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页
作者有话说:
注:大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得年仅三十六岁。他在弥留之际召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入乾清宫接受顾命,命传位于皇太子朱厚照,并叮嘱诸卿说:太子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后给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嘱咐是任用贤臣。
第五十三章
十年光阴,转瞬即逝。
弘治二十二年,朱厚照十八岁,终于如愿披上了铠甲,戴上他自己设计的冲天冠,跨上汗血宝马,准备前往宣府。
这十年里,王守仁在南疆从一州通判,已升至云南巡抚,督知南疆军务。
当初揽月和米鲁一起去南疆,没多久隆畅过世,米鲁出面,联合米鲁的父亲沾益州土司安民,一举夺回了普安州土司之位。那个叫适乌的妾侍带着两个儿子逃之夭夭,再没有出现过。
这次米鲁没有经历过前世那般几番被利用和背叛,被欺骗和压榨的过程,夺回了普安州,也就不再去管那两个小孩和适乌的死活。
她更感兴趣的,是王守仁描绘的成为大明百姓的各种待遇。
大明的劝农官会教导山民们开荒种植,从以前看天吃饭,到精耕细作,加上那些统一从官府配发的农具和种子,南疆开辟的梯田虽然不多,可一年至少两到三次轮作的收获,也足以让百姓填饱肚子。
每个州县还会有县学和社学,只要愿意读书的孩子,都可以去社学免费识字,若是成绩优秀的,还可以免费进入县学,走上科举之路。
就算学的一般的,认得些字,能懂得算账,便可以在城里找到些相对轻松的活计,而不用在山里刀耕火种,与毒物猛兽为伴。
毕竟,就算大山里的子民们,真正能够不畏毒物猛兽的依然是得到女神眷顾的少数人,像米鲁和小公主这样,被山民称为有神裔血脉的女子一般都会成为寨子的圣女和保护神,因为只要有她们在,就可以保护山民不受毒物伤害,甚至还能找到合适的草药为山民治病。
所以山民们是真的发自内心喜欢和拥护米鲁,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活着,能吃饱,能穿暖,哦,在南疆这一点都可以省略。
如果能够读书,有更多见识,过上更好的日子,没有人会拒绝。
尤其是米鲁到过京城,大明的国都,那恢弘壮丽的城池,华美精致的宫阙,繁华热闹的街市,从容自如的百姓,还有无数好吃的食物,柔软丝滑的衣物,都是她原来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世界。
在京城过得越好,米鲁就越想念家乡,她还有父母兄弟,还有曾经一起长大的姐妹,无数山寨的村民,如今依然在山中过着那样贫瘠的生活,如果能有机会,能让他们也过上这样神仙一般的日子,该有多好。
然后小太子就给了她圆梦的机会,她毫不犹豫地抓住,带着揽月姐妹,跟着王守仁一起回了南疆。
次年,王守仁之父,前状元王华,也从京城调任南京户部尚书。
南京是大明旧都,依然是物华天宝,人才鼎盛之地。
有王华在南京坐镇,南疆需要的各种支援,都会毫不打折扣地配送过去。
可以说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而南疆那些稀有的产出,也源源不断地顺着新开的道路通过南京运往全国各地。
毕竟,那十万大山里,的确有数不清的毒蛇猛兽,可也一样有数不清的山珍灵药和茶树。
其实按照朱厚照原来的设想,是在这片山地偏多的区域,大力发展优势的热带水果和三季稻种植,先发展能够让百姓填饱肚子的农业,再继续挖掘经济作物的产能,才能吸引更多山民走出大山,接受大明的管理。
是雀歌发现的一株古茶树改变了整个普安州和沾益州的经济结构。
品尝着南疆进贡来的古茶,醇厚甘美的滋味充溢在整个口腔之中,朱厚照才恍惚想起,云贵之地,本就是普洱和红茶的产地,未来的茶马古道,就是在这里兴起。
大明如今茶业兴盛,是朝廷仅次于盐业的税收来源之一。
云贵一带的茶叶,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种植,但西南一带的地理和山寨自治,到大明中期一直都存在各种问题,此起彼伏的叛乱让百姓饱受其苦,种植茶叶和对外运输销售都没能成形。
成华六年时曾经定下以四川为主的茶马互市,主要是走川藏茶道,对于西南的云贵开发的并不多。
同样的地域,既然能找到一片古茶树,肯定也能种植出更多的茶树。
这让一直苦于给当地百姓寻找合适产业的王守仁如获至宝,很快就联络了已经在应天府担任巡盐御史的唐寅,开辟了一条新的商路。
毕竟西南产茶可不产盐,甚至因为当地的毒物众多,连山中井盐里的杂质含量居高不下,若是不能有效处理,长期食用也会导致各种慢性疾病。
若能以茶换盐,换得江南出产的精盐和棉布,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简直是以往不可想象的好事。
毕竟,那些古茶树就在山上长着,无需浇水施肥,他们只需要采摘下来稍加烘制,便可换回雪花般的精盐和柔软透气的棉布。
他们原本穿的各种扎染布料,色泽鲜艳,布料厚实,但最大的问题是硬度和厚度,而此时江南出产的各种棉布,薄如纸,软如纱,贴身穿着又吸汗又透气,对于身处炎热的南疆山民来说,是最好不过的礼物。
--
注:大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得年仅三十六岁。他在弥留之际召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入乾清宫接受顾命,命传位于皇太子朱厚照,并叮嘱诸卿说:太子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后给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嘱咐是任用贤臣。
第五十三章
十年光阴,转瞬即逝。
弘治二十二年,朱厚照十八岁,终于如愿披上了铠甲,戴上他自己设计的冲天冠,跨上汗血宝马,准备前往宣府。
这十年里,王守仁在南疆从一州通判,已升至云南巡抚,督知南疆军务。
当初揽月和米鲁一起去南疆,没多久隆畅过世,米鲁出面,联合米鲁的父亲沾益州土司安民,一举夺回了普安州土司之位。那个叫适乌的妾侍带着两个儿子逃之夭夭,再没有出现过。
这次米鲁没有经历过前世那般几番被利用和背叛,被欺骗和压榨的过程,夺回了普安州,也就不再去管那两个小孩和适乌的死活。
她更感兴趣的,是王守仁描绘的成为大明百姓的各种待遇。
大明的劝农官会教导山民们开荒种植,从以前看天吃饭,到精耕细作,加上那些统一从官府配发的农具和种子,南疆开辟的梯田虽然不多,可一年至少两到三次轮作的收获,也足以让百姓填饱肚子。
每个州县还会有县学和社学,只要愿意读书的孩子,都可以去社学免费识字,若是成绩优秀的,还可以免费进入县学,走上科举之路。
就算学的一般的,认得些字,能懂得算账,便可以在城里找到些相对轻松的活计,而不用在山里刀耕火种,与毒物猛兽为伴。
毕竟,就算大山里的子民们,真正能够不畏毒物猛兽的依然是得到女神眷顾的少数人,像米鲁和小公主这样,被山民称为有神裔血脉的女子一般都会成为寨子的圣女和保护神,因为只要有她们在,就可以保护山民不受毒物伤害,甚至还能找到合适的草药为山民治病。
所以山民们是真的发自内心喜欢和拥护米鲁,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活着,能吃饱,能穿暖,哦,在南疆这一点都可以省略。
如果能够读书,有更多见识,过上更好的日子,没有人会拒绝。
尤其是米鲁到过京城,大明的国都,那恢弘壮丽的城池,华美精致的宫阙,繁华热闹的街市,从容自如的百姓,还有无数好吃的食物,柔软丝滑的衣物,都是她原来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世界。
在京城过得越好,米鲁就越想念家乡,她还有父母兄弟,还有曾经一起长大的姐妹,无数山寨的村民,如今依然在山中过着那样贫瘠的生活,如果能有机会,能让他们也过上这样神仙一般的日子,该有多好。
然后小太子就给了她圆梦的机会,她毫不犹豫地抓住,带着揽月姐妹,跟着王守仁一起回了南疆。
次年,王守仁之父,前状元王华,也从京城调任南京户部尚书。
南京是大明旧都,依然是物华天宝,人才鼎盛之地。
有王华在南京坐镇,南疆需要的各种支援,都会毫不打折扣地配送过去。
可以说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而南疆那些稀有的产出,也源源不断地顺着新开的道路通过南京运往全国各地。
毕竟,那十万大山里,的确有数不清的毒蛇猛兽,可也一样有数不清的山珍灵药和茶树。
其实按照朱厚照原来的设想,是在这片山地偏多的区域,大力发展优势的热带水果和三季稻种植,先发展能够让百姓填饱肚子的农业,再继续挖掘经济作物的产能,才能吸引更多山民走出大山,接受大明的管理。
是雀歌发现的一株古茶树改变了整个普安州和沾益州的经济结构。
品尝着南疆进贡来的古茶,醇厚甘美的滋味充溢在整个口腔之中,朱厚照才恍惚想起,云贵之地,本就是普洱和红茶的产地,未来的茶马古道,就是在这里兴起。
大明如今茶业兴盛,是朝廷仅次于盐业的税收来源之一。
云贵一带的茶叶,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种植,但西南一带的地理和山寨自治,到大明中期一直都存在各种问题,此起彼伏的叛乱让百姓饱受其苦,种植茶叶和对外运输销售都没能成形。
成华六年时曾经定下以四川为主的茶马互市,主要是走川藏茶道,对于西南的云贵开发的并不多。
同样的地域,既然能找到一片古茶树,肯定也能种植出更多的茶树。
这让一直苦于给当地百姓寻找合适产业的王守仁如获至宝,很快就联络了已经在应天府担任巡盐御史的唐寅,开辟了一条新的商路。
毕竟西南产茶可不产盐,甚至因为当地的毒物众多,连山中井盐里的杂质含量居高不下,若是不能有效处理,长期食用也会导致各种慢性疾病。
若能以茶换盐,换得江南出产的精盐和棉布,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简直是以往不可想象的好事。
毕竟,那些古茶树就在山上长着,无需浇水施肥,他们只需要采摘下来稍加烘制,便可换回雪花般的精盐和柔软透气的棉布。
他们原本穿的各种扎染布料,色泽鲜艳,布料厚实,但最大的问题是硬度和厚度,而此时江南出产的各种棉布,薄如纸,软如纱,贴身穿着又吸汗又透气,对于身处炎热的南疆山民来说,是最好不过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