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回府
扬州城,分为旧城和新城。
旧城建于元末至正十七年,相当于宋大城的西南角,开辟有五座城门,大东门为海宁门,西门为通泗门,南门为安江门,北门为镇淮门,以及还有个小东门。
由于扬州旧城范围狭小,明代扬州商业繁荣后,在其东侧至运河间形成大片繁盛的商业区。
嘉靖三十五年修筑新城,自此,扬州形成新旧二城并列的格局。
新城为盐商居住区,街巷弯曲不规则。
旧城为乡绅居住区,街巷平直方整,包括南门街、仁丰里、小东门街等,多为安静的住宅区,商业则远不及新城繁盛。
旧城南门街上,豪宅云集,粉墙环护,柳树周垂,隔着几十丈就有一座朱红府门。
徐煌骑着高头大马,打量着四周的环境,凭借记忆寻找家门。
终于在一片树荫之下,他策马停在了一处大门前,抬头看去,府门上写着‘徐府’两个鎏金大字。
就是这里了!
一个守门的家丁瞧见了,满面笑容地迎了上来:“二爷和小少爷回来啦!”
说完,他转头跑进府内,邀功地连声喊道:“二爷回来了!二爷回来了!”
徐煌几人下了马,将缰绳递给迎接的家丁,步入府内。
一路往里,府内门楼林立,游廊回环,甬路相衔,山石点缀,赫然是一座江南园林式的府第。
宽阔的前院中,不时有背着武器的家丁走来,笑着跟徐煌打招呼:“呦,是二爷回来了!”
这些家丁身穿甲胄,身材高大精悍,俨然是军中甲士。
这些便是明末将官的家丁,徐家近几代世袭扬州卫指挥佥事,再往上还出过指挥使,淮扬兵备等人物,府中常年豢养着一群能打能杀的家丁。
在明末,家丁是一个武将的资本,冲阵杀敌,守家护院全靠他们。
徐煌印象中,徐府的家丁人数不多,只有百余人,多了也养不起。
这些家丁每月需要银饷一两三钱五分,再加本色米五斗,且兵器盔甲马匹等物都是家主出钱。
这养兵费用,一年下来也不是笔小数目。
徐煌笑着与家丁们打招呼,这时里花厅那传来妇人欢喜的声音:“是煌儿回来了?”
接着便见一个身穿丝绸的妇人从厅内迎了出来,正是徐煌在这个世界的母亲张氏。
张氏年约五十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不见一丝白发,脸上的皱纹也只有浅浅的几道,气色很好。
徐煌走上前去,叫道:“娘亲。”
张氏笑道:“过年都不回家,可是千户所军务繁忙?”
徐煌应了声:“是有点忙。”
张氏将徐煌拉到一旁,悄声道:“待会见了你父亲,可不许顶嘴,他近日火气很大,你让着点他。”
火气大?看来自己得罪上官的事,已经传到家中了。
徐煌微笑道:“娘,你放心,儿子知道分寸。”
正说着话,厅内忽然传来一道威严十足的声音:“年纸都不回来烧,你是不想进这家门吗?”
徐煌转过脸去,却见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男人站在那里,也不知什么时候来的。
这人身材高大,足有一米八,五官端正,下颌留着半尺长须,身着褐色长袍,看起来颇为威武。
“父亲大人!”徐煌行礼道。
板着脸目视了一阵徐煌,徐应防背着手,向后院走去,只留下一句话:“随我来祠堂。”
......
徐家祠堂内,摆着密密麻麻的灵位,下方放了一块以供跪地祭拜的茅草垫子。
徐煌望着一块块牌位上的字,没有发现徐达的名讳,都是一些陌生的徐氏前人,唯一熟悉的名字是兄长徐燃......
细细想来,徐达作为远祖,官居王公,灵位自然不在这。
这些牌位,应是徐煌祖上的几代人。
徐达的灵位,不是在南京魏国公府上,就是在北京的定国公府上供着。
再看灵位两侧的圆柱上,贴着一副对联。
左边是:千秋将相,厚德仁怀,精诚充宇宙。
右边是:百代王侯,雄才博学,正气贯长虹。
看着这副满满正能量的宗祠对联,徐煌心生感慨,果然是名门望族啊,这逼格一下子就上来了!
瞧着便宜爹徐应防面相庄肃,徐煌识相地跪在茅草垫子上,对着一片灵位磕了几个。
徐应防沉闷寡言,一派严父形象,他惜字如金,只说了一句话:“记得清明节时,去一趟南京,祭拜先祖。”
说完,负手而去。
时近中午,徐府宅院内飘出饭菜的香味。
徐煌与父母还有大侄子徐烽几人,坐在坐在厅堂内,李将臣和管家、家丁门在外厅吃饭。
席中有酒有肉,足有十几道菜,徐煌和大侄子吃得非常香甜。
过年没回家,老爷子似乎很生气,全程拉着脸。
徐煌不以为意,吃得狼吞虎咽,他已好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饭菜了。
即便如此,张氏还是屡次劝菜,搞得徐老爷眉头大皱。
吃完席,徐煌揉着肚子,笑呵呵地与大侄子徐烽说笑。
这大侄子只比徐煌小三岁,二人不像是叔侄,更像是兄弟,交流起来无障碍。
张氏含笑着看着叔侄俩说笑,心中颇感满意,不时提上一嘴,问徐煌什么时候娶媳妇。
“缘分来了自然就有。”
徐煌只能这样回答敷衍着,心里对娶媳妇半点想法没有。
未来数年,天下大势纷乱,他哪有心思考虑女人,若是想了,随便找几个干净可人的姑娘便是。
活在封建社会,就这点让人满意,不留遗憾,明朝更是男人的天堂。
徐老爷子皱着眉头,似乎不喜欢这样的徐煌,看着儿子,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他板着脸离开了,不一会儿,又回来了,手里还拿着一叠地契,扔给徐煌说道:“这是海门县的八千亩地,你拿去用吧。”
徐煌看去,这些地的位置,不就是海门那边的军田吗?还是靠近王灶矿脉的那片地!
老头子厉害啊,居然侵占了八千亩军田!
整了半天,自己搞土改,到头来还把自家的地给分了!
徐应防还是没好脸色,严肃道:“记住,这是你侄儿的地,不是给你的,希望你以后能好好待你侄儿,他是你大哥唯一的血脉!”
徐煌没有反驳他,知道他这个人面硬心软,而且还是个官场老狐狸。
徐煌在通州千户所大头大脸清查军田,若是有人跳出来喊,你家的地怎么不分?那岂不尴尬了?
徐应防这一手,一下子就解决了后患。
不等徐煌说几句父慈子孝的场面话,只听老爷子道:“行了,家也回过了,你走吧。”
张氏不悦道:“老爷,儿子才刚回来,你就将他赶走,这像什么话!”
徐应防黑着脸,斥责道:“慈母多败儿,这家是我当,还是你当?”
“好了好了!”
徐煌站起来圆场:“千户所尚有众多公务,娘亲,父亲大人,你们多保重,孩儿这就回通州了。”
他起身收拾东西。
只听身后老爷子提醒道:“记住,官场的水很深,你既已涉足,就别想着后退!”
说完,徐应防便迈着八字步前往书房。
徐煌细细品味着这句话,这句话罗体仁也说过,不过二人的语境完全不同。
罗体仁是为了吓唬徐煌,而老爷子似乎是鼓励。
然在徐煌眼中,什么官场商场的,对老子来说都是战场!
只要你对老子产生了敌意,那便是敌人,老子会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弄死你!
这就是我徐煌的道!
......
徐煌离开后,徐应防从书房走出,皱着眉问张氏:“他人呢?”
“走了啊,不是你赶他走的吗?”张氏语气埋怨,脸上还有着泪痕。
徐应防怒道:“我让他走,你就真让他走?他也不来书房与我道别?”
张氏更是埋怨:“瞧你这话说的,半点良心没有......”
“哎!”
徐应防拍着大腿大叫一声。
他在书房等了半天,还指望徐煌来道别,自己面授机宜,教儿子如何化解此次官场危难,结果半天没等到人。
出来一看,人早就走了!
旧城建于元末至正十七年,相当于宋大城的西南角,开辟有五座城门,大东门为海宁门,西门为通泗门,南门为安江门,北门为镇淮门,以及还有个小东门。
由于扬州旧城范围狭小,明代扬州商业繁荣后,在其东侧至运河间形成大片繁盛的商业区。
嘉靖三十五年修筑新城,自此,扬州形成新旧二城并列的格局。
新城为盐商居住区,街巷弯曲不规则。
旧城为乡绅居住区,街巷平直方整,包括南门街、仁丰里、小东门街等,多为安静的住宅区,商业则远不及新城繁盛。
旧城南门街上,豪宅云集,粉墙环护,柳树周垂,隔着几十丈就有一座朱红府门。
徐煌骑着高头大马,打量着四周的环境,凭借记忆寻找家门。
终于在一片树荫之下,他策马停在了一处大门前,抬头看去,府门上写着‘徐府’两个鎏金大字。
就是这里了!
一个守门的家丁瞧见了,满面笑容地迎了上来:“二爷和小少爷回来啦!”
说完,他转头跑进府内,邀功地连声喊道:“二爷回来了!二爷回来了!”
徐煌几人下了马,将缰绳递给迎接的家丁,步入府内。
一路往里,府内门楼林立,游廊回环,甬路相衔,山石点缀,赫然是一座江南园林式的府第。
宽阔的前院中,不时有背着武器的家丁走来,笑着跟徐煌打招呼:“呦,是二爷回来了!”
这些家丁身穿甲胄,身材高大精悍,俨然是军中甲士。
这些便是明末将官的家丁,徐家近几代世袭扬州卫指挥佥事,再往上还出过指挥使,淮扬兵备等人物,府中常年豢养着一群能打能杀的家丁。
在明末,家丁是一个武将的资本,冲阵杀敌,守家护院全靠他们。
徐煌印象中,徐府的家丁人数不多,只有百余人,多了也养不起。
这些家丁每月需要银饷一两三钱五分,再加本色米五斗,且兵器盔甲马匹等物都是家主出钱。
这养兵费用,一年下来也不是笔小数目。
徐煌笑着与家丁们打招呼,这时里花厅那传来妇人欢喜的声音:“是煌儿回来了?”
接着便见一个身穿丝绸的妇人从厅内迎了出来,正是徐煌在这个世界的母亲张氏。
张氏年约五十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不见一丝白发,脸上的皱纹也只有浅浅的几道,气色很好。
徐煌走上前去,叫道:“娘亲。”
张氏笑道:“过年都不回家,可是千户所军务繁忙?”
徐煌应了声:“是有点忙。”
张氏将徐煌拉到一旁,悄声道:“待会见了你父亲,可不许顶嘴,他近日火气很大,你让着点他。”
火气大?看来自己得罪上官的事,已经传到家中了。
徐煌微笑道:“娘,你放心,儿子知道分寸。”
正说着话,厅内忽然传来一道威严十足的声音:“年纸都不回来烧,你是不想进这家门吗?”
徐煌转过脸去,却见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男人站在那里,也不知什么时候来的。
这人身材高大,足有一米八,五官端正,下颌留着半尺长须,身着褐色长袍,看起来颇为威武。
“父亲大人!”徐煌行礼道。
板着脸目视了一阵徐煌,徐应防背着手,向后院走去,只留下一句话:“随我来祠堂。”
......
徐家祠堂内,摆着密密麻麻的灵位,下方放了一块以供跪地祭拜的茅草垫子。
徐煌望着一块块牌位上的字,没有发现徐达的名讳,都是一些陌生的徐氏前人,唯一熟悉的名字是兄长徐燃......
细细想来,徐达作为远祖,官居王公,灵位自然不在这。
这些牌位,应是徐煌祖上的几代人。
徐达的灵位,不是在南京魏国公府上,就是在北京的定国公府上供着。
再看灵位两侧的圆柱上,贴着一副对联。
左边是:千秋将相,厚德仁怀,精诚充宇宙。
右边是:百代王侯,雄才博学,正气贯长虹。
看着这副满满正能量的宗祠对联,徐煌心生感慨,果然是名门望族啊,这逼格一下子就上来了!
瞧着便宜爹徐应防面相庄肃,徐煌识相地跪在茅草垫子上,对着一片灵位磕了几个。
徐应防沉闷寡言,一派严父形象,他惜字如金,只说了一句话:“记得清明节时,去一趟南京,祭拜先祖。”
说完,负手而去。
时近中午,徐府宅院内飘出饭菜的香味。
徐煌与父母还有大侄子徐烽几人,坐在坐在厅堂内,李将臣和管家、家丁门在外厅吃饭。
席中有酒有肉,足有十几道菜,徐煌和大侄子吃得非常香甜。
过年没回家,老爷子似乎很生气,全程拉着脸。
徐煌不以为意,吃得狼吞虎咽,他已好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饭菜了。
即便如此,张氏还是屡次劝菜,搞得徐老爷眉头大皱。
吃完席,徐煌揉着肚子,笑呵呵地与大侄子徐烽说笑。
这大侄子只比徐煌小三岁,二人不像是叔侄,更像是兄弟,交流起来无障碍。
张氏含笑着看着叔侄俩说笑,心中颇感满意,不时提上一嘴,问徐煌什么时候娶媳妇。
“缘分来了自然就有。”
徐煌只能这样回答敷衍着,心里对娶媳妇半点想法没有。
未来数年,天下大势纷乱,他哪有心思考虑女人,若是想了,随便找几个干净可人的姑娘便是。
活在封建社会,就这点让人满意,不留遗憾,明朝更是男人的天堂。
徐老爷子皱着眉头,似乎不喜欢这样的徐煌,看着儿子,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他板着脸离开了,不一会儿,又回来了,手里还拿着一叠地契,扔给徐煌说道:“这是海门县的八千亩地,你拿去用吧。”
徐煌看去,这些地的位置,不就是海门那边的军田吗?还是靠近王灶矿脉的那片地!
老头子厉害啊,居然侵占了八千亩军田!
整了半天,自己搞土改,到头来还把自家的地给分了!
徐应防还是没好脸色,严肃道:“记住,这是你侄儿的地,不是给你的,希望你以后能好好待你侄儿,他是你大哥唯一的血脉!”
徐煌没有反驳他,知道他这个人面硬心软,而且还是个官场老狐狸。
徐煌在通州千户所大头大脸清查军田,若是有人跳出来喊,你家的地怎么不分?那岂不尴尬了?
徐应防这一手,一下子就解决了后患。
不等徐煌说几句父慈子孝的场面话,只听老爷子道:“行了,家也回过了,你走吧。”
张氏不悦道:“老爷,儿子才刚回来,你就将他赶走,这像什么话!”
徐应防黑着脸,斥责道:“慈母多败儿,这家是我当,还是你当?”
“好了好了!”
徐煌站起来圆场:“千户所尚有众多公务,娘亲,父亲大人,你们多保重,孩儿这就回通州了。”
他起身收拾东西。
只听身后老爷子提醒道:“记住,官场的水很深,你既已涉足,就别想着后退!”
说完,徐应防便迈着八字步前往书房。
徐煌细细品味着这句话,这句话罗体仁也说过,不过二人的语境完全不同。
罗体仁是为了吓唬徐煌,而老爷子似乎是鼓励。
然在徐煌眼中,什么官场商场的,对老子来说都是战场!
只要你对老子产生了敌意,那便是敌人,老子会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弄死你!
这就是我徐煌的道!
......
徐煌离开后,徐应防从书房走出,皱着眉问张氏:“他人呢?”
“走了啊,不是你赶他走的吗?”张氏语气埋怨,脸上还有着泪痕。
徐应防怒道:“我让他走,你就真让他走?他也不来书房与我道别?”
张氏更是埋怨:“瞧你这话说的,半点良心没有......”
“哎!”
徐应防拍着大腿大叫一声。
他在书房等了半天,还指望徐煌来道别,自己面授机宜,教儿子如何化解此次官场危难,结果半天没等到人。
出来一看,人早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