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圈套
洪承畴积极部署他的西南防线,屯齐调集兵马,准备南下,孙可望也没闲着,准备将已经完成了基础训练的第一批新兵投入前线战场。
堂堂大明摄政王,大西军国主,自然不会整天忙于算计永历君臣和逛书院, 战场才是孙可望巩固自己权力的根本所在。
随着广东战局的局势基本确定,孙可望随即命令马进忠,冯双礼两部人马开始军事动员。马进忠部负责南雄方向,冯双礼部负责吉安方向。
马进忠和冯双礼两部兵马分别在郴州和衡州驻扎了两个多月,早已经是恢复了元气,一半伤兵都已经复员,补充到军队里的第一批新兵也已经是蓄势待发。
冯双礼更是要借着这次机会好好表现, 重新获得孙可望的信任和重视, 积极性远胜于地理位置更加关键的马进忠。
而醴陵-萍乡一线, 明清在湘赣边界最有可能爆发战争的交通枢纽,则是白文选亲自率兵前往驻守,并打算借机袭扰驻防的清军,锻炼新兵。
孙可望还是希望这些新兵能够在明年大战之前,都参与一遍战事,见识一番战场,以免面对千军万马的大决战时,产生了畏惧心理。
在北面,李来亨大军已经基本完成了扩编,在老本兵的基础上,将军队扩充到了两万规模,在大西-永历复合政权中仅次于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三部人马,和冯双礼并列。
孙可望是打算用这支兵马独立应对江北清军的, 再加上李来亨受封的是“兴王”,爵位和刘文秀并列, 大顺军夔东刘体纯一派的各级骨干又几乎都编入了除军队以外的各个体系之中,孙可望不得不加以拉拢。
这就和“军事内阁”是为了稀释李定国和刘文秀的权力一样,李来亨,冯双礼,马进忠三部势均力敌,又难以和三兄弟相抗衡,皆听命于孙可望的部队的加强,则是在实力上的稀释。
而孙可望在北面的部署还不止于此,卢名臣的水师已经初具规模,十二营兵马都完成了基本训练,只是原计划中的八百艘新战船只交付了不到三百艘。
但为了训练水师的实战能力,持续袭扰武昌,汉口,汉阳等地的清军,摸清楚这个军事重镇的水文,兵力虚实,孙可望仍旧下令卢名臣安排水师轮番出战。
卢名臣和三谭早已经跃跃欲试,想出击立功了。他们麾下的兵马大半是老兵,而且旧船无数,只是孙可望不知道罢了。
而且,孙可望越是重用, 他们越是频繁出动,水师的价值就越高,特别是下一场大战的核心目标是武昌三镇的情况下,这使得卢名臣和三谭在军中的地位直线上升。
等李定国和张名振彻底收复广东之后,孙可望在明年夏季来临之前,就必须得发动第二轮北伐和东征了,兵锋指向,便是湖北和江西,所以他现在的安排,也是为了到时能顺利攻下武昌做准备。
孙可望清楚洪承畴的实力,西南防线一旦构建成功,他就很难再取得突破了,就算能够突破,所消耗的战争资源也绝不是一样的。
所以,他必须在清廷从北方调来的兵马尚不习惯南方湿热气候的时候,发起攻击,扭转双方的力量差距。
而且,随着时局的演变,这个时空的历史发展脉络,孙可望已经很难再精准预估了,他现在也成为了历史之中的人,又如何能够超于世呢?
而眼前,孙可望的部署自然还是为了李定国能够在广东彻底歼灭尚可喜,耿继茂和线国安三部有生力量。
若是能成建制地消灭这三股清军中的强兵,清廷在福建,江西两省的防御力量便会出现真空,就得从湖北,陕西调集兵力前去防守,由此产生的巨大军费和防御问题,是清廷短时间内难以弥补的。
换言之,虽然李定国可能会达成“四蹶名王”的成就,声望达到历史巅峰,但他也会因此被困在了广东一隅,想要和孙可望争权,恐怕只能是痴心妄想了。
这便是孙可望从一开始就许下承诺,不惜用自己的兵马去对抗清军,也要李定国保存实力,出征广东的原因了。那可不仅仅是为争夺击败八旗主力的功劳,更是为了彻底困住李定国!
广东北面是南岭,和福建,江西都有崇山峻岭相隔,李定国在没有水师,潮惠琼三府驻扎着张名振大军,福建盘踞着郑成功的情况下,想要攻入福建或者江西,就颇有点痴心妄想了。
且不说郑成功绝不会让他染指福建,便是张名振现在也已经因为永历内阁的英明决策,和李定国关系恶化,而这一切,都在孙可望的算计之中。
当然,一开始这盘棋是没有张名振,只是张名振应约而来,使得孙可望突然就有了破坏永历朝廷与李定国关系的想法,并利用永历朝臣的看不起农民军的本性,成功实施了。
其中并没有什么环环相扣的妙计,只不过是因为孙可望拥有着其他人都不曾拥有的权力,既然李定国和张名振都听他的,那他要设套搞乱两人,就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而这样一个虽然指挥着五六万大军,在南面替孙可望牵制了数万清军,却又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因为进攻屡屡受挫,声望日益下降的李定国,正是孙可望最想要的李晋王。
当然了,若是李定国真的有那么神,可以无视地理环境,把他最不擅长的攻城变为长项,从广东北伐,在没有孙可望于湖广配合的情况下攻入江西和福建,那孙可望也就认了。
不过,在这个困住李定国的圈套中,最惨的还是张名振。
如果李定国在广东战场上取得大胜,张名振功勋不显,甚至是犯了错误的话,那孙可望便会在永历朝臣之后,借机削弱张名振,明升暗降,将其调往舟山,松江一带,为夺取江南做准备,以此来和永历朝臣形成对比,拉拢李定国。
至于潮州和惠州,给了李定国,让他面临更大的军事压力,和郑成功直接产生摩擦,张名振这个中间人也不是很必要。
而失去了潮州,或者说潮州被捏在了李定国手中之后,郑成功的实力一定会被大大削弱,至于和永历朝臣闹掰的李定国,在和孙可望的斗争中,便不会再有优势。
要是局势反过来,李定国犯了错误,在孙可望依旧会力保他,张名振则会兑现当初的承诺,将潮州和惠州交给他,但是琼州府则交给陈少川等本土派。
但无论如何,无论是李定国,张名振,还是陈少川,陈奇策,郝尚久,王兴,孙可望都会把它们困在广东,相互制衡,亦或者是调回老家。
广东确实富饶,只要经营得当,足以养活那么多军队,甚至还能供给广西和湖南南部的军需,所有人都把它当作宝贝争夺,孙可望也乐于用这个宝贝把这些人引诱过去。
于大局而言,军事内阁在长沙,以殿前军为首的大军主力在湖南,四川是刘文秀,广东是李定国,长江口将来或许也会有张名振的影子,至少可以牵制住上万八旗兵,十几二十万绿营。
而孙可望挟中央,云贵湘桂四省之力,面对的不过是一个洪承畴和一个岳乐罢了!
堂堂大明摄政王,大西军国主,自然不会整天忙于算计永历君臣和逛书院, 战场才是孙可望巩固自己权力的根本所在。
随着广东战局的局势基本确定,孙可望随即命令马进忠,冯双礼两部人马开始军事动员。马进忠部负责南雄方向,冯双礼部负责吉安方向。
马进忠和冯双礼两部兵马分别在郴州和衡州驻扎了两个多月,早已经是恢复了元气,一半伤兵都已经复员,补充到军队里的第一批新兵也已经是蓄势待发。
冯双礼更是要借着这次机会好好表现, 重新获得孙可望的信任和重视, 积极性远胜于地理位置更加关键的马进忠。
而醴陵-萍乡一线, 明清在湘赣边界最有可能爆发战争的交通枢纽,则是白文选亲自率兵前往驻守,并打算借机袭扰驻防的清军,锻炼新兵。
孙可望还是希望这些新兵能够在明年大战之前,都参与一遍战事,见识一番战场,以免面对千军万马的大决战时,产生了畏惧心理。
在北面,李来亨大军已经基本完成了扩编,在老本兵的基础上,将军队扩充到了两万规模,在大西-永历复合政权中仅次于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三部人马,和冯双礼并列。
孙可望是打算用这支兵马独立应对江北清军的, 再加上李来亨受封的是“兴王”,爵位和刘文秀并列, 大顺军夔东刘体纯一派的各级骨干又几乎都编入了除军队以外的各个体系之中,孙可望不得不加以拉拢。
这就和“军事内阁”是为了稀释李定国和刘文秀的权力一样,李来亨,冯双礼,马进忠三部势均力敌,又难以和三兄弟相抗衡,皆听命于孙可望的部队的加强,则是在实力上的稀释。
而孙可望在北面的部署还不止于此,卢名臣的水师已经初具规模,十二营兵马都完成了基本训练,只是原计划中的八百艘新战船只交付了不到三百艘。
但为了训练水师的实战能力,持续袭扰武昌,汉口,汉阳等地的清军,摸清楚这个军事重镇的水文,兵力虚实,孙可望仍旧下令卢名臣安排水师轮番出战。
卢名臣和三谭早已经跃跃欲试,想出击立功了。他们麾下的兵马大半是老兵,而且旧船无数,只是孙可望不知道罢了。
而且,孙可望越是重用, 他们越是频繁出动,水师的价值就越高,特别是下一场大战的核心目标是武昌三镇的情况下,这使得卢名臣和三谭在军中的地位直线上升。
等李定国和张名振彻底收复广东之后,孙可望在明年夏季来临之前,就必须得发动第二轮北伐和东征了,兵锋指向,便是湖北和江西,所以他现在的安排,也是为了到时能顺利攻下武昌做准备。
孙可望清楚洪承畴的实力,西南防线一旦构建成功,他就很难再取得突破了,就算能够突破,所消耗的战争资源也绝不是一样的。
所以,他必须在清廷从北方调来的兵马尚不习惯南方湿热气候的时候,发起攻击,扭转双方的力量差距。
而且,随着时局的演变,这个时空的历史发展脉络,孙可望已经很难再精准预估了,他现在也成为了历史之中的人,又如何能够超于世呢?
而眼前,孙可望的部署自然还是为了李定国能够在广东彻底歼灭尚可喜,耿继茂和线国安三部有生力量。
若是能成建制地消灭这三股清军中的强兵,清廷在福建,江西两省的防御力量便会出现真空,就得从湖北,陕西调集兵力前去防守,由此产生的巨大军费和防御问题,是清廷短时间内难以弥补的。
换言之,虽然李定国可能会达成“四蹶名王”的成就,声望达到历史巅峰,但他也会因此被困在了广东一隅,想要和孙可望争权,恐怕只能是痴心妄想了。
这便是孙可望从一开始就许下承诺,不惜用自己的兵马去对抗清军,也要李定国保存实力,出征广东的原因了。那可不仅仅是为争夺击败八旗主力的功劳,更是为了彻底困住李定国!
广东北面是南岭,和福建,江西都有崇山峻岭相隔,李定国在没有水师,潮惠琼三府驻扎着张名振大军,福建盘踞着郑成功的情况下,想要攻入福建或者江西,就颇有点痴心妄想了。
且不说郑成功绝不会让他染指福建,便是张名振现在也已经因为永历内阁的英明决策,和李定国关系恶化,而这一切,都在孙可望的算计之中。
当然,一开始这盘棋是没有张名振,只是张名振应约而来,使得孙可望突然就有了破坏永历朝廷与李定国关系的想法,并利用永历朝臣的看不起农民军的本性,成功实施了。
其中并没有什么环环相扣的妙计,只不过是因为孙可望拥有着其他人都不曾拥有的权力,既然李定国和张名振都听他的,那他要设套搞乱两人,就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而这样一个虽然指挥着五六万大军,在南面替孙可望牵制了数万清军,却又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因为进攻屡屡受挫,声望日益下降的李定国,正是孙可望最想要的李晋王。
当然了,若是李定国真的有那么神,可以无视地理环境,把他最不擅长的攻城变为长项,从广东北伐,在没有孙可望于湖广配合的情况下攻入江西和福建,那孙可望也就认了。
不过,在这个困住李定国的圈套中,最惨的还是张名振。
如果李定国在广东战场上取得大胜,张名振功勋不显,甚至是犯了错误的话,那孙可望便会在永历朝臣之后,借机削弱张名振,明升暗降,将其调往舟山,松江一带,为夺取江南做准备,以此来和永历朝臣形成对比,拉拢李定国。
至于潮州和惠州,给了李定国,让他面临更大的军事压力,和郑成功直接产生摩擦,张名振这个中间人也不是很必要。
而失去了潮州,或者说潮州被捏在了李定国手中之后,郑成功的实力一定会被大大削弱,至于和永历朝臣闹掰的李定国,在和孙可望的斗争中,便不会再有优势。
要是局势反过来,李定国犯了错误,在孙可望依旧会力保他,张名振则会兑现当初的承诺,将潮州和惠州交给他,但是琼州府则交给陈少川等本土派。
但无论如何,无论是李定国,张名振,还是陈少川,陈奇策,郝尚久,王兴,孙可望都会把它们困在广东,相互制衡,亦或者是调回老家。
广东确实富饶,只要经营得当,足以养活那么多军队,甚至还能供给广西和湖南南部的军需,所有人都把它当作宝贝争夺,孙可望也乐于用这个宝贝把这些人引诱过去。
于大局而言,军事内阁在长沙,以殿前军为首的大军主力在湖南,四川是刘文秀,广东是李定国,长江口将来或许也会有张名振的影子,至少可以牵制住上万八旗兵,十几二十万绿营。
而孙可望挟中央,云贵湘桂四省之力,面对的不过是一个洪承畴和一个岳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