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 胡马行踪
第七百零一章 胡马行踪
从河东道最北面的长城一直到阴山之间,都是属于大唐的单于都护府管辖地,在大唐建国之初,朝廷在阴山以南筑了三座受降城,并派兵驻守,对抗突厥,但随着东突厥灭亡,越来越多的突厥人南附大唐,大唐王朝便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将这些内附突厥人安置在长城以北、阴山以南的广大草原上。
唐以后,随着府兵制败坏,朝廷难以负担庞大的军费开支,唐军的实际控制地也渐渐南撤,单于都护府也就成了唐廷名义上的控制地,三座受降城不再有军队驻守,唐军防御又退回了黄河及长城一线。
而内附唐朝的突厥人名义上是尊唐朝皇帝为天可汗,但实际上他们自立自辖,不受唐朝控制,相反,他们对安禄山和史思明却是敬若神明,以至于他们后来成为了安史之乱的主力。
但由于史思明过早和安禄山分裂,使得这两派河北军阀的支持者泾渭分明,安禄山是得到契丹的支持,而史思明的支持者则主要是内附突厥人,他们称呼史思明为二圣,出粮出兵,支持史思明在河北称雄。
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内附突厥人支持史思明,也是为谋取河北富庶的财富和人口,当大唐强盛时,他们就会披上羊皮,装成一只只温顺的绵羊,可当唐朝衰弱时,他们就会掀开羊皮,露出狰狞的狼牙......
四月初,李庆安亲率十五万唐军骑兵抵达了一望无尽的草原,李庆安已是身经百战,对回纥人也有过多次交锋,如果只是想打击回纥人,那很简单,派一支精锐骑兵深入草原腹地,总会有所斩获,可如果是想彻底灭亡回纥,那就得采用阵地战,步步为营。
但如果是那样,唐军的后勤补给线就会过长,容易被回纥骑兵袭击,所以李庆安决定采用吐蕃人的办法,建立补给点,大军走到哪里,补给点就建在哪里?
李庆安选择的第一个补给点叫做黑城,位于青山以南,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它原本是一个草原小镇,是唐军在阴山一带巡逻的一个补给站和哨所,但随着内附突厥人的涌入,这座小城也就失去了它的军事功能,成为一个商人们的聚集地。
来自唐朝的茶叶、盐、生铁、丝绸、布匹、粮食等等大量货物都在这里集散,尽管唐朝在几年前已经对回纥实行了严厉的贸易禁运,但河北境内的走私依然猖獗,朝廷的禁令管不到河北,除了生铁和粮食等河北本身也奇缺的战略物资外,茶叶、盐、丝绸、布匹等生活物资还是大量通过走私或者贸易方式流入了草原。
黑城的商贸依然活跃,黑城并不大,城墙周长只有三里,城墙高约一丈,草原筑城主要是用于防狼,因此城墙普遍都不高,城内有人口三百余户,其固定商铺约四五十家,这里也可以称为草原上的商业心,城内客栈、酒肆、赌馆、妓院一应俱全,每天都挤满了从草原各地赶来的牧民,他们卖掉羊皮药材,再买一些茶叶和盐等生活品回去,手有余钱,自然还要逛逛酒肆青楼,大量的客源,使这里各家店铺的生意都十分兴隆。
但今天一早,整个黑城便笼罩在一片恐惧之,大部分的店铺都没有开门,每家每户都提心吊胆,已经有牧民将唐军北上的消息传到了这里,昨晚傍晚,唐军主力已经到了五十里外。
在黑城主街的部有一家叫燕然居的酒肆,也是城内五家酒肆最大的一家,是一名汉人所开,他的十几名伙计都是来自朔州。
这名汉人姓陶,是河东朔州人,他在黑城已经生活了三十年,他为人良善,常接济孤贫,再加上本人粗通医术,一般牧民有什么病痛,他都会乐意帮忙,几十年下来,周围数百里的牧民没有不认识他,没有不尊敬他,都叫他陶老爹,他的酒肆也生意最好,每天都坐满了各地来的牧民.甚至还有从千里外来的牧人。
一大早,燕然居酒肆便挤满了客人,足有数百人之多,将酒肆挤得满满当当,甚至一张四人的桌子旁都挤了十几人,男女老少都有,这些客人都是本城的商人和居民,他们不是来喝酒,而是来这里避难,这是一种下意识的想法,唐军到来,只有汉人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不光是燕然居,另外一家汉人开的客栈和几家汉人商铺也一样挤满了避难的突厥人。
整座小城内都十分安静,酒肆里则稍微有些热闹,充满了一片窃窃低语声,这时,外面大街上忽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声响如雷,这至少是几百匹马才有的声响,客栈内霎时一片寂静,女人将孩子紧紧抱在怀,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恐惧之色,这是唐军入城了。
掌柜陶老爹神情有些复杂,显得心事重重,他快步走到门口,从门缝向外张望,他一眼便看见了一队数十人的唐军士兵,正向他的客栈走来。吓得他向后退了两步。
‘砰!砰!’的敲门声响,只听外面有人在高喊:“开门!”
所有人的脸上都吓得惊恐不已,掌柜陶老爹上前拉开了门栓,门被轰地一声推开了,几十名唐军士兵大步走进了酒肆。
“原来都躲到这里来了!”
为首是一名唐军校尉,他扫了一圈屋子里的人,冷冷道:“你们怕什么!怕唐军吃了你们吗?哼!你们这几百人还不够唐军填牙缝的。”
他忽然提高了声音,高声道:“奉上将军口谕,黑城已被唐军征用,所有人全部搬出城外暂住!”
他宣布完命令,见众人没有反应,不由眼睛一瞪,“没听懂我的话吗?”
陶老爹连忙上前拱手道:“军爷,他们都是突厥人,听不懂汉话。”
校尉这才明白过来,对陶老爹道:“那你告诉他们!”
陶老爹又小心翼翼确认道:“军爷的意思是,不杀他们,只是搬出去?”
“没错!上将军不想杀他们,但我们要黑城,让他们立刻搬到城外,他们可以带走自己的东西,但必须半个时辰内搬完,从现在开始计算,超过时间者,以奸细论处!”
陶老爹慌忙将校尉的意思用突厥语向众人大声解释了一遍,酒肆内顿时乱作一团,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冲出酒肆,向自己的店铺和家里冲去,只有半个时辰,谁都想多搬一点东西。
几十名唐军连忙闪到一旁,让他们出去,只片刻时间,酒肆内的几百人便跑得干干净净,一个不剩。
这时,校尉回头问陶老爹:“你就是陶义?”
陶老爹点点头,陶义这个名字他已经近三十年未用了,他从怀摸出一块铜牌,递给了校尉,校尉仔细看了看,便对他道:“你跟我来吧!”
两人走出了酒肆,翻身上马,向城外而去。
........
黑城外的草原上,十五万唐军正在扎营,这将是一座连绵十里的连营,由于北征不便,一些用处不大的辎重唐军便没有携带了,比如攻城武器和营栅等物品,唐军采用哨塔的方式,在连营边上搭建了二十几座哨塔。
大营内一片忙碌,士兵们有的扎营,有的喂马,有的埋锅造反,声音沸腾,热闹异常,陶老爹已经下了马,跟着校尉向军大帐走去。
陶老爹的官方籍贯是河东朔州人,但实际上他是一名碎叶汉人,三岁时,他的父亲被汉唐会派遣,全家迁到了河东太原,成为河东汉唐会的一员,随着边贸的兴,他父亲又被派到朔州开贸易商行,从此全家便将户籍迁到了朔州。
二十岁那年,他改名换姓来到了黑城,在这里娶妻生子,扎下了根,一晃便过去三十年,尽管他已经远离唐朝,但他依然是汉唐会一员,每年定期向太原汉唐会汇报情况,并要将他所得的七成利润交给汉唐会。
直到几年前,河东汉唐会改为河东情报堂,他也改换了身份,领到了新的号牌,成为大唐情报堂的成员之一,负责收集阴山一带突厥人的情报。
两人走近了李庆安的军大帐,被亲卫拦住了,校尉上前道:“这是黑城的情报堂成员,上将要召见他。”
几名亲兵上前,将陶义上上下下严密地搜查了一遍,这才放他进去了。
军帅帐内,李庆安正和副将李晟以及大将雷万春、贺娄余润、马璘,行军司马辛云京等十几名主要将领在沙盘前商议着军情。
从长城出来后,他们在草原上一路行军数百里,竟然没有遇到任何突厥人部落,还有史思明的残军,他们就仿佛凭空消失了一般。
直到昨天,他们的巡哨才抓到了数十名来黑城卖东西的突厥牧民,从他们口得知,他们的部落已经北逃阴山,但他们只是一个小部落,并没有史思明军队跟随,史思明的军队逃去哪里,他们也不知道。
李庆安拿木杆指着阴山道:“现在有三个可能,一个是史思明已经过了阴山,向漠北腹地逃去,去和回纥军汇合,另一个可能是他们就躲在阴山某处,坐看我们和回纥军火拼,还一个可能是他们向东或者向西逃窜,甚至迂回到了我们身后,伺机杀回河北。”
说到这里,李庆安看了一眼众人的表情,见他们脸色凝重,便知道他们最担心什么,又笑道:“这几个可能性,我最关注史思明是否会逃去北庭,这其实也是我最担心的事情。”
李庆安的目光又投向了雷万春,问他道:“雷将军,你曾经从北庭奔驰到居延海,又从居延海到朔州,我来问你,这间需要多少时间?”
雷万春身道:“回禀上将军,从这里到北庭相距万里,如果马不停蹄奔驰,也需要一个月时间,一路是万里草原,现在季节也允许,从路程和气候来说,并不是不可能,但史思明最大的问题是粮食补给,他有十余万大军,想率十余万大军一路奔去北庭,几乎是不可能,且十余万突厥胡兵都拖家带小,除非他能说动所有的突厥部落跟随他一西迁,所以卑职认为,他逃去北庭的可能性不大。”
李庆安摆摆手,让他坐下,他又对众人道:“尽管可能性不大,但还是有这个可能,所以我已经命段秀实派出五千骑兵在西面的草原上巡哨拦截,一旦有发现,便要立刻向我禀报,这一点我请大家放心,其实我个人认为,杀回河北的可能性也不大,原因也是粮食问题,杀回河北他是自寻死路,所以只有两种可能,越过阴山,去投靠回纥人,或者躲藏在阴山某处,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线索请大家不要忘记了,史思明的十几万军队是由十六个部落的突厥人组成,并不是史思明一个人说了算,他的重大决定都要得到十六个部落首领的同意。”
旁边的李晟笑了来,“大将军的意思是说,史思明军队越过阴山,去投靠回纥人的可能性其实也不大,对吗?”
李庆安笑着点了点头,“正是这样,或许史思明想去,但他军队的突厥人未必想去。”
这时,大帐外传来了禀报声,“上将军,黑城的陶义已经带到!”
“让他进来!”
李庆安对众人笑道:“咱们怎么猜都是外行,还听听情报堂的意见!”
片刻,帐帘一挑,几名亲兵领着陶义走了进来,陶义虽然是情报堂成员,但他在毕竟在草原生活了三十年,和一般平民没有什么区别了,他上前便双膝跪下,给李庆安磕了一个头,“陶义叩见赵王殿下!”
李庆安见他须发皆白,已六十余岁了,便连忙上前将他扶,“不必多礼,请!”
扶他来,李庆安又对众人笑着介绍道:“这位陶公也是碎叶人,在黑城已生活了三十年,是从前汉唐会的成员。”
汉唐会在安西军已不是什么秘密,众人听说他也是碎叶人,便觉得亲近了几分,都笑着向他拱拱手,陶义在大将云集的帐显得很紧张拘束,李庆安也不多为难他了,便笑道:“我们正在讨论史思明大军的去向,陶公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点线索?”
说完,他将木杆递给了陶义,陶义走到沙盘前,他还第一次看见这种活地图,呆愣了半天,才慢慢反应过来,“啊!原来这就是阴山,噢!这是青山,那这一定是黑城了。”
他找到了一座用木头做成的黑城,又仔细向四周观察,李庆安没有催促,他知道适应这种沙盘需要时间,不过既然陶义没有一口否认,就说明他有一点线索,李庆安的心也有了几分希望。
陶义已经渐渐熟悉了沙盘,也渐渐平静下来,他便对众人道:“我的酒肆里有很多四周的突厥人,大约在三天前,有一帮来黑城买茶叶和盐的突厥人到我店里喝酒,我就听他们抱怨,说军队耗费太大,他们的羊羔都被军队抢走了,我当时问他是哪里的军队,他说是从南面来的,估计就是史思明的军队。”
陶义的线索让大帐内的军官们都一阵惊喜,李晟连忙问他:“那这几个突厥人是从哪里来?”
陶义笑道:“这帮人我也是第一次见,我也和他们聊了一会儿,他们是同罗部的突厥人,同罗部和阿布思部合并后,大部分被阿布思带去了西方,但还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幽州以北,他们说有很多部落一东逃,有几十万人之多,仆骨、同罗、思结都有,结果在九十九泉那边他们内部发生了矛盾,同罗和思结都不愿北去,最后是军队和仆骨部向阴山方向去了。”
李庆安和李晟对望一眼,陶义的这番话至少有两个信息,一个是史思明的突厥军分裂了,另一个是相隔时间并不久,这或许是突厥人汇集的时间耗费太多所致。
李庆安又仔细看了看沙盘,陶义用木杆指着东面一片绿色道,“这里就是九十九泉,其实是由很多小湖泊组成,离我们这里只有二百里。”
李庆安点点头,同罗和思结可以交给李光弼的军队处理,他们的目的是要追上史思明的军队。
这时,陶义又忽然想一事,便急道:“还有一个线索,或许有用。”
李庆安连忙道:“你说!”
“也是前天,我听一家商铺的店主说,有人在大量购买茶叶和盐,把他们店里都存货都买光了,好像好多店铺都有这种情况.....”
“他们现在在哪里?”
不等他说完,李庆安便打断了他,他几乎可以肯定,这一定是史思明派来的人,只有军队才有这么大的消耗。
“他们都搬出城了,应该在南门附近。”
“带我去看看!”
.........
片刻后,李庆安和李晟带着数百骑兵赶到了南城外,这里是唐军指定的临时居住地,现在已经过了时限,几百户人家都出了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帐篷,他们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和牛羊都搬来了,众人正在忙碌地扎帐篷,收拾东西,不远处,一队骑兵在监视着他们。
陶义去了帐篷内,很快,他领了三四名商人过来了,亲兵把他们带到了李庆安的面前,此时他们已经知道要问他们什么事。
陶义先对李庆安道:“这三人是城内做盐茶生意最大的三家,他们的存货都被买光了。”
三名商人都是突厥人,他们跪下磕头,“草民参见殿下!”
李庆安笑了笑,用突厥语对他们道:“唐军从不伤害平民,也不会抢掠商人,你们尽管放心,我现在想问你们,是什么人买光了你们的存货,他们去了哪里?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三名突厥人听李庆安竟然能说一口流利的突厥语,都大为惊讶,其一名年迈的商人答道:“回禀殿下,事情就发生在前天晚上,有二十几名大汉,非常精明能干,我们事后也合计了,他们共买走了一万担茶叶和一千多石盐,我们把货送到了城外,发现他们其实有数百人,二百多辆马车。”
两百多辆马车,应该走得不快,还能追上,李庆安又追问道:“那他们有没有说去哪里?”
“他们不肯说,但我一个伙计听其一人抱怨,说诺真水城那么远,三天时间怎么可能赶到。”
诺真水城位于阴山北麓,这就是最关键的线索了,李庆安当即回头对李晟道:“运茶盐的马车队是去了诺真水城,那里应该就是史思明军队的汇集地,时间紧迫,我们要立刻出发!”
一个时辰后,李庆安和李晟率领十万骑兵向北浩浩荡荡而去,行军司马辛云京则率五万人留守黑城。
...........
雷万春率领三千骑兵为先锋,他们每人配双马,李庆安令他们一天一夜之内要追上运盐茶的马车队,三千骑兵在辽阔的草原上风驰电掣般疾奔,但草原实在是太辽阔,要想找到马车队的行踪,并不容易,雷万春又派出了十支斥候小队分头搜寻。
次日上午,一支小队终于发现了马车队的踪迹,雷万春立刻率军赶了过去,在一条小河旁,他们看到了一道清晰的车轮印,从车轮印来判断,应该载有重物,而且数量不少,还有很多马匹的粪便。
一名斥候上前禀报:“将军,马粪很新鲜,最多相隔一个多时辰。”
一个多时辰,那马车队就在前方五十里外,雷万春立刻下令,“出发!一个时辰内追上车队。”
三千骑兵催马便追,午时分,一名斥候来报,发现远方二十几里外有一行小黑点。
雷万春手一摆,停住了军队,他对身边的一名郎将道:“你率一千弟兄先绕到前面,堵住他们,不准一人漏网!”
郎将领令,率领一千骑兵向西北方向而去,雷万春并不着急,大约又过了半个时辰,他估计军队已经绕过去了,这才下令,“全军追击,不准一人漏网!”
剩下两千骑兵俨如平地刮的一股旋风,人人奋勇争先,向北方猛追而去,半个时辰后,他们终于追上了运盐茶的马车队。
从河东道最北面的长城一直到阴山之间,都是属于大唐的单于都护府管辖地,在大唐建国之初,朝廷在阴山以南筑了三座受降城,并派兵驻守,对抗突厥,但随着东突厥灭亡,越来越多的突厥人南附大唐,大唐王朝便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将这些内附突厥人安置在长城以北、阴山以南的广大草原上。
唐以后,随着府兵制败坏,朝廷难以负担庞大的军费开支,唐军的实际控制地也渐渐南撤,单于都护府也就成了唐廷名义上的控制地,三座受降城不再有军队驻守,唐军防御又退回了黄河及长城一线。
而内附唐朝的突厥人名义上是尊唐朝皇帝为天可汗,但实际上他们自立自辖,不受唐朝控制,相反,他们对安禄山和史思明却是敬若神明,以至于他们后来成为了安史之乱的主力。
但由于史思明过早和安禄山分裂,使得这两派河北军阀的支持者泾渭分明,安禄山是得到契丹的支持,而史思明的支持者则主要是内附突厥人,他们称呼史思明为二圣,出粮出兵,支持史思明在河北称雄。
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内附突厥人支持史思明,也是为谋取河北富庶的财富和人口,当大唐强盛时,他们就会披上羊皮,装成一只只温顺的绵羊,可当唐朝衰弱时,他们就会掀开羊皮,露出狰狞的狼牙......
四月初,李庆安亲率十五万唐军骑兵抵达了一望无尽的草原,李庆安已是身经百战,对回纥人也有过多次交锋,如果只是想打击回纥人,那很简单,派一支精锐骑兵深入草原腹地,总会有所斩获,可如果是想彻底灭亡回纥,那就得采用阵地战,步步为营。
但如果是那样,唐军的后勤补给线就会过长,容易被回纥骑兵袭击,所以李庆安决定采用吐蕃人的办法,建立补给点,大军走到哪里,补给点就建在哪里?
李庆安选择的第一个补给点叫做黑城,位于青山以南,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它原本是一个草原小镇,是唐军在阴山一带巡逻的一个补给站和哨所,但随着内附突厥人的涌入,这座小城也就失去了它的军事功能,成为一个商人们的聚集地。
来自唐朝的茶叶、盐、生铁、丝绸、布匹、粮食等等大量货物都在这里集散,尽管唐朝在几年前已经对回纥实行了严厉的贸易禁运,但河北境内的走私依然猖獗,朝廷的禁令管不到河北,除了生铁和粮食等河北本身也奇缺的战略物资外,茶叶、盐、丝绸、布匹等生活物资还是大量通过走私或者贸易方式流入了草原。
黑城的商贸依然活跃,黑城并不大,城墙周长只有三里,城墙高约一丈,草原筑城主要是用于防狼,因此城墙普遍都不高,城内有人口三百余户,其固定商铺约四五十家,这里也可以称为草原上的商业心,城内客栈、酒肆、赌馆、妓院一应俱全,每天都挤满了从草原各地赶来的牧民,他们卖掉羊皮药材,再买一些茶叶和盐等生活品回去,手有余钱,自然还要逛逛酒肆青楼,大量的客源,使这里各家店铺的生意都十分兴隆。
但今天一早,整个黑城便笼罩在一片恐惧之,大部分的店铺都没有开门,每家每户都提心吊胆,已经有牧民将唐军北上的消息传到了这里,昨晚傍晚,唐军主力已经到了五十里外。
在黑城主街的部有一家叫燕然居的酒肆,也是城内五家酒肆最大的一家,是一名汉人所开,他的十几名伙计都是来自朔州。
这名汉人姓陶,是河东朔州人,他在黑城已经生活了三十年,他为人良善,常接济孤贫,再加上本人粗通医术,一般牧民有什么病痛,他都会乐意帮忙,几十年下来,周围数百里的牧民没有不认识他,没有不尊敬他,都叫他陶老爹,他的酒肆也生意最好,每天都坐满了各地来的牧民.甚至还有从千里外来的牧人。
一大早,燕然居酒肆便挤满了客人,足有数百人之多,将酒肆挤得满满当当,甚至一张四人的桌子旁都挤了十几人,男女老少都有,这些客人都是本城的商人和居民,他们不是来喝酒,而是来这里避难,这是一种下意识的想法,唐军到来,只有汉人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不光是燕然居,另外一家汉人开的客栈和几家汉人商铺也一样挤满了避难的突厥人。
整座小城内都十分安静,酒肆里则稍微有些热闹,充满了一片窃窃低语声,这时,外面大街上忽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声响如雷,这至少是几百匹马才有的声响,客栈内霎时一片寂静,女人将孩子紧紧抱在怀,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恐惧之色,这是唐军入城了。
掌柜陶老爹神情有些复杂,显得心事重重,他快步走到门口,从门缝向外张望,他一眼便看见了一队数十人的唐军士兵,正向他的客栈走来。吓得他向后退了两步。
‘砰!砰!’的敲门声响,只听外面有人在高喊:“开门!”
所有人的脸上都吓得惊恐不已,掌柜陶老爹上前拉开了门栓,门被轰地一声推开了,几十名唐军士兵大步走进了酒肆。
“原来都躲到这里来了!”
为首是一名唐军校尉,他扫了一圈屋子里的人,冷冷道:“你们怕什么!怕唐军吃了你们吗?哼!你们这几百人还不够唐军填牙缝的。”
他忽然提高了声音,高声道:“奉上将军口谕,黑城已被唐军征用,所有人全部搬出城外暂住!”
他宣布完命令,见众人没有反应,不由眼睛一瞪,“没听懂我的话吗?”
陶老爹连忙上前拱手道:“军爷,他们都是突厥人,听不懂汉话。”
校尉这才明白过来,对陶老爹道:“那你告诉他们!”
陶老爹又小心翼翼确认道:“军爷的意思是,不杀他们,只是搬出去?”
“没错!上将军不想杀他们,但我们要黑城,让他们立刻搬到城外,他们可以带走自己的东西,但必须半个时辰内搬完,从现在开始计算,超过时间者,以奸细论处!”
陶老爹慌忙将校尉的意思用突厥语向众人大声解释了一遍,酒肆内顿时乱作一团,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冲出酒肆,向自己的店铺和家里冲去,只有半个时辰,谁都想多搬一点东西。
几十名唐军连忙闪到一旁,让他们出去,只片刻时间,酒肆内的几百人便跑得干干净净,一个不剩。
这时,校尉回头问陶老爹:“你就是陶义?”
陶老爹点点头,陶义这个名字他已经近三十年未用了,他从怀摸出一块铜牌,递给了校尉,校尉仔细看了看,便对他道:“你跟我来吧!”
两人走出了酒肆,翻身上马,向城外而去。
........
黑城外的草原上,十五万唐军正在扎营,这将是一座连绵十里的连营,由于北征不便,一些用处不大的辎重唐军便没有携带了,比如攻城武器和营栅等物品,唐军采用哨塔的方式,在连营边上搭建了二十几座哨塔。
大营内一片忙碌,士兵们有的扎营,有的喂马,有的埋锅造反,声音沸腾,热闹异常,陶老爹已经下了马,跟着校尉向军大帐走去。
陶老爹的官方籍贯是河东朔州人,但实际上他是一名碎叶汉人,三岁时,他的父亲被汉唐会派遣,全家迁到了河东太原,成为河东汉唐会的一员,随着边贸的兴,他父亲又被派到朔州开贸易商行,从此全家便将户籍迁到了朔州。
二十岁那年,他改名换姓来到了黑城,在这里娶妻生子,扎下了根,一晃便过去三十年,尽管他已经远离唐朝,但他依然是汉唐会一员,每年定期向太原汉唐会汇报情况,并要将他所得的七成利润交给汉唐会。
直到几年前,河东汉唐会改为河东情报堂,他也改换了身份,领到了新的号牌,成为大唐情报堂的成员之一,负责收集阴山一带突厥人的情报。
两人走近了李庆安的军大帐,被亲卫拦住了,校尉上前道:“这是黑城的情报堂成员,上将要召见他。”
几名亲兵上前,将陶义上上下下严密地搜查了一遍,这才放他进去了。
军帅帐内,李庆安正和副将李晟以及大将雷万春、贺娄余润、马璘,行军司马辛云京等十几名主要将领在沙盘前商议着军情。
从长城出来后,他们在草原上一路行军数百里,竟然没有遇到任何突厥人部落,还有史思明的残军,他们就仿佛凭空消失了一般。
直到昨天,他们的巡哨才抓到了数十名来黑城卖东西的突厥牧民,从他们口得知,他们的部落已经北逃阴山,但他们只是一个小部落,并没有史思明军队跟随,史思明的军队逃去哪里,他们也不知道。
李庆安拿木杆指着阴山道:“现在有三个可能,一个是史思明已经过了阴山,向漠北腹地逃去,去和回纥军汇合,另一个可能是他们就躲在阴山某处,坐看我们和回纥军火拼,还一个可能是他们向东或者向西逃窜,甚至迂回到了我们身后,伺机杀回河北。”
说到这里,李庆安看了一眼众人的表情,见他们脸色凝重,便知道他们最担心什么,又笑道:“这几个可能性,我最关注史思明是否会逃去北庭,这其实也是我最担心的事情。”
李庆安的目光又投向了雷万春,问他道:“雷将军,你曾经从北庭奔驰到居延海,又从居延海到朔州,我来问你,这间需要多少时间?”
雷万春身道:“回禀上将军,从这里到北庭相距万里,如果马不停蹄奔驰,也需要一个月时间,一路是万里草原,现在季节也允许,从路程和气候来说,并不是不可能,但史思明最大的问题是粮食补给,他有十余万大军,想率十余万大军一路奔去北庭,几乎是不可能,且十余万突厥胡兵都拖家带小,除非他能说动所有的突厥部落跟随他一西迁,所以卑职认为,他逃去北庭的可能性不大。”
李庆安摆摆手,让他坐下,他又对众人道:“尽管可能性不大,但还是有这个可能,所以我已经命段秀实派出五千骑兵在西面的草原上巡哨拦截,一旦有发现,便要立刻向我禀报,这一点我请大家放心,其实我个人认为,杀回河北的可能性也不大,原因也是粮食问题,杀回河北他是自寻死路,所以只有两种可能,越过阴山,去投靠回纥人,或者躲藏在阴山某处,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线索请大家不要忘记了,史思明的十几万军队是由十六个部落的突厥人组成,并不是史思明一个人说了算,他的重大决定都要得到十六个部落首领的同意。”
旁边的李晟笑了来,“大将军的意思是说,史思明军队越过阴山,去投靠回纥人的可能性其实也不大,对吗?”
李庆安笑着点了点头,“正是这样,或许史思明想去,但他军队的突厥人未必想去。”
这时,大帐外传来了禀报声,“上将军,黑城的陶义已经带到!”
“让他进来!”
李庆安对众人笑道:“咱们怎么猜都是外行,还听听情报堂的意见!”
片刻,帐帘一挑,几名亲兵领着陶义走了进来,陶义虽然是情报堂成员,但他在毕竟在草原生活了三十年,和一般平民没有什么区别了,他上前便双膝跪下,给李庆安磕了一个头,“陶义叩见赵王殿下!”
李庆安见他须发皆白,已六十余岁了,便连忙上前将他扶,“不必多礼,请!”
扶他来,李庆安又对众人笑着介绍道:“这位陶公也是碎叶人,在黑城已生活了三十年,是从前汉唐会的成员。”
汉唐会在安西军已不是什么秘密,众人听说他也是碎叶人,便觉得亲近了几分,都笑着向他拱拱手,陶义在大将云集的帐显得很紧张拘束,李庆安也不多为难他了,便笑道:“我们正在讨论史思明大军的去向,陶公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点线索?”
说完,他将木杆递给了陶义,陶义走到沙盘前,他还第一次看见这种活地图,呆愣了半天,才慢慢反应过来,“啊!原来这就是阴山,噢!这是青山,那这一定是黑城了。”
他找到了一座用木头做成的黑城,又仔细向四周观察,李庆安没有催促,他知道适应这种沙盘需要时间,不过既然陶义没有一口否认,就说明他有一点线索,李庆安的心也有了几分希望。
陶义已经渐渐熟悉了沙盘,也渐渐平静下来,他便对众人道:“我的酒肆里有很多四周的突厥人,大约在三天前,有一帮来黑城买茶叶和盐的突厥人到我店里喝酒,我就听他们抱怨,说军队耗费太大,他们的羊羔都被军队抢走了,我当时问他是哪里的军队,他说是从南面来的,估计就是史思明的军队。”
陶义的线索让大帐内的军官们都一阵惊喜,李晟连忙问他:“那这几个突厥人是从哪里来?”
陶义笑道:“这帮人我也是第一次见,我也和他们聊了一会儿,他们是同罗部的突厥人,同罗部和阿布思部合并后,大部分被阿布思带去了西方,但还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幽州以北,他们说有很多部落一东逃,有几十万人之多,仆骨、同罗、思结都有,结果在九十九泉那边他们内部发生了矛盾,同罗和思结都不愿北去,最后是军队和仆骨部向阴山方向去了。”
李庆安和李晟对望一眼,陶义的这番话至少有两个信息,一个是史思明的突厥军分裂了,另一个是相隔时间并不久,这或许是突厥人汇集的时间耗费太多所致。
李庆安又仔细看了看沙盘,陶义用木杆指着东面一片绿色道,“这里就是九十九泉,其实是由很多小湖泊组成,离我们这里只有二百里。”
李庆安点点头,同罗和思结可以交给李光弼的军队处理,他们的目的是要追上史思明的军队。
这时,陶义又忽然想一事,便急道:“还有一个线索,或许有用。”
李庆安连忙道:“你说!”
“也是前天,我听一家商铺的店主说,有人在大量购买茶叶和盐,把他们店里都存货都买光了,好像好多店铺都有这种情况.....”
“他们现在在哪里?”
不等他说完,李庆安便打断了他,他几乎可以肯定,这一定是史思明派来的人,只有军队才有这么大的消耗。
“他们都搬出城了,应该在南门附近。”
“带我去看看!”
.........
片刻后,李庆安和李晟带着数百骑兵赶到了南城外,这里是唐军指定的临时居住地,现在已经过了时限,几百户人家都出了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帐篷,他们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和牛羊都搬来了,众人正在忙碌地扎帐篷,收拾东西,不远处,一队骑兵在监视着他们。
陶义去了帐篷内,很快,他领了三四名商人过来了,亲兵把他们带到了李庆安的面前,此时他们已经知道要问他们什么事。
陶义先对李庆安道:“这三人是城内做盐茶生意最大的三家,他们的存货都被买光了。”
三名商人都是突厥人,他们跪下磕头,“草民参见殿下!”
李庆安笑了笑,用突厥语对他们道:“唐军从不伤害平民,也不会抢掠商人,你们尽管放心,我现在想问你们,是什么人买光了你们的存货,他们去了哪里?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三名突厥人听李庆安竟然能说一口流利的突厥语,都大为惊讶,其一名年迈的商人答道:“回禀殿下,事情就发生在前天晚上,有二十几名大汉,非常精明能干,我们事后也合计了,他们共买走了一万担茶叶和一千多石盐,我们把货送到了城外,发现他们其实有数百人,二百多辆马车。”
两百多辆马车,应该走得不快,还能追上,李庆安又追问道:“那他们有没有说去哪里?”
“他们不肯说,但我一个伙计听其一人抱怨,说诺真水城那么远,三天时间怎么可能赶到。”
诺真水城位于阴山北麓,这就是最关键的线索了,李庆安当即回头对李晟道:“运茶盐的马车队是去了诺真水城,那里应该就是史思明军队的汇集地,时间紧迫,我们要立刻出发!”
一个时辰后,李庆安和李晟率领十万骑兵向北浩浩荡荡而去,行军司马辛云京则率五万人留守黑城。
...........
雷万春率领三千骑兵为先锋,他们每人配双马,李庆安令他们一天一夜之内要追上运盐茶的马车队,三千骑兵在辽阔的草原上风驰电掣般疾奔,但草原实在是太辽阔,要想找到马车队的行踪,并不容易,雷万春又派出了十支斥候小队分头搜寻。
次日上午,一支小队终于发现了马车队的踪迹,雷万春立刻率军赶了过去,在一条小河旁,他们看到了一道清晰的车轮印,从车轮印来判断,应该载有重物,而且数量不少,还有很多马匹的粪便。
一名斥候上前禀报:“将军,马粪很新鲜,最多相隔一个多时辰。”
一个多时辰,那马车队就在前方五十里外,雷万春立刻下令,“出发!一个时辰内追上车队。”
三千骑兵催马便追,午时分,一名斥候来报,发现远方二十几里外有一行小黑点。
雷万春手一摆,停住了军队,他对身边的一名郎将道:“你率一千弟兄先绕到前面,堵住他们,不准一人漏网!”
郎将领令,率领一千骑兵向西北方向而去,雷万春并不着急,大约又过了半个时辰,他估计军队已经绕过去了,这才下令,“全军追击,不准一人漏网!”
剩下两千骑兵俨如平地刮的一股旋风,人人奋勇争先,向北方猛追而去,半个时辰后,他们终于追上了运盐茶的马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