
竹天下办到了第六届,已经很明显地在走下坡路了。今年之所以从五月提前到二月就是要把时间让给更老牌的“竹工艺”。
小谢还是不理解:“为啥呢?”
“还能为啥,内讧呗。”赵飞指了指主席台最中间的男人,“人啊年纪一大就容易固执,刘敬华要能跟杨玄之一样,早点退出也好,但他偏不。事儿弄砸了,开始广开言路了,但什么都试,最后的结果就是不上不下。”
梁舒这几年不在国内,虽然关注着比赛,但很多乱七八糟的消息都没听说过。魏宇澈倒是后来准备了一下,不过重点都放在了评委审美上,对两人聊的这些一无所知。
刘敬华曾任国家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在文物研究所专研竹刻,自己本身还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杨玄之年轻时在中央文史研究馆工作,退休后成了业内著名的收藏家,眼光毒辣,籍籍无名时被他发掘后来一飞冲天的人数不胜数,除此之外还拥有自己的雕刻收藏博物馆。
“竹天下”就是刘敬华跟杨玄之两位大佬一起牵头攒起来的,比起“竹工艺”的技巧性更侧重于独创性。
这年头,手艺好学,创意难得。
第一届开了个好头之后,第二届参加的人前所未有的多,其中还有获过奖的回头参赛。这样有利有弊。好处在于撑起了曝光,而坏处在于底下很少有人再能出头了。
从第三届开始,参赛人数锐减,变成了一帮老家伙的争斗。今年你拿金奖,明年我拿金奖,成了个轮流制。就算奖金池钱再多,但跟底下的一众选手都没关系。
于是杨玄之提议禁止选手连续参赛,不然这样下去新生力量会更少;刘敬华则觉得竹刻知名度低,如果不请些有名的竹人来,才会更没人。
总之两个人闹得不大好,杨玄之干脆退出了评委席。
而刘敬华呢,憋了一口气在,找了许多人脉渠道为第三届造势。最后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作品出了不少,但是没能掀起什么波澜。
第四届他又求变,尝试走新媒体,搞直播,起初的效果不错,但由于不得章法,后续热度跟不上,赛程进行到一半,就有好几家撤资。要不是刘敬华圈内地位过硬,这届比赛差点没法儿收场。
魏宇澈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名堂,听得是津津有味。
那年轻男人宛如他的嘴替,紧接着问:“可是今年杨老不是回评委席了吗?”
两大佬冰释前嫌,这比赛应该重回辉煌才对,怎么会就只是回光返照呢?
“知道今天这场子谁开的吗?”赵飞指了指刘敬华身边的年轻男人,“喏,那个,杨老的孙子,杨知理。”
魏宇澈闻声去看,只见老者身边坐着西装革履的男人,戴一副眼镜,五官离得远看不清,但能辨出长相不俗,斯文清俊。
“这人也是个人才,挺有意思的,不过故事说起来就太长了。简单点讲就是他钱赚得够多了,开始走艺术路线替家里长辈圆梦了。”赵飞总结说。
今天这些媒体,除了他们文艺报,基本都是来采访杨知理的。
小谢还是不明白,问那不就更不可能是最后一届了吗?
魏宇澈暗自点头赞同,但赵飞却只是笑了声,“他们这些人,付出都是有所求的。”
他丢下这一句,一副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只是不管小谢再如何追问,他都不说话了。
魏宇澈得不到准确答案,心里也开始担忧起来。
这次比赛对梁舒的意义重大,如果真的像那个赵老师说的,是回光返照,那奖项的含金量势必会降低,也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梁舒后面的计划。
带着这种忐忑不安,他等待着比赛开幕。
前方的梁舒并不晓得魏宇澈的忐忑,她的座位被安排在了第一排,能够清楚地看到台上每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