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综同人]昭君之开挂人生 > [综同人]昭君之开挂人生
错误举报

第316页

    先进的玩意儿就是好,连滋滋的声音都没有, 掌柜的被电的直接向后倒。
    接住掌柜的身体,轻轻的放下。可是再轻还是有响动,小九哪怕全身心的紧绷着, 也听到了后边的响声。
    “三伯,怎么了?”屋内乌漆嘛黑,小九没有看到地上的掌柜三伯,只是觉得后方站着的人身形有些不对,但没有太过怀疑。
    可惜没有人回答他,昭君伸出能量棍直接戳进他的脖子,呜呜几声,扑通一声仰后倒在地上。
    两人都倒在地上,昭君找来包袱中的结实麻绳。一一绑住两人还给他们嘴里塞住一坨布,想抢劫,想谋财害命。
    小九的手里与掌柜的手中都拿着菜刀。
    摸出去,昭君锁紧房门,直接摸进掌柜的房间,他与小九睡隔壁。
    昭君点燃油灯,到处找,床上床下,还有墙壁的角落,柜子箱子里都没有放过,真的还找出来不少,银元有四百个,还有一根大黄鱼,纸币也有不少张。
    啧啧,没想到,一家客栈居然有这么多钱。
    她知道后面的马棚还有一匹马,外面有车架子。
    天亮后,昭君又敲断两人的腿,再敲晕他们,拖进一间房塞进柜子里,早早的拖醒两孩子,催促他们洗漱,自己赶着转运行李去马车上。
    带着两个孩子,昭君带着孩子,赶着马车,离开来县。
    走之前,买了一个红泥小炉,还有小锅,小烧水壶,米面粮油。
    “娘,我们要去哪儿?”掀开布帘,小峰伸出脑袋,询问到。
    “去很繁华的燕都。”她已经知道来县在什么位置,离燕都也就几百里,只要路上顺利,几百里的距离也就十天不到。
    到了燕都,定居下来,以后对孩子们也好。不管怎么样,燕都是国都,只要不掺和事,小日子总是能过的。
    有了目标,昭君浑身是劲,中午在有点草的地方休息休息,人不需要休息,可马需要休息。
    就这样赶路,一直赶了七天,终于望见了燕都那高高的城墙。
    “小峰,盈盈,我们到了。”昭君兴奋的指着高高的城墙喊道。
    两下慌忙的掀开帘子,望着外面,小峰好奇的东张西望,还感叹,“真热闹。”
    小盈盈是个复读机,跟着哥哥一起感叹,“真热闹。”
    城外也热闹,人来人往。
    有背着包袱的,有挑担子的,有拎箱子的,有赶着牛车的,还有小汽车。
    形形色色的,什么人都有。
    孩子们有些小兴奋,兄妹俩叽叽喳喳的说着话。
    驾着马车排着队,很快就轮到了她们母子三,交了点钱就顺利的进到城内。
    母子三一看就不是什么需要重点关注的人。
    守城的那些人,心里跟明镜似的,也没有过多刁难。
    赶马车的女人,一脸的黑斑(假的),瘦的跟麻杆一样,也不符合他们的审美,快进去就是。
    燕都古朴大气,没有明珠城的繁华热闹,但也不差。西式洋楼有,但不多。
    大部分都是古朴的四合院。
    进城后,昭君一直张望着,见到一位面善的老大爷,吁的一声,让马儿停住,昭君探出一半身体,询问着老大爷,“大爷,城里的牛马交易市场在哪儿?”
    时间还早,先找一个地方卖掉马和马车,然后找间客栈住下。
    老大爷操着一口京片子,手指指着一个方向介绍着,本地人,离城门口不远,过去不远,就有牛马交易市场。
    认真记住老大爷指的路,昭君谢过大爷,赶着马车离开了。
    卖完马与车架子,昭君雇了一辆牛车 ,就在交易市场往市中心而去。离市中心不远的一家旅馆门前停下。
    在交易市场时, 她打听过来,月升旅馆口碑不错。里面也干净,价格也不高,伙计与店主人都不错。
    进到月升旅馆,开了一间中等房间。
    搬上行李,包括那些炉子啥的,一起进到房间归置好。
    归置好,时间已经是中午,母子三出门,在外面觅食,顺便找房子。
    从来县到燕都的路途,几次遇到危险。因为昭君胆大心细,冒着危险解决了危机。
    其中还有侵略者中的军人,两个脱单的军人,都被她用计解决了。
    全身值钱的玩意儿,包括木仓,还有刀,全被昭君收进了外卖系统中的格子中。
    身上的手表,钱财,全被收刮的干干净净。
    就是外面的军服也都被脱的干净,烧掉。
    遭遇几场危险,其中两次还让她劫了不少财。
    她已经没有打算租房子,直接买房。
    租房子不划算,还有,未来几十年,她不打算再离开燕都。
    买套房子,才能安居。
    走了一会儿,找了个小摊子,母子三一人吃了碗馄饨。吃饱喝足,才起身找房子。
    “娘,咱家真的要买宅子吗?”何峰是个小大人,路上还帮着娘埋尸。
    生活的艰辛,已经让他知道安居有多重要。
    “嗯,小峰也帮娘找找宅子,找到以后,等搬了家,明年,娘送你与妹妹一起去读书识字好不好?”
    读书识字,对于长在乡村的何峰,有无限的诱惑力。
    老家隔壁村就有地主他们家的小少爷就在县城读书,他见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