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 > 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
错误举报

第一百九十七章 这也在辽王殿下的算计中吗?

    这高丽乱不乱,咱辽王殿下说了算!
    这可能稍微夸张了点,但也确实是现在高丽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并且被认可的事情。
    就比方说最近刚刚拉起来的一张大旗,一个叫做王冕的高丽王族,被大明册封为高丽王的大旗。
    或许平常的老百姓, 并不清楚这王冕是何许人,怎么冒出来的?
    但那些高丽官场上混的人,哪里不知道呢?
    这王冕本来是高丽王族的边缘人物,而这时候敢站出来自立为王,这背后可不就是辽王朱启支持的吗?
    大家想想在去年这个时候,高丽国内的政权还极其稳定。
    只是一眨眼, 两三个月的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可不全都是辽王殿下, 在背后一手操作支持的吗?
    辽王殿下不仅支持李成桂,直接拿下了高丽王。
    引起了高丽政坛的地震,而且现在还公开支持了王冕。
    好家伙,这是掩盖都不带掩盖的了,直接给李成桂一个背刺。
    至于说高丽王现在还有没有威严,那这谁在乎呢?
    在大明的插手干预之下,这些已经根本无所谓,那真的是大明支持谁当高丽王,谁就有威严和威信了?
    就比如说现在的王冕,之前在王族之中也是被边缘的人物,在政坛上也根本就没有人会在乎王冕这个人。
    要不然王冕也不可能自己带着2000人就过来偷袭铁岭,想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而以前默默无闻的王冕,经过了辽王殿下的操作和支持之后。
    现在一跃成为了钦定的高丽王,在高丽这片土地上的所有势力。都开始研究起了王冕,就连北元的王保保也开始研究。
    鬼知道这王冕是用了什么法子,联络上了辽王殿下的。
    不过跟大的可能性,还是辽王殿下主动选择了王冕, 把他推出来当作旗帜使用。
    高丽的那些官员们,都忍不住感叹一声,这辽王朱启真是用心歹毒,恐怖如斯。
    听说在王城的李成桂,知道辽王朱启推出王冕这个废柴来当高丽王的时候。
    气的当天都没有吃下饭,这是大明跟自己摆明了对着干的样子呀。
    不过李成桂现在也没有什么更多的选择了,辽王殿下先前占据铁岭城,让他没有办法完全收复高丽的土地。
    而在高丽境内威严扫地,这就不说了,北元那边也是拼命扶持着反对李成桂的力量和势力。
    这让李成桂现在根本就没有精力抽出手来对付大明。
    因为先前辽王朱启的一番操作,让李成桂和北元已经彻底决裂了。
    现在,即便北元王保保送来信件,想要和李成桂联手。
    但李成贵也根本就不敢相信王保保,谁知道王保保转身会不会继续扶持高丽王?
    然后来把自己干掉呢?
    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李成桂周围全是敌人,而北元王保保那边,即便想要联合李成桂,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反倒是大明自己独享渔翁之利。
    李成桂越想越可怕,整个人都在冒出冷汗。
    看来这辽王朱启从策反自己开始,到占领铁岭城掀起高丽的内乱,让自己和北元彻底决裂。
    然后起用王冕作为他的新的代言人,来阻止自己一统高丽。
    只要李成桂自己没办法统一, 高丽那铁岭城永远都在大明的手里,甚至可以依靠着铁岭城继续辐射控制高丽的土地。
    而北元那边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看着高丽如此背大明慢慢的消耗,最后彻底灭亡。
    这环环相扣之间,毫无破绽,所有的布局都被辽王朱启算到了,这人简直智多近妖啊!
    这天底下竟然有如此聪明才智之人啊!
    李成桂感到恐怖不已,这辽王朱启恐怖如斯,真是像别人所说的那样,就如同天上星宿下凡一样!
    ………………
    而关于辽王殿下步步为营的“算计”,李成桂这边感到恐怖如斯的时候,其他的人自然也都能够想通这一点。
    原本以为一切都只是巧合的事情,现在仔细连成一串之后,也知道这些事情互相影响之下,居然产生了这么大的效果。
    甚至在应天府里面,不少人都开始称呼辽王殿下的新称号——十步一算辽王启!
    而在北元这边,王保保也是万万没想到,居然有人比自己还会算计。
    他对着周围的幕僚臣子们,是这样说的:
    “我本以为这辽王殿下只是聪明一些,在军事上颇有才能的年轻人。
    如今看来,我还是低估了这辽王朱启,他的才能远远在我之上。
    居然能够这么周密的布局,和完美的执行,若我是李成桂的话,恐怕也会陷入到他的圈套之中。
    大明有这样的王爷,难怪我们大元一直没有办法入主中原。”
    其他的大臣们,对于王保保的观点也是非常的赞同的。
    甚至在北元,都有这样的结论,只要这辽王朱启一天不死,我大元,再也没有翻身之日啊!
    而在各方讨论着辽王殿下如何神机妙算,十步一算的时候,此时的辽王朱启正在自己的床上,刚刚醒了过来。
    昨天晚上的剧烈运动,放在别人肯定是吃不消了,不过辽王殿下可不是一般的人。
    今早起来的时候也就是腿肚子有点发软罢了。
    不过看了看身后的白唐玉儿,估摸着到中午才能起来了,不过这家伙一直都是喜欢睡懒觉的,朱启也就不管她了。
    当然了,朱启的生活也不仅仅只是这些男男女女之间的事情。
    他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比如今天的日程,就安排的满满的。
    上午十点左右,要带着儿子出去游山玩水,到了中午,要陪着三个老婆一起吃饭,随后自然是要美美的睡午觉。
    下午三点要出席新建的学校场地的揭盖仪式。
    到了五点左右回来,然后再辽王府里和老婆们玩一玩桌游。
    然后就是吃饭,吃完饭之后自然就没什么事情,该睡觉睡觉,该咋样咋样。
    什么?你说这不像是一个王爷一天的工作安排,反倒是像一个赋闲在家的富家公吗?
    要说之前的话,朱启肯定没这么悠闲的。
    不过现在刘伯温也过来了,而且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都相当不错。
    朱启那是索性把那些政务都丢给刘伯温去处理了,反正刘伯温也要在辽东,负责各方事务,不如多干点活好了。
    至于辽河和铁岭城那边的话,就更不用自己担心了。
    马云把辽河守的可以说是固若金汤,而铁岭城那边不仅防守严密,现在都已经开始朝周边的据点拓展了。
    王冕也在自己的支持之下,有了自己的队伍,开始占领城池等等、
    虽然挂着的都是他的旗帜,不过背后可都是大明的支持。
    而王冕虽说有了自己的地盘,也都是被朱启给架空的。
    他的那些军队中层军官,几乎都是朱启这边的人派过去的,而且吃的粮饷什么的,都是直接由朱启这边提供的。
    这官员是朱启的,粮饷也是朱启的,王冕也就是一个王八头子而已。
    可以这样说,如果把王冕放到现在,他的军营里面去,没有一个士兵会听他的话,所以朱启基本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前前后后都有可靠的友军庇护,而自己这边还有刘伯温辅佐,那自己这个辽王当然就是摸鱼摸到底啊!
    什么?
    你说周密计划,步步为营?
    那是不存在的,朱启到现在为止,都从来没有认真的规划过,一场战役或者任何的谋略。
    凡事都是见招拆招,有什么机会就上什么机会。
    如果没有机会,那就跟着那些名将和历史有名的人物走,他们干啥,自己就干啥。
    不起秉承的观念就是一点。
    但凡是名将能够做出的决定,自己就“本王也是这么想的!”。
    至于说没有名将在的情况下该怎么办?
    那就只能够勉强维持,就好像之前和纳哈出这等角色都打得有来有回。
    反正进取不足,守成有余吧!
    至于现在,张玉,朱能,刘伯温,马云都在自己的身边了。
    那朱启还干个屁啊,直接就不干了,在家里开始摸起鱼来。
    都当王爷了,还四处奔波,到处干活的,这算什么事嘛?
    那当然是好好享受生活呀,这第二个人生,怎么也不能白白浪费了?
    不过朱启越是如此闲情逸致的模样,在那些下人们眼中,看着越是觉得殿下真是了不起。
    云淡风轻之间,就能够掌控天下风云。
    你说这天底下还有第二个人,像辽王殿下这么厉害吗?
    皇帝陛下还说王保保是天下奇男子,要他们说呀,这天下奇男子应该是咱们殿下才是。
    有关于战事的事情,朱启并没有放在心上,可以放心交给队友。
    不过还是有一件事情,在摸鱼的时候,朱启也从来都没有半点松懈的。
    那就是新式学堂建立的问题。
    这新式学堂修建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在农忙之后,很快就招募了数百名的民夫,然后开始修建起来。
    在古代修建这些建筑物,速度还是相当快的。
    因为一般也就一两层,不可能建高层建筑的,当时的建筑学理论也支持不了太高层的建筑。
    再加上地面铺上竹子,只需要用竹子加好骨架,然后用水泥直接覆盖过个两三天,自己就干了。
    有了水泥地的支持之后,建起房屋来,那就更快了。
    所以前前后后的工期,也就不过三个月的时间。
    到了洪武十一年的十二月的时候,这新式学堂就已经完全修起来了。
    而入学的时间,朱启初步定在洪武十二年的二月份。
    距离入学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完全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让老百姓们考虑要不要来新式学堂,最主要当然还是要给宣传留下时间。
    新式学堂免费自然是不太现实的事情,朱启也没有这个财力。
    虽然他现在身上钱也挺多的,但辽阳好歹也是有四五十万的百姓。
    这要是免费的口子一开了,老百姓的孩子都过来了,先不说新式学堂能不能容纳那么多的学生,就是手底下的钱也根本就不够啊!
    虽然不能完全免费,但是朱启也会给那些贫寒的学子们,出具一些福利的。
    比如说住宿费全免,或者优秀的学生可以减免学费等等。
    不过那都是后期的事情了,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把新式学堂招满学生才是。
    根据朱启一开始的规划,新式学堂的学生容纳人数在三百人左右。
    朱启也很想搞个三千人的大学校,但是没办法呀,自己现在的学校规模不行。
    不要是因为第一,劳动力有限。
    第二,水泥的产量也有限。
    第三,那就是学校没办法建造高层建筑,最高也就两层。
    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要建造容纳三千人的大学校,占地规模也不知道要有多大了,这经费可不是自己能够负担的。
    更何况,辽阳城的百姓数量也不像应天府那样,数百万之多。
    所以三百人的规模已经是朱启觉得非常合适的了。
    而且只是第一期的学生而已,如果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都不错的话。
    那么,后期再扩建学校,扩招人员也是完全来得及的。
    至于老师的话,那不用说的,肯定是自己的工匠团里面抽过来教学。
    那些工匠们现在要身兼数职,一边要制造和研究新式钢铁,还有武器,一边要到学校里来教书。
    他们的任务当然很重,不过给的福利待遇也都是非常好的。
    不仅他们的孩子,在教育和生活上,朱启全包了。
    就连他们自己生病也都有朱启全部买单。
    反正对于这些科研人员来说,朱启那是下了血本的,绝对不会对任何一个人吝啬的。
    正好学校开了,他们的孩子也可以过来学习了。
    可能有人要说了,那些工匠以前很多人都不认识字的,真的能够教的好吗?
    如果让他们去教四书五经的话,那肯定是真的教不好。
    那如果让他们教授那些自然科学的话,那肯定是没问题啊。
    他们现在的水平已经有高中生一样的水平了,经过这几年的培训,可以说,朱启把所有的心血都倾覆在他们的身上。
    让高中生水平的人来教小学的科目,那当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只要启蒙做得好,自然科学到后面就能发展的越来越好。
    到时候把这一批人培养的越来越多,自然而然的就能把四书五经的那一批人给替换掉。
    以后国家的科举考试,也不用再考什么四书五经八股文了。
    直接就上自然科学的科目,语文,数学等等这些东西。
    这也是朱启觉得自己能够为大明做的最有利的一件事了。
    毕竟那些诗词歌赋或者是寻找历史名人等等,都不过是自己顺带来做的。
    而自己身为一个现代人,能够留给这个时代最大的财富,那就是现代化的教育了。
    而且这也是能够改变大明命运最直接的方法,什么探索美洲也好,或者打败北元也好,乱七八糟的东西,都不如一个现代化教育来得重要。
    因为这些科学人才,才是改变国家的命运的根本!
    这才是,真正的时代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