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勾践的雄心壮志
当前的原国有些让现存诸侯看不懂了。
不止是原国一再颁布新的法令,以及举国上下的日新月异,还有在政治层面上表现出来极为矛盾的两面性。
原国一方面在叫嚣着要“一天下”,另一方面却是不断有说客在给各诸侯国的大臣解释不过是一种政治作秀。
以宰予为首的一些负责对外的邦交人士,在他们的嘴里原王瑶之所以一再强调要成就“一天下”的伟业,不过是为了名正言顺统治原国。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原王瑶也知道自己篡国不对,不得已只能竭力美化自己。
那么,智瑶是不是篡国?其他人的看法是一回事,诸侯的看法会是另外一回事。
在各诸侯看来,智瑶无疑问就是以人臣进行篡国,只是周天子赐予侯爵让事情出现争论而已。而那种争议根本就是不应该存在的。
聪明的诸侯只看原国到底在做什么,根本不被舆论所左右,认定原国就是危险,一有机会必须进行削弱。
然而,聪明的诸侯一直没有等来给原国来那么“一记狠的”的机会。
不那么聪明的诸侯有什么想法都不重要,反正他们不是国小民寡,便是权力被众臣瓜分,自己的态度几乎无法左右什么。
“寡人听闻燕国主动归附,燕地为原国郡县也?”勾践在‘琅琊’的别宫接见了宰予为首的原国使节团。
宰予说道:“我王受燕国万民所请,派军前往燕国帮助抵御异族入侵。事后燕君称大受感动,燕国君臣深感无力持国,乃有举国归附。”
这个“琅琊”本属于莒国,四年前被越军所攻占。
勾践不想窝在东南一隅,认为只有北上才能让越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一度想要迁都到“琅琊”这个地方,遭到了文种等大臣的反对。
倒不是文种等大臣否认只有北上才能让越国有更好的未来,他们只是认为目前进行迁都的风险太大,应该再多等一等而已。
勾践固然因为灭掉吴国而变得意气风发,一度确实也变得极其刚愎自用,奈何他面对的不是已经衰弱下去的晋国,变成了既作为庞然大物又声势极盛的原国。
原国的强大迫使勾践收敛任何的傲气,做人需要更加小心翼翼,分得清大臣的意见好坏。
如果越国依旧是面对那个衰弱下去的晋国,勾践一定会迁都到“琅琊”,便于接下来持续向北扩张,使得越国成为既有中原疆域,又牢牢控制东南一隅的国家。
很现实的是越国因为灭掉吴国实力翻了五六倍,以当前实力却是远远不如原国,理智在告诉勾践千万不能变得飘飘然,一切还是需要小心谨慎。
“原使今日前来,所为何事啊?”勾践问道。
宰予行礼,说道:“奉我王之命,前来奉劝越王收兵,归还莒国之土。”
勾践沉默了一下下,才说道:“寡人自相王会盟后,再无与原王会盟。”
什么意思?也就是原国固然强大,可越国不是原国的小弟,为什么要听原国的话行事。
事实上也是那样,原王瑶没有邀请诸侯会盟,确认自己的霸主地位,再与各诸侯歃血为盟,制定出一套新的行为准则。
春秋战国的霸主那么喜欢搞会盟活动,真的不是单纯的寻开心,无非是想用会盟来彰显权威,一次次向天下人强调“我特么才是老大”,“这一点是参与会盟诸侯承认的事情”,“谁不认可我当老大,跳出来单挑”,“是我带着一帮小弟单挑不服气的那个家伙”,之类等等。
历史上的齐桓公,以及晋国的好几代国君,他们老喜欢带着中原的一帮小弟去“单挑”楚国了。
原国虽然强大,原王瑶却是除了一次“相王会盟”之外,此后再也没有举行过会盟。关于这点跟以往的霸主太不相同,以至于所有诸侯都感到非常不习惯。
勾践现在就拿没有举行过会盟,确认原国对诸侯没有管束权力来说事。
宰予一时间好像是被为难住了?有那么一小会才苦笑说道:“在下身负使命已然述说,听与不听在于越王。”
勾践大笑了几声,才收住笑声,说道:“此事寡人自会考虑。贵使可还有它事?”
宰予行礼,告辞。
大殿内安静了下来,约一百多个呼吸后,一阵脚步声从王座侧面走廊里传出来。
以逢同为首的一众越国大臣出现,来到王座左右站定。
“诸位方才可听详细?”勾践问道。
众臣异口同声应道:“详细。”
勾践问道:“如此,可有建议说与寡人?”
逢同出班,说道:“大王,此或是原王故意示弱?”
勾践挑了挑眉头,说道:“且详细道来。”
站在国家的立场,谁愿意看到他国肆意扩张呢?无非就是能不能去阻止的问题。
越国没有那个能力阻止原国扩张,只有在得知原国对外用兵的时候,越国抓住机会赶紧跟着扩张一波。
所以,勾践在知道原国派军北征之后,果断再一次对莒国用兵,还是奔着灭掉莒国的目标。
在勾践与越国几位大臣的讨论中,他们认为原军出征燕国出结果,怎么都要耗费三年以上,还不一定能够灭掉燕国,哪里能想到没有一年的事情就出结果,并且那个结果还是燕国君臣主动归附原国。
事后,勾践再次召集几位大臣,商讨来又商讨去,猜测是不是燕国过于弱小,实在是太不经打,稍微被原军吓唬一下就举国投降了。
至于说,原军北上消灭了二十余万异族大军?得胜班师的原军确实带回了十几万俘虏,可是当前的时间节点之下,真的没有诸侯太将异族放在眼里,称王了的几个国家觉得自己上也能办到,才不会因为原军击败二十多万异族而感到惊讶。
逢同的意见是:“臣以为,恰是异族入侵燕国,燕国早已无力招架,原军击败异族解救燕国,燕国君臣再被胁迫,方有内附一事。”
众人纷纷赞同,个别人还说是原国捡了便宜。
逢同又说道:“如今,原国在秦国、燕国用兵,郑国贵族谋图复国牵扯原军兵力,原国在造新都,听闻代国亦有异动,难有余力干涉与我,方有遣使来告之事。”
瞧瞧,原国是看上去疆域辽阔,可是麻烦也不小。
说明盲目又迅速的扩张之下,摊子太大了会让力量也被分散和牵制,导致根本无力干涉另外的强国想做什么。
越国是强国吗?以现在各国的实力,越国毫无疑问就是强国之一。
正因为越国是一个强国,无法集中力量的原国怎么敢轻易对越国使用武力呢?
施于越出班,建议道:“我王或可假意出兵东来,用以试探原国?”
逢同想说话,王座上的勾践先开口了。
“东来?假意出兵?”勾践似乎挺感兴趣的。
施于越说道:“东来根源为故齐所有,以道理齐为原所并,乃归于原,原并未接纳,使其暂为无主之地。”
论起来,东来的主权在齐国,原国吞并了齐国之后,接过了所有的主权,等于在国际社会上大家认可原国对东来拥有首先占领权。
类似的“公约”一直到两千多年后还被遵行,不是某个国家灭亡了,周边的国家都能肆意去抢夺土地,想抢除非实力够强,或是得到战胜国的允许或默认。
勾践摸着下巴说道:“便是说,寡人出兵东来,若原军大举开来,可陈述并无攻占东来意图,以此消弭战端,亦知原国尚有余力与寡人一战;若寡人出兵东来,原国无有举动,恰是原王瑶确实无力干涉。”
施于越大声说道:“正是!”
事情有那么简单?到时候要是原国不肯退兵,真的跟越国开战,岂不是真的开启了战端。
然而,事情不是那么看的。
越国现在就是要吃掉莒国,无论原国会不会出兵,他们都想吃掉。
如果越国真的会与原国开战,勾践一点都不想在莒国旧地开打,会让莒国旧贵族站在原国那边,使得原军拥有“人和”的优势。
非打不可的话,将战场设在东来那边,到时候拥有“人和”的一方说不定就成了越军,不是吗?
毕竟,原国可以统治东来却一直放着,东来各家族从有足够心理准备成为原国的一份子,到一直被丢在一旁,演变成为各家族自立攻杀,不免担忧原军来了会清算,他们一定要被哪个国家统治的话,归于“无冤无仇”的越国会更合适一些。
逢同本来想反对,听下来却觉得好像能够试一试?
只是,逢同打从心里认为越国不是原国的对手,想了一想,建议道:“大王,可否命臣出使楚国、宋国?”
勾践一下子就知道逢同想做什么了。
称王的各国都将原国视为最强劲也是最危险的国家,每一个国家既害怕原国,又不想得罪原国,心态方面十足的复杂。
有一点则是相同,有机会削弱原国的话,不会有国家愿意放弃。
现在越国有机会试一试原国的斤两,等于这种事情就是应该人人有份,肯定想要拉上楚国和宋国。
勾践简短地应道:“可!”
后面,勾践轻笑了几声,又说道:“楚国内乱,亦在南方用兵,便是出兵,定是搪塞与寡人;宋国倒无内乱,得郑地感激原王瑶,亦甚为忌惮原国。”
意思就是,逢同即便说服楚国也是用处不大,想要说服宋国则难度不小。
逢同当然知道,有没有楚国和宋国的参与却是无比重要,起码越国、楚国和宋国的态度一致之下,多少能让原国更谨慎一些,避免原国想对越国玩一波流。
楚国确实又内乱了,原因是楚君燕尝试从公孙宁手里拿回属于一国之君的权力;另一方面是公孙宁要收回白公胜给封君的权力,各地封君怎么可能答应。
在原国的强大压力下,楚国的内乱并没有同室操戈,一切只因为他们清楚真的开启内战,说不定下一秒原军开到就会让楚国灭亡。
他们保持最大的理智,聚会商讨出一个办法,芈姓和各地封君依靠自己的能力,一致对杨越动手,约定的停战时间一到,谁从杨越获得最多的战果,另一方就必须做出妥协。
这是内部矛盾用对外战争方式解决的一次尝试,能够避免将力量损失在内耗上面,同时也能使得国家对外得到扩张。
至于楚国会不会输给杨越这种事情?开什么玩笑嘛!
楚国是打不过中原的霸主国,收拾西南各国简直就跟玩似得,区别只在于收获多寡而已。
现实就是那样,够资格争霸的国家,无论在北或在南,打周边的邻居就跟大人欺负小孩似得没区别。
曾经的晋国限于礼法或思维,只对赤狄、白翟、大荔之类的异族势力下毒手,对同文同种的诸侯手下留情,要不然疆域的扩张还不知道能有多大。
喊出“我蛮夷也”的楚国就没有那么多的忌讳,盯上了哪个国家,无非就是耗时多寡去进行吞并罢了。
诸夏的格局就变成北方中小国家林立,南方却没有剩下几个国家。
逢同带着队伍出发了,他们会先去宋国,再前往楚国。
在此期间,勾践再次从南方调兵,加快了对莒国的吞并速度。
有那么一点,看似强盛的原国除了派出一支使节团奉劝勾践之外,仅仅加强了与莒国接壤边境的防御力量,没有征调大军向东部移动的任何迹象。
提出对东来用兵试探原国的施于越一下子进入勾践的视野,后面几次被勾践邀请前往饮宴,越国好像又要出现一位受到君王信任的大臣了。
“在下甚为恐惧!”施于越借着担负使命的机会跟宰予会见,讲了这么一句在不知情者听来会感到莫名其妙的话。
宰予则是笑呵呵地说道:“足下族人随时可往大原,本人亦可。”
这是在搞什么?
很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施于越虽然是越国的大臣,好像跟原国有点纠缠不清,建议勾践用东来试探原国,里面有其背景故事……
不止是原国一再颁布新的法令,以及举国上下的日新月异,还有在政治层面上表现出来极为矛盾的两面性。
原国一方面在叫嚣着要“一天下”,另一方面却是不断有说客在给各诸侯国的大臣解释不过是一种政治作秀。
以宰予为首的一些负责对外的邦交人士,在他们的嘴里原王瑶之所以一再强调要成就“一天下”的伟业,不过是为了名正言顺统治原国。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原王瑶也知道自己篡国不对,不得已只能竭力美化自己。
那么,智瑶是不是篡国?其他人的看法是一回事,诸侯的看法会是另外一回事。
在各诸侯看来,智瑶无疑问就是以人臣进行篡国,只是周天子赐予侯爵让事情出现争论而已。而那种争议根本就是不应该存在的。
聪明的诸侯只看原国到底在做什么,根本不被舆论所左右,认定原国就是危险,一有机会必须进行削弱。
然而,聪明的诸侯一直没有等来给原国来那么“一记狠的”的机会。
不那么聪明的诸侯有什么想法都不重要,反正他们不是国小民寡,便是权力被众臣瓜分,自己的态度几乎无法左右什么。
“寡人听闻燕国主动归附,燕地为原国郡县也?”勾践在‘琅琊’的别宫接见了宰予为首的原国使节团。
宰予说道:“我王受燕国万民所请,派军前往燕国帮助抵御异族入侵。事后燕君称大受感动,燕国君臣深感无力持国,乃有举国归附。”
这个“琅琊”本属于莒国,四年前被越军所攻占。
勾践不想窝在东南一隅,认为只有北上才能让越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一度想要迁都到“琅琊”这个地方,遭到了文种等大臣的反对。
倒不是文种等大臣否认只有北上才能让越国有更好的未来,他们只是认为目前进行迁都的风险太大,应该再多等一等而已。
勾践固然因为灭掉吴国而变得意气风发,一度确实也变得极其刚愎自用,奈何他面对的不是已经衰弱下去的晋国,变成了既作为庞然大物又声势极盛的原国。
原国的强大迫使勾践收敛任何的傲气,做人需要更加小心翼翼,分得清大臣的意见好坏。
如果越国依旧是面对那个衰弱下去的晋国,勾践一定会迁都到“琅琊”,便于接下来持续向北扩张,使得越国成为既有中原疆域,又牢牢控制东南一隅的国家。
很现实的是越国因为灭掉吴国实力翻了五六倍,以当前实力却是远远不如原国,理智在告诉勾践千万不能变得飘飘然,一切还是需要小心谨慎。
“原使今日前来,所为何事啊?”勾践问道。
宰予行礼,说道:“奉我王之命,前来奉劝越王收兵,归还莒国之土。”
勾践沉默了一下下,才说道:“寡人自相王会盟后,再无与原王会盟。”
什么意思?也就是原国固然强大,可越国不是原国的小弟,为什么要听原国的话行事。
事实上也是那样,原王瑶没有邀请诸侯会盟,确认自己的霸主地位,再与各诸侯歃血为盟,制定出一套新的行为准则。
春秋战国的霸主那么喜欢搞会盟活动,真的不是单纯的寻开心,无非是想用会盟来彰显权威,一次次向天下人强调“我特么才是老大”,“这一点是参与会盟诸侯承认的事情”,“谁不认可我当老大,跳出来单挑”,“是我带着一帮小弟单挑不服气的那个家伙”,之类等等。
历史上的齐桓公,以及晋国的好几代国君,他们老喜欢带着中原的一帮小弟去“单挑”楚国了。
原国虽然强大,原王瑶却是除了一次“相王会盟”之外,此后再也没有举行过会盟。关于这点跟以往的霸主太不相同,以至于所有诸侯都感到非常不习惯。
勾践现在就拿没有举行过会盟,确认原国对诸侯没有管束权力来说事。
宰予一时间好像是被为难住了?有那么一小会才苦笑说道:“在下身负使命已然述说,听与不听在于越王。”
勾践大笑了几声,才收住笑声,说道:“此事寡人自会考虑。贵使可还有它事?”
宰予行礼,告辞。
大殿内安静了下来,约一百多个呼吸后,一阵脚步声从王座侧面走廊里传出来。
以逢同为首的一众越国大臣出现,来到王座左右站定。
“诸位方才可听详细?”勾践问道。
众臣异口同声应道:“详细。”
勾践问道:“如此,可有建议说与寡人?”
逢同出班,说道:“大王,此或是原王故意示弱?”
勾践挑了挑眉头,说道:“且详细道来。”
站在国家的立场,谁愿意看到他国肆意扩张呢?无非就是能不能去阻止的问题。
越国没有那个能力阻止原国扩张,只有在得知原国对外用兵的时候,越国抓住机会赶紧跟着扩张一波。
所以,勾践在知道原国派军北征之后,果断再一次对莒国用兵,还是奔着灭掉莒国的目标。
在勾践与越国几位大臣的讨论中,他们认为原军出征燕国出结果,怎么都要耗费三年以上,还不一定能够灭掉燕国,哪里能想到没有一年的事情就出结果,并且那个结果还是燕国君臣主动归附原国。
事后,勾践再次召集几位大臣,商讨来又商讨去,猜测是不是燕国过于弱小,实在是太不经打,稍微被原军吓唬一下就举国投降了。
至于说,原军北上消灭了二十余万异族大军?得胜班师的原军确实带回了十几万俘虏,可是当前的时间节点之下,真的没有诸侯太将异族放在眼里,称王了的几个国家觉得自己上也能办到,才不会因为原军击败二十多万异族而感到惊讶。
逢同的意见是:“臣以为,恰是异族入侵燕国,燕国早已无力招架,原军击败异族解救燕国,燕国君臣再被胁迫,方有内附一事。”
众人纷纷赞同,个别人还说是原国捡了便宜。
逢同又说道:“如今,原国在秦国、燕国用兵,郑国贵族谋图复国牵扯原军兵力,原国在造新都,听闻代国亦有异动,难有余力干涉与我,方有遣使来告之事。”
瞧瞧,原国是看上去疆域辽阔,可是麻烦也不小。
说明盲目又迅速的扩张之下,摊子太大了会让力量也被分散和牵制,导致根本无力干涉另外的强国想做什么。
越国是强国吗?以现在各国的实力,越国毫无疑问就是强国之一。
正因为越国是一个强国,无法集中力量的原国怎么敢轻易对越国使用武力呢?
施于越出班,建议道:“我王或可假意出兵东来,用以试探原国?”
逢同想说话,王座上的勾践先开口了。
“东来?假意出兵?”勾践似乎挺感兴趣的。
施于越说道:“东来根源为故齐所有,以道理齐为原所并,乃归于原,原并未接纳,使其暂为无主之地。”
论起来,东来的主权在齐国,原国吞并了齐国之后,接过了所有的主权,等于在国际社会上大家认可原国对东来拥有首先占领权。
类似的“公约”一直到两千多年后还被遵行,不是某个国家灭亡了,周边的国家都能肆意去抢夺土地,想抢除非实力够强,或是得到战胜国的允许或默认。
勾践摸着下巴说道:“便是说,寡人出兵东来,若原军大举开来,可陈述并无攻占东来意图,以此消弭战端,亦知原国尚有余力与寡人一战;若寡人出兵东来,原国无有举动,恰是原王瑶确实无力干涉。”
施于越大声说道:“正是!”
事情有那么简单?到时候要是原国不肯退兵,真的跟越国开战,岂不是真的开启了战端。
然而,事情不是那么看的。
越国现在就是要吃掉莒国,无论原国会不会出兵,他们都想吃掉。
如果越国真的会与原国开战,勾践一点都不想在莒国旧地开打,会让莒国旧贵族站在原国那边,使得原军拥有“人和”的优势。
非打不可的话,将战场设在东来那边,到时候拥有“人和”的一方说不定就成了越军,不是吗?
毕竟,原国可以统治东来却一直放着,东来各家族从有足够心理准备成为原国的一份子,到一直被丢在一旁,演变成为各家族自立攻杀,不免担忧原军来了会清算,他们一定要被哪个国家统治的话,归于“无冤无仇”的越国会更合适一些。
逢同本来想反对,听下来却觉得好像能够试一试?
只是,逢同打从心里认为越国不是原国的对手,想了一想,建议道:“大王,可否命臣出使楚国、宋国?”
勾践一下子就知道逢同想做什么了。
称王的各国都将原国视为最强劲也是最危险的国家,每一个国家既害怕原国,又不想得罪原国,心态方面十足的复杂。
有一点则是相同,有机会削弱原国的话,不会有国家愿意放弃。
现在越国有机会试一试原国的斤两,等于这种事情就是应该人人有份,肯定想要拉上楚国和宋国。
勾践简短地应道:“可!”
后面,勾践轻笑了几声,又说道:“楚国内乱,亦在南方用兵,便是出兵,定是搪塞与寡人;宋国倒无内乱,得郑地感激原王瑶,亦甚为忌惮原国。”
意思就是,逢同即便说服楚国也是用处不大,想要说服宋国则难度不小。
逢同当然知道,有没有楚国和宋国的参与却是无比重要,起码越国、楚国和宋国的态度一致之下,多少能让原国更谨慎一些,避免原国想对越国玩一波流。
楚国确实又内乱了,原因是楚君燕尝试从公孙宁手里拿回属于一国之君的权力;另一方面是公孙宁要收回白公胜给封君的权力,各地封君怎么可能答应。
在原国的强大压力下,楚国的内乱并没有同室操戈,一切只因为他们清楚真的开启内战,说不定下一秒原军开到就会让楚国灭亡。
他们保持最大的理智,聚会商讨出一个办法,芈姓和各地封君依靠自己的能力,一致对杨越动手,约定的停战时间一到,谁从杨越获得最多的战果,另一方就必须做出妥协。
这是内部矛盾用对外战争方式解决的一次尝试,能够避免将力量损失在内耗上面,同时也能使得国家对外得到扩张。
至于楚国会不会输给杨越这种事情?开什么玩笑嘛!
楚国是打不过中原的霸主国,收拾西南各国简直就跟玩似得,区别只在于收获多寡而已。
现实就是那样,够资格争霸的国家,无论在北或在南,打周边的邻居就跟大人欺负小孩似得没区别。
曾经的晋国限于礼法或思维,只对赤狄、白翟、大荔之类的异族势力下毒手,对同文同种的诸侯手下留情,要不然疆域的扩张还不知道能有多大。
喊出“我蛮夷也”的楚国就没有那么多的忌讳,盯上了哪个国家,无非就是耗时多寡去进行吞并罢了。
诸夏的格局就变成北方中小国家林立,南方却没有剩下几个国家。
逢同带着队伍出发了,他们会先去宋国,再前往楚国。
在此期间,勾践再次从南方调兵,加快了对莒国的吞并速度。
有那么一点,看似强盛的原国除了派出一支使节团奉劝勾践之外,仅仅加强了与莒国接壤边境的防御力量,没有征调大军向东部移动的任何迹象。
提出对东来用兵试探原国的施于越一下子进入勾践的视野,后面几次被勾践邀请前往饮宴,越国好像又要出现一位受到君王信任的大臣了。
“在下甚为恐惧!”施于越借着担负使命的机会跟宰予会见,讲了这么一句在不知情者听来会感到莫名其妙的话。
宰予则是笑呵呵地说道:“足下族人随时可往大原,本人亦可。”
这是在搞什么?
很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施于越虽然是越国的大臣,好像跟原国有点纠缠不清,建议勾践用东来试探原国,里面有其背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