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荆州大捷
233荆州大捷
诸葛恪勃然大怒,山上已经断粮断水多日,工农人民军战士一个个恐怕饿的站都站不稳,竟然还能打退吴军的第一波进攻。他失望又愤怒,心情无异于听闻国足在已经打了三年内战的叙利亚男足面前再提惨败。
“再战!再战!”诸葛恪挥剑怒吼,“敌军兵刃已钝、军粮已尽,只要冲上去,必能大获全胜!”
吴军弓箭手将密密麻麻的箭矢再次覆盖整个山顶,吴军整顿好阵型,如同潮水一般冲了上去。
“我军箭矢如此密集,不会有人还能在这样的打击下仍能反抗吧……”诸葛恪紧紧盯着山头,心里默默思忖着。
就在大片大片吴军即将冲上山头之际,山头上再次凭空窜起了密密麻麻的灰色身影。密集的箭矢和砸下的石头组织成了交叉的火力网,冲锋的吴军士卒一个接着一个地倒下。
诸葛恪咬着腮帮子,狠狠地道:“继续进攻!我有十二万大军,堆也能把邓安国堆死!”
吴军轰隆隆地敲着战鼓,从早上冲到了晚上,山头上箭矢早就射完了,战士们只能拾取吴军射上来的箭矢使用。吴军屡次冲锋,如今只有零星的箭矢和巨石从山上射出。
吴军有好几次冲锋都已经冲到了山头上,可无一例外地被工农人民军击退了。这些原本应该饿得精疲力尽的解放党仿佛永远不可能被击垮,在吴军如同潮水一般都冲刷下如同礁石一般岿然不动。
夜色降临,诸葛恪脸色苍白地垂下了手中的战刀:“邓安国……名不虚传。”
远处的许进已经将嘴唇咬破了,他看着远处饿着肚子仍在殊死抵抗的老战友,不由得老泪纵横。吴军一次次攻山,许进拼命按捺着自己援救的念头,只是死死地盯着山头上隐约可见的红旗。
那红旗始终不倒。
天亮了,吴军再次进攻,山上仍然牢牢地把握在邓安国手里。山坡上,倒下的吴军士卒不计其数,里面也夹杂着无数身着灰色衣服的躯体。
此时的山上,邓安国部已经弹尽粮绝。炊事兵们将大块大块的树皮切碎,混着装粮食用的麻布袋子——那袋子早就空了,就这样熬成一锅浆糊一般的粥。
天黑了,吴军再次撤兵。整整三天,吴军竟然没能攻下这座光秃秃的荒山,竟然没能击溃已经成强弩之末的工农人民军骑兵师。
……
孙承彦并不知道邓安国部正在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机,但他的进军速度仍然极快。他很清楚,自己狂飙疾进的每一秒钟,都是邓安国部冒着巨大风险为自己争取而来的。
沿途的吴国守备兵都是些老弱病残,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这些守备兵很多甚至都还不知道孙承彦已经打进荆州了,在见到打着红旗的军队时往往都是大吃一惊。底层的守备兵自然没有平白送死的必要,他们都是在遇见孙承彦的一瞬间便放弃抵抗,缴械投降。
孙承彦坐在疾驰的马车上,此时他顾不得怜惜畜力,拼命地驱赶马车前进。他命令战士们顺手收缴走那些沿途所遇吴军的武器,随后大声对那些已经准备好被俘虏的吴军宣布:
“我们着急赶路,没有时间俘虏你们!请自觉靠路边排队站好,不要随意走动,后续将会由我们负责断后的部队来收容你们!”
孙承彦两路进军,仅仅十二天的时间,北路军已经兵至江夏,南路军已经兵至长沙,整个荆州绝大部分地区都被兵不血刃地瓦解。孙承彦的进军速度竟然比之前解放已经千疮百孔的益州还要迅速。
六月十七日,荆州全境都得到解放。从大清剿的白色恐怖统治下得以苟活的吴国平民走出家门,迷茫地看着街道上随处可见的红旗,很多人甚至还不明白已经发生了些什么。
“街上为什么没有兵卒巡街了?”有些百姓对将过未过的大清剿仍然心有余悸,“之前他们可是满大街抓人,抓到的都要拉去砍头……”
“嘶……你还没听说?据说是解放党打进来了,咱们这里早就和平解放了。”有人指着街上的红旗说道。
人们三五成群地聚集起来,交换着听闻的消息:“解放党进来了?那天杀的老地主他们家岂不是要赶紧逃命去了?”
“他肯定得跑,他不跑肯定得死!”有贫苦农民咬牙切齿,“前一阵搞大清剿,他一家害死了多少人!我家侄子就死在他们手里,我恨不得剥了他的皮!”
“解放党不会对咱们不利吧?”有人忧心忡忡。
“那肯定不会,”有见识的人说道,“我家有亲戚识字,读过西边的《新人民》……解放党是咱们的先锋队呢。”
说着说着,村头的老地主便出现在街上了,他手里举着连夜绣的红旗,假模假样地违心放声高喊:“解放党来救我们啦,西城太平啦!青天就有啦!我们的日子终于好过啦!”
四面八方的贫苦农民用冷漠的眼神看着这位手染无数鲜血和泪水的劣绅,终于有人忍不住,在人群中出声大吼:“狗东西,还在这里装好人!你作恶多端,等解放党的人进城了,我们都会揭发你!别想哄骗我们!”
这声音振聋发聩,很多百姓眼睛都亮了起来,有人对益州那边的事儿有所耳闻,大声呼应道:“公审他!乡亲们,我们要和解放党一起公审他!”
老地主惶恐失措,瞪圆了眼睛,如同被踩了尾巴的猫一般在街上寻找:“谁!刚才是谁说的?是谁在污蔑我?胡说八道……我要让家仆打死你……”
……
此时,正是邓安国部在扬州吴郡正在经历的围山第十天。清晨的阳光笼罩在战场上,战士们刚刚排着队,在炊事兵手里有序领取了难以下咽的粥饭。
战士们严阵以待,伏在浅浅的战壕里,尽量节约着宝贵的体力,耐心地等待着诸葛恪发动新一天的第一轮进攻。
诸葛恪勃然大怒,山上已经断粮断水多日,工农人民军战士一个个恐怕饿的站都站不稳,竟然还能打退吴军的第一波进攻。他失望又愤怒,心情无异于听闻国足在已经打了三年内战的叙利亚男足面前再提惨败。
“再战!再战!”诸葛恪挥剑怒吼,“敌军兵刃已钝、军粮已尽,只要冲上去,必能大获全胜!”
吴军弓箭手将密密麻麻的箭矢再次覆盖整个山顶,吴军整顿好阵型,如同潮水一般冲了上去。
“我军箭矢如此密集,不会有人还能在这样的打击下仍能反抗吧……”诸葛恪紧紧盯着山头,心里默默思忖着。
就在大片大片吴军即将冲上山头之际,山头上再次凭空窜起了密密麻麻的灰色身影。密集的箭矢和砸下的石头组织成了交叉的火力网,冲锋的吴军士卒一个接着一个地倒下。
诸葛恪咬着腮帮子,狠狠地道:“继续进攻!我有十二万大军,堆也能把邓安国堆死!”
吴军轰隆隆地敲着战鼓,从早上冲到了晚上,山头上箭矢早就射完了,战士们只能拾取吴军射上来的箭矢使用。吴军屡次冲锋,如今只有零星的箭矢和巨石从山上射出。
吴军有好几次冲锋都已经冲到了山头上,可无一例外地被工农人民军击退了。这些原本应该饿得精疲力尽的解放党仿佛永远不可能被击垮,在吴军如同潮水一般都冲刷下如同礁石一般岿然不动。
夜色降临,诸葛恪脸色苍白地垂下了手中的战刀:“邓安国……名不虚传。”
远处的许进已经将嘴唇咬破了,他看着远处饿着肚子仍在殊死抵抗的老战友,不由得老泪纵横。吴军一次次攻山,许进拼命按捺着自己援救的念头,只是死死地盯着山头上隐约可见的红旗。
那红旗始终不倒。
天亮了,吴军再次进攻,山上仍然牢牢地把握在邓安国手里。山坡上,倒下的吴军士卒不计其数,里面也夹杂着无数身着灰色衣服的躯体。
此时的山上,邓安国部已经弹尽粮绝。炊事兵们将大块大块的树皮切碎,混着装粮食用的麻布袋子——那袋子早就空了,就这样熬成一锅浆糊一般的粥。
天黑了,吴军再次撤兵。整整三天,吴军竟然没能攻下这座光秃秃的荒山,竟然没能击溃已经成强弩之末的工农人民军骑兵师。
……
孙承彦并不知道邓安国部正在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机,但他的进军速度仍然极快。他很清楚,自己狂飙疾进的每一秒钟,都是邓安国部冒着巨大风险为自己争取而来的。
沿途的吴国守备兵都是些老弱病残,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这些守备兵很多甚至都还不知道孙承彦已经打进荆州了,在见到打着红旗的军队时往往都是大吃一惊。底层的守备兵自然没有平白送死的必要,他们都是在遇见孙承彦的一瞬间便放弃抵抗,缴械投降。
孙承彦坐在疾驰的马车上,此时他顾不得怜惜畜力,拼命地驱赶马车前进。他命令战士们顺手收缴走那些沿途所遇吴军的武器,随后大声对那些已经准备好被俘虏的吴军宣布:
“我们着急赶路,没有时间俘虏你们!请自觉靠路边排队站好,不要随意走动,后续将会由我们负责断后的部队来收容你们!”
孙承彦两路进军,仅仅十二天的时间,北路军已经兵至江夏,南路军已经兵至长沙,整个荆州绝大部分地区都被兵不血刃地瓦解。孙承彦的进军速度竟然比之前解放已经千疮百孔的益州还要迅速。
六月十七日,荆州全境都得到解放。从大清剿的白色恐怖统治下得以苟活的吴国平民走出家门,迷茫地看着街道上随处可见的红旗,很多人甚至还不明白已经发生了些什么。
“街上为什么没有兵卒巡街了?”有些百姓对将过未过的大清剿仍然心有余悸,“之前他们可是满大街抓人,抓到的都要拉去砍头……”
“嘶……你还没听说?据说是解放党打进来了,咱们这里早就和平解放了。”有人指着街上的红旗说道。
人们三五成群地聚集起来,交换着听闻的消息:“解放党进来了?那天杀的老地主他们家岂不是要赶紧逃命去了?”
“他肯定得跑,他不跑肯定得死!”有贫苦农民咬牙切齿,“前一阵搞大清剿,他一家害死了多少人!我家侄子就死在他们手里,我恨不得剥了他的皮!”
“解放党不会对咱们不利吧?”有人忧心忡忡。
“那肯定不会,”有见识的人说道,“我家有亲戚识字,读过西边的《新人民》……解放党是咱们的先锋队呢。”
说着说着,村头的老地主便出现在街上了,他手里举着连夜绣的红旗,假模假样地违心放声高喊:“解放党来救我们啦,西城太平啦!青天就有啦!我们的日子终于好过啦!”
四面八方的贫苦农民用冷漠的眼神看着这位手染无数鲜血和泪水的劣绅,终于有人忍不住,在人群中出声大吼:“狗东西,还在这里装好人!你作恶多端,等解放党的人进城了,我们都会揭发你!别想哄骗我们!”
这声音振聋发聩,很多百姓眼睛都亮了起来,有人对益州那边的事儿有所耳闻,大声呼应道:“公审他!乡亲们,我们要和解放党一起公审他!”
老地主惶恐失措,瞪圆了眼睛,如同被踩了尾巴的猫一般在街上寻找:“谁!刚才是谁说的?是谁在污蔑我?胡说八道……我要让家仆打死你……”
……
此时,正是邓安国部在扬州吴郡正在经历的围山第十天。清晨的阳光笼罩在战场上,战士们刚刚排着队,在炊事兵手里有序领取了难以下咽的粥饭。
战士们严阵以待,伏在浅浅的战壕里,尽量节约着宝贵的体力,耐心地等待着诸葛恪发动新一天的第一轮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