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页
众人吵吵嚷嚷了半天,可算是达成了一致。薯片不要粮票,7毛钱一斤,直接称重卖。
唐安妮觉得很新鲜,她从来没称过薯片,她吃的都是小袋包装好的。不过她相信自己的同伴,因为论起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她肯定比不上他们。
“那就开始卖吧。薯片摆的时间长了,也不好。”
众人开始摩拳擦掌,计划如何销售薯片。
因为现在农村穷,社员的购买力极为有限,光在本公社卖是肯定不现实的,必须得对外发展。
“咱们先每人都寄些回自己家,如果家里那边有人要的话,我们就直接大批量的发。”
唐安妮福至心灵,想到了一个关键点:“工会,如果你们家有人在工会或者有熟人的话,可以将薯片当成福利发给工人。这样我们每次就能多发些货了。”
大家纷纷点头,认为这招可行,还夸奖唐安妮:“你真是厉害,连这都能想到。”
唐安妮被夸的有点不好意思。不是她想到的。是她听伯伯说过的。以前伯伯在的那个公社熬糖酿酒,产出多了,就靠着县里的工会消耗,两边都得了方便,完全是双赢。
她兴冲冲道:“我们也卖到县城去吧,县里有工厂,大家应该会对薯片感兴趣。”
对,她要去找县领导,她是国际友人,她回国寻根,她在农村支教。就像伯伯说的那样,她是一个典型人物,她应该学会好好运用自己的身份,为自己做的事铺路。
众人点头。
这个思路对。
想要卖出价钱来,想要有稳定的销售,现在指望本地农村不现实,还得靠城里。
不过,在公社供销社买没牌子也就算了,到了县城好歹得有个名称吧。总不能光秃秃的就两个字:薯片。
总觉得哪儿怪怪的。
唐安妮趁机询问大家的意见:“那你们觉得应该叫什么名字?”
这会儿大家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他们还是头回吃到正宗的薯片呢,连取名字都找不到思路。
他们连着起了好些名字,不等唐安妮否定,就自己先摇头了。
不好,怎么听都怎么怪。薯片这么洋气的东西,对他们的名字一叫,感觉瞬间就变成了土蛋蛋。
唐安妮虽然不觉得土蛋蛋有什么不好,但大家都说这吸引不了顾客。为了经济建设着想,她决定还是尊重大家的意见。
东西好不容易做出来了,再找到了销售渠道,却因为名字不好听,漏了关键的临门一脚,那未免也太亏了。
她自己也不知道该取什么名,最后没想到还是伯伯给她出的主意:“这不是你从美国带回来的玩意儿吗?那就起名叫美国薯片好了。”
即便唐安妮知道电话那头的伯伯不可能看到自己,但她还是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这怎么可以?这是中国薯片。是中国的土豆中国的油中国的工人做出来的薯片。”
伯伯哭笑不得:“可生产线是从美国引进的呀,你做薯片的方法也是从美国学来的。管它叫美国薯片,不算错。而且你想想看,大家是不是对美国充满了好奇?如果是从美国来的新鲜的东西,大家会不会想尝鲜?新生的事物,只要有人好,它就有发展空间。只有这,它才能一步步壮大。”
唐安妮勉为其难:“好吧,就叫它美美美国薯片,美国薯片只是它的食物名称,就好像北京烤鸭一样,全聚德才是它真正的名字。”
伯伯哈哈大笑:“北京烤鸭可不止一个全聚德。你等着,等你忙完了手上的事,我也放假的时候,我再带你去北京转转,我知道有的店名气不大,可烤鸭同样好吃,而且还便宜。”
可惜唐安妮没时间,她现在恨不得把自己分成几个人来用。一个在学校给学生上课,一个在工厂盯生产,还有一个在外面跑销售,每一个都不可缺少。
第166章 唐安妮接受采访
有生以来, 唐安妮头回接受记者采访。
作为唐家大小姐,纽约社交圈的名媛,她当然对媒体不陌生。每年春节时, 作为华人上流社会代表,她经常跟父母家人登上华文杂志的刊面,做出其乐融融的和睦大家庭的模样。
甚至有好几回, 还有华文电视台的节目到她家进行拍摄,因为唐家有条件过原汁原味的中国年。
但她从来没接受过采访, 她只是要全程保持阳光灿烂的笑容, 来配合无忧无虑负伤家庭成长的千金大小姐的形象就行。
负责出面开口的人基本上是爸爸, 偶尔也会有哥哥和妈妈, 反正永远不可能是她。
她也庆幸自己工具人的身份。全纽约的社交圈都知道她爸爸在外面有另外一个家庭。在这种情况下, 她还要对着镜头吹嘘爸爸妈妈有多恩爱,家庭有多和睦?那未免太为难她了。
她还是乖乖当好背景墙吧, 对得起自己每个月拿到手的零花钱就行。
等到了中国, 尤其是她决定下乡支教之后, 因为她的特殊身份,不管是电视台还是报社的记者都对她很感兴趣, 三番五次提出想要采访她。甚至有人先斩后奏, 直接找到村子里, 要给她做专访,都被她拒绝了。
不是她有镜头恐惧症, 从小被拉出去上进的人面对再多长.枪短.炮都无所畏惧。
也不是她认为跑到乡下来支教其实很丢脸, 不愿意被人,尤其是自己的朋友们知道。
--
唐安妮觉得很新鲜,她从来没称过薯片,她吃的都是小袋包装好的。不过她相信自己的同伴,因为论起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她肯定比不上他们。
“那就开始卖吧。薯片摆的时间长了,也不好。”
众人开始摩拳擦掌,计划如何销售薯片。
因为现在农村穷,社员的购买力极为有限,光在本公社卖是肯定不现实的,必须得对外发展。
“咱们先每人都寄些回自己家,如果家里那边有人要的话,我们就直接大批量的发。”
唐安妮福至心灵,想到了一个关键点:“工会,如果你们家有人在工会或者有熟人的话,可以将薯片当成福利发给工人。这样我们每次就能多发些货了。”
大家纷纷点头,认为这招可行,还夸奖唐安妮:“你真是厉害,连这都能想到。”
唐安妮被夸的有点不好意思。不是她想到的。是她听伯伯说过的。以前伯伯在的那个公社熬糖酿酒,产出多了,就靠着县里的工会消耗,两边都得了方便,完全是双赢。
她兴冲冲道:“我们也卖到县城去吧,县里有工厂,大家应该会对薯片感兴趣。”
对,她要去找县领导,她是国际友人,她回国寻根,她在农村支教。就像伯伯说的那样,她是一个典型人物,她应该学会好好运用自己的身份,为自己做的事铺路。
众人点头。
这个思路对。
想要卖出价钱来,想要有稳定的销售,现在指望本地农村不现实,还得靠城里。
不过,在公社供销社买没牌子也就算了,到了县城好歹得有个名称吧。总不能光秃秃的就两个字:薯片。
总觉得哪儿怪怪的。
唐安妮趁机询问大家的意见:“那你们觉得应该叫什么名字?”
这会儿大家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他们还是头回吃到正宗的薯片呢,连取名字都找不到思路。
他们连着起了好些名字,不等唐安妮否定,就自己先摇头了。
不好,怎么听都怎么怪。薯片这么洋气的东西,对他们的名字一叫,感觉瞬间就变成了土蛋蛋。
唐安妮虽然不觉得土蛋蛋有什么不好,但大家都说这吸引不了顾客。为了经济建设着想,她决定还是尊重大家的意见。
东西好不容易做出来了,再找到了销售渠道,却因为名字不好听,漏了关键的临门一脚,那未免也太亏了。
她自己也不知道该取什么名,最后没想到还是伯伯给她出的主意:“这不是你从美国带回来的玩意儿吗?那就起名叫美国薯片好了。”
即便唐安妮知道电话那头的伯伯不可能看到自己,但她还是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这怎么可以?这是中国薯片。是中国的土豆中国的油中国的工人做出来的薯片。”
伯伯哭笑不得:“可生产线是从美国引进的呀,你做薯片的方法也是从美国学来的。管它叫美国薯片,不算错。而且你想想看,大家是不是对美国充满了好奇?如果是从美国来的新鲜的东西,大家会不会想尝鲜?新生的事物,只要有人好,它就有发展空间。只有这,它才能一步步壮大。”
唐安妮勉为其难:“好吧,就叫它美美美国薯片,美国薯片只是它的食物名称,就好像北京烤鸭一样,全聚德才是它真正的名字。”
伯伯哈哈大笑:“北京烤鸭可不止一个全聚德。你等着,等你忙完了手上的事,我也放假的时候,我再带你去北京转转,我知道有的店名气不大,可烤鸭同样好吃,而且还便宜。”
可惜唐安妮没时间,她现在恨不得把自己分成几个人来用。一个在学校给学生上课,一个在工厂盯生产,还有一个在外面跑销售,每一个都不可缺少。
第166章 唐安妮接受采访
有生以来, 唐安妮头回接受记者采访。
作为唐家大小姐,纽约社交圈的名媛,她当然对媒体不陌生。每年春节时, 作为华人上流社会代表,她经常跟父母家人登上华文杂志的刊面,做出其乐融融的和睦大家庭的模样。
甚至有好几回, 还有华文电视台的节目到她家进行拍摄,因为唐家有条件过原汁原味的中国年。
但她从来没接受过采访, 她只是要全程保持阳光灿烂的笑容, 来配合无忧无虑负伤家庭成长的千金大小姐的形象就行。
负责出面开口的人基本上是爸爸, 偶尔也会有哥哥和妈妈, 反正永远不可能是她。
她也庆幸自己工具人的身份。全纽约的社交圈都知道她爸爸在外面有另外一个家庭。在这种情况下, 她还要对着镜头吹嘘爸爸妈妈有多恩爱,家庭有多和睦?那未免太为难她了。
她还是乖乖当好背景墙吧, 对得起自己每个月拿到手的零花钱就行。
等到了中国, 尤其是她决定下乡支教之后, 因为她的特殊身份,不管是电视台还是报社的记者都对她很感兴趣, 三番五次提出想要采访她。甚至有人先斩后奏, 直接找到村子里, 要给她做专访,都被她拒绝了。
不是她有镜头恐惧症, 从小被拉出去上进的人面对再多长.枪短.炮都无所畏惧。
也不是她认为跑到乡下来支教其实很丢脸, 不愿意被人,尤其是自己的朋友们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