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朝遗事BY羯墨免费阅读(10)
解雨臣听他说得诙谐,不由得也一笑,想了一会儿,才道:那我先说件事与你听。
万历十年,我奉旨进宫,演出铜陵畲翘所作《赐环记》。讲的是宋宁宗时,华岳上书请诛权相韩侂胄,反被下狱。那时张江陵刚刚去世,宫内竟下旨点了此剧,着实令人不解。然而圣命难违,明知此事不妥,也不得不演。当日在戏中扮演宁宗的,正是我。
吴邪皱着眉,紧紧盯着解雨臣。
那戏中,宁宗有一句唱词,乃出自《左传》,政由宁氏,祭则寡人。此句一出,圣上脸色大变,几乎是拍案而起。那日陪同看戏的还有郑嫔及宫中宦臣,一同乌泱泱跪了一地,我那时眼前便是一黑,心中只道今日怕是人头不保。
然后呢?
解雨臣轻笑了一声:你见我好好坐在这里,便知道是无事了,皇上虽然震怒,但迁怒于我们这等人,到底有违圣德。最后皇上拂袖而去,我等也战战兢兢地捡回一条命。只是从此此剧再不可再演。
吴邪叹了一声,道:皇上对张江陵竟已至此。
解雨臣接着说:太史公早就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官场上,蝇营狗苟,无非是为了一己私利。真正干干净净的,能有几人?
吴邪道:你这样说,未免有些偏颇了,也不至于都是如此。
解雨臣看了看他,没说话。
吴邪沉默了半晌,才说:早年我考了秀才,又中了举人,乡邻都来贺,弄得我也飘飘然,一心要上京搏个功名。我娘第一个不愿意,我爷爷那时还在,也不让我去。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爹,我二叔,甚至小哥,竟都是不愿让我去的。
我那时不知道为什么,小哥来劝我,其实他说的那些我都懂,也知道他是为我好,但心里到底还是不甘的。如今,我算是真的懂了。
既然懂了,解雨臣道,就莫要辜负。
吴邪点了点头。过一会儿又说:不过朝中仍有刚正之人,就如王公。
解雨臣一声冷笑,道:赌对了罢了。想了想又说,那我再问你,你可知那酒色财气疏?
吴邪一愣,旋即点了点头:天下奇书,谁人不知。
圣上偏宠郑氏,皇后一直无所出。雒于仁写下奇文,引起惊天风波,皇上被他骂得一无是处,然后又如何?此人一没挨板子,二没掉脑袋,反倒青史留名。你可知是为何?
吴邪皱了皱眉,盯着手中的杯盏出神。半晌才是一叹。
我明白了。
你早该明白了,解雨臣抢白一句,接着道,你且稍坐片刻,我吩咐厨房给你弄点吃的。
吴邪点了点头。
是的,他早该懂了,可一直以来骨子里的正直与善良让他对此视而不见。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他反思自己是否天真得太过了。从小读四书五经,朱子家训。施政出于仁民爱物之心;科举不为发迹,只为用所学报效国家;为官者不可悖于圣贤之道。然而今日,他残酷地看清了自己的可笑之处。原来理想与现实间尚隔着巨大的鸿沟。
反观如今之官场,讪君卖直竟已成风气。文官们找到了名留青史的捷径。多少人直言进谏,几十年得来的进士之身也可不要了,甚至付出血肉之躯也毫无畏惧。今日御前不敬,他日便可得忠臣烈士的美誉。更有甚者,罗织罪名,陷害同僚,只为自己加官进爵。而这一切,始作俑者,无非是金銮殿上坐着的那位。
皇上这几年的所作所为,终于有一日养虎为患。哪怕是一个七品官员,如今也有了敢于正面指责圣上的道德权威。且无法任意处置。否则会有更多官员,前仆后继,冒死进谏。最后皇帝坐实了昏君,上书者皆成忠臣。真是可笑可叹。
吴邪在房中枯坐了半个时辰,解雨臣终于回来了,手中却没拿食盒。
吴邪见状,起身掸了掸袍子。怎的没有吃的,既然如此我便回去了,讨你口饭吃竟如此难。他说笑着,拱手欲别。
解雨臣却面色严肃,似乎有心事。吴邪都走到门口了,他也未出一声。
两人出了府门,轿夫都候得快睡着了。吴邪道了别,轿帘刚刚落下,只听解雨臣在外面唤了他一声。
吴邪。
吴邪心中奇怪,不知他又有何事,掀开帘子看他。解雨臣站在朱漆大门之下,灯笼照亮了他站的那一小块地方。风吹起他的袍角,眼中分明是满满的担忧,似乎有什么话,不可不说。
第二十四章
张起灵在房中等了一夜,也未见吴邪回来。想是随解公子出去的,总不会有什么不妥,太晚了随解公子歇在王家府上也不奇怪。只是天亮之后,左等右等,还不见人。
遂差了潘子去王家问一问,结果潘子回来后脸色大变,报称王家下人说,昨日看着吴公子出了府,好好地上了轿子,一路往南去了。
吴三省一早上朝去了,此刻也还未归。他只好一人来到王公府上,也没有备拜帖,单说求见解公子。
结果门人回说,解公子昨夜也回府了,并未宿在王家。
再赶到解府,此次门人并未刁难,见他来便恭敬地在前引路。他心中着急,张口便问门人昨夜可有客人留宿。
那门子虽疑豫他的贸然,但还是答他未曾。
张起灵此刻才觉得大事不妙。
解雨臣正在园中练功,一把软剑被他舞得密不透风,寒气逼人。张起灵原不知道他还会这个,但现在也无暇顾及这些了。
果然,解公子听到吴邪不见了之后,宝剑咣啷啷坠了地。
解雨臣沉默良久,最后一声叹息。
此事还要从昨夜说起。
昨日王府出演新戏,本是平常。但是戏散后,王公着人请吴邪前去,说的却是家常话,却有些不同寻常了。解雨臣本就是玲珑心思,你做一分他便猜出七分,一听便存了疑心。后来哄吴邪说给他拿些吃食,其实去问了王府中的管家。
那管家本就承过他的情,况且此事也不是什么秘密,就照实说了。
六年的时候,皇上大婚,册封了王氏为皇后。但后一直无所出,今年年初便有风声,说太后授意皇上选妃,着各地即刻挑选适龄女子,进宫备选。最近几月,凡相貌端正的女子,无不在定亲过门,就怕一朝被选入宫,生死不相见。王公本就在内廷,得到消息也并不奇怪,若是王公也有动作,此事定是真的了。
管家道:老爷确实和夫人说起过选妃之事,也曾提起吴尚书家的公子,说到这里,又压低了声音道,今日老爷请吴公子说话,夫人和小姐也在内室。想来要不了多久,吴公子便能做了咱家女婿了。说完,又是一笑。
解雨臣思前想后,此事还是要告知吴邪一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来就由不得自己。可他这几日,亲见那两人感情笃深,实在不忍不说。他只想着,若是真无法回旋,告于吴邪,两人若有憾,还可想方设法弥补一二。
他怎知吴邪竟如此决绝。
张起灵不待解公子说完,便嚯地起身,拂袖欲走。
张公子,解雨臣在他身后唤道,还请留步,听我一言。
张起灵却似乎并不想听。他回身朝解公子拱了拱手,嘴里只吐出两个字告辞。
轿夫是雇下的。不到晌午,潘子便在街头寻到了,带回了吴府。恰好吴三省散朝回来,得知吴邪走失,大吃一惊。官服尚来不及换,便先盘问起了轿夫。
那两个轿夫抖得筛糠一般,话都说不利索。只说当日离了王府,公子先说回这边府上,眼看都快到门口了,不知怎的又改了主意,说往城外去
吴三省登时大怒:他说去便去!也不看看什么时辰,怎可由着他胡闹!
那年长点的轿夫到底见过些世面,渐渐地镇定下来,欠了欠身子道:老爷莫怪,干我们这行本就由人差遣,自己是做不了主的。不过我看那少爷说话沉稳,面色平和,倒不像是意气冲动之人。
张起灵此时开口问道:你们将他送至何处?
轿夫答:公子出了城门便下了轿,打发我俩回去。其余的便不知道了。
张起灵听罢,挥了挥手,潘子便将人带下去了。
吴三省问:小邪不是昨日还去王公府上听戏,好端端的,怎么就
张起灵只得将从解雨臣那里听来的事告知吴三省。
吴三省听完,神色倒也慢慢平静了下来。又问吴邪随身可带了银两。张起灵答吴邪随身荷包里应该有些散碎银子,虽不多,但应该可保一时无虞。吴三省点了点头,遂去后室洗脸,更衣,出来后喝了一道茶,才说:小邪那孩子,就是那样个干干净净的人,倒是难为他了。
张起灵本就是强忍着,又听吴三省如此说,险些撑不住。那干干净净四个字,直直戳来,真如利刃割心。
又听吴三省叹了句:这孩子竟似无话可说了。过了一会儿,才道,我即刻手书一封,找人带回杭城。但如今
寻与不寻,吴三省也犯了难。
王家有意结亲,看吴邪的意思,必然是不愿意了。本来不愿也没什么,只是这次是王家,不但是刚刚帮了他们的王家,还是已经辞官的王家。殊不知王公此次上书请辞,皇上虽然不准,但王公去意已决,民间声望更是又上一层。
如此进退两难,竟逼得吴邪不得不走了。
沉吟一会儿,吴三省道:既然如此,对外只说吴邪出门游历,归期未定。总归先拖过这阵子,再做打算。只是这孩子从小在家锦衣玉食养大的,此番免不了要吃些苦头了。我就是有一事不解他看了看张起灵,道,若说我,为了仕途关系,斟酌一二,或还劝劝他成了这门亲事,为何连你都不告知一声呢?
张起灵苦笑一声,摇了摇头。
若说这世上有谁最了解他,莫过于一个吴邪。
所以他心里清楚,若是他来问他,是否愿意同他一起走。
他的答案,一定是
不。
第二十五章
吴邪离京那日,正是十五。天上一轮明月高悬,他甚至能看清脚下的每一块石子。大概已经是三更天,官道上一个人也未见。他走得乏了,又怕有人来寻他。因此不敢歇息。
但又或许是没有的。不知为何,他心中偏升腾起隐秘的兴奋与希望。实在走不动的时候,他干脆歪在路边树下歇了一会儿。虽不冷,但蚊虫却让他心烦。就是这样,仍然睡着了。
似乎是做了梦,梦见那年冬天,他领他去园子里。但仿佛是瞬息之间,季节轮换,湖中到处是落樱。他手中还拎着个灯笼照路,但是分明是白天。却也觉得没什么不妥的。那人跟在他身后,刚收盐回来,衣服都来不及换便来找他。他心里明白,高兴得紧,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他送的印,印泥蹭了他一手,通红通红的。
醒来的时候,身边什么都没有,吴邪打开了荷包,印章好好地在那。他拿出来看了看,才小心地又收了回去。他朝大路张望,没有人来找他。似乎他的逃亡,变得很没有意义。
晌午的时候,他等到了一只商队,同意捎他一程。
一路就这样过来了。还好他带了些钱,也是当初上京之时,张起灵要他带着的,只为一时不测。如今,也算是某种不测了,他想。
吴邪心里清楚,他不会随他走。族长,是身份也是负累。他知道他幼年丧母,合族的人将他养大。前路漫漫而修远,他曾讲过张家的发迹史,因战乱避祸的先祖,赁地耕种,赤贫起家。一代又一代自奉简约,积铢累寸,惨淡经营了几代,才有了积蓄。之后读书应试,做官做商,才成为今日的张家。张起灵这个名字,代表的不是他自己,是他身后的百余口族人。休戚与共,不外如此。
因此,他时常后怕,若是此次将他也卷进事端,又该如何是好。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
有时候天气很好,他坐船过江,阳光下的水面泛着金光,远处几只白鹭,高低盘旋,只是不落。然后倏忽之间,又齐齐振翅高飞,看不见踪影了。雁向南行,他却没有目的地。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林莽之间。他忍不住回想往事,仿佛迟暮老人。其实往事并没有走多远。那人的音容,如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历历在目,却又如脚下流水般无影无踪。
那夜是他的生辰。心绪低落地租了条船在湖中喝闷酒,远远地看前面开来一条画舫。
那画舫装饰得极为华丽,灯火辉煌中丝竹之声四溢。他有了醉意,也就大着胆子一看。两船交错之际,先闻到一股香粉的甜腻味道,他掩了掩鼻子,正欲唤船夫调头,却听见有人大声唤他。
那船上坐着的,可是杭城吴公子?
那声音脆生生的,吴邪抬眼去寻,那画舫尾上站了个总角的丫鬟,笑吟吟地看着他。
吴邪以为遇到旧友,本欲遁走,却又着实寂寞,特别是今夜,他想找人说说话。便弃舟登船。然而那画舫之上,哪里有一个男子!吴邪只见一群莺莺燕燕,顿时头哄的一声,扭身便要走。
结果,舱门口有人拦了他一拦,指着另一边弦舱说:我们姑娘请你,随我这边走。
吴邪浑浑噩噩地跟着她,从另一侧上了画舫的二层。这里要高不少,湖风一吹,人也清明了些。那舱中坐着的女子,竟然真是旧识。
看到她,吴邪又马上想起了张起灵。当年他为赌气,买了那张明明是赝品的画,又被王公子取笑许久。想到这里,吴邪自己也笑了。
那女子亲手煮茶与他喝,说到当年旧事,两人皆有些赧然。那女子道:官人莫怪,奴家这种身份,本就身不由己。当日也未曾看出那画有假。知道也晚了
吴邪连忙打断她说:往事莫要再提,再说本就和你无关。是他自己喜欢。
这个他虽语焉不详,那女子却懂了,点头叹道:那公子却真是个明白人。
吴邪苦笑一声。明白也好,糊涂也罢。此刻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寒暄几句,吴邪见天色已晚,欲回小舟。那女子微微一笑,道:萍水相逢,即是有缘。官人且慢些走,奴家为你歌上一曲。
吴邪颔首。那女子的丫鬟抱来了琴。这琴声原先听过,如今在这里听到,才觉得原来往事那么遥远又不可追寻,此刻陪伴他的只有江中的流水。
他弯腰出了舱门,因站得高,周围的一切都缥缈起来。湖中起了雾气,缭绕如临仙境。
宿昔梦颜色,咫尺思言偃。
他想,自己离家到底有多远呢?他如今又该如何?会不会又出门收盐,此刻也正宿在某条船上,听着枕下的涛声无法入眠。
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
他想起解雨臣说的缘。如果真能求到,该有多好。
青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
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
第二十六章
秋末的时候,南京都察院右御史海瑞在任上与世长辞。
当朝名臣,除过张江陵,便是海青天了。宦海沉浮,冷暖自知。与鬼神相比,人心又是另一种可畏了。
恋耽美
万历十年,我奉旨进宫,演出铜陵畲翘所作《赐环记》。讲的是宋宁宗时,华岳上书请诛权相韩侂胄,反被下狱。那时张江陵刚刚去世,宫内竟下旨点了此剧,着实令人不解。然而圣命难违,明知此事不妥,也不得不演。当日在戏中扮演宁宗的,正是我。
吴邪皱着眉,紧紧盯着解雨臣。
那戏中,宁宗有一句唱词,乃出自《左传》,政由宁氏,祭则寡人。此句一出,圣上脸色大变,几乎是拍案而起。那日陪同看戏的还有郑嫔及宫中宦臣,一同乌泱泱跪了一地,我那时眼前便是一黑,心中只道今日怕是人头不保。
然后呢?
解雨臣轻笑了一声:你见我好好坐在这里,便知道是无事了,皇上虽然震怒,但迁怒于我们这等人,到底有违圣德。最后皇上拂袖而去,我等也战战兢兢地捡回一条命。只是从此此剧再不可再演。
吴邪叹了一声,道:皇上对张江陵竟已至此。
解雨臣接着说:太史公早就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官场上,蝇营狗苟,无非是为了一己私利。真正干干净净的,能有几人?
吴邪道:你这样说,未免有些偏颇了,也不至于都是如此。
解雨臣看了看他,没说话。
吴邪沉默了半晌,才说:早年我考了秀才,又中了举人,乡邻都来贺,弄得我也飘飘然,一心要上京搏个功名。我娘第一个不愿意,我爷爷那时还在,也不让我去。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爹,我二叔,甚至小哥,竟都是不愿让我去的。
我那时不知道为什么,小哥来劝我,其实他说的那些我都懂,也知道他是为我好,但心里到底还是不甘的。如今,我算是真的懂了。
既然懂了,解雨臣道,就莫要辜负。
吴邪点了点头。过一会儿又说:不过朝中仍有刚正之人,就如王公。
解雨臣一声冷笑,道:赌对了罢了。想了想又说,那我再问你,你可知那酒色财气疏?
吴邪一愣,旋即点了点头:天下奇书,谁人不知。
圣上偏宠郑氏,皇后一直无所出。雒于仁写下奇文,引起惊天风波,皇上被他骂得一无是处,然后又如何?此人一没挨板子,二没掉脑袋,反倒青史留名。你可知是为何?
吴邪皱了皱眉,盯着手中的杯盏出神。半晌才是一叹。
我明白了。
你早该明白了,解雨臣抢白一句,接着道,你且稍坐片刻,我吩咐厨房给你弄点吃的。
吴邪点了点头。
是的,他早该懂了,可一直以来骨子里的正直与善良让他对此视而不见。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他反思自己是否天真得太过了。从小读四书五经,朱子家训。施政出于仁民爱物之心;科举不为发迹,只为用所学报效国家;为官者不可悖于圣贤之道。然而今日,他残酷地看清了自己的可笑之处。原来理想与现实间尚隔着巨大的鸿沟。
反观如今之官场,讪君卖直竟已成风气。文官们找到了名留青史的捷径。多少人直言进谏,几十年得来的进士之身也可不要了,甚至付出血肉之躯也毫无畏惧。今日御前不敬,他日便可得忠臣烈士的美誉。更有甚者,罗织罪名,陷害同僚,只为自己加官进爵。而这一切,始作俑者,无非是金銮殿上坐着的那位。
皇上这几年的所作所为,终于有一日养虎为患。哪怕是一个七品官员,如今也有了敢于正面指责圣上的道德权威。且无法任意处置。否则会有更多官员,前仆后继,冒死进谏。最后皇帝坐实了昏君,上书者皆成忠臣。真是可笑可叹。
吴邪在房中枯坐了半个时辰,解雨臣终于回来了,手中却没拿食盒。
吴邪见状,起身掸了掸袍子。怎的没有吃的,既然如此我便回去了,讨你口饭吃竟如此难。他说笑着,拱手欲别。
解雨臣却面色严肃,似乎有心事。吴邪都走到门口了,他也未出一声。
两人出了府门,轿夫都候得快睡着了。吴邪道了别,轿帘刚刚落下,只听解雨臣在外面唤了他一声。
吴邪。
吴邪心中奇怪,不知他又有何事,掀开帘子看他。解雨臣站在朱漆大门之下,灯笼照亮了他站的那一小块地方。风吹起他的袍角,眼中分明是满满的担忧,似乎有什么话,不可不说。
第二十四章
张起灵在房中等了一夜,也未见吴邪回来。想是随解公子出去的,总不会有什么不妥,太晚了随解公子歇在王家府上也不奇怪。只是天亮之后,左等右等,还不见人。
遂差了潘子去王家问一问,结果潘子回来后脸色大变,报称王家下人说,昨日看着吴公子出了府,好好地上了轿子,一路往南去了。
吴三省一早上朝去了,此刻也还未归。他只好一人来到王公府上,也没有备拜帖,单说求见解公子。
结果门人回说,解公子昨夜也回府了,并未宿在王家。
再赶到解府,此次门人并未刁难,见他来便恭敬地在前引路。他心中着急,张口便问门人昨夜可有客人留宿。
那门子虽疑豫他的贸然,但还是答他未曾。
张起灵此刻才觉得大事不妙。
解雨臣正在园中练功,一把软剑被他舞得密不透风,寒气逼人。张起灵原不知道他还会这个,但现在也无暇顾及这些了。
果然,解公子听到吴邪不见了之后,宝剑咣啷啷坠了地。
解雨臣沉默良久,最后一声叹息。
此事还要从昨夜说起。
昨日王府出演新戏,本是平常。但是戏散后,王公着人请吴邪前去,说的却是家常话,却有些不同寻常了。解雨臣本就是玲珑心思,你做一分他便猜出七分,一听便存了疑心。后来哄吴邪说给他拿些吃食,其实去问了王府中的管家。
那管家本就承过他的情,况且此事也不是什么秘密,就照实说了。
六年的时候,皇上大婚,册封了王氏为皇后。但后一直无所出,今年年初便有风声,说太后授意皇上选妃,着各地即刻挑选适龄女子,进宫备选。最近几月,凡相貌端正的女子,无不在定亲过门,就怕一朝被选入宫,生死不相见。王公本就在内廷,得到消息也并不奇怪,若是王公也有动作,此事定是真的了。
管家道:老爷确实和夫人说起过选妃之事,也曾提起吴尚书家的公子,说到这里,又压低了声音道,今日老爷请吴公子说话,夫人和小姐也在内室。想来要不了多久,吴公子便能做了咱家女婿了。说完,又是一笑。
解雨臣思前想后,此事还是要告知吴邪一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来就由不得自己。可他这几日,亲见那两人感情笃深,实在不忍不说。他只想着,若是真无法回旋,告于吴邪,两人若有憾,还可想方设法弥补一二。
他怎知吴邪竟如此决绝。
张起灵不待解公子说完,便嚯地起身,拂袖欲走。
张公子,解雨臣在他身后唤道,还请留步,听我一言。
张起灵却似乎并不想听。他回身朝解公子拱了拱手,嘴里只吐出两个字告辞。
轿夫是雇下的。不到晌午,潘子便在街头寻到了,带回了吴府。恰好吴三省散朝回来,得知吴邪走失,大吃一惊。官服尚来不及换,便先盘问起了轿夫。
那两个轿夫抖得筛糠一般,话都说不利索。只说当日离了王府,公子先说回这边府上,眼看都快到门口了,不知怎的又改了主意,说往城外去
吴三省登时大怒:他说去便去!也不看看什么时辰,怎可由着他胡闹!
那年长点的轿夫到底见过些世面,渐渐地镇定下来,欠了欠身子道:老爷莫怪,干我们这行本就由人差遣,自己是做不了主的。不过我看那少爷说话沉稳,面色平和,倒不像是意气冲动之人。
张起灵此时开口问道:你们将他送至何处?
轿夫答:公子出了城门便下了轿,打发我俩回去。其余的便不知道了。
张起灵听罢,挥了挥手,潘子便将人带下去了。
吴三省问:小邪不是昨日还去王公府上听戏,好端端的,怎么就
张起灵只得将从解雨臣那里听来的事告知吴三省。
吴三省听完,神色倒也慢慢平静了下来。又问吴邪随身可带了银两。张起灵答吴邪随身荷包里应该有些散碎银子,虽不多,但应该可保一时无虞。吴三省点了点头,遂去后室洗脸,更衣,出来后喝了一道茶,才说:小邪那孩子,就是那样个干干净净的人,倒是难为他了。
张起灵本就是强忍着,又听吴三省如此说,险些撑不住。那干干净净四个字,直直戳来,真如利刃割心。
又听吴三省叹了句:这孩子竟似无话可说了。过了一会儿,才道,我即刻手书一封,找人带回杭城。但如今
寻与不寻,吴三省也犯了难。
王家有意结亲,看吴邪的意思,必然是不愿意了。本来不愿也没什么,只是这次是王家,不但是刚刚帮了他们的王家,还是已经辞官的王家。殊不知王公此次上书请辞,皇上虽然不准,但王公去意已决,民间声望更是又上一层。
如此进退两难,竟逼得吴邪不得不走了。
沉吟一会儿,吴三省道:既然如此,对外只说吴邪出门游历,归期未定。总归先拖过这阵子,再做打算。只是这孩子从小在家锦衣玉食养大的,此番免不了要吃些苦头了。我就是有一事不解他看了看张起灵,道,若说我,为了仕途关系,斟酌一二,或还劝劝他成了这门亲事,为何连你都不告知一声呢?
张起灵苦笑一声,摇了摇头。
若说这世上有谁最了解他,莫过于一个吴邪。
所以他心里清楚,若是他来问他,是否愿意同他一起走。
他的答案,一定是
不。
第二十五章
吴邪离京那日,正是十五。天上一轮明月高悬,他甚至能看清脚下的每一块石子。大概已经是三更天,官道上一个人也未见。他走得乏了,又怕有人来寻他。因此不敢歇息。
但又或许是没有的。不知为何,他心中偏升腾起隐秘的兴奋与希望。实在走不动的时候,他干脆歪在路边树下歇了一会儿。虽不冷,但蚊虫却让他心烦。就是这样,仍然睡着了。
似乎是做了梦,梦见那年冬天,他领他去园子里。但仿佛是瞬息之间,季节轮换,湖中到处是落樱。他手中还拎着个灯笼照路,但是分明是白天。却也觉得没什么不妥的。那人跟在他身后,刚收盐回来,衣服都来不及换便来找他。他心里明白,高兴得紧,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他送的印,印泥蹭了他一手,通红通红的。
醒来的时候,身边什么都没有,吴邪打开了荷包,印章好好地在那。他拿出来看了看,才小心地又收了回去。他朝大路张望,没有人来找他。似乎他的逃亡,变得很没有意义。
晌午的时候,他等到了一只商队,同意捎他一程。
一路就这样过来了。还好他带了些钱,也是当初上京之时,张起灵要他带着的,只为一时不测。如今,也算是某种不测了,他想。
吴邪心里清楚,他不会随他走。族长,是身份也是负累。他知道他幼年丧母,合族的人将他养大。前路漫漫而修远,他曾讲过张家的发迹史,因战乱避祸的先祖,赁地耕种,赤贫起家。一代又一代自奉简约,积铢累寸,惨淡经营了几代,才有了积蓄。之后读书应试,做官做商,才成为今日的张家。张起灵这个名字,代表的不是他自己,是他身后的百余口族人。休戚与共,不外如此。
因此,他时常后怕,若是此次将他也卷进事端,又该如何是好。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
有时候天气很好,他坐船过江,阳光下的水面泛着金光,远处几只白鹭,高低盘旋,只是不落。然后倏忽之间,又齐齐振翅高飞,看不见踪影了。雁向南行,他却没有目的地。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林莽之间。他忍不住回想往事,仿佛迟暮老人。其实往事并没有走多远。那人的音容,如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历历在目,却又如脚下流水般无影无踪。
那夜是他的生辰。心绪低落地租了条船在湖中喝闷酒,远远地看前面开来一条画舫。
那画舫装饰得极为华丽,灯火辉煌中丝竹之声四溢。他有了醉意,也就大着胆子一看。两船交错之际,先闻到一股香粉的甜腻味道,他掩了掩鼻子,正欲唤船夫调头,却听见有人大声唤他。
那船上坐着的,可是杭城吴公子?
那声音脆生生的,吴邪抬眼去寻,那画舫尾上站了个总角的丫鬟,笑吟吟地看着他。
吴邪以为遇到旧友,本欲遁走,却又着实寂寞,特别是今夜,他想找人说说话。便弃舟登船。然而那画舫之上,哪里有一个男子!吴邪只见一群莺莺燕燕,顿时头哄的一声,扭身便要走。
结果,舱门口有人拦了他一拦,指着另一边弦舱说:我们姑娘请你,随我这边走。
吴邪浑浑噩噩地跟着她,从另一侧上了画舫的二层。这里要高不少,湖风一吹,人也清明了些。那舱中坐着的女子,竟然真是旧识。
看到她,吴邪又马上想起了张起灵。当年他为赌气,买了那张明明是赝品的画,又被王公子取笑许久。想到这里,吴邪自己也笑了。
那女子亲手煮茶与他喝,说到当年旧事,两人皆有些赧然。那女子道:官人莫怪,奴家这种身份,本就身不由己。当日也未曾看出那画有假。知道也晚了
吴邪连忙打断她说:往事莫要再提,再说本就和你无关。是他自己喜欢。
这个他虽语焉不详,那女子却懂了,点头叹道:那公子却真是个明白人。
吴邪苦笑一声。明白也好,糊涂也罢。此刻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寒暄几句,吴邪见天色已晚,欲回小舟。那女子微微一笑,道:萍水相逢,即是有缘。官人且慢些走,奴家为你歌上一曲。
吴邪颔首。那女子的丫鬟抱来了琴。这琴声原先听过,如今在这里听到,才觉得原来往事那么遥远又不可追寻,此刻陪伴他的只有江中的流水。
他弯腰出了舱门,因站得高,周围的一切都缥缈起来。湖中起了雾气,缭绕如临仙境。
宿昔梦颜色,咫尺思言偃。
他想,自己离家到底有多远呢?他如今又该如何?会不会又出门收盐,此刻也正宿在某条船上,听着枕下的涛声无法入眠。
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
他想起解雨臣说的缘。如果真能求到,该有多好。
青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
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
第二十六章
秋末的时候,南京都察院右御史海瑞在任上与世长辞。
当朝名臣,除过张江陵,便是海青天了。宦海沉浮,冷暖自知。与鬼神相比,人心又是另一种可畏了。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