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发展农业的想法
正月二十四日,赵昕正式踏上了北上的旅途。乘着早春微弱的南风,从时间来看,再等几个月北上,东南风更强,会更方便,但是赵昕没有其他理由继续停驻在岭南了,就只能够选择这个时间点北上。
这一次,赵昕不顾旁人的劝谏,执意走海路,自己乘坐着上等宝舟,可容纳上千人的那种,几乎是一个大型行宫,雕梁画栋,巧夺天工,船上稍微摘一个饰品下来就足够普通人数年吃食了。
周围舟舰上千,包括诸多民船,带着无尽货物,主要是征伐交趾的战利品,之前运送了一批北上,但是没有运完,事实上,即便是现在也没有运完。李德政南征北战,战获无数,此外重视农耕,兴修水利,交趾远比赵昕想象之中的富裕。
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粮食,海南岛粮食大丰收,正好带去缓解北方粮食危机。粮食大丰收,对于百姓而言其实并不完全是好事,谷贵伤农,谷贱亦伤农。今年两广的米价低至四百文一石,而谷价(没有去壳的稻谷)更是低至一百五十文。
而汴京呢,米价一石八百文还是没有米商愿意贩卖,小麦的价格常年在一千五百文左右浮动,在赵昕的刻意打压之下,还是两广的一倍有余。
当然这和黄河改道后,河北山东多地成为荒地盐碱地有关,整个北方的粮价这些年就是一直在涨。
1048年的黄河大改道,是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这句话一点夸张都没有。
所谓宋夏战争的成败和这件事相比真的不值一提,庆历和议送的那点钱,和修理黄河及赈济灾民相比,真的是九牛一毛。其恶果在原本历史上贯穿宋金元三朝,几朝国运都因为这一条河而覆灭,任何言语来描述都显得如此苍白。
因为黄河改道,赵昕做很多事情也就更加紧迫,和时间赛跑。南粮北运,北人南下,南方有着无限的生机,无穷的财富。向南!战略转向!
南粮北运,赵昕收购这些稻谷,差不多是一石二百五十文,比当地市场价高一百文左右,算是保护当地的农民,避免他们破产,收拢当地民心,也防止他们捂粮惜售。
以这个价格购买粮食,再一路将粮食北运至汴京,还要以米价八百文以下的价格售卖出去。严格来说,赵昕是亏本的。但是这个账不能够这么算,粮价是一切物价的基础,粮价稳定住了,其他物品的价格才不会离谱。
百姓花在吃食上的开销减少,就有余财购买布帛,购买煤炭,送孩子入学。而这些,都是对赵昕有利的,对整个社会有利的。
想着在粮食这方面盈利,可真是异想天开。想想后世的主要国家,哪个不是对农业进行大量补贴,哪个不是在农产品出口的时候给予大量税收减免甚至还返钱,倾销去别国击溃别国的农业,在别国农业无法自给自足后,抬高粮价实现垄断性利润。
农业是第一产业,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不是赵昕现在没有足够的权力,赵昕一定要逐步减少农业税,将税收的重点放在工商业上面。
当然,这些都太遥远了。财政是国家运行的基础,涉及到税收层面,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即便宋朝商业发达,两税也是长期保持一半以上的份额。想要削减难度非常大,即便是赵昕登基称帝,想要动这农业税,没有十多年的筹备也不可能成行。
目视远海,赵昕心潮起伏,想到了农业,就想起了自己当初的念头。赵昕成为太子之后,肩负苍生之重,他想过自己日后该如何做。
当初年幼的赵昕放弃了发展农业的心思,因为农业投资大,见效慢,相比较而言,工商业就好很多,资本运转的速度远胜农业,财富积累的速度也远胜农业。
从最开始涉足舆论行业,发行报纸,鼓动舆论,再一步步涉足布行,医疗业,矿物开采,船只制造等,赵昕按照自己规划的那样,就好像一只八爪鱼一样,不断延伸扩展着自己的触手。
财富不断积累,权势日益扩张,发展到今天,赵昕甚至有了出兵平灭一国的能力。成为了真正的实权人物,可与赵祯叫板,地位不可动摇。
是不是应该发展农业了?赵昕的目光迷离了起来,现在说自己没有发展农业的能力绝对是妄言,难道派人开放海南岛荒地和两广老山,就不是发展农业吗?
农业,狭义上指种植业,广义上则是指农林牧副渔。赵昕虽然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也不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还是要以种植业为主,再具体一些,甚至可以说就是关注水稻和小麦两种作物。
但凡这两种作物能够提高十分之一的产量,就足以养活数百上千万人。当然,想要实现这等成就,赵昕所需要付出的投入也是极其惊人的。
提高农产品产量,你的脑海中会生出多少办法来?
一,提高管理水平。
二,兴建水利工程。
三,研发良种,如杂交水稻。
四,推广化肥并提高化肥品质。
其他办法自然还有很多,比如修建大棚改变温度,但是在宋朝这个办法显然不太现实。
皇宫春房里倒是有一些反季节蔬菜,但那是建立在柴火日夜不停的燃烧下的。反季节蔬菜汉代就有,历代儒臣对此深恶痛绝,弹劾了不知道多少次,曹皇后在宫中种了一些,后来赵祯送给官员们食用还挨骂,也就放弃了。
你觉得上述四种办法哪一种最有可能成功呢?因为后世杂交水稻的巨大成就,绝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研发良种最重要。但是这需要足够的生物技术,否则就只能够靠农民祖祖辈辈流传下的种粮,即在粮食收获后择选饱满大粒的谷子作为来年的种子。
祖先很早就认识到种粮的重要性,所以普通百姓宁愿卖儿女也不愿卖种粮,因为儿女没有了还能够再生,种粮没有了就没有未来了,只能够流亡。到这一步,官府若是不及时赈济,往往会爆发农民起义或者大规模的盗匪。
生物能够成为基础学科之一,地位不言而喻。选用良种在宋朝不可行,至少效果不明显,不会是赵昕发力的重点。
将同样的问题拿去询问一个宋人,他可能会回答你说应该选取贤才,注重管理。就时代而言,其实并没有错,一些乡村的百姓,消息封闭,传承下来的耕作经验早已落伍,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掌握先进耕作播种的技术。兴修水利工程浩大,动辄几个州县联合,而使用农家肥不需要教。
这个问题拿来问赵昕,赵昕则是更加倾向于发展化肥。
哪怕不是生物专业的学生,只要在农村待过,干过农活,就明白化肥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生活在后世的人或许会认为土地年年耕种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宋朝,一块土地最多连续耕种三年,哪怕是地力最为肥沃的土地,平时农家肥施过,秸秆不断地烧下去,也最多耕种三年,除非你这块土地不要了。
至于普通土地,耕作一年休耕一年甚至是数年的情况,再正常不过,特别是在农牧交界地带的土地,但凡多耕种几年,就会土地沙漠化,而且这个趋势在气候变冷的大背景下几乎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去***历史上的沙漠变迁,很大原因是人为的。
天下之财有常数,这里多一些,那里就要少一些,用物理学话语来说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即便是侥幸出现杂交水稻这种高产作物,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根本存活不了,推广不了,意义不大,还不如出现一些耐盐碱耐干旱的优质稻种。
农业想要增产,无非扩大氮磷钾三种物质供给而已,几乎没有作物能够绕开这三种微量元素的。虽说是微量元素,可是少一点植物就无法生长,或者长出来之后不结穗,一年白干。
为什么粪行能够成为汴京七十二正行中排名前五的大行,就是因为排泄物之中有着重要的尿素,这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原料。日益膨胀的人口,农业对于尿素的需求也是日益增长的,然而即便是这样,农业产量还是止步不前好久了。
明白化肥对作物的极端重要性之后,就不要说我家一共就三亩土地,粮食产量足够一家五六口人吃,还有剩余。为什么古代家家户户动辄几十亩土地,还经常忍饥挨饿?因为人家几十亩土地,但是真正在耕种的,可能就三分之一,然后这三分之一的土地,因为缺少化肥,还缺少耕牛连最基本的犁地都做不了,最后粮产还不足你家的十分之一。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地残酷!科学技术,真的是第一生产力。你在后世教科书上学的一些知识,是血的知识。
培育良种需要生物技术,而发展化肥则是需要化学的进步。如果要发明农业机械的话,那就需要用到物理相关的知识。
学好物理化,真是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即便是理科出身的学子,又有多少人敢担保自己在回到古代后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时代性的问题呢?中学连二三百年前的知识都喊难,大学一百年前的知识直接挂科,放弃深造,更不要说时代前沿的理论。
在后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社会的分工不断明细,注定了凭借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做成大事。好比一个计算机天才,凭借高超的黑客技术甚至能够黑入政府官网,你让他凭空造一个电脑试试,不要说里面的芯片了,就是外面的塑料板,你看他知不知道怎么造。这种人穿越到古代来,一身本领几乎是被废了大半。
这种最简单的问题没有人去思考过,因为没有必要去思索,社会就是一个巨型的链条,我不去做,在巨大的社会需求下,自然有人去做。
而赵昕现在需要做的,就相当于带领大宋由古代农业逐渐进入现代农业之中。这件事情要是做成了,大宋即便是不想称霸也不可能。对于世界的意义,远比四大发明有用,因为解决的是最为基本的温饱问题。钾肥的出现,直接让世界人口上限提高一倍,并且冲击马尔萨斯理论,让人们质疑随着生产力发展,世界人口的上限是否有尽头。
一切从头开始,偏偏赵昕脑海中还不记得多少物理化的知识,赵昕选择由化肥着手,虽然不可能像后世化工厂一样,直接生产出专门的化肥来。但是通过不断的实验对比,能够择选出含氮磷钾较多的作物进行间种,甚至进一步发现蕴含氮磷钾的矿产进行开采,也是可能的。
就好像是电灯的发明一样,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最后选择钨丝,因为其熔点最高。
曾经的赵昕无法承担如此大规模的实验,农业试验本就见效慢,前期投入巨大后期还不好回本。但是现在,赵昕不再迟疑,是时候履行他作为太子的职责了。
在海上漂着的时候,赵昕就在时时刻刻想着此事,为此深居简出,在纸张上写写画画,随时记录自己的奇思妙想。有些时候大半夜想到一个好办法,赵昕都要跳起来将之记载下来。整个人都好像变得魔怔起来一样。
想要进行大规模的化肥试验,首先必须要有大规模的试验田,不仅仅是汴京一带的,以大宋版图之广,东南西北气候地形差异巨大,最好是各道都有一片试验田。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决,因为各地都有大量的官田,作为官员的俸禄开支,比如知县就有三到五顷的收入(因县人口差异而不同,京畿县收入最高)。
赵昕可以租种或者直接征调这些土地,而这些土地上的佃户完全可以保留下来,成为试验田的劳作者,以免这部分人失业。
只要土地问题解决,其他问题就相对简单许多。就这样,经过半个月的闭关,赵昕写出了自己的计划初稿。
ps:四千字,不分章了,之前少更一章,现在补上。明天22号考研出成绩,唉,心情复杂,当初想着考研写书两开花,就怕两边都砸了。如果明天没有更,大概率是砸了,到时候再说吧。
这一次,赵昕不顾旁人的劝谏,执意走海路,自己乘坐着上等宝舟,可容纳上千人的那种,几乎是一个大型行宫,雕梁画栋,巧夺天工,船上稍微摘一个饰品下来就足够普通人数年吃食了。
周围舟舰上千,包括诸多民船,带着无尽货物,主要是征伐交趾的战利品,之前运送了一批北上,但是没有运完,事实上,即便是现在也没有运完。李德政南征北战,战获无数,此外重视农耕,兴修水利,交趾远比赵昕想象之中的富裕。
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粮食,海南岛粮食大丰收,正好带去缓解北方粮食危机。粮食大丰收,对于百姓而言其实并不完全是好事,谷贵伤农,谷贱亦伤农。今年两广的米价低至四百文一石,而谷价(没有去壳的稻谷)更是低至一百五十文。
而汴京呢,米价一石八百文还是没有米商愿意贩卖,小麦的价格常年在一千五百文左右浮动,在赵昕的刻意打压之下,还是两广的一倍有余。
当然这和黄河改道后,河北山东多地成为荒地盐碱地有关,整个北方的粮价这些年就是一直在涨。
1048年的黄河大改道,是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这句话一点夸张都没有。
所谓宋夏战争的成败和这件事相比真的不值一提,庆历和议送的那点钱,和修理黄河及赈济灾民相比,真的是九牛一毛。其恶果在原本历史上贯穿宋金元三朝,几朝国运都因为这一条河而覆灭,任何言语来描述都显得如此苍白。
因为黄河改道,赵昕做很多事情也就更加紧迫,和时间赛跑。南粮北运,北人南下,南方有着无限的生机,无穷的财富。向南!战略转向!
南粮北运,赵昕收购这些稻谷,差不多是一石二百五十文,比当地市场价高一百文左右,算是保护当地的农民,避免他们破产,收拢当地民心,也防止他们捂粮惜售。
以这个价格购买粮食,再一路将粮食北运至汴京,还要以米价八百文以下的价格售卖出去。严格来说,赵昕是亏本的。但是这个账不能够这么算,粮价是一切物价的基础,粮价稳定住了,其他物品的价格才不会离谱。
百姓花在吃食上的开销减少,就有余财购买布帛,购买煤炭,送孩子入学。而这些,都是对赵昕有利的,对整个社会有利的。
想着在粮食这方面盈利,可真是异想天开。想想后世的主要国家,哪个不是对农业进行大量补贴,哪个不是在农产品出口的时候给予大量税收减免甚至还返钱,倾销去别国击溃别国的农业,在别国农业无法自给自足后,抬高粮价实现垄断性利润。
农业是第一产业,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不是赵昕现在没有足够的权力,赵昕一定要逐步减少农业税,将税收的重点放在工商业上面。
当然,这些都太遥远了。财政是国家运行的基础,涉及到税收层面,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即便宋朝商业发达,两税也是长期保持一半以上的份额。想要削减难度非常大,即便是赵昕登基称帝,想要动这农业税,没有十多年的筹备也不可能成行。
目视远海,赵昕心潮起伏,想到了农业,就想起了自己当初的念头。赵昕成为太子之后,肩负苍生之重,他想过自己日后该如何做。
当初年幼的赵昕放弃了发展农业的心思,因为农业投资大,见效慢,相比较而言,工商业就好很多,资本运转的速度远胜农业,财富积累的速度也远胜农业。
从最开始涉足舆论行业,发行报纸,鼓动舆论,再一步步涉足布行,医疗业,矿物开采,船只制造等,赵昕按照自己规划的那样,就好像一只八爪鱼一样,不断延伸扩展着自己的触手。
财富不断积累,权势日益扩张,发展到今天,赵昕甚至有了出兵平灭一国的能力。成为了真正的实权人物,可与赵祯叫板,地位不可动摇。
是不是应该发展农业了?赵昕的目光迷离了起来,现在说自己没有发展农业的能力绝对是妄言,难道派人开放海南岛荒地和两广老山,就不是发展农业吗?
农业,狭义上指种植业,广义上则是指农林牧副渔。赵昕虽然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也不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还是要以种植业为主,再具体一些,甚至可以说就是关注水稻和小麦两种作物。
但凡这两种作物能够提高十分之一的产量,就足以养活数百上千万人。当然,想要实现这等成就,赵昕所需要付出的投入也是极其惊人的。
提高农产品产量,你的脑海中会生出多少办法来?
一,提高管理水平。
二,兴建水利工程。
三,研发良种,如杂交水稻。
四,推广化肥并提高化肥品质。
其他办法自然还有很多,比如修建大棚改变温度,但是在宋朝这个办法显然不太现实。
皇宫春房里倒是有一些反季节蔬菜,但那是建立在柴火日夜不停的燃烧下的。反季节蔬菜汉代就有,历代儒臣对此深恶痛绝,弹劾了不知道多少次,曹皇后在宫中种了一些,后来赵祯送给官员们食用还挨骂,也就放弃了。
你觉得上述四种办法哪一种最有可能成功呢?因为后世杂交水稻的巨大成就,绝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研发良种最重要。但是这需要足够的生物技术,否则就只能够靠农民祖祖辈辈流传下的种粮,即在粮食收获后择选饱满大粒的谷子作为来年的种子。
祖先很早就认识到种粮的重要性,所以普通百姓宁愿卖儿女也不愿卖种粮,因为儿女没有了还能够再生,种粮没有了就没有未来了,只能够流亡。到这一步,官府若是不及时赈济,往往会爆发农民起义或者大规模的盗匪。
生物能够成为基础学科之一,地位不言而喻。选用良种在宋朝不可行,至少效果不明显,不会是赵昕发力的重点。
将同样的问题拿去询问一个宋人,他可能会回答你说应该选取贤才,注重管理。就时代而言,其实并没有错,一些乡村的百姓,消息封闭,传承下来的耕作经验早已落伍,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掌握先进耕作播种的技术。兴修水利工程浩大,动辄几个州县联合,而使用农家肥不需要教。
这个问题拿来问赵昕,赵昕则是更加倾向于发展化肥。
哪怕不是生物专业的学生,只要在农村待过,干过农活,就明白化肥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生活在后世的人或许会认为土地年年耕种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宋朝,一块土地最多连续耕种三年,哪怕是地力最为肥沃的土地,平时农家肥施过,秸秆不断地烧下去,也最多耕种三年,除非你这块土地不要了。
至于普通土地,耕作一年休耕一年甚至是数年的情况,再正常不过,特别是在农牧交界地带的土地,但凡多耕种几年,就会土地沙漠化,而且这个趋势在气候变冷的大背景下几乎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去***历史上的沙漠变迁,很大原因是人为的。
天下之财有常数,这里多一些,那里就要少一些,用物理学话语来说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即便是侥幸出现杂交水稻这种高产作物,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根本存活不了,推广不了,意义不大,还不如出现一些耐盐碱耐干旱的优质稻种。
农业想要增产,无非扩大氮磷钾三种物质供给而已,几乎没有作物能够绕开这三种微量元素的。虽说是微量元素,可是少一点植物就无法生长,或者长出来之后不结穗,一年白干。
为什么粪行能够成为汴京七十二正行中排名前五的大行,就是因为排泄物之中有着重要的尿素,这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原料。日益膨胀的人口,农业对于尿素的需求也是日益增长的,然而即便是这样,农业产量还是止步不前好久了。
明白化肥对作物的极端重要性之后,就不要说我家一共就三亩土地,粮食产量足够一家五六口人吃,还有剩余。为什么古代家家户户动辄几十亩土地,还经常忍饥挨饿?因为人家几十亩土地,但是真正在耕种的,可能就三分之一,然后这三分之一的土地,因为缺少化肥,还缺少耕牛连最基本的犁地都做不了,最后粮产还不足你家的十分之一。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地残酷!科学技术,真的是第一生产力。你在后世教科书上学的一些知识,是血的知识。
培育良种需要生物技术,而发展化肥则是需要化学的进步。如果要发明农业机械的话,那就需要用到物理相关的知识。
学好物理化,真是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即便是理科出身的学子,又有多少人敢担保自己在回到古代后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时代性的问题呢?中学连二三百年前的知识都喊难,大学一百年前的知识直接挂科,放弃深造,更不要说时代前沿的理论。
在后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社会的分工不断明细,注定了凭借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做成大事。好比一个计算机天才,凭借高超的黑客技术甚至能够黑入政府官网,你让他凭空造一个电脑试试,不要说里面的芯片了,就是外面的塑料板,你看他知不知道怎么造。这种人穿越到古代来,一身本领几乎是被废了大半。
这种最简单的问题没有人去思考过,因为没有必要去思索,社会就是一个巨型的链条,我不去做,在巨大的社会需求下,自然有人去做。
而赵昕现在需要做的,就相当于带领大宋由古代农业逐渐进入现代农业之中。这件事情要是做成了,大宋即便是不想称霸也不可能。对于世界的意义,远比四大发明有用,因为解决的是最为基本的温饱问题。钾肥的出现,直接让世界人口上限提高一倍,并且冲击马尔萨斯理论,让人们质疑随着生产力发展,世界人口的上限是否有尽头。
一切从头开始,偏偏赵昕脑海中还不记得多少物理化的知识,赵昕选择由化肥着手,虽然不可能像后世化工厂一样,直接生产出专门的化肥来。但是通过不断的实验对比,能够择选出含氮磷钾较多的作物进行间种,甚至进一步发现蕴含氮磷钾的矿产进行开采,也是可能的。
就好像是电灯的发明一样,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最后选择钨丝,因为其熔点最高。
曾经的赵昕无法承担如此大规模的实验,农业试验本就见效慢,前期投入巨大后期还不好回本。但是现在,赵昕不再迟疑,是时候履行他作为太子的职责了。
在海上漂着的时候,赵昕就在时时刻刻想着此事,为此深居简出,在纸张上写写画画,随时记录自己的奇思妙想。有些时候大半夜想到一个好办法,赵昕都要跳起来将之记载下来。整个人都好像变得魔怔起来一样。
想要进行大规模的化肥试验,首先必须要有大规模的试验田,不仅仅是汴京一带的,以大宋版图之广,东南西北气候地形差异巨大,最好是各道都有一片试验田。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决,因为各地都有大量的官田,作为官员的俸禄开支,比如知县就有三到五顷的收入(因县人口差异而不同,京畿县收入最高)。
赵昕可以租种或者直接征调这些土地,而这些土地上的佃户完全可以保留下来,成为试验田的劳作者,以免这部分人失业。
只要土地问题解决,其他问题就相对简单许多。就这样,经过半个月的闭关,赵昕写出了自己的计划初稿。
ps:四千字,不分章了,之前少更一章,现在补上。明天22号考研出成绩,唉,心情复杂,当初想着考研写书两开花,就怕两边都砸了。如果明天没有更,大概率是砸了,到时候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