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太子殿下的小金枝 > 太子殿下的小金枝
错误举报

第62页

    气死了。
    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先生。
    满腹学识都喂到了狗肚子里。
    林岱岫也懒得跟这只懒猫儿理论,把小猫儿一拎,扔到西园,从此教秦晚妆习字的重任便落到鹤声头上。
    “漂亮哥哥——”
    “我写好啦。”
    小姑娘蹦蹦跳跳蹭到鹤声身边,踮着脚想往上瞧瞧,大抵是常年病弱,小猫儿现在还是矮矮一只,鹤声把她抱起来,放到旁边的软榻上。
    蓝皮书册里掉出来张白纸,鹤声俯身捡拾起来,微微扫了一眼,怔了一会儿,把白纸扔到桌子边角,抿了抿唇。
    那是江曲荆寄给秦晚妆的信。
    他有些厌烦。
    他觉得江曲荆实在太碍眼了。
    若非怕引来京师的人,给秦晚妆带来麻烦,他现在就想去湘王府再给江曲荆补一刀。
    “怎么了呀——”
    久久没有听到漂亮哥哥夸她,秦晚妆有些失望,抬起小脑袋对上鹤声清清浅浅的目光:“漂亮哥哥,我写得不好看吗?”
    鹤声瞧着小猫儿,揉了揉她的长发:“好看。”
    他拈起白纸一角,平铺在小猫儿面前,眉眼含笑,嗓音温和得诡异:“往往记得这个吗?”
    秦晚妆探出小脑袋。
    呀,是她看不明白的那封信。
    日子过得实在久,她都快要忘记了。
    她乖乖巧巧说:“我记得这是几个月前的信,谁送的呀。”
    鹤声轻轻笑笑,点起火石往炭盆里一扔,焰火燎燎而起,他随手把白纸扔进去,白纸边角被火舌卷起,刹那间变得枯黄焦灼,很快化成灰烬。
    燎燎火光映得少年人容貌愈发秾醴,漂亮得浓墨重彩,那双温温柔柔的桃花眼里好像藏了亘古的瑰丽传说,他眉眼弯弯,答秦晚妆的话,嗓音温温柔柔:“不是什么紧要人,路边的髭狗罢了。”
    秦晚妆觉得漂亮哥哥说得很没有道理。
    一个人不可能在是人的同时,还能成为一条狗。
    除非话本里的妖怪显灵了。
    而且,她觉得方才的漂亮哥哥有点危险。
    秦晚妆眨眨眼睛,摇摇小脑袋,乖乖点了点头。
    算了算了,漂亮哥哥高兴最重要啦。
    她以后要娶漂亮哥哥的。
    自然要完完全全迁就他呀。
    想着想着,她又为自己骄傲起来。
    她实在是一个很有担当的好姑娘呢。
    好姑娘坐在鹤声身边,双手交叠趴在桌子上,卷翘的睫毛映着清光,整个人沐浴在熹微晨光里,显得格外乖巧。
    漂亮哥哥提笔,对着秦晚妆圆圆的小王八字又写了一遍,清瘦白净的手腕上戴着檀木珠串,顺势垂落下来,显得少年人的手愈发清隽漂亮。
    秦晚妆下意识伸出小手去拨弄珠串,鹤声手腕有些酥麻,侧身低头去看秦往往,有些无奈:“往往,不要闹。”
    “我没有闹呀。”秦晚妆理直气壮。
    她只是瞧漂亮哥哥的手串儿好看呢。
    她指指檀木珠串:“这个好看,很称漂亮哥哥的。”
    鹤声顺着她指的方向去看,轻声笑笑,摘下檀木珠串套到秦晚妆的小爪子上:“也很称往往。”
    他并不信神佛,只是上一世为了秦晚妆实在山穷水尽了,才习惯了往神佛这些虚幻之象寻安心。
    幸得上天眷顾,他竟真等到了这样的机遇,能慢慢陪着他的小姑娘长大。
    小猫儿耳尖红红的,有些害羞,又实在喜欢手上的珠串,举起来对着昼光细细端详了许久,又扭过小脑袋背对着她的漂亮哥哥,自己一个人悄悄开心。
    哎呀,她怎么这样好看呀。
    *
    秦晚妆在西园赖到天黑,直到困得迷迷糊糊了,才爬下软榻揉着眼睛想回她的院子。
    鹤声单手提着雕花灯笼,慢慢跟在她身边,小猫儿的步子很慢,走着走着又想去踩鹤声的影子,因而短短一段路走了许久。
    东边的院子灯火通明。
    西桥守在院子里,秦晚妆哪儿都想去踩一踩,踏着月色进了院子,问西桥:“阿兄呢。”
    西桥道:“东家在待客,小姐先就寝吧。”
    秦晚妆嘟囔:“那么晚呀,阿兄不用睡觉吗?”
    秦晚妆总觉得她的阿兄有些奇怪的神通。
    诸如阿兄院子里的灯总亮到深夜,阿兄书桌上堆着的账本册子能垒一个她这样高,但是阿兄总是不困,还能在第二天早上逼她喝药!
    “我不要睡觉,我要去瞧瞧阿兄。”
    她觉得,她还是得夸一夸阿兄。
    虽然阿兄总是凶他,但谁让她是个懂事且感恩的好孩子呢。
    “吱呀——”
    门从里面推开。
    里面率先走出一个浑身素白的年轻人,那素白年轻人瞧见她时,不明意味地笑笑,笑容在看见鹤声时戛然而止。
    他身后跟着个穿锦衣的少年公子。
    少年公子看见秦晚妆,有些错愕道:“三妹妹。”
    秦晚妆眨眨眼睛:“你是谁呀,我不认识你。”
    少年公子旁边的小厮解释:“三小姐,这是本家二公子啊。”
    “相爷和夫人惦念长公子和三小姐,特意托二公子来接两位主子回京师……”小厮缓声道。
    “够了。”秦湫淡道,“西桥,带往往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