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应该具备的品质
其实前面说了这么多,不在乎真的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点在的呀。
那么这里我们继续接着上文来分析一下神狄。
其实在我看来这部剧当成历史剧看比当成侦探剧要好的多。剧中牵涉的历史元素和对当时人物的准确刻画,都是现在很多所谓的历史剧(只能说是讲历史的剧)望尘莫及的。
首先是对狄仁杰的刻画。狄仁杰作为一代宰相,当朝首辅,谋略和气度是必要的。从外形和气质上,角色非常符合(不太符合的参照电影版)。其次,狄仁杰不仅是宰相, 更是谋臣,是曾经被来俊臣陷害,在宦海中几经沉浮的谋臣。他不仅能够做到断案…(然而并没有,元芳挂开的太厉害),而且还能协调好与圣上的关系能够做到时而危颜进谏(关于太子的事情),时而进退有度(私下留下如燕, 回湖州修养), 虽然聪明体察圣意,但又低调不张扬,让皇上感觉信任甚至依赖,但不危险,甚至还有一种知音的感觉。对于武则天这么多疑的人还能做到这样的人估计没谁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狄仁杰私下留下如燕。这里的用意有很多重。一是狄仁杰为以后调查蛇灵之便,二是狄仁杰看出如燕对元芳有意,用感情拴住她,顺便成人之美(在顺水推舟这一点上,狄老一直做的很好)。至于对如燕有几分真感情,我还真不好说。毕竟狄老处事圆滑,不会如此感情用事。但是包容肯定是有的,从如燕之前挟持狄老,到最后悔过救下他们,狄老都没有计较还让她当了自己侄女,视如己出,可见老狄还是很宽容的。
提到宽容仁爱,不得不说一说狄仁杰作为宰相的爱民如子。老狄在对待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时的痛心疾首,在对待恶人的嫉恶如仇,还有周围人一刻停不下来的赞美(…)都体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重视,这也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大臣理所应当的必然(必备品质)。这时候人们就觉得, 哇,老狄不仅断案如神,而且爱民如子,上至朝野,下至百姓,无人不知。然而事实虽是如此,剧情并没有凸显。繁复冗长的剧集,缓慢的进度,还有多余且乏味的解释,都给老狄光辉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一开始的使团刺杀案开了一个好头,这并不是一个最精彩的案子,没有复杂庞大的权利交织,却是最贴近真实,最合情合理。李元芳这时比较正常,一个被朝廷通缉的官兵和一个被贬谪重新启用的官员,有种临危受命而互相扶持的…然而后来的元芳,简直了, 开了挂一样,身中数十剑不到, 简直无敌。武力值也是个谜, 打小怪都是秒杀。刺探情报也是一流,哪里都有他,不知道有几个分身。
好了扯远了,继续阴影。这层阴影的来源原因有很多,一是剧里加入了过多戏剧的元素,很多人提到的转圈,还有过多对话的剧情而并不注重故事的表现,缺乏故事性,导致剧情平淡。老狄的推理分析没问题,很理性,但就是过于理性,每个细节都要分析,连一些普通人都一眼看穿的事情都要一一分析排查这岂不是多此一举,少了一些大胆的假设和惊心动魄的设计。这些对于一部侦探剧来说的很要命的。热爱推理的人看了自然会觉得索然无味。
另一方面,历史的部分做的很好,与真实的历史很符合,不仅仅是的史实,还有对人物的塑造也很生动(狄仁杰和武则天)主角塑造成功,这部剧就成功了一半。然而这一部分并不多,无法构成这部剧的闪光点,而重点集中的推理断案又不是那么突出。建议如果要续拍,可以把案件中心多放在皇宫中心,权利集中的地方水最深,比胡乱编造什么黑衣使团靠谱的多。或者是狄仁杰年轻时在任大理寺卿时候的故事也可以一写。
狄老的推理和剧情衔接有问题。剧情想表达的感觉是狄老一切都成竹在胸,把握局势。事实上感觉是编剧已经挖好了坑,老狄过来填坑而已。数学填空题和语文填空题是不一样的。比如在黑衣使团案中,狄老不仅提前知晓黑衣使团的动作,还在前一天设下局,第二天演了一场大戏。且不说这么多动作竟然黑衣使团一点没察觉,之前一点伏笔也没有,观众看了感觉是果不其然(嫌疑人一共没几个)和一脸懵逼(这都可以知道),特别是每次卧底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阁老都是一脸高深的说推断…什么都能推断,简直玄学。
吐槽了这么多,其实这部剧拍的并不差,狄老演技很好,能够把一位大人的心理活动呈现在面部表情上,且并不死板僵硬,换一个普通演员肯定做不到。剧组也很用心,黑衣使团那里各种道具机关。但是想要抓住观众的眼球,这些还不够。这类中式断案本身就难以抓住观众,讲的多是一些远离群众,与皇室相关的案子,案件类型有限很难多样化。要是讲地方案情更难提高观众兴趣。所以归根究底,还是要提高案子的纵深程度,将简单的案子精细化,而不是制造大案,往高处走已经很难满足现在观众的胃口,只有真正深入剧情,挖掘人物性格,使人物立体鲜明不再平面,更多的去追求事件的本质(社会因素等),把破案提升到另一个高度,才会扣人心弦,引起反思。
细看《神狄》第一部第一集就很有意思。张柬之和狄仁杰虽然是好友,但是也存在权位之争。最开始武则天提到狄仁杰的时候张柬之身为宰相并不想狄仁杰回来分权,所以说百姓给狄仁杰立生祠引起皇帝猜忌(百姓自发地给给大臣立祠,那皇帝呢?如此收买民心是想干啥,尤其是武则天初立根基未稳)因此武则天就没有召狄仁杰回都(与后面即刻召回对比,说明武皇真的想就是会立马拟旨的)。
但是使团遇刺之后,如此大的事情,张柬之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于是举荐狄仁杰(这时候武皇便立刻召狄仁杰回都,与前文对比),但这也并非完全出于公心。张柬之作为宰相智慧不可谓不高,从他听到此事就说出“外有强敌内有内应”就可以看出来,该判断可谓是十分准确。张柬之因此并不想处理这个烂摊子,做的好了也不可能再进一步了(已经是宰相)、做不好还可能动摇自己的相位。因此张柬之举荐狄仁杰来办,而且说“本朝之中只得一人”,虽然是重复皇帝的话,但仍然是给狄仁杰戴高帽(因为张柬之知道皇帝已经中意了狄仁杰,没法改变那就求其次,这么说不仅能让皇帝觉得自己和皇帝思路一致,还可以暗中给狄仁杰使个绊子。)
如果狄仁杰办成了,那没啥好说的,狄仁杰重回相位,如此功绩这事自己本来也阻挡不了,自己还能沾点举荐之功。但是如果没办成,自己起码不可能去位,而且狄仁杰有负圣望断不可能再启用了,如此也去一大敌。
因此张柬之此举自己怎么也不亏。不愧是神剧,足见其台词功力,短短几幕便把朝堂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集,武则天把虎敬晖赐给狄仁杰做护卫,狄仁杰说求之不得,是因为1、等于武则天在狄仁杰安插眼线监视狄仁杰2、狄仁杰有了可以和武则天直接沟通的渠道。狄胖说求之不得第一是表明接受监视,表达对上司的恭敬,也是告诉武则天“我知道你的安排,我们私下里密谋”了。
第四集。1、狄仁杰探寻民情在小连子村陆大有家借住,陆大有不收狄仁杰钱,狄仁杰进门就把钱放在桌子上了。2、晚上吃饭陆大有说不饿狄仁杰就猜到了是菜只够两个人吃,大有全部拿来招待客人了。于是强硬地把吃的分给陆大有。这两段很真实,一方面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当时民生疾苦(比起来,第四部拍得简直稀烂),另一方面也完善了狄阁老久在地方有经验的形象。别的古装剧我未曾见过主角有这样的修养,而像这样用轻描淡写平平淡淡的白描却让人内心五味杂陈、深刻感受到百姓疾苦的导演又有几个呢?现在的那些导演和编剧,只怕是连表现都不屑了吧?
第十一集,典史献给狄仁杰虎头飞鹰戒指,说的是“移交刺史时落下了”。小时候把这句话信以为真,现在重看才觉得有意思。戒指大概有巴掌大,怎么可能会落下?这涉及到古代婿吏的一个陋习,那就是盘剥凡人。在古代进了牢房,犯人的随身物什基本上就归婿吏了,因此“落下”是心照不宣的托词,不过就是被下面的人昧下了罢了,直到狄仁杰过问典史邀功才找到下人拿出来。狄仁杰身子此弊,亦心照不宣。还有另一个细节,就是典史出的时候现作揖倒着退出狄仁杰的视线后再转身正步走出,这也是极为常见的下官对上官的谄媚。这个细节都能复现,演员功力真实神乎其技!
这里说一个我最深刻的细节。在蛇灵总坛,狄胖胖弯弓雕翎一招毙命血灵(好像是这个?记不太清楚了)。三部剧唯有这里才知道狄阁老射术精妙,毕竟之前破案中狄胖胖都是完全不会任何武功的。
但是这却并不突兀也不意外,为什么呢?因为这其实是一个彩蛋:
《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如果要一较高下,那就是射术了。为什么呢?因为射术不像刀剑比武,两个人互相砍,而是完全在于自己的境界。自己用心磨炼,射术就会越好,而射术不好,完全是自己修行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射术可以代表心境境界。这也符合孔子一贯的“反求诸己”的主张。因此君子擅长射术是很不意外的事情,而狄胖能在兵荒马乱的地方一箭中的,也体现了其沉稳的心境,因此这里第二层含义也是暗夸狄阁老是“真君子”。
怎么样?有没有觉得很神奇?一个小的细节背后有这么大的一番文章。
而且在我看来这剧最巧妙的地方是每一个案子的切入都很小。
使团的案子算是很大了,但是狄仁杰一开始也是从民案开始用民案作为一个小小的切入点。旗帜鲜明地告诉所有人,民案是第1位的,这也是使团的案子里,第一个要告诉大家的。而最后他告诉虎敬晖这个世界上除了复仇还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实际上也告诉所有人,世间事并不是非黑即白。包括第2部里的林永忠。有些人生来背负仇恨,但那不是他们想要见到的。
湖州的案子切口是真的小,从一开始就小。那么多事情都差点让人忘记了,这是针对太子的阴谋。直到后来才发现,哦,原来首尾呼应,人家的目标是太子,但是许世德最终的目的居然只是搞钱。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一点就和神断里的武攸德一样。
为什么提到武攸德呢?因为我觉得他是整个神探狄仁杰系列里面,和许世德一样,只为了钱而不择手段的人。
提到了神断,顺便再多一句,沙尔汗绝对是神探狄仁杰系列中人品最卑劣的反派,没有之一。(黑衣社的案子不算,那群女的绝对是丧心病狂。)贺鲁再怎么耗战,他最终没有杀死自己的哥哥,而且是他大哥,当年已经出卖过他们父子一回的情况下,他都只是把他敲晕了,没把他弄死,可能有其他原因,但并不妨碍最终的结果。
但是沙尔汗为了复仇,把两个弟弟都给弄死了。
当年看的时候,我觉得第3部是我看过当时最长的电视剧。因为我当时从来没有见过同类电视剧能拍这么长的。
虽然整个系列的品质从第3部开始其实稍微有一点点倒退了,包括很多人都说神断是属于崩掉的,怎么说呢,如果和前两部比,后两部的品质真的是肉眼可见的倒退,包括我10年前第1次看神断的时候,我真的觉得 bug挺多的。而且整体拍摄不如前几部仔细了,甚至那个时候网上专门有人开了帖子吐槽,到处找穿帮,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第四部即便品质有所倒退,但是对比现在的一些电视剧,它仍然算得上是相对不错的作品。这四部仍然是我愿意反复去刷的。
各位现在的感觉恐怕不及我当时看到这里感到的震撼的十一。神狄也和其他剧不一样,它是那种每次看、不同知识储备、不同人生境遇去看都能有新的体悟的作品,你会在发现更多的彩蛋时,想着大多数人恐怕并没到这一层,进而化为会心一笑。我认为这才是一部真正经典的艺术作品应该具备的特质。
那么这里我们继续接着上文来分析一下神狄。
其实在我看来这部剧当成历史剧看比当成侦探剧要好的多。剧中牵涉的历史元素和对当时人物的准确刻画,都是现在很多所谓的历史剧(只能说是讲历史的剧)望尘莫及的。
首先是对狄仁杰的刻画。狄仁杰作为一代宰相,当朝首辅,谋略和气度是必要的。从外形和气质上,角色非常符合(不太符合的参照电影版)。其次,狄仁杰不仅是宰相, 更是谋臣,是曾经被来俊臣陷害,在宦海中几经沉浮的谋臣。他不仅能够做到断案…(然而并没有,元芳挂开的太厉害),而且还能协调好与圣上的关系能够做到时而危颜进谏(关于太子的事情),时而进退有度(私下留下如燕, 回湖州修养), 虽然聪明体察圣意,但又低调不张扬,让皇上感觉信任甚至依赖,但不危险,甚至还有一种知音的感觉。对于武则天这么多疑的人还能做到这样的人估计没谁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狄仁杰私下留下如燕。这里的用意有很多重。一是狄仁杰为以后调查蛇灵之便,二是狄仁杰看出如燕对元芳有意,用感情拴住她,顺便成人之美(在顺水推舟这一点上,狄老一直做的很好)。至于对如燕有几分真感情,我还真不好说。毕竟狄老处事圆滑,不会如此感情用事。但是包容肯定是有的,从如燕之前挟持狄老,到最后悔过救下他们,狄老都没有计较还让她当了自己侄女,视如己出,可见老狄还是很宽容的。
提到宽容仁爱,不得不说一说狄仁杰作为宰相的爱民如子。老狄在对待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时的痛心疾首,在对待恶人的嫉恶如仇,还有周围人一刻停不下来的赞美(…)都体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重视,这也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大臣理所应当的必然(必备品质)。这时候人们就觉得, 哇,老狄不仅断案如神,而且爱民如子,上至朝野,下至百姓,无人不知。然而事实虽是如此,剧情并没有凸显。繁复冗长的剧集,缓慢的进度,还有多余且乏味的解释,都给老狄光辉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一开始的使团刺杀案开了一个好头,这并不是一个最精彩的案子,没有复杂庞大的权利交织,却是最贴近真实,最合情合理。李元芳这时比较正常,一个被朝廷通缉的官兵和一个被贬谪重新启用的官员,有种临危受命而互相扶持的…然而后来的元芳,简直了, 开了挂一样,身中数十剑不到, 简直无敌。武力值也是个谜, 打小怪都是秒杀。刺探情报也是一流,哪里都有他,不知道有几个分身。
好了扯远了,继续阴影。这层阴影的来源原因有很多,一是剧里加入了过多戏剧的元素,很多人提到的转圈,还有过多对话的剧情而并不注重故事的表现,缺乏故事性,导致剧情平淡。老狄的推理分析没问题,很理性,但就是过于理性,每个细节都要分析,连一些普通人都一眼看穿的事情都要一一分析排查这岂不是多此一举,少了一些大胆的假设和惊心动魄的设计。这些对于一部侦探剧来说的很要命的。热爱推理的人看了自然会觉得索然无味。
另一方面,历史的部分做的很好,与真实的历史很符合,不仅仅是的史实,还有对人物的塑造也很生动(狄仁杰和武则天)主角塑造成功,这部剧就成功了一半。然而这一部分并不多,无法构成这部剧的闪光点,而重点集中的推理断案又不是那么突出。建议如果要续拍,可以把案件中心多放在皇宫中心,权利集中的地方水最深,比胡乱编造什么黑衣使团靠谱的多。或者是狄仁杰年轻时在任大理寺卿时候的故事也可以一写。
狄老的推理和剧情衔接有问题。剧情想表达的感觉是狄老一切都成竹在胸,把握局势。事实上感觉是编剧已经挖好了坑,老狄过来填坑而已。数学填空题和语文填空题是不一样的。比如在黑衣使团案中,狄老不仅提前知晓黑衣使团的动作,还在前一天设下局,第二天演了一场大戏。且不说这么多动作竟然黑衣使团一点没察觉,之前一点伏笔也没有,观众看了感觉是果不其然(嫌疑人一共没几个)和一脸懵逼(这都可以知道),特别是每次卧底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阁老都是一脸高深的说推断…什么都能推断,简直玄学。
吐槽了这么多,其实这部剧拍的并不差,狄老演技很好,能够把一位大人的心理活动呈现在面部表情上,且并不死板僵硬,换一个普通演员肯定做不到。剧组也很用心,黑衣使团那里各种道具机关。但是想要抓住观众的眼球,这些还不够。这类中式断案本身就难以抓住观众,讲的多是一些远离群众,与皇室相关的案子,案件类型有限很难多样化。要是讲地方案情更难提高观众兴趣。所以归根究底,还是要提高案子的纵深程度,将简单的案子精细化,而不是制造大案,往高处走已经很难满足现在观众的胃口,只有真正深入剧情,挖掘人物性格,使人物立体鲜明不再平面,更多的去追求事件的本质(社会因素等),把破案提升到另一个高度,才会扣人心弦,引起反思。
细看《神狄》第一部第一集就很有意思。张柬之和狄仁杰虽然是好友,但是也存在权位之争。最开始武则天提到狄仁杰的时候张柬之身为宰相并不想狄仁杰回来分权,所以说百姓给狄仁杰立生祠引起皇帝猜忌(百姓自发地给给大臣立祠,那皇帝呢?如此收买民心是想干啥,尤其是武则天初立根基未稳)因此武则天就没有召狄仁杰回都(与后面即刻召回对比,说明武皇真的想就是会立马拟旨的)。
但是使团遇刺之后,如此大的事情,张柬之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于是举荐狄仁杰(这时候武皇便立刻召狄仁杰回都,与前文对比),但这也并非完全出于公心。张柬之作为宰相智慧不可谓不高,从他听到此事就说出“外有强敌内有内应”就可以看出来,该判断可谓是十分准确。张柬之因此并不想处理这个烂摊子,做的好了也不可能再进一步了(已经是宰相)、做不好还可能动摇自己的相位。因此张柬之举荐狄仁杰来办,而且说“本朝之中只得一人”,虽然是重复皇帝的话,但仍然是给狄仁杰戴高帽(因为张柬之知道皇帝已经中意了狄仁杰,没法改变那就求其次,这么说不仅能让皇帝觉得自己和皇帝思路一致,还可以暗中给狄仁杰使个绊子。)
如果狄仁杰办成了,那没啥好说的,狄仁杰重回相位,如此功绩这事自己本来也阻挡不了,自己还能沾点举荐之功。但是如果没办成,自己起码不可能去位,而且狄仁杰有负圣望断不可能再启用了,如此也去一大敌。
因此张柬之此举自己怎么也不亏。不愧是神剧,足见其台词功力,短短几幕便把朝堂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集,武则天把虎敬晖赐给狄仁杰做护卫,狄仁杰说求之不得,是因为1、等于武则天在狄仁杰安插眼线监视狄仁杰2、狄仁杰有了可以和武则天直接沟通的渠道。狄胖说求之不得第一是表明接受监视,表达对上司的恭敬,也是告诉武则天“我知道你的安排,我们私下里密谋”了。
第四集。1、狄仁杰探寻民情在小连子村陆大有家借住,陆大有不收狄仁杰钱,狄仁杰进门就把钱放在桌子上了。2、晚上吃饭陆大有说不饿狄仁杰就猜到了是菜只够两个人吃,大有全部拿来招待客人了。于是强硬地把吃的分给陆大有。这两段很真实,一方面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当时民生疾苦(比起来,第四部拍得简直稀烂),另一方面也完善了狄阁老久在地方有经验的形象。别的古装剧我未曾见过主角有这样的修养,而像这样用轻描淡写平平淡淡的白描却让人内心五味杂陈、深刻感受到百姓疾苦的导演又有几个呢?现在的那些导演和编剧,只怕是连表现都不屑了吧?
第十一集,典史献给狄仁杰虎头飞鹰戒指,说的是“移交刺史时落下了”。小时候把这句话信以为真,现在重看才觉得有意思。戒指大概有巴掌大,怎么可能会落下?这涉及到古代婿吏的一个陋习,那就是盘剥凡人。在古代进了牢房,犯人的随身物什基本上就归婿吏了,因此“落下”是心照不宣的托词,不过就是被下面的人昧下了罢了,直到狄仁杰过问典史邀功才找到下人拿出来。狄仁杰身子此弊,亦心照不宣。还有另一个细节,就是典史出的时候现作揖倒着退出狄仁杰的视线后再转身正步走出,这也是极为常见的下官对上官的谄媚。这个细节都能复现,演员功力真实神乎其技!
这里说一个我最深刻的细节。在蛇灵总坛,狄胖胖弯弓雕翎一招毙命血灵(好像是这个?记不太清楚了)。三部剧唯有这里才知道狄阁老射术精妙,毕竟之前破案中狄胖胖都是完全不会任何武功的。
但是这却并不突兀也不意外,为什么呢?因为这其实是一个彩蛋:
《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如果要一较高下,那就是射术了。为什么呢?因为射术不像刀剑比武,两个人互相砍,而是完全在于自己的境界。自己用心磨炼,射术就会越好,而射术不好,完全是自己修行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射术可以代表心境境界。这也符合孔子一贯的“反求诸己”的主张。因此君子擅长射术是很不意外的事情,而狄胖能在兵荒马乱的地方一箭中的,也体现了其沉稳的心境,因此这里第二层含义也是暗夸狄阁老是“真君子”。
怎么样?有没有觉得很神奇?一个小的细节背后有这么大的一番文章。
而且在我看来这剧最巧妙的地方是每一个案子的切入都很小。
使团的案子算是很大了,但是狄仁杰一开始也是从民案开始用民案作为一个小小的切入点。旗帜鲜明地告诉所有人,民案是第1位的,这也是使团的案子里,第一个要告诉大家的。而最后他告诉虎敬晖这个世界上除了复仇还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实际上也告诉所有人,世间事并不是非黑即白。包括第2部里的林永忠。有些人生来背负仇恨,但那不是他们想要见到的。
湖州的案子切口是真的小,从一开始就小。那么多事情都差点让人忘记了,这是针对太子的阴谋。直到后来才发现,哦,原来首尾呼应,人家的目标是太子,但是许世德最终的目的居然只是搞钱。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一点就和神断里的武攸德一样。
为什么提到武攸德呢?因为我觉得他是整个神探狄仁杰系列里面,和许世德一样,只为了钱而不择手段的人。
提到了神断,顺便再多一句,沙尔汗绝对是神探狄仁杰系列中人品最卑劣的反派,没有之一。(黑衣社的案子不算,那群女的绝对是丧心病狂。)贺鲁再怎么耗战,他最终没有杀死自己的哥哥,而且是他大哥,当年已经出卖过他们父子一回的情况下,他都只是把他敲晕了,没把他弄死,可能有其他原因,但并不妨碍最终的结果。
但是沙尔汗为了复仇,把两个弟弟都给弄死了。
当年看的时候,我觉得第3部是我看过当时最长的电视剧。因为我当时从来没有见过同类电视剧能拍这么长的。
虽然整个系列的品质从第3部开始其实稍微有一点点倒退了,包括很多人都说神断是属于崩掉的,怎么说呢,如果和前两部比,后两部的品质真的是肉眼可见的倒退,包括我10年前第1次看神断的时候,我真的觉得 bug挺多的。而且整体拍摄不如前几部仔细了,甚至那个时候网上专门有人开了帖子吐槽,到处找穿帮,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第四部即便品质有所倒退,但是对比现在的一些电视剧,它仍然算得上是相对不错的作品。这四部仍然是我愿意反复去刷的。
各位现在的感觉恐怕不及我当时看到这里感到的震撼的十一。神狄也和其他剧不一样,它是那种每次看、不同知识储备、不同人生境遇去看都能有新的体悟的作品,你会在发现更多的彩蛋时,想着大多数人恐怕并没到这一层,进而化为会心一笑。我认为这才是一部真正经典的艺术作品应该具备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