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页
太子也因此挨了不少训斥,回到后宫就将苏环提出来狠狠训诫了一番才觉出气。
可怜苏环没蹦跶两天就又被萧英彦狠狠打压了下来, 苏环一看见他就想起当初被关在侯府后院不见天日的样子, 再也威风不起来。
不过总归是比从前担惊受怕的日子好太多了,或许是苏环真的开始走运, 就连羁押她的罪魁祸首永定侯也死了。
永定侯是在个清晨呼出最后一口气的, 据说前一天夜里还自己对月喝了酒,谁知第二天清早起来就已不大好了, 躺在床上再也动不了,而后便闭上了眼睛。
听说太子闻言大为悲恸,还特意派了幕僚去永定侯府去吊唁。
这消息倒是让京里不少人家都松了口气:自打萧英彦的事情之后侯府就变得尴尬起来,谁都知道那位侯爷被夺了妻子,连养育多年的膝下嫡子都是别人的, 这事放在谁头上都难以忍受。
更让人郁闷的是地方是官家。这让侯爷这口气是无论如何都出不了, 难道他还能像寻常市井男子一样去厮打辱骂吗?这口气只能憋在自己心里。
而城里簪缨世家们也不大好办, 装不知道吧这侯府与他们不是联着亲就是有利益走动,若是与侯府继续走得近吧你叫官家和太子心里怎么想?
如今侯爷忽然去世虽然是件大为不幸的事情,可对世家们来说也算是少个尴尬的源头,从此在名利场上不用再尴尬避讳这户人家了。
侯爷去世,侯府里老夫人没多久也撒手人寰,侯夫人自己回了娘家,侯府剩下的都是庶子妾室,倒没有人承继这个侯位,只是分了分资财就各自分家,于是曾经风光显赫的永定侯府就此烟消云散。
汴京城的簪缨世家们照旧吃喝玩乐,似乎从未有过这么一户人家。
可侯爷还是有个嫁到长安的庶出女儿,那女儿在家时很是受到侯爷照拂出嫁后也得了好大一笔奁产嫁妆,因此对这位父亲充满眷慕,听闻这件事后哭着回家奔丧,而后便听奴仆说了父亲的死况当即生了疑心,一纸诉状递到了开封府。
侯爷还未到老迈之年,死因固然有些蹊跷,可谁都不会说什么,毕竟这件事犯了官家的忌讳。就是侯爷的那些儿子都分了家产识趣不提,却没想到关键时候还是女儿忠孝。
谁能想到有这么一个不信邪不畏强权的女儿呢?开封府的人只好硬着头皮接了诉状,根据女儿提出的证据装模作样查一查,预备找几个替罪羊应付了事。
谁知这时候却收到官家私下里的旨意:严查。
咦?难道这件事不是官家做的?开封府府尹倒是颇感意外,他没想到这件事居然还有新的走向,于是原本打算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案子此时变成了重点查访的对象。
稍微一查就发觉了不对,侯爷临睡前除了喝酒还喝了茶,睡前喝什么茶?再说了点茶打茶那么复杂一套工艺下来,没个精通茶艺的人根本做不完这些流程。侯爷素来不喜喝茶又哪里来的专人点茶打茶?
疑点重重,开封府府尹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开始追查这件事。
很快就有了结论:侯爷不是自然身故,而是被人下毒。
而下毒的人并不是侯府之人,而是个从府外来拜访侯爷的人,这人进府后就给侯爷打茶点茶,两人聊完事之后这人就走了不知所踪,但他当时递进侯府的名帖还在。
侯府下人送上名帖,那名帖赫然是东宫。
要么是有人陷害东宫,要么就是东宫杀人留下了把柄。
前一种推测未免太过好笑,端王已除三位皇子相继去世,萧英彦就算是有天大的罪过都是官家亲子,别人怎么在这种事情上陷害他?而且就算陷害也应当是构陷他谋害官家,谋害个侯爷算什么?说得难听些只怕官家也希望侯爷消失吧?
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东宫杀人留下了把柄。过于自信过于张狂,让太子都不愿意掩饰踪迹,想想也是他是未来的皇帝,难道还怕人找他的麻烦不成?
开封府府尹却不敢怠慢,老老实实将这案子背后查出来的消息都递交给了官家。
官家看到查出来的真相后心情如何不得而知,只知道这遭案子那东宫的门客被抓出来定了罪,也没有继续追查下去。
那位庶女终于为父亲伸了冤,却也发现了疑点,只不过她如今有父母家人自然不能声张,可这件事也渐渐在京中贵胄人家里流传起来:原来侯爷是被太子杀的!
都说生恩不如养恩大,侯爷当初是怎么对这个世子京城里满城皆知,此时得知太子居然为了自己的前途身家就毫不留情除掉父亲城里的百姓都有些哗然。
一个忘恩负义之徒坐上皇位能好吗?他能善待对他没有一天养育之恩的官家吗?能善待满城文武吗?能心怀黎民百姓吗?
这则消息就这么伴随着疑惑悄悄流传了出去,等太子留意到这则传闻时已经满城人都在议论了,他勃然大怒,却找寻不到任何流言的源头。
太子惊慌失措,再思来想去,才意识到在不知不觉中间官家待自己的态度已经疏远了许多。
而且这段时间萧照已经从二品的镇国大将军到正二品的辅国大将军了,如今已经统管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殿前司三衙,更一手负责着官家的身家性命安全。
太子在心里酸溜溜想:难道官家心里萧照比自己更值得信任?不过这念头也只是转瞬而逝。官家就算再怎么宠幸萧照那也只是对臣子的喜好,难道还能越过他这个亲儿子?
--
可怜苏环没蹦跶两天就又被萧英彦狠狠打压了下来, 苏环一看见他就想起当初被关在侯府后院不见天日的样子, 再也威风不起来。
不过总归是比从前担惊受怕的日子好太多了,或许是苏环真的开始走运, 就连羁押她的罪魁祸首永定侯也死了。
永定侯是在个清晨呼出最后一口气的, 据说前一天夜里还自己对月喝了酒,谁知第二天清早起来就已不大好了, 躺在床上再也动不了,而后便闭上了眼睛。
听说太子闻言大为悲恸,还特意派了幕僚去永定侯府去吊唁。
这消息倒是让京里不少人家都松了口气:自打萧英彦的事情之后侯府就变得尴尬起来,谁都知道那位侯爷被夺了妻子,连养育多年的膝下嫡子都是别人的, 这事放在谁头上都难以忍受。
更让人郁闷的是地方是官家。这让侯爷这口气是无论如何都出不了, 难道他还能像寻常市井男子一样去厮打辱骂吗?这口气只能憋在自己心里。
而城里簪缨世家们也不大好办, 装不知道吧这侯府与他们不是联着亲就是有利益走动,若是与侯府继续走得近吧你叫官家和太子心里怎么想?
如今侯爷忽然去世虽然是件大为不幸的事情,可对世家们来说也算是少个尴尬的源头,从此在名利场上不用再尴尬避讳这户人家了。
侯爷去世,侯府里老夫人没多久也撒手人寰,侯夫人自己回了娘家,侯府剩下的都是庶子妾室,倒没有人承继这个侯位,只是分了分资财就各自分家,于是曾经风光显赫的永定侯府就此烟消云散。
汴京城的簪缨世家们照旧吃喝玩乐,似乎从未有过这么一户人家。
可侯爷还是有个嫁到长安的庶出女儿,那女儿在家时很是受到侯爷照拂出嫁后也得了好大一笔奁产嫁妆,因此对这位父亲充满眷慕,听闻这件事后哭着回家奔丧,而后便听奴仆说了父亲的死况当即生了疑心,一纸诉状递到了开封府。
侯爷还未到老迈之年,死因固然有些蹊跷,可谁都不会说什么,毕竟这件事犯了官家的忌讳。就是侯爷的那些儿子都分了家产识趣不提,却没想到关键时候还是女儿忠孝。
谁能想到有这么一个不信邪不畏强权的女儿呢?开封府的人只好硬着头皮接了诉状,根据女儿提出的证据装模作样查一查,预备找几个替罪羊应付了事。
谁知这时候却收到官家私下里的旨意:严查。
咦?难道这件事不是官家做的?开封府府尹倒是颇感意外,他没想到这件事居然还有新的走向,于是原本打算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案子此时变成了重点查访的对象。
稍微一查就发觉了不对,侯爷临睡前除了喝酒还喝了茶,睡前喝什么茶?再说了点茶打茶那么复杂一套工艺下来,没个精通茶艺的人根本做不完这些流程。侯爷素来不喜喝茶又哪里来的专人点茶打茶?
疑点重重,开封府府尹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开始追查这件事。
很快就有了结论:侯爷不是自然身故,而是被人下毒。
而下毒的人并不是侯府之人,而是个从府外来拜访侯爷的人,这人进府后就给侯爷打茶点茶,两人聊完事之后这人就走了不知所踪,但他当时递进侯府的名帖还在。
侯府下人送上名帖,那名帖赫然是东宫。
要么是有人陷害东宫,要么就是东宫杀人留下了把柄。
前一种推测未免太过好笑,端王已除三位皇子相继去世,萧英彦就算是有天大的罪过都是官家亲子,别人怎么在这种事情上陷害他?而且就算陷害也应当是构陷他谋害官家,谋害个侯爷算什么?说得难听些只怕官家也希望侯爷消失吧?
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东宫杀人留下了把柄。过于自信过于张狂,让太子都不愿意掩饰踪迹,想想也是他是未来的皇帝,难道还怕人找他的麻烦不成?
开封府府尹却不敢怠慢,老老实实将这案子背后查出来的消息都递交给了官家。
官家看到查出来的真相后心情如何不得而知,只知道这遭案子那东宫的门客被抓出来定了罪,也没有继续追查下去。
那位庶女终于为父亲伸了冤,却也发现了疑点,只不过她如今有父母家人自然不能声张,可这件事也渐渐在京中贵胄人家里流传起来:原来侯爷是被太子杀的!
都说生恩不如养恩大,侯爷当初是怎么对这个世子京城里满城皆知,此时得知太子居然为了自己的前途身家就毫不留情除掉父亲城里的百姓都有些哗然。
一个忘恩负义之徒坐上皇位能好吗?他能善待对他没有一天养育之恩的官家吗?能善待满城文武吗?能心怀黎民百姓吗?
这则消息就这么伴随着疑惑悄悄流传了出去,等太子留意到这则传闻时已经满城人都在议论了,他勃然大怒,却找寻不到任何流言的源头。
太子惊慌失措,再思来想去,才意识到在不知不觉中间官家待自己的态度已经疏远了许多。
而且这段时间萧照已经从二品的镇国大将军到正二品的辅国大将军了,如今已经统管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殿前司三衙,更一手负责着官家的身家性命安全。
太子在心里酸溜溜想:难道官家心里萧照比自己更值得信任?不过这念头也只是转瞬而逝。官家就算再怎么宠幸萧照那也只是对臣子的喜好,难道还能越过他这个亲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