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下南中,自立门户
“公子,属下疏忽,让任歧跑了!”甘宁当时带了五百人马冲击郡衙,仅留下三百人在城头。加上没想到会有人在这时候往外跑,所以也没拦住,硬是让任歧冲出了南门。
“无妨!功大于过,先清点战果,让将士们解甲休整、进餐。伯当,你安排人手清点物资,放榜安民!”刘瑁说道。
“喏!”
跑了才好呢!
本来留着一个门不围就是让他跑的。
跑了才能追不是?
追了才能远离绵竹不是?
离开才能组建自己的团队不是?
本来还想着等岀发时提醒甘宁找个机放走任歧呢,可没等他说甘宁就私自行动夜破武阳了。
结果错进错出,任歧自己跑了?
跑了好!跑了妙!
“顺便,大开武阳府库,犒劳全军!今夜痛饮,共庆胜利!”
“喏!”张任领命而去。
甘宁一夜没有睡觉,仗打完了顿时睡意上涌,困到不行,下去休息了。
最后就剩下刘瑁与杨怀二人。
刘瑁没给杨怀安排事情,就足想留下他聊聊。
不一定能收服,却一定不能推向对立面。
“孟思,你我二人相识多久了?”
杨怀稍稍思量了一会儿:“从使君在幽州从蛾贼刀下救下我,至今已七年有余。”
“好!今日我有话想问你,你可愿以诚待我?”
杨怀躬身行礼道:“公子但问无妨,怀定无半句虚言。”
“呃……”刘瑁稍稍顿了一下,有些话说出来,就无法挽回,他甚至作好如果结果不满意,就催眠杨怀,让其忘记这段谈话的打算。
“孟思,你觉得我兄弟四人,何人可得父亲之位?”
“主家之事,属下不敢妄议!”刘瑁的话,让杨怀不禁内心颤动,这是要他站队呀!
“你我相识多年,常在军中共职,也算是知根知底的老兄弟。今日我二人谈话,不传三耳,我只想问问你内心真正的想法。”话已经问出来了,刘瑁没打算就这样收回去。若不是觉得杨怀还算忠义,他甚至打算找个借口打发他回绵竹。
“这……”杨怀却还是很犹豫。
仆不议主事,议了就必须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一辈子可能只有一次。
道理他懂,但他不敢选。他宁愿好好当差,等刘焉百年后传位于后,他自动更主。
但现在,刘瑁提出来了,便证明这事可能存在变数。
本来他一直以为刘焉四子中最宠刘瑁,多年来一直带在身边,将来继位也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
但他却并未忘记,若论才能,长子刘范,甚至是次子刘诞都远胜于刘瑁和刘璋。
难道刘焉留在京都的三个儿子中有人到益州了?
“吾兄范、诞于朝中担任重职,董卓专权,为制约吾父定不肯放他们归蜀。然吾伤之时,吾父称病,从朝中要回吾弟璋。如今,绵竹城中大小官员皆有劝立璋之意……”刘瑁还是把原委说了出来。
说白了,就是要杨怀在他和刘璋间做选择。
不是四选一,而是二选一。
“呼!”杨怀长舒一口气,原来是这样!这就简单多了:“四公子从小便柔弱,遇事都是公子您帮他担着。使君英明,岂会不知?”
刘瑁摇头:“少时不担事,但如今却已长大成人。虽其性弱,但却从小聪慧。读书好、礼节好、善结人缘……”
杨怀:“可一州大事,若只靠这些,如何震慑宵小?”
杨怀没想过与外面的诸侯斗,以他之想,刘璋甚至斗不过益州士族。
刘瑁当然能看出杨怀不看好刘璋,还好不是跟那两个哥哥斗,不然自己真没什么胜算。
“吾愿替父守家业,怎奈……唉……”刘瑁作了一下,脸上写满着无奈。
“公子有何打算?”杨怀得弄清楚刘瑁究竟想干嘛。
刘瑁:“多说何益?待汝归去复命,便可明了一切。绵竹已无瑁容身之地也!”
杨怀:“公子不领兵返复命?”
刘瑁:“任歧南逃,恐东山再起,吾欲领兵千人,追讨之!”
杨怀:“犍为往南便是南中,虽同为益州之地,却多为蛮夷,并不听使君号令。使君常叹‘南中不平,益州不安’!”
“哼!”刘瑁冷哼一声:“他任歧老老实实便好,若要兴风作浪,吾正好替父收取南中。”
杨怀大惊:“不可,不可!千人怎可入南中?公子若执意南下,怀愿为先锋,大军不还,遣人复命即可!”
看得出来,杨怀对刘瑁的关心不是装的。
“不行!我等奉命平叛,今战事已定,拥兵不返等同造反。这样,孟思领兵万人返还绵竹,我领五千人追击任歧。”
杨怀:“公子切不可轻犯南中,置身险境。”
“哈哈……”刘瑁大笑:“孟思之心,瑁心明了!放心,我自有分寸。待我亲书战报,为你等请功。”
张任清理完武阳城中战利品,号令原郡中官员组织百姓杀猪宰羊犒劳全军。
当夜城内城外,篝火通明,载歌载舞。
战争的结束,对士兵来说是放松,对百姓来说是喜悦。
战时封城,不能出户,不能生产,其至会遭受无妄之灾。对百姓来说,和平永远比战争好。
当夜,刘瑁单独找来张任,想要收其为已用。
“伯当,战事已了,你有何打算?”
张任先是一愣,是啊!仗打完了!本以为被刘瑁亲辟,可以战场立功受赏,高升一步呢。
没想到这么快就打完了!
功是立了,可主要功劳还是刘瑁,甚至是破城的甘宁啊。
难道,自己又要回去蜀郡继续为吏?
“吾为益州吏,当从使君令。战时为将,闲时为吏,不敢他想!”
不是不敢,是想也没用。
刘瑁能看出张任眼中的失落:“唉!为子为属,你我皆无自主也!”
张任:“公子气度不凡,智慧超群,他日定能高飞。任无大用,但公子若有所需,尽管来书,任定全力以赴,誓死以报!”
这是张任真心话,他知道刘瑁的身不由已。如果今日他无官在身或者刘瑁乃益州之主,他必定搭上身家性命以报知遇之恩。哪怕为一家将!
但人生在世,各有无奈。
名义上,他还是蜀郡的官员。仗打完了,他应该还要回去任职。
刘瑁要的不是他的选择,而是态度。知道张任的想法后,刘瑁也不再隐瞒:“伯当,你可愿继续留在我身边为将?”
面对刘瑁抛出的橄榄枝,张任无法拒绝。一身武艺,无人赏识,若不遇刘瑁,还不知要在成都蹉跎多少岁月,才有出人投地之时。
“愿意!”张任的回答十分干脆。
“吾欲率军南下,取南中诸郡。伯当以为如何?”刘瑁问。
张任反问:“公子不返绵竹?”
刘瑁正色道:“父之功爵,子继之。可吾父有子四人,何人继爵,犹未可知。乱世江山,好男儿岂可坐享其成?南中不臣,就打到他臣;蛮夷不服汉教,就打到他跪地臣服!”
开疆拓土,利国千秋。
这是每个七尺男儿的梦想!
“敢问公子之志!”说实话,张任愿意跟刘瑁走,却不愿刘瑁一辈子为刘焉或者刘家的打手。他也希望刘瑁有大志向。
刘瑁没有象同杨怀讲绵竹的情况一样给张任说家事,而是给他了一张宏图。
“益州九郡三属国,南中占其四郡一属国,地之广,几乎与其于五郡同大。均以夷人居多,多有反叛,不服汉教。吾欲取之,清平郡界,传学布教,归于汉统。”
“天下若乱,东可出荆州,南可下交州。父亲百年,吾领益州,可效高祖,平定四方!”
重点是——自立门户!
张任思虑了一番,拜道:“末将张任参见主公,愿为主公马前卒,誓死追随!”
“好!吾得伯当,何愁大业不成!”刘瑁心里乐开了花。
行走江湖,果然忽悠当道。手中有将,才有安身立命的本钱。
蜀中名将,甘宁、张任已得,吴懿完全不用担心,杨怀绝对心有所向。
刘璋拉拢一帮文臣又如何?
必要时刻,兵锋所向,何愁益州不平?
权术再强,也得靠实力说话!
大义不大义的,都是文人嘴中的传言罢了。
脸都撕破了,还顾得了那么多?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手中已有两员大将,就差两个谋臣了。
只希望杨怀回绵竹复命时能为自己争取点好处。如果能弄个一官半职的就好了,自己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入主南中了。
南中有佳人,有猛将,有强兵,就看自己如何去收服了。
赶不上猛将没关系,咱可以自己去挖掘嘛。
收不到名臣又如何?实力强了自然有人来投。实在没有,就自己去争取,益州从来不缺人才。
等自己在益州站稳了脚,看那些人还敢不敢两面三刀。
原先的刘瑁已在益州留下了凶名,如果自己能够平定南中,便能竖立贤名。
名声,在这个时代很重要。但时代已乱,光是老好人的名声不足以支撑一方诸侯的崛起。
就象刘虞,名声大到袁绍都想推他为帝。结果呢?还不是倒在公孙瓒的铁蹄之下?
“无妨!功大于过,先清点战果,让将士们解甲休整、进餐。伯当,你安排人手清点物资,放榜安民!”刘瑁说道。
“喏!”
跑了才好呢!
本来留着一个门不围就是让他跑的。
跑了才能追不是?
追了才能远离绵竹不是?
离开才能组建自己的团队不是?
本来还想着等岀发时提醒甘宁找个机放走任歧呢,可没等他说甘宁就私自行动夜破武阳了。
结果错进错出,任歧自己跑了?
跑了好!跑了妙!
“顺便,大开武阳府库,犒劳全军!今夜痛饮,共庆胜利!”
“喏!”张任领命而去。
甘宁一夜没有睡觉,仗打完了顿时睡意上涌,困到不行,下去休息了。
最后就剩下刘瑁与杨怀二人。
刘瑁没给杨怀安排事情,就足想留下他聊聊。
不一定能收服,却一定不能推向对立面。
“孟思,你我二人相识多久了?”
杨怀稍稍思量了一会儿:“从使君在幽州从蛾贼刀下救下我,至今已七年有余。”
“好!今日我有话想问你,你可愿以诚待我?”
杨怀躬身行礼道:“公子但问无妨,怀定无半句虚言。”
“呃……”刘瑁稍稍顿了一下,有些话说出来,就无法挽回,他甚至作好如果结果不满意,就催眠杨怀,让其忘记这段谈话的打算。
“孟思,你觉得我兄弟四人,何人可得父亲之位?”
“主家之事,属下不敢妄议!”刘瑁的话,让杨怀不禁内心颤动,这是要他站队呀!
“你我相识多年,常在军中共职,也算是知根知底的老兄弟。今日我二人谈话,不传三耳,我只想问问你内心真正的想法。”话已经问出来了,刘瑁没打算就这样收回去。若不是觉得杨怀还算忠义,他甚至打算找个借口打发他回绵竹。
“这……”杨怀却还是很犹豫。
仆不议主事,议了就必须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一辈子可能只有一次。
道理他懂,但他不敢选。他宁愿好好当差,等刘焉百年后传位于后,他自动更主。
但现在,刘瑁提出来了,便证明这事可能存在变数。
本来他一直以为刘焉四子中最宠刘瑁,多年来一直带在身边,将来继位也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
但他却并未忘记,若论才能,长子刘范,甚至是次子刘诞都远胜于刘瑁和刘璋。
难道刘焉留在京都的三个儿子中有人到益州了?
“吾兄范、诞于朝中担任重职,董卓专权,为制约吾父定不肯放他们归蜀。然吾伤之时,吾父称病,从朝中要回吾弟璋。如今,绵竹城中大小官员皆有劝立璋之意……”刘瑁还是把原委说了出来。
说白了,就是要杨怀在他和刘璋间做选择。
不是四选一,而是二选一。
“呼!”杨怀长舒一口气,原来是这样!这就简单多了:“四公子从小便柔弱,遇事都是公子您帮他担着。使君英明,岂会不知?”
刘瑁摇头:“少时不担事,但如今却已长大成人。虽其性弱,但却从小聪慧。读书好、礼节好、善结人缘……”
杨怀:“可一州大事,若只靠这些,如何震慑宵小?”
杨怀没想过与外面的诸侯斗,以他之想,刘璋甚至斗不过益州士族。
刘瑁当然能看出杨怀不看好刘璋,还好不是跟那两个哥哥斗,不然自己真没什么胜算。
“吾愿替父守家业,怎奈……唉……”刘瑁作了一下,脸上写满着无奈。
“公子有何打算?”杨怀得弄清楚刘瑁究竟想干嘛。
刘瑁:“多说何益?待汝归去复命,便可明了一切。绵竹已无瑁容身之地也!”
杨怀:“公子不领兵返复命?”
刘瑁:“任歧南逃,恐东山再起,吾欲领兵千人,追讨之!”
杨怀:“犍为往南便是南中,虽同为益州之地,却多为蛮夷,并不听使君号令。使君常叹‘南中不平,益州不安’!”
“哼!”刘瑁冷哼一声:“他任歧老老实实便好,若要兴风作浪,吾正好替父收取南中。”
杨怀大惊:“不可,不可!千人怎可入南中?公子若执意南下,怀愿为先锋,大军不还,遣人复命即可!”
看得出来,杨怀对刘瑁的关心不是装的。
“不行!我等奉命平叛,今战事已定,拥兵不返等同造反。这样,孟思领兵万人返还绵竹,我领五千人追击任歧。”
杨怀:“公子切不可轻犯南中,置身险境。”
“哈哈……”刘瑁大笑:“孟思之心,瑁心明了!放心,我自有分寸。待我亲书战报,为你等请功。”
张任清理完武阳城中战利品,号令原郡中官员组织百姓杀猪宰羊犒劳全军。
当夜城内城外,篝火通明,载歌载舞。
战争的结束,对士兵来说是放松,对百姓来说是喜悦。
战时封城,不能出户,不能生产,其至会遭受无妄之灾。对百姓来说,和平永远比战争好。
当夜,刘瑁单独找来张任,想要收其为已用。
“伯当,战事已了,你有何打算?”
张任先是一愣,是啊!仗打完了!本以为被刘瑁亲辟,可以战场立功受赏,高升一步呢。
没想到这么快就打完了!
功是立了,可主要功劳还是刘瑁,甚至是破城的甘宁啊。
难道,自己又要回去蜀郡继续为吏?
“吾为益州吏,当从使君令。战时为将,闲时为吏,不敢他想!”
不是不敢,是想也没用。
刘瑁能看出张任眼中的失落:“唉!为子为属,你我皆无自主也!”
张任:“公子气度不凡,智慧超群,他日定能高飞。任无大用,但公子若有所需,尽管来书,任定全力以赴,誓死以报!”
这是张任真心话,他知道刘瑁的身不由已。如果今日他无官在身或者刘瑁乃益州之主,他必定搭上身家性命以报知遇之恩。哪怕为一家将!
但人生在世,各有无奈。
名义上,他还是蜀郡的官员。仗打完了,他应该还要回去任职。
刘瑁要的不是他的选择,而是态度。知道张任的想法后,刘瑁也不再隐瞒:“伯当,你可愿继续留在我身边为将?”
面对刘瑁抛出的橄榄枝,张任无法拒绝。一身武艺,无人赏识,若不遇刘瑁,还不知要在成都蹉跎多少岁月,才有出人投地之时。
“愿意!”张任的回答十分干脆。
“吾欲率军南下,取南中诸郡。伯当以为如何?”刘瑁问。
张任反问:“公子不返绵竹?”
刘瑁正色道:“父之功爵,子继之。可吾父有子四人,何人继爵,犹未可知。乱世江山,好男儿岂可坐享其成?南中不臣,就打到他臣;蛮夷不服汉教,就打到他跪地臣服!”
开疆拓土,利国千秋。
这是每个七尺男儿的梦想!
“敢问公子之志!”说实话,张任愿意跟刘瑁走,却不愿刘瑁一辈子为刘焉或者刘家的打手。他也希望刘瑁有大志向。
刘瑁没有象同杨怀讲绵竹的情况一样给张任说家事,而是给他了一张宏图。
“益州九郡三属国,南中占其四郡一属国,地之广,几乎与其于五郡同大。均以夷人居多,多有反叛,不服汉教。吾欲取之,清平郡界,传学布教,归于汉统。”
“天下若乱,东可出荆州,南可下交州。父亲百年,吾领益州,可效高祖,平定四方!”
重点是——自立门户!
张任思虑了一番,拜道:“末将张任参见主公,愿为主公马前卒,誓死追随!”
“好!吾得伯当,何愁大业不成!”刘瑁心里乐开了花。
行走江湖,果然忽悠当道。手中有将,才有安身立命的本钱。
蜀中名将,甘宁、张任已得,吴懿完全不用担心,杨怀绝对心有所向。
刘璋拉拢一帮文臣又如何?
必要时刻,兵锋所向,何愁益州不平?
权术再强,也得靠实力说话!
大义不大义的,都是文人嘴中的传言罢了。
脸都撕破了,还顾得了那么多?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手中已有两员大将,就差两个谋臣了。
只希望杨怀回绵竹复命时能为自己争取点好处。如果能弄个一官半职的就好了,自己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入主南中了。
南中有佳人,有猛将,有强兵,就看自己如何去收服了。
赶不上猛将没关系,咱可以自己去挖掘嘛。
收不到名臣又如何?实力强了自然有人来投。实在没有,就自己去争取,益州从来不缺人才。
等自己在益州站稳了脚,看那些人还敢不敢两面三刀。
原先的刘瑁已在益州留下了凶名,如果自己能够平定南中,便能竖立贤名。
名声,在这个时代很重要。但时代已乱,光是老好人的名声不足以支撑一方诸侯的崛起。
就象刘虞,名声大到袁绍都想推他为帝。结果呢?还不是倒在公孙瓒的铁蹄之下?