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页
尽管这个时候,中奖的概率已经拉低到了二十分之一,但仍然挡不住大家的热情,无论你的概率是多少,20万这个数字足够让人产生幻想。
按照观众的逻辑:自己一个人看,那中奖概率是二十分之一,但如果拉着全家呢?一家有四口人,那就成五分之一,如果把长辈们都带上,中奖率还能再飙升。只要看的次数足够多,那中奖的概率就能无限上升。
毕竟中奖就是五千块钱。哪怕从上映第一天一直看到最后一天,天天去,场场蹲着,如果真能中奖,成本立刻就回来了。
一传十,十传百,你带我,我带他,看过一遍看第二遍。
起初为了钱去的人更多,但看完电影难免有感受,少不了发个朋友圈,晒晒电影票,聊聊剧情,铺天盖地各个社交平台,提到电影就有《插花店》。
并非所有人都关注了贺闻昭的抽奖,但大部分人手机中都下载了社交平台,闲暇时间翻一翻,打发时间。
无论他们干什么,总能猝不及防地看到《插花店》,不是这个看,就是那个看,总结一句这个电影真好看,入股不亏。
架势活像复刻了《病毒营销》。
慢慢的,单纯为电影来的人数量涨了上来,比例逐步提高,最后竟然超了抽奖来的观众。
而这个时候,电影的票房已经远远超了十个亿,电影大盘已然炒热,暑期档本就上限高,这次更拉高了天花板,每天的电影总票房都在创新高。
贺从来不让自己亏钱闻昭老神在在,早已预料到这个结果,靠噱头博眼球拉前期流量,炒热大盘,再靠流量冲排片,用排片推高票房,票房到了这个份上,延迟密钥板上钉钉。
接下来靠的除了电影的实力,口碑,还会有不断延长的排片保住电影的曝光。
有了密钥的延迟,票房只会越来越高,于是密钥继续延迟,票房继续水涨船高,良性循环,直到绝大部分电影受众都去看过,再无吸引力。
一环扣着一环,绝佳的病毒营销方案。
如果电影能拖两个月再下映,贺闻昭不仅亏不了钱,还能净赚一笔。
作者有话说:
延迟密钥就是电影延迟下映的意思哈——
第75章
金虎奖
快要大结局了,本章接番外点单
事实比贺闻昭预料的还要完美。
原本电影院预计六月上《插花店》, 八月上另一部特效大片,两部电影接档,电影院预计八月份《插花店》当日票房会下滑, 正好借机减少《插花店》的排片, 把多出来的排片换给特效大片。
没想到原主的主角光环生效,特效大片突然临时撤档, 八月再没有能对打的大片,小片不肯进来当炮灰, 让《插花店》又风光了两个多月。
直到十月国庆档, 才有新大片上映, 电影院方才调整了《插花店》的排片。《插花店》以不超过5%的排片又延续了一个月, 十一月后排片调整到2%以下, 直到等来贺岁档, 才彻底下映。
最终票房落点到40亿。
票房的火速暴涨,极大地推动了叶知秋的事业线和名誉线发展。
从前观众提起叶知秋,想到的除了他那堆真假少爷的绝世大瓜,就是张嘴瞪眼的鬼畜演技,《插花店》刚上映时想到是叶知秋当主演, 观众心里都要打个颤, 权当为了五千块「努力工作」,看了才知道惊艳。
叶知秋的角色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 绝大部分时间情绪都是平静的, 发现尸体他不惊讶,被警方怀疑杀人不生气,被学员栽赃嫁祸也不恼, 从始至终看不到剧烈的情绪波动。
这样一个角色, 乍一看是很好演的, 适合面瘫新人,偏偏叶知秋演出了一种毛骨悚然的秩序感和强迫感。
他花园中的花整齐得像在军训,他修剪花枝的工具有序排列,彼此间距相等。
即便身在警局,他喝水,都要保证杯子每次拿起来和放回去在同一个位置。
他坐在审讯椅上时的姿势,双肘抵着的方向,整部电影中都没发生过一点变化。
尽管他来来回回坐过很多次,每次都抵在扶手最中央的地方,活像一个人工智能。
叶知秋的走路也非常有意思,每一步大小间距都是一样的。
电影中警方监视他的居家生活片段,叶知秋做饭看似随意的抓米,每次丢到厨房称上重量都一致,不多不少,叶知秋每次倒水喝,满满一壶水,永远倒八次刚好喝完。
都是细节,不注意看的人或许就轻轻放过了,而一旦注意到,就是后背发凉。
整部影片直到最后都没有交代叶知秋的角色到底是不是幕后黑手,是不是反社会人格,但没有一处细节不在交代他的性格。
影评人们阅片无数,擅长扒电影细节,早在电影刚上映第二天,就有人做出了完整的角色分析,把叶知秋的角色的所有违和感强迫症表现统统列了出来。
不少二刷或者看过影评再去电影院的人带着已经知道的特征检验,越发觉得这个角色恐怖。
“不要问我你的演技怎么样。”叶知秋的表演老师曾说:“你应该问我你的外貌发型肤色身高体态服装鞋子饰品是否满足要求,是否贴合角色形象,能否让观众入戏;你为人物设计的行为动作是否符合人设,是否贴合现实,有人气儿,是否立得起来,有没有背离性格本身;你的台词有没有刻板,有没有播音腔,符不符合角色的生活背景,如果是方言电影,你的方言说到位了没;你有没有深度挖掘过角色的内心,当你开始表演时,有没有入戏,有没有本人的情绪和角色的情绪共鸣?”
--
按照观众的逻辑:自己一个人看,那中奖概率是二十分之一,但如果拉着全家呢?一家有四口人,那就成五分之一,如果把长辈们都带上,中奖率还能再飙升。只要看的次数足够多,那中奖的概率就能无限上升。
毕竟中奖就是五千块钱。哪怕从上映第一天一直看到最后一天,天天去,场场蹲着,如果真能中奖,成本立刻就回来了。
一传十,十传百,你带我,我带他,看过一遍看第二遍。
起初为了钱去的人更多,但看完电影难免有感受,少不了发个朋友圈,晒晒电影票,聊聊剧情,铺天盖地各个社交平台,提到电影就有《插花店》。
并非所有人都关注了贺闻昭的抽奖,但大部分人手机中都下载了社交平台,闲暇时间翻一翻,打发时间。
无论他们干什么,总能猝不及防地看到《插花店》,不是这个看,就是那个看,总结一句这个电影真好看,入股不亏。
架势活像复刻了《病毒营销》。
慢慢的,单纯为电影来的人数量涨了上来,比例逐步提高,最后竟然超了抽奖来的观众。
而这个时候,电影的票房已经远远超了十个亿,电影大盘已然炒热,暑期档本就上限高,这次更拉高了天花板,每天的电影总票房都在创新高。
贺从来不让自己亏钱闻昭老神在在,早已预料到这个结果,靠噱头博眼球拉前期流量,炒热大盘,再靠流量冲排片,用排片推高票房,票房到了这个份上,延迟密钥板上钉钉。
接下来靠的除了电影的实力,口碑,还会有不断延长的排片保住电影的曝光。
有了密钥的延迟,票房只会越来越高,于是密钥继续延迟,票房继续水涨船高,良性循环,直到绝大部分电影受众都去看过,再无吸引力。
一环扣着一环,绝佳的病毒营销方案。
如果电影能拖两个月再下映,贺闻昭不仅亏不了钱,还能净赚一笔。
作者有话说:
延迟密钥就是电影延迟下映的意思哈——
第75章
金虎奖
快要大结局了,本章接番外点单
事实比贺闻昭预料的还要完美。
原本电影院预计六月上《插花店》, 八月上另一部特效大片,两部电影接档,电影院预计八月份《插花店》当日票房会下滑, 正好借机减少《插花店》的排片, 把多出来的排片换给特效大片。
没想到原主的主角光环生效,特效大片突然临时撤档, 八月再没有能对打的大片,小片不肯进来当炮灰, 让《插花店》又风光了两个多月。
直到十月国庆档, 才有新大片上映, 电影院方才调整了《插花店》的排片。《插花店》以不超过5%的排片又延续了一个月, 十一月后排片调整到2%以下, 直到等来贺岁档, 才彻底下映。
最终票房落点到40亿。
票房的火速暴涨,极大地推动了叶知秋的事业线和名誉线发展。
从前观众提起叶知秋,想到的除了他那堆真假少爷的绝世大瓜,就是张嘴瞪眼的鬼畜演技,《插花店》刚上映时想到是叶知秋当主演, 观众心里都要打个颤, 权当为了五千块「努力工作」,看了才知道惊艳。
叶知秋的角色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 绝大部分时间情绪都是平静的, 发现尸体他不惊讶,被警方怀疑杀人不生气,被学员栽赃嫁祸也不恼, 从始至终看不到剧烈的情绪波动。
这样一个角色, 乍一看是很好演的, 适合面瘫新人,偏偏叶知秋演出了一种毛骨悚然的秩序感和强迫感。
他花园中的花整齐得像在军训,他修剪花枝的工具有序排列,彼此间距相等。
即便身在警局,他喝水,都要保证杯子每次拿起来和放回去在同一个位置。
他坐在审讯椅上时的姿势,双肘抵着的方向,整部电影中都没发生过一点变化。
尽管他来来回回坐过很多次,每次都抵在扶手最中央的地方,活像一个人工智能。
叶知秋的走路也非常有意思,每一步大小间距都是一样的。
电影中警方监视他的居家生活片段,叶知秋做饭看似随意的抓米,每次丢到厨房称上重量都一致,不多不少,叶知秋每次倒水喝,满满一壶水,永远倒八次刚好喝完。
都是细节,不注意看的人或许就轻轻放过了,而一旦注意到,就是后背发凉。
整部影片直到最后都没有交代叶知秋的角色到底是不是幕后黑手,是不是反社会人格,但没有一处细节不在交代他的性格。
影评人们阅片无数,擅长扒电影细节,早在电影刚上映第二天,就有人做出了完整的角色分析,把叶知秋的角色的所有违和感强迫症表现统统列了出来。
不少二刷或者看过影评再去电影院的人带着已经知道的特征检验,越发觉得这个角色恐怖。
“不要问我你的演技怎么样。”叶知秋的表演老师曾说:“你应该问我你的外貌发型肤色身高体态服装鞋子饰品是否满足要求,是否贴合角色形象,能否让观众入戏;你为人物设计的行为动作是否符合人设,是否贴合现实,有人气儿,是否立得起来,有没有背离性格本身;你的台词有没有刻板,有没有播音腔,符不符合角色的生活背景,如果是方言电影,你的方言说到位了没;你有没有深度挖掘过角色的内心,当你开始表演时,有没有入戏,有没有本人的情绪和角色的情绪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